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6|回复: 17

粗说盖房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0-13 17: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盖房子在过去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各家的经济水平、穷富差异房子盖出来也不一样。fficeffice" />

2 l2 u/ O# l/ n- u

盖房子头一步是放线开槽也叫闯槽,第二步码磉,第三步抄平(抄字借用)——过去没有水平仪都是土法“抄平”。土水平仪用木板做成,长约五尺,宽窄大约三寸见方,木盒子里边灌水,内中搁上两个“浮标”作为校准点。“领作”抄平的同时还要“格方”——要不墙框儿砌起来后会成梯形,上檩时就会“跳井”。这两项工续完成以后按抄平时四角(地上钉的木橛)画出的标记正式找平。找平的过程柱子底下的位置要安放“柱顶石”书本上称“砥”。

4 e' g8 B5 T: i. \, X" L

以上这些事做完后开始立架。有钱人家用的是四梁八柱,先“立架”后砌墙;钱少的人家也就弄个硬山搁,找平完成后先砌墙框后立架。墙又分为“清水墙”、“四角硬”。清水墙是整砖到顶,砌墙时的方法行话称之为“打灰条”。所谓打灰条就是砖的四边抹上灰,芯里不抹。山墙两端至脊尖多用“阧版 前后两端的“阧版儿”还要“雕砍凿磨”弄出花样儿来,阧版儿上面再出几层砖檐儿,两侧“山尖”要随着甩出的(nànɡ)来砌,很费功夫,以至于后来有“瓦匠砌山尖儿,小工抽袋烟儿。”的说法。后檐多做成“兵盘檐”或“灯笼檐,房顶上一水的清水瓦脊

! I, y" s, g/ y6 D- U& R3 T- j

四角硬是房子的四角用整砖,芯里用碎砖头砌最后用清灰或“碴(chǎ)灰泥”抹上。后檐多用“抽屉檐”,房顶一般就弄个“棋盘芯”或“清灰背”,这种样式的房子多见于中等人家。样式上用料最次的要属“土坯楼”,房子的四角用整砖,芯里用大土坯垒,房子前面不出“挑檐”,前脸只留两个窗户。四面墙垒完后用花秸泥包上,房顶上抹点“碴灰泥”,所谓的“碴灰泥为事先用生石灰烧好的花秸掺上黄土泼入灰浆搅拌成,用它抹房顶,房子盖成后年年儿都得“查抹”。这类样式的房子俗称“闷葫芦”,让人一看这房子就知道这家主人穷“叮噹响”是个苦主儿。关于盖房当中下后檐一道工序还有个讲究,那就是轻易不能下“狗檐”,除非你与后院儿不卯,说白了就是不和气。

. ^! q4 y8 R- I3 v" Y

随着城市的急剧发展、扩大,无论在城内、城外绝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冷酷无情的钢筋混凝土楼房,以后会盖中式房子的本地瓦匠、木匠越来越少,这两行民间手艺慢慢也就消失了,说起来也是一个遗憾和一种无耐,个人认为,过度的强化城市楼房化、单一化,已失去了中国及地方真正的特色。现在,一些楼房盖的是“中不中,洋不洋。”给人的印象,这类建筑作品就是串秧儿或叫二尾(yǐ)子,如用时髦的话说;它也算作是另一种“特色”吧!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便门在2011-10-14 16:02:00的发言:
- f$ L1 `2 {+ e2 R$ {

申遗吧?

& p: @" a) {) {. Y& t# r; ~

快要消失了的手艺.

S) d) Z$ @( A. W9 b

随着城市建设扩大化的加快,城外的平房、中式房都将被铲除,将来人们全得上楼房,本地瓦匠、木匠没有了用武之地,这种手艺只能在民间逐渐消失,但上边的一些“面子工程”还是需要这方面人才的,现在北京的古建队里还聘用着一些懂得、会盖中式建筑的北京老人,我们单位一个瓦匠老大哥,他师傅是家父给介绍的,老北京满族人姓那(nā),75年农转工这位老大哥顶替了我,先是转到二商局,之后又转到了古建队,前些年退的休,要没有这些人的指导,现在外来的瓦工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遇到下山尖及房顶(wà)瓦交圈儿时,他们都不知道怎么下手。fficeffice" />

* P, E% \$ ~9 h, L( r5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4 19:14:23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0-14 1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申遗吧?

1 F( X @1 ~- o+ B7 o+ ]' x

快要消失了的手艺.

