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06|回复: 15

[原创]卢沟桥怀古[含4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1-2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g1 S% p' D! ^5 ^" L& P! b, t

 

% D5 b9 c. a8 T9 r2 m/ o. E

 

* ?! F) J; z6 y0 e4 _& D$ A

 

5 ~6 v! K O# [& p; h

          卢沟桥怀古

7 s& n, [ S- w

 


. B: Z: E6 S7 x3 L8 L. x6 O4 W2 Q6 _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M9 N' k" l3 O3 S# u

非也!

& Y$ m$ d7 t( R9 K

卢沟桥,就是让中国人笑不起来的地方。

[) _" t: ` v' Q: L9 L

这是近代中国最沉重的地方。

0 S! G+ E4 b0 K: u8 H9 h$ C: ~

但也是令我们骄傲的地方。

/ @2 L* `1 |, d i; b$ o9 ~

在这里,

# Z, ]1 P0 Z$ Q

中国军人打响了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枪。

M6 e- G) A# S6 s0 P

它唤醒了长年昏睡的国人,

0 S& P4 J" t' I$ j5 |

意识到民族存亡的危险。

3 r) {* P7 F0 ?( G( w+ D

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 j3 t( ~4 x% l4 \, X% f: V

考验锻炼了中国人民,

# w& l* v- P- \8 A7 ]3 X. p2 \7 @+ ^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 D& H7 ~# T) d8 X+ `/ c3 M

积弱也能成强。

/ Y/ e8 q" B' ]8 L

今天站在卢沟桥上,凭吊历史,想起清代诗人张船山的诗句:

1 r) e2 q' Z, D) C$ N- r

“芦沟南望尽尘埃,木脱霜寒大漠开。

$ |5 Z0 z' I v* t0 z

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吊古金台。”

, ~8 Y9 c# n% S* K/ K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 \) x! C/ s6 [ O

 

: R" I; m8 _! Z' w

 

1 Y- k/ {4 f* h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2 b* @8 C+ g2 P( U

 

" i1 d' `& b! i. X7 L

 

/ g# c* i3 M$ `2 O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 S i; {* y# Q ]3 F; P! Y% k: b

 

. M( Z% J$ n" b) `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制作的尤佳.
发表于 2011-11-2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2007年的“七七”那天,糊锅去了日本访问,真丢华夏民族人的脸!

* v4 }+ o. g$ k, H

对了,徽州的“糊”是李唐之后人,唐之李是鲜卑杂胡,不是华夏族人,俺怎么忘了!

发表于 2011-11-2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创意奖!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 m2 V1 ]; p% O% `8 [1 Y

 

) i' k* ?" y6 l1 _3 p$ |4 B- S* N

 

/ f0 G$ H. C( M7 @! z' W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 T9 H, W. S/ h$ X. }+ u5 t

 

" X& \. v7 Z. ?- h7 Q

 

9 i# ?4 U0 l$ N* Q# b" O


 

' e# G# t; ?2 u' e7 J% D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3 s" z( P9 N& l8 V/ Q, I

 

0 Y/ O% v( i1 {' V( |+ k% w0 Q5 P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 ] d+ ^& ^( S4 u" }- \. W

 

A4 S( W. ]- z2 k" e, _

 

8 v1 _0 G; U+ _+ x


 

8 a+ P9 j( S+ A8 ]) g5 A# O S' W) W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 Q) g7 K) }* @2 F' X

 

5 K8 ?: M; r, l" ]" G9 y$ N& C

 

+ L# s' o+ x0 n3 k- W; d" M

 

2 t% q- b! Q+ n8 I


 

3 @$ e% A) a/ I! Q$ A; t' t; u8 W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1 E0 t7 Z* S& v3 r. N# M1 c

 

7 j7 w- m8 N+ u- R( B4 ~9 t1 o. c

 

& `/ z) C; l* B


 

[原创]卢沟桥怀古

[原创]卢沟桥怀古

发表于 2011-11-2 17: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古桥,令人遐思和反省。
发表于 2011-11-2 1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制作奖
发表于 2011-11-4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感谢楼主分享!

