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坨介绍 ' z+ k$ m3 l1 C$ |6 ]
4 _: M( h; C5 @/ m蚕姑坨位于易县西山北乡沙岭村西的蚕姑坨,在这里狼牙山东麓一改其“险”,尽展其“秀”。群山叠翠,云雾缭绕,潺潺清泉,啾啾鸟鸣,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山径曲折回旋,可沿路攀缓,亦可独辟蹊径,所行处绿波潮涌,或蝴蝶引路,或松鼠伴行,山之巧然尽孕其中。忽行至豁然开朗处,近山如刀削斧凿,令人有感于鬼斧神工;远山与蓝天相接,令人慨叹于烟波浩渺。点将台、鸳鸯树、双龙洞、碑楼院、南天门、蜡烛峰……诸景点一一映入眼帘,待你探幽览胜。 8 n1 l2 `( O0 m
) T$ q: ^! e: u' _
山美如此,神奇的传说又使这旖旎的风光平添几分神秘与浪漫。
/ d. N2 X7 Z3 t7 C% i* \
: o' X/ g9 Q% ]* f; C, g& e 传说,汉朝,一尼姑在现今的蚕姑坨边一山洞里修炼,在山间遍植桑树,教世人以养蚕缫丝为生,人尊称其“蚕姑”。历经数年,终成正果,升天而去。后人便在山顶修建庙宇,为之塑身,以作纪念,尊称为“蚕姑圣母”,蚕姑坨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 i2 @) X* w- e6 b; V
0 h# T0 Y M u" V( \2 i1 ?9 }2 w
据最新考证,蚕姑乃“三皇五帝”之黄帝(炎黄子孙始祖)的元妃(正妻)。相传,黄帝成就霸业的地方是易县后山(黄山后土)。有一次,黄帝带领军地从蚕姑坨处路过,发现这里的人们都穿着蚕丝做成的衣服,而黄帝他们只是穿兽皮、树叶遮体,细问之下,村民告知蚕姑“教人养蚕缫丝”之事,于是黄帝娶蚕姑为妻,并将养蚕缫丝推广开来。
. I/ Q$ T2 i) q0 u- _+ X* p/ J8 e% ~5 v* \# y/ T. x5 f4 [
蚕姑庙下有一山峰,上有一天然石洞,状如手掌,名曰南天门。传说蚕姑圣母修练成仙后,一掌破峰成“门”,由此乘车飞去,而那“门扇”则被推到黄河里去了,如今手指印尚还清晰可辩,“门”的下边还有车轱辘印。春、秋两季,鸟雀们总要相约到此驻足鸣唱,仿佛是在向蚕姑圣母致敬。在山腰还有一块奇石,上面有一个竹篮形状的凹形槽,传说是蚕姑圣母当年摞篮子时留下的痕迹。 3 w9 }$ W* m2 v
: {: D }% q/ d( t
据《易县志》记载,到后晋时期,当地乡民常受契丹兵丁的抢掠,就逃往山上避难,大家自行守山,渐渐形成了一座山寨,当时庵院中有一名老尼姑名孙贤意(一说为孙深意),原是将门之女,既深通佛法,又精通武艺,乡民大多投靠她的门下,老尼姑去世后,山上众俗家弟子和尼姑们推孙贤意的弟子孙方简为主事,于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扯起聚义大旗,抗击契丹侵略。蚕姑坨因此天下闻名。现在山上仍存有一道道石墙,是当时的防御工事遗迹,这里的不少地名,如:点将台、草场峪、王子沟、伙脸沟、盔甲洞等还是根据当时的情形起的名字呢。到了明代,这里设“寨”称为“姑姑窝寨”,和“狼山寨”、“孔山寨”、“燕窝寨”等构成了易州西南对外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 i' x$ u, D. |& n, @" C
, `& b' C; ?: G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受战火等因素影响,蚕姑坨上的建筑物经历了多次扩建、重修,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元末明初,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据史书记载,蚕姑坨曾有大小庙宇70余间,在抗日战争中大多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之中,90年代,一些民间人士对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进行了恢复。 5 R8 w; K4 a3 B! v
0 Z6 P& i, b+ O# f: S- J! T* I
蚕姑坨,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北京、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的大批观光客,给“狼山竞秀”又增新秀。 ! o2 M' W* o$ g& P/ u% n
+ ]1 Q* ^- H7 {' V& g) Q: E; {
蚕姑坨主要景点简介
& u- m* {) o" y9 d% k! |+ O/ Q) Q4 L# ?! P
1、点将台:传说为杨六郎出征时派兵点将之所在,在点将台处还有盔甲洞。
5 o- `3 O! b0 a; _! r% ^- O. u$ c4 u7 |) B9 R$ c
2、双龙洞:两处天然石洞,常年有水,从未断流。 , l8 R. Z& \( ^% E: w5 h, P _
6 o& {! f, z- ]
3、南天门:为蚕姑坨最有名景点,形似手掌状,传说为蚕姑一掌推出所得,透过南天门可以看到远达度假村。 ) S4 s. F0 Q) H
