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5072|回复: 1

“扯蛋”的年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0 0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扯蛋”的年代

: {% d+ b- G; o( X. p1 T

 

5 _+ o" {: t- Q

 

4 \) v, j. A& j- J

 

5 O2 J5 B7 E6 ~& ?

[转帖]   资阳网论坛 ? 论坛 ? 〓资阳天地〓 ? 『 资阳文艺 』 ? 陈水章作品选 
 

8 f7 n8 j! p2 q' b

 
           新华社记者的“双蛋”人生

* b7 V' B6 J- G% m. [- S, S

 

: [2 z6 [$ W0 t+ P# \: X. P: L

 

4 V( S! f$ l E7 k; ?# ~$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正是浮夸成风,牛皮吹破天的所谓大跃进年代。

_; T3 A% s6 E' J% }

我们地区的张奇才,当时恰好在新华社驻四川记者站当一名摄影记者。

+ ?7 }; O+ J) l6 a

有一次,他从《四川日报》上看到一条新闻,说四川某乡有一只母鸡,一次就下了两个蛋。他觉得这事新鲜,而且符合当时“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于是便根据川报提供的线索,去那个乡采访。

: E3 M3 W, r9 m% s( _; L

到了乡上,干部们十分热情。其实在他下乡之前,县里的宣传部早已把电话打到该乡,要求他们好好接待中央来的记者。乡上哪敢怠慢,自然是热情迎接。张奇才怕误事,说茶不喝饭缓吃,别误了赶上母鸡下蛋的时间。乡干部说,别慌,别慌,我们已经派人在看着,一有动静,立即来通知。

" Q8 D! a" M$ W& P7 n+ V% p

张奇才在乡干部们的陪同下草草吃了饭,背上照相器材,向那户农家出发。

V. J4 }2 L- W% ^' w

农家离乡政府机关不远,十来分钟路程就到。

H5 {5 K; q" ?" j7 b n; }( U5 i' B

鸡窝是一个大箩篼,里面塞满干稻草,一只麻黄色的大鸡婆正蹲在箩篼里。看见有人来,它警惕地伸长脖子,左看右瞧,十分警惕。张奇才担心它会飞跑,乡干部说不会的,母鸡下蛋见了生人,都是这种表情。那鸡见来人并无恶意,果然安静地蹲着完成任务。

# L6 X T* k6 V: w

张奇才小心地选好角度,支起三角架,装上照相机,专等着那母鸡创造奇迹后,从窝里飞出来的那一刻。

( a, z" c6 b- T K

在焦急地等了十多分钟后,那母鸡扑哧一声,从窝里飞出来,神气地站在箩篼边沿上。为了不惊扰母鸡,干部们早已撤退到很远的地方蹲着。这鸡出奇地配合,甚至可以用“表演”来形容。它一边高声叫着,一边还沿着箩篼边沿溜达,不时用两只饱含深情的小眼睛盯着摄影师。

3 @' a3 Z- |8 ^$ d

张奇才兴奋得不断变换角度和姿势,频频摁动相机快门,咔察咔察的声音,预示着一条日后将引起麻烦的新闻即将诞生!

! F4 W0 R; t" ]( f( e7 F

拍完照,张奇才赶紧奔过去先睹为快。鸡窝里果然有两个蛋,颜色、大小基本一致。张奇才啧啧称奇。他见识过双黄的蛋,却从未见过一只母鸡一次下出两个蛋的新鲜事。

% g2 n9 w9 T1 V8 B

乡干部们自豪地说,这母鸡一次生双蛋,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天天如此。张奇才当时想,这条新闻,一定能引起编辑重视,一定能够给他的摄影事业涂上一笔重彩。

+ T. u- ?- k; \3 C8 k/ |1 P- L

果然,他将照片寄给人民画报社不到一周,便在封三登了出来。

9 m% M* j% p; e: Y+ E4 ~* e8 Z

画报上的照片比实际的效果更好。镜头是从上往下拍的。那只健壮的母鸡站在箩篼边沿上一边高歌,一边还多情地侧身回望着自己的成绩。

' Q7 g! \! W+ V5 s# M) N, R/ ]

照片登出来以后,的确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但反响并不大。母猪一窝能下十多个崽,女人也有一胎生两个甚至三个的,母鸡嘛,一次下两个蛋,可能就是吃得好而已。人吃得好,力气就大,就会多干活,母鸡吃得好,也完全应该多下蛋,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多劳多得,反过来你多得了也应该多劳。反正那时的中国人就是这么想的。

, r: n! U3 D8 _, B5 `/ }

此外,当时的造假、浮夸等歪风邪气已蔓延到了各行各业。湖北麻城水稻亩产二十万斤的牛皮,早就吹得令世界级的牛皮大王都自叹弗如。所以一只母鸡一次下两个蛋的事,新鲜一阵之后,并没有如摄影师预先料想的那样引起轰动。自然,张奇才的名字也没有因为这张新闻图片而光芒四射。

) R$ U% z( V# g2 j$ H

然而一年以后,外交部突然收到一封国际来函。

# M7 X# e/ H8 Z4 C/ X

发函人是当时世界上一名很有影响的菲律宾籍生物科学家。他说他偶然从中国《人民画报海外版》上,看见一幅一只母鸡一次生双蛋的新闻照片,极感兴趣。这种现象,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发现。但是从遗传和胚胎发育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希望中国政府提供条件,准许他来中国进行实地参观和考查。