# t# i+ V$ ~! y

不过长期以来对于八年抗战之提法不敢苟同,自1931年9.18事变,由爱国的东北军将士、警察和平民组成的东北义勇军早就开始了反抗侵略的义举,咱们今天的国歌不就是写给义勇军的赞歌吗!1933年29军更是在喜峰口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些次对日作战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故八年抗战之提法值得商榷!

发表于 2011-11-5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岁月留金在2011-11-4 22:42:00的发言:
# J5 D' G* H2 `) V$ [. a" F

 

5 b8 F N/ Q5 h6 w6 z

      谢谢您的鼓励!

2 k# Q1 r& d2 I0 u2 S' |

      同意您的观点,另摘录一段网上的相同论述,共同商榷!

, O$ h$ H& K( }8 `! s2 j+ D2 v

 

|4 w5 }1 R0 ]9 i* E$ Y/ D, m

关于我们教科书中抗战相关提法的失误

! E6 {1 p! T, G% u: s


我们在口诛笔伐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似乎没人注意,是不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 b" Q, F0 R8 d4 n" ~% `

我们习惯提法叫八年抗战,起止时间是从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其实我们的抗战从九一八就开始了,1931年至1937年那六年里在东北,在长城内外,我们的抗联,我们的抗日同盟军不是一直在浴血奋战吗?八年抗战如果专指国共合作抗战的时间,那么要加上国共字样概念才完整;如果专指全面抗战时间,那么要加上全面字样;如果指国民政府对日宣战,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事,到战争结束才三四年呀;如果专指抗战时间就更不准确了,应该叫十四年抗战才对的。这是商榷之一。

# G5 \4 h& L2 R; P: z

商榷之二,教科书中把日本军队多次寻衅入侵的历史事件称为事变,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等。尽管称呼了六七十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对于“事变”之称,仍然值得商榷。首先“事变”之称源自日方。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然袭击沈阳,五天后,日本电文称“满洲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日本称“上海事变”;随后,日本侵略都称谓“事变”。1937年7月7 日日军攻打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日本称“支那事变”;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日本称“第二次上海事变”。

$ u8 @3 v# F: t3 }& _& S( D

不知何故,国内也渐渐开始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作为这些历史事件的专用名称。只不过在“事变”冠以事件发生的日期,取代了地名。这也符合情理,被侵略的中国人民永远不应忘记这些惨痛的日子,而日本侵略者炫耀的是铁蹄践踏的征程。但是,对于日军预谋的屡次侵略,被侵略者与侵略者竟然都称其谓“事变”,令人费解,何谓“事变”呢?即“事之重大而有非常之变者也。如战争及天灾流行之类。”这是1915年至1933年版《辞源》对“事变”的解释。而把外来侵略称谓“事变”的典故,史籍罕见。按照这个解释,“事变”词义概念,充其量是指:重大非常的变异,不测事件或重大的突发事件而已,没有侵略战争的概念,更无被侵略的含义,词义中没有褒贬的含义,是个中性词。

9 {# y: L$ I5 V: i% e

显而易见,日本用“事变”抹杀了侵略的性质,尽管已经习以成俗但这决不是默认错误,回绝历史真相的理由。如果继续以讹传讹,我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在称谓上就已经先输一城了。

4 z5 e+ o, B1 Q& Y+ k* N1 J

六十年前,那段由3500万的白骨铸就的历史犹如一本沉重的史书,是一部唤起民族自尊心的史书,只要我们不是真的愿意忘却,那些惊心动魄的字迹就决不会自动消失。我想,真的!

: @8 u* ^& E2 L6 G" U9 F( }- Y$ J

   向您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眼底云烟在2011-11-4 10:11:00的发言:
5 H/ u+ F/ K( K' x( b

好贴!感谢楼主分享!

]. a. F9 @& k) @& `. ]

不过长期以来对于八年抗战之提法不敢苟同,自1931年9.18事变,由爱国的东北军将士、警察和平民组成的东北义勇军早就开始了反抗侵略的义举,咱们今天的国歌不就是写给义勇军的赞歌吗!1933年29军更是在喜峰口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些次对日作战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故八年抗战之提法值得商榷!