' e; c" s0 f0 ^% x 4、蜡烛蜂:为一天然石柱,傲然独立,直指蓝天,谓之蜡烛蜂。 : S3 D0 g1 O) A5 r9 O' C8 J
7 e5 H( K- b" N+ {& }
5、蚕姑庙:也称为灵蜂院,在蚕姑坨主峰下五十米处,建有大小庙宇70多间,多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只存10多处。
+ z2 X" H* h) T0 I+ [* t8 H( r# M; M4 i/ \4 Y6 {$ J6 S9 q% c& v# p
6、老君堂:从蚕姑坨往西南转下约1500米,传说为老子修成正果所在。 % N- B0 {; f) ?; n& G! z. v7 F! H) z
1 n1 Z* h' T8 w5 `2 x8 p3 | 蚕姑坨残存碑文欣赏(一)
+ i/ M/ L7 W: A5 `0 Z1 g" ?7 O( s7 o9 ]
在狼牙山蚕姑坨上残存的几块明清古碑中,最有欣赏价值的当属“大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岁次壬申孟春正月吉日立”的《灵峰院蚕姑殿创建钟鼓楼碑记》了。撰文者为“保定府易州大方居士廪膳生员卢 (左右结构,左边:火,右边:奎)”
" L+ A7 H4 O+ j0 X+ \) h* i y
# I' p7 f7 ]- w# v7 b 在近500字的碑文中,卢 用了几乎一半的文字来描写蚕姑坨的地理方位、山川气势、晴阴昼夜和春夏秋冬和秀美风光,文字凝练,语句工整。
+ D4 d; o+ |8 p: R2 r. U3 V" w" F8 {( ^
自古名山多寺庙,灵峰(蚕姑坨)自然也不例外。如碑文开头所记:“古人云:山不在高,有神则灵。而况山之青翠壁立,高出万仞,莫有逾为者乎!则其有神之灵感可知也。” 8 B8 k- I$ k+ }& h4 e
p; ~! A, }6 J7 n. e7 D) M 其实我们不应笑话古人的迷信思想,卢 是370年前明朝末年吃官饭的秀才,况且那时中国还没有马列主义。 3 P9 \1 Z! E+ @0 K9 P1 `
7 j* ]+ |9 D$ R! _8 h& D “余乡西六十里遥,琅山照秀,文笔插天。有灵峰院蚕姑圣母宝殿从来远矣。窃赏游鉴瞻拜,祈祷获应。” ( k& k% q. u* }2 d" g$ t
' Y1 [! |2 S' x* X) ^5 T% M& f
看来卢 住在狼牙山以东六十华里的地方,从他家乡眺望狼牙山(古称琅山、郎山),在夕阳西照下就像数柱巨笔插向天空。上谷八景之一的“郎峰耸秀”描写的也是这种意境。
# K( H, S7 v( ^4 Y/ j+ z, i# y- p; r! Y. Y$ G9 v* ?- j
“灵峰院”应是蚕姑坨庙宇的总称。“蚕姑圣母宝殿”则是其主要建筑,而且古已有之。于是乎卢 私下常来游览瞻拜,许下的愿每每获得应验。因此他对蚕姑坨所处的地理方位自然了如指掌了:“见北峰名玉皇陀,东峰名仙人陀,西峰名松树陀,南峰名龙门陀。四峰环峙,蚕姑奠位中央。且群峰峭峻,层绕叠围,不可胜纪。” 6 G: u& g+ W) b
1 ^8 l/ ]1 I# R$ _
碑文所记四座山峰的名称早已失传了。现在老百姓管西峰叫“正西岭”,管南峰叫“南天门”。而东、北两峰现在叫什么名字?具体特指哪两座山峰?至今我也没弄明白。不过这也无关紧要,只要您站在蚕姑坨顶上放眼四周,“群峰峭峻,层绕叠围”的景象尽可一览无余。
- _1 b; }6 W- X ~. M1 F9 d$ R- E* G" m: A7 F0 w/ Z# w
接下来碑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出现了:“入其间也,堑道盘旋,凛如骨立。陡其巅也,岗地弘厂,恍然心豁。晴则清风朗日,光霁无涯;阴则云烟出岫,变幻莫测。昼而俯瞩,环区河山尽入襟袍;夜而仰瞻,霄汉星辰直低徘徊。以至春夏之碧绿青红,草木钟秀;秋冬之清肃寒冱,霜雪凝晶。满目画图,清凉世界。直所谓天地之奇设而山川之胜迹也。” 2 S7 T* h4 H" K7 ~. T# p2 ?
$ P' I- R+ |! R8 V; _6 s; J" x! t
寥寥数语,一气呵成。我每读到此都不愿中途停顿下来,仿佛随意停顿一下,就难以领悟作者为描写蚕姑坨四时四季奇妙景色的良苦用心似的。他一边用了四对排比句式,修辞、节律,空前绝后。 [& r/ k4 ^' m1 K5 O5 `
8 U1 Q! U. c! ?. o7 R+ ~! e “灵哉神乎!”卢 抒发出由衷的感叹。事实上这里的“灵”与“神”并非仅仅喻指“神灵、神仙”,而是在歌颂蚕姑坨神工鬼斧般的“神韵”了!
9 M8 B% T/ P0 f2 g& m- E, [7 U6 U/ ^
“灵哉神乎!宜其四方欣赴,人心向应,使善男信女造驾献花,而香火特胜于元宵也哉。”卢 在之后的碑文中详细记载了由谁捐款创建钟鼓二楼和其它若干殿宇,同时也没忘记为明朝说上几句歌功颂德的话“……文运亨通,衣冠永龙腾而雕奋,民风康阜,闾阎常巷舞而途歌。……”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明末农民起义已经兴起,明朝政权岌岌可危。卢 这里描写明朝官吏百姓安乐富庶,歌舞升平的话,明显是在逃避现实,牵强附会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