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3|回复: 15

小人书和克朗棋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2-10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小人书已经成为收藏家们的宠物,身价百倍、千倍的飞涨。当年我们小的时候小人书可是我们的启蒙读物,谁家都趁几本,但是想多看些还得去小人书铺。

9 a, X5 p$ ^7 ]3 F# j4 \2 S6 W

我家附近在一公里的距离内有四个书铺,感觉较好的一个坐落在禄米仓胡同西口北侧,靠近一个小胡同口的那家。书铺的主人是一个白胖老头,个子不高,老是笑眯眯的模样。这家小人书铺之所以好因为它安静,书铺的主人不允许大声说话。屋子里采光也好,老是显得那么亮堂。因为离家较近,只要手里有个一、二分钱就跑去看几本小人书,乐此不疲。文革开始后这家书铺的主人倒了霉,红卫兵说他是逃亡地主,暴打一顿被遣送回了老家,后来的结局就无从知晓了。

5 J8 d2 V8 N- E% ?6 B/ L

由禄米仓往南,在东堂子胡同东口北侧也有一个书铺,进向较深,屋地的中央有两个克朗棋盘,每天都有人在那玩克朗棋。由于玩棋的人噪杂混乱,有时还会为玩棋发生争执。在这种环境下看书需要定力,除非有特别好看的小人书,我一般轻易不去这个书店看书。

, m; z$ A2 E) S" G$ b; X' c" F6 B

沿着这两家小人书铺分别往南、往北还各有一家书铺,但小人书的拥有量和看书环境比不上刚才说的那两家,我去的次数更少。最南边的那家我免费看过一次,就是因为我认识那个嘎达梅林的嘎字,老板让我白看了那本书。(见我写的《书缘》)

0 n+ D' ~4 ~/ g; F

那时候的我每当经过小人书铺时都要停下脚步,仔细观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封皮,认真寻找没看过或者想再看一遍的书。如果手里正好有一分钱,就赶紧进去向老板报出小人书上写的编号,拿到手后坐下就看,任有天大的事也放在脑后了。如果手里没钱,就默默的记下书的名字,盼着能什么时候有钱再来看。

: s, [5 a+ K. d' L* t9 Y

那些坐在矮凳上看书的孩子们,看书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聚精会神,有的心不在焉。有的一个人看几本,有的几个人看一本。不喜欢看时会飞快地翻着书,喜欢看时一页就能琢磨半天。尽管看一本书只要一分钱,但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经常光顾。常常是几个小孩结伴去看书,一人只租一本,然后互相换着看,等于花了一分钱看了好几本。大家都觉得这样值,但书铺老板不许这样换,我们在换的时候还要避开老板的目光,偷偷摸摸地进行,一旦被发现老板就会把我们轰出去。有时候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只有一个人有一分钱,进去后租一本书由出钱的人拿着,别的人围坐在旁边,几个小脑袋攒在一起观看。拿书的人看得仔细,旁观的就多看两眼,拿书的人看得快,旁观的人也只好走马观花。出钱的人把书一还,大家只好跟着一块出去,即使没看够也说不出什么。

# f! a. w1 V9 m4 W+ ^+ P' V" t# x3 O

当年的小人书五花八门、内容繁多,的确有画得好的。尤其是整套的书,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杨家将》等大部头的书,几十本一套,想在书铺里看完还真得破费些钱财。小学生哪有这么多钱,大家就互相借着看。那时候一本小人书的传看率是相当高的,有的小人书撕得只剩下十几页了还互相借来借去,看得津津有味。

/ E7 G; O) W) F) b# U% j

除了看小人书,我还在书铺里玩过克朗棋。

5 ~! W6 L) I% E* J0 W, }9 u

克朗棋都是四个人玩,用棋杆儿把棋子杵进棋篓里就行。会玩的玩技巧,讲究让老仔(较大的一枚棋)在棋盘的四边多次碰撞后再击中棋子送入棋篓,以此获得喝彩。不会玩的就是直杵,毫无技术可言。为了棋子的滑动快速流畅,棋盘表面还要撒上滑石粉。