7 o6 N+ N) p6 R6 C5 y

 

4 m% j: ?4 ]/ y

      谢谢您的鼓励!

9 N. A/ t( y% z0 N S; D1 I

      同意您的观点,另摘录一段网上的相同论述,共同商榷!

, Z+ T- T( N! y+ C1 d" C

 

5 ~- F% G: e F' B- ?4 q

关于我们教科书中抗战相关提法的失误

6 I+ q/ w; `' Y ~


我们在口诛笔伐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似乎没人注意,是不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 |% C5 h( Q% w7 r$ M8 i3 ^8 h/ ~

我们习惯提法叫八年抗战,起止时间是从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其实我们的抗战从九一八就开始了,1931年至1937年那六年里在东北,在长城内外,我们的抗联,我们的抗日同盟军不是一直在浴血奋战吗?八年抗战如果专指国共合作抗战的时间,那么要加上国共字样概念才完整;如果专指全面抗战时间,那么要加上全面字样;如果指国民政府对日宣战,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事,到战争结束才三四年呀;如果专指抗战时间就更不准确了,应该叫十四年抗战才对的。这是商榷之一。

% V( N& F6 W& C" R

商榷之二,教科书中把日本军队多次寻衅入侵的历史事件称为事变,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等。尽管称呼了六七十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对于“事变”之称,仍然值得商榷。首先“事变”之称源自日方。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然袭击沈阳,五天后,日本电文称“满洲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日本称“上海事变”;随后,日本侵略都称谓“事变”。1937年7月7 日日军攻打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日本称“支那事变”;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日本称“第二次上海事变”。

# T3 T3 D' q8 ^1 P: S% s, x

不知何故,国内也渐渐开始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作为这些历史事件的专用名称。只不过在“事变”冠以事件发生的日期,取代了地名。这也符合情理,被侵略的中国人民永远不应忘记这些惨痛的日子,而日本侵略者炫耀的是铁蹄践踏的征程。但是,对于日军预谋的屡次侵略,被侵略者与侵略者竟然都称其谓“事变”,令人费解,何谓“事变”呢?即“事之重大而有非常之变者也。如战争及天灾流行之类。”这是1915年至1933年版《辞源》对“事变”的解释。而把外来侵略称谓“事变”的典故,史籍罕见。按照这个解释,“事变”词义概念,充其量是指:重大非常的变异,不测事件或重大的突发事件而已,没有侵略战争的概念,更无被侵略的含义,词义中没有褒贬的含义,是个中性词。

# r( o5 v) K9 G8 _7 h' w) V

显而易见,日本用“事变”抹杀了侵略的性质,尽管已经习以成俗但这决不是默认错误,回绝历史真相的理由。如果继续以讹传讹,我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在称谓上就已经先输一城了。

( f/ J$ e1 ~& g* {* X

六十年前,那段由3500万的白骨铸就的历史犹如一本沉重的史书,是一部唤起民族自尊心的史书,只要我们不是真的愿意忘却,那些惊心动魄的字迹就决不会自动消失。我想,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11-11-3 17:32:00的发言:
老题材拍出了新意,赞赏与学习。
: k/ i$ B) W+ o: ^9 l. L- e

 

3 h# s# J6 a' G7 E3 Z5 t2 @+ _

谢谢您的关注和认可!算是一种尝试吧。

发表于 2011-11-3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题材拍出了新意,赞赏与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L0 J6 W/ ~- z9 Q+ E! L/ S

 

( q( D: U4 g* B' B9 ^2 U. t8 x3 G

    谢谢楼上各位的关注!

3 H; D x, y' l T' r% y6 H

    最佳实不敢当,只是尝试着一种新方法来表现,效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可以了。再不断提高。

1 T7 i" E% g0 E4 G

    谢谢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Y U) _9 Y, B9 z$ G; \

 

( W; Z5 J( [ x- F9 }$ B- ]

       向光阴先生表示感谢!“致敬”实在不敢承受!