发表于 2011-10-14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11-10-13 20:25:00的发言:
' x' c, S% K9 t- `* }

要想一天不踏实,请客。

' F6 Z3 `* n1 h4 ^$ h/ s$ L

要想一月不踏实,盖房。

0 g8 A# ^& e: `( I" o8 j; {

要想一辈子不踏实,娶姨太太。

5 m- [$ u% m/ C3 ]/ y* E. ?' I

要想三辈子不踏实,拆迁。

发表于 2011-10-13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棋盘芯”不是指房顶而言,而是指三面外墙。墙的四周是砖、中间是土坯,所以叫“棋盘芯”本地叫“棋盘芯大土坯”。
7 T% |  Z2 w8 Y(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3 20:18:2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H29RQ8WB.jpg

8 D* I: ^' a n3 i5 k7 z% K&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3 21:55:54编辑过]

粗说盖房

粗说盖房
发表于 2011-10-13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城外农夫在2011-10-13 21:40:00的发言:
5 t9 Z, ~, H6 b9 t- \& t " o8 [) v0 S. D* p0 k3 o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x.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 S% ]# `: t! k$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3 21:55:54编辑过]

 百度:
 颐和园后山东部: 
 这种墙叫“棋盘芯”四角为砖、中间为虎皮石(那时百姓无足夠钱全部用砖、石头却好找)
本人虽不是瓦匠,但年轻时常与他们一起盖房。不知是不是东郊西郊与南郊的叫法有所不同?
 屋顶四面是瓦中间抹灰叫棋盘芯並无不当,但如果说“您家的房是棋盘芯的”或説“您家的房是棋盘芯大土坯的”则绝对是指墙体的结构。
6 U# K4 z9 E8 O9 c& D" D ! i& z$ W- ]) H+ B* X, N7 X $ e {" J4 ~) I

& T& A. ]4 j* i6 Y/ f* \) @ ( Q8 `; ] ^ d5 g3 M+ p) @$ Q+ u , z: S- ~8 K' }1 d9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4 1:49: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草长鹰飞在2011-10-13 18:40:00的发言:
6 Z3 E: w5 |6 i4 U1 D$ `

码磉这道工艺之前是否还要砸夯,我对这个印象深的原因是因为大人们推着蛤蟆夯走我总觉着很好奇!!

" ?5 O4 d* ?) A1 z! e0 x

我这帖子要么怎么说粗说呢!砸夯这过程我没有说,您说的很对,开完槽后必得用夯夯实,以前全是用手夯,手夯是一根约2米以下直径约在20个圆的硬木上掏空后,(底下约1米以下的实木不动),上面留下4根手攥得过来的圆木柱作为把握,以便于让人用力。哈蟆夯的出现约在70年代前后,这个东西的出现大大节省了人力,但是四角儿“蛤蟆夯”走不到的地方还得用手夯夯实。

发表于 2011-10-13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码磉这道工艺之前是否还要砸夯,我对这个印象深的原因是因为大人们推着蛤蟆夯走我总觉着很好奇!!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郊老土在2011-10-13 17:43:00的发言:
 东南郊地区盖房第一步是划线开槽,第二步便是抄平。抄平以后才能码磉(码磉实际就叫闯槽)。
f- [# r! H- c' `

您的岁数肯定比我大,不与您扳杠,南城外各地盖房子时具体操作的步骤是不一样的,我所居住的地方在盖房子时先后进行的顺续就是按我说的步骤来进行的。

: z. t% `, }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3 19:22:3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10-13 18:51:00的发言:
最后的工序是:拆迁。
拆、拆、拆、北京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中国的国名按英文译音就说“拆那”!
发表于 2011-10-13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工序是:拆迁。
发表于 2011-10-13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一天不踏实,请客。

3 E& b& S, M' Y7 S3 F$ q

要想一月不踏实,盖房。

- V4 |0 Y, ~- Z1 s: a" J

要想一辈子不踏实,娶姨太太。

发表于 2011-10-13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南郊地区盖房第一步是划线开槽,第二步便是抄平。抄平以后才能码磉(码磉实际就叫闯槽)。八十年代我研究了用塑料水管灌水抄平的方法,现在大多数装修队及部分农村建筑队还在用这种方法抄平。
' m+ |+ N* z: c, f"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3 18:05:0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0-17 0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安德路在2011-10-14 8:52:00的发言:
6 J; D$ n2 F5 s, S 7 s! i/ O w# n. L ) F8 i$ `5 u* R6 t3 S$ k

要想三辈子不踏实,拆迁。

) A% Z/ I0 _ H* Q% o - u4 _) j L2 `8 F; Y5 y
I. k& p" B& P6 `, i " d- w4 V1 F; F* G, t: h想起了某个书记的名言:你如果妨碍我一时,我就妨碍你一辈子。
发表于 2011-10-17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城外农夫和东郊老土都是老师。

' B N8 {/ \" q8 D5 R1 u

盖房子的工种,小工,瓦工,抹灰工,木工,油漆工。

发表于 2011-10-17 0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兵团,盖过房,农村农闲时就是这件事是正事。原来上大梁(脊檩)是放炮仗,后来就系块红布条子,想起来,我临返城的时候,镰刀锄头都扔了,就是这把瓦刀,犹豫了很长时间,最后和大铲送给了一位当地贫下中农。
发表于 2011-11-8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建筑语言真是很丰富,没说太仔细,看着不过瘾啊.俺年轻的时候很想当个好瓦匠咧!!有时间再补些您盖房的趣闻成不?

4 J ?- ~% I' }. g# `

 

: n( G; K: L, H+ N: p

 

6 M! s7 Z# }( c \1 c2 ?. A. h! u

好文!不顶不行!!

) L" f" `) S5 ~$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8 23:16:1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30 04:24 , Processed in 1.45404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