8 R7 R5 R: O& c0 N

据说,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很高兴,这可是一件为国争面子的事嘛,当即指示有关部门做好接待准备。

& x. Z R0 \# L$ q5 r/ Q

不过我国有位动物科学家还算大脑清醒,委婉地提出异议,说这件事在理论上过去的确是不存在的,一定要先核实清楚,否则会在国际上闹出笑话。

7 v, ?; m4 T T/ Q1 x

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下来,一直打到一鸡生双蛋的我们地区。

: x( b# J: c7 f3 @

县里突然紧张起来。原来这件事除了张奇才被蒙在鼓里外,当地所有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 v* N3 k* P5 y5 m; P0 Z/ O

公社书记见到处都在“放卫星”,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高,急红了眼,生怕自己成为“反右倾”的活靶子,为了出政绩,别出心裁地指示通讯员编造了这么一则假新闻。

! U7 u- o3 J1 Z- b

他们先在鸡窝里放入一个蛋,然后母鸡再下一个,不就是双蛋了么?事情就这么简单。

: ?" @. r% k% K4 s

只可惜张奇才乃一介书生,老实得信以为真。他如果当时伸手去摸摸那蛋,就会发现两个蛋的温度差异极大。刚下的蛋热度高,而先放进去的蛋,除蛋壳有点微温外,整个蛋其实是凉的。当然,张奇才也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发现疑点,比如跟周围的农民聊天,他们不可能众口一辞,都跟着公社书记瞎起哄吧?

& | G& t" y. J4 a9 K7 F

问题暴露以后,上面感到这面子丢大了,要求彻底查清这条假新闻是如何出笼的。

4 o, x1 N, q% N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张奇才。张奇才说,他是根据《四川日报》的一条新闻去拍的。

; s/ s2 R0 T$ y8 N# `

追到四川日报社,主编不认账,说他们没有发过这条新闻。张奇才拿出报纸对证,主编见赖不过,说他们是根据基层通讯员的来稿发的,他们的失误是没有到现场核实,可你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去了现场啊。

% Y- F% v- I( t# p6 o) Y

张奇才因此受到了处分,首先是收缴了他的记者证和摄影器材,然后就下放到川报的伙食团劳动。

5 h& S5 j% ]; e! J

因为一张照片,让国家声誉受损,张奇才感到羞愧难当,从此讨厌摄影,发誓永远不摸照相机。

K& ~* `( O" ~. i

因为一鸡双蛋的照片,张奇才的人生由光明而黯淡。天天挑水,天天择菜,他成了一个十足的粗人。此间,张奇才找了一个我们地区的女人结婚。后来,他被安排到妻子所在的学校教书。张奇才想通过环境和生活的改变,彻底将“双蛋”的历史埋葬。

i% V$ o- x8 e3 D& P

然而他永远不再从事摄影的誓言,又因一次意外而受到了考验。

6 g) F7 O4 b: f. C$ e3 H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四川省举办一个大型的农业展览会。各地区各县市,都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撑门面的好东西拿出去。

) ^( I* r' t b

张奇才所在地当时选送参展的作品很特别,就是蚌养珍珠。

T5 d. A G9 y* ^

那个年代搞蚌养珍珠,的确是一件很新鲜的事。但送上去的照片过不了关,照片上的珍珠很小,没有立体感和光泽。

5 K* Q+ T8 M" S" h3 D: p7 _" M

眼看就要失去展示政绩和形象的机会,领导们哪里甘心呢?立即派人到四川日报社求援。

$ n3 o% d4 T( B9 e

川报有两个老摄影记者与张奇才是朋友。他们觉得帮朋友翻身的机会来了,就向张奇才所在地的领导推荐说,你们那里就有高手啊。领导们一听大喜,忙问那高手姓甚名谁。川报的记者说,此君叫张奇才,原来是新华社的摄影记者,还不算高手么?

6 `' D: p1 r$ \' X1 Q

领导们一脸无奈,坦言从未听说此人,更不知道这张奇才的下落。一位记者回答说,好像在你们一个什么村小教书。当地领导立即组织人马,展开拉网式排查,最后终于将张奇才从一所小学校里捞了出来。

# C" J' c' I0 _' b2 {! \

张奇才当然不答应出马,但领导们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一位领导甚至用严厉的口气问,现在还是共产党的天下,你还是组织上能管的人吧?张奇才见形势不妙,又以没有相机为由推脱。没想到上面竟拨专款,派人到成都买了一台新照相机。张奇才拍摄的照片主题突出,珍珠晶莹剔透,受到大会组委会好评,并被放大后安排在显要位置展出。当地的领导以及内江地区的领导,都因这组照片而受到上级的表彰。

8 ]4 [+ F; j+ [7 B3 e

不少人已经知道了他的一鸡“双蛋”历史,但他们大度地认为那已成为过去,觉得不能再埋没人才,希望张奇才重新拿起相机,为本地争光,为内江争光。

( R+ m! z I! m( m

但饱经风雨的张奇才,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来因为年纪大了,再则“双蛋”的阴影仍然没有完全从他的记忆中抹去。

& o% `1 u; p2 H8 A' a8 X2 l& D

他说自己早已习惯了乡村生活,更喜欢与天真无邪的孩子和不问世事的乡村野老打交道。
 

发表于 2011-9-22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8 12:44 , Processed in 0.129482 second(s), 17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