9 n( f' R) D% Z7 c t

有一段时间在那个小人书铺里经常盘桓着一个腿有残疾的中年人,克朗棋玩的很老练。因为他老赢,所以都是和他玩的人买单,一盘一毛钱。像我等菜鸟是不能与他同盘切磋棋艺,从技术层面讲我们不够资格。可书铺老板喜欢我们这样的,把棋杆儿掉过来用大头杵,一会儿一盘,周转的越快他赚的钱越多。

8 ~' k2 n0 K( h& H! w

当年小人书是我们的挚爱,像《红楼梦》、《聊斋》、《岳飞传》等书,里面的人物、物景画得特别漂亮;以“春秋战国”和“汉”、“唐”、“宋”等古代历史为蓝本的小人书使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电影剪辑版的小人书让我们花一分钱就看了一场电影。当然也有一些看不懂的小人书,例如《李尔王》。这是根据莎士比亚著名话剧改编的小人书,这本书叙述了李尔王想把自己的国土分给三个女儿的故事,这对于还在上小学的我是不能理喻的。但书的封面很吸引人,一个头戴王冠的老人手拿一把宝剑站在那里,表情很悲伧,猛一看以为是写古代战争的书,看过几遍看不懂,白花了几分钱。

3 R1 {) n3 a. M4 b H9 r4 |

还记得最厚的小人书是描写苏联国内战争的《柯楚别依》,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车臣人。骑着高大的顿河马,身披高加索斗篷,手持马刀所向无敌。没想到现在的车臣却成了俄罗斯不稳定因素的根源。

" G# a# R" `. Y+ q- h+ @

想到小人书,就想到那些描绘小人书的画家,他们一个个真是身手不凡、技艺超群,几十几百页的画下来,前后一致,画面里的人物、山水、草木、禽兽无不栩栩如生。我想他们在画的时候也会感到枯燥无味,但那时候的人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和效仿的。这些敬业的人相当一部分也都成了大家,例如王怀琪、任率英、钱贵荪等,早已斐名画界。

8 M0 q$ `4 W! W. V$ C/ z) e

感谢小人书,它给了我们知识和力量。

: Y" R9 Y, ~) \. ]

fficeffice" /> 

3 g$ r" o8 b& G" c6 P: y9 g

 

( ]( q& `2 A2 I7 d: a

 

; P! Q! K, e+ E$ [2 a

' {5 S# U& K4 W/ A! r*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0 20:10:58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2-10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人儿书曾是我的最爱,小时候的零花钱大部分都花在这上面了。最多时满满两抽屉。可惜几经搬家已丢失殆尽。 ( J5 N* K- w0 m) A0 k9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0 12:55:24编辑过]
发表于 2012-2-10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以前那时候的小人书画的特别精致每本都是收藏品,特别是西游记(刘继卣先生画)、三国演义(60本)杨家将、红楼梦、水浒传、岳飞传、聊斋、西厢记等小人书真的值得收藏。原来攒了不少文革中随着破四旧就没了,回想起来遗憾终生呀。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2-2-11 23:56:00的发言:
我爸都是打着我的旗号,买小人书回来的。
1 I1 g( G$ N, |+ ~

哈哈,童心未泯。

发表于 2012-2-12 1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我有一本小人书,大概名字叫《锦鸡姑娘》,和“海螺姑娘”的传说差不多。

/ o2 k5 ?, L8 O( H A6 K: j0 o R

这本连环画特别漂亮,是我最喜欢的,是我去我外公家自己从书店里选的。

+ C; ?0 u9 G( h

后来楼下有个小朋友借去,不久说丢了,不还了。

) D g% U% L2 S/ E( Q

我很气恼,决定以后再也不把书借出去了。

( @4 c1 r k$ G

那个时候别人不借书的理由都是“书不在家,放在防震棚了”。

2 x: e m2 b% [8 Q* U

我于是也把小人书收集好放进一纸箱子,让我父母送到自家防震棚里。

) A% a* Z+ s K: q+ @

过了几个月,我妈告诉我,防震棚被盗,我的一箱子小人书都丢了。

; R; Y2 Q0 z( O6 q' N

我那时候刚迈入小学四年级,那个懊悔呀,心里无数个小虫子咬啊咬啊。

: K/ E* ~ @- ~: t! T; Q

我现在一直相信,我的童年就是从那一刻结束的。

D$ w; @/ t: d, A+ o" e. L5 X: s+ I

 