+ {9 \1 K" H! l9 F: ]6 T" V

 

- u0 I5 D2 h; s0 Q

      老北京网的同仁们才是令人敬佩的,他们对老北京的那份执着的爱,

. h6 `% i$ E; ~6 l

      那份用图片和文章表现老北京人和事的不懈工作,

t- h: h* m) \7 r) h6 y/ H

      谱写着光辉的老北京的民间历史,老北京网的功德是无量的,愈久弥坚。

发表于 2011-11-7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岁月留金在2011-11-4 22:42:00的发言:
& P( t& n% r8 r' d

 

# z. c. H& z6 x5 Q7 N" R- ]

      谢谢您的鼓励!

1 C1 u5 n: J# F! C

      同意您的观点,另摘录一段网上的相同论述,共同商榷!

" {! E) c! w7 Q, u: r

 

3 I. J; Y* u; B: B8 z0 H

关于我们教科书中抗战相关提法的失误

' g# J1 q2 ]6 i2 C. W) B! r


我们在口诛笔伐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似乎没人注意,是不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 W7 R* I6 z, R

我们习惯提法叫八年抗战,起止时间是从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其实我们的抗战从九一八就开始了,1931年至1937年那六年里在东北,在长城内外,我们的抗联,我们的抗日同盟军不是一直在浴血奋战吗?八年抗战如果专指国共合作抗战的时间,那么要加上国共字样概念才完整;如果专指全面抗战时间,那么要加上全面字样;如果指国民政府对日宣战,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事,到战争结束才三四年呀;如果专指抗战时间就更不准确了,应该叫十四年抗战才对的。这是商榷之一。

. x% h2 f1 U& o5 `6 H4 s8 q2 w

商榷之二,教科书中把日本军队多次寻衅入侵的历史事件称为事变,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等。尽管称呼了六七十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对于“事变”之称,仍然值得商榷。首先“事变”之称源自日方。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然袭击沈阳,五天后,日本电文称“满洲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日本称“上海事变”;随后,日本侵略都称谓“事变”。1937年7月7 日日军攻打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日本称“支那事变”;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日本称“第二次上海事变”。

m1 U4 ?/ f* P/ i: S \ l. T

不知何故,国内也渐渐开始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作为这些历史事件的专用名称。只不过在“事变”冠以事件发生的日期,取代了地名。这也符合情理,被侵略的中国人民永远不应忘记这些惨痛的日子,而日本侵略者炫耀的是铁蹄践踏的征程。但是,对于日军预谋的屡次侵略,被侵略者与侵略者竟然都称其谓“事变”,令人费解,何谓“事变”呢?即“事之重大而有非常之变者也。如战争及天灾流行之类。”这是1915年至1933年版《辞源》对“事变”的解释。而把外来侵略称谓“事变”的典故,史籍罕见。按照这个解释,“事变”词义概念,充其量是指:重大非常的变异,不测事件或重大的突发事件而已,没有侵略战争的概念,更无被侵略的含义,词义中没有褒贬的含义,是个中性词。

# ^, w* w4 U. s: Z

显而易见,日本用“事变”抹杀了侵略的性质,尽管已经习以成俗但这决不是默认错误,回绝历史真相的理由。如果继续以讹传讹,我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在称谓上就已经先输一城了。

% C! w1 \. J. R3 n7 Z+ r" Z& T4 \

六十年前,那段由3500万的白骨铸就的历史犹如一本沉重的史书,是一部唤起民族自尊心的史书,只要我们不是真的愿意忘却,那些惊心动魄的字迹就决不会自动消失。我想,真的!

! B! b, h* T+ {/ a

 

7 Z3 ^0 c* s! U& r: n- l* K% b

 

9 o" o" {5 T5 K5 s; b0 G' f

哎,感谢您摘录的文章对我的提醒,长久以来我真的忽略了事变这个词的本意!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可怕的不是异族的入侵,而是内在的对传统文化的灭绝性的破坏,这个比什么倭奴篡改教科书更为可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3 06:10 , Processed in 1.17295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