* l! {! `9 R7 F

 

发表于 2012-2-12 2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喜欢的东西丢了,就像记忆中的景物被拆除了的感觉差不多。

9 G* d( Z& r$ @( j

 

; n) C9 r0 o% B$ [6 Q! o2 x" x, _

我原来也是把一本儿特别喜欢的书借给了一个同学,后来要了几次,他都说找不到了。。。。有些人从小儿就学说假话啊。

发表于 2012-2-11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爸都是打着我的旗号,买小人书回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玉笙寒在2012-2-11 18:54:00的发言:
我手里有一套《三国演义》,是我七十年代靠攒冰棍钱一本一本买回来的。因为当时评法批儒,曹操是法家人物,所以只出了48本,丑化曹操的《吉平下毒》、《战宛城》等都没出。直到80年代我才一次把剩下的12本买齐。那天看了一下,还剩50多本,丢了一两本。呵呵!
. N6 h$ m, w7 s) ?4 ]$ X7 O+ ~1 Q

一笔财富。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了然客在2012-2-10 22:34:00的发言:
文革以前那时候的小人书画的特别精致每本都是收藏品,特别是西游记(刘继卣先生画)、三国演义(60本)杨家将、红楼梦、水浒传、岳飞传、聊斋、西厢记等小人书真的值得收藏。原来攒了不少文革中随着破四旧就没了,回想起来遗憾终生呀。
0 o; \0 x! b! ^# V& ?0 I

八几年版的电视剧《西游记》造型,就是按照刘先生画的小人书设计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董瑞征在2012-2-10 12:55:00的发言:
  小人儿书曾是我的最爱,小时候的零花钱大部分都花在这上面了。最多时满满两抽屉。可惜几经搬家已丢失殆尽。 * |& @) v, w(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0 12:55:24编辑过]
" S, G) M6 T5 Z5 B* Z

你没吃亏,用区区一点儿零钱,受到了多么大的教育啊。

发表于 2012-2-11 1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手里有一套《三国演义》,是我七十年代靠攒冰棍钱一本一本买回来的。因为当时评法批儒,曹操是法家人物,所以只出了48本,丑化曹操的《吉平下毒》、《战宛城》等都没出。直到80年代我才一次把剩下的12本买齐。那天看了一下,还剩50多本,丢了一两本。呵呵!
发表于 2012-2-13 2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五十年代。离村四里多地有一个药王庙,毎年四月二十八有三天庙会。上庙会的时侯家里只给五百元(现在的五分钱)。庙会上有个卖旧小人书的,去后就在旧书摊那转半天。快到中午才买本电影版的小人书(买白描版的五百元可不夠)。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2-2-12 19:53:00的发言:
7 y9 X6 D' ~" v* v% @, |8 v

记得我有一本小人书,大概名字叫《锦鸡姑娘》,和“海螺姑娘”的传说差不多。

2 M9 B' S$ E! I: G3 |+ w0 \2 V2 f

这本连环画特别漂亮,是我最喜欢的,是我去我外公家自己从书店里选的。

/ w6 m) d, F' P8 ~

后来楼下有个小朋友借去,不久说丢了,不还了。

7 J' Y; Z" q7 U- ^: u8 p

我很气恼,决定以后再也不把书借出去了。

* C5 s! p6 H* |/ @, Y" `

那个时候别人不借书的理由都是“书不在家,放在防震棚了”。

. B$ u7 r1 R, B2 h1 u

我于是也把小人书收集好放进一纸箱子,让我父母送到自家防震棚里。

5 g+ a: u7 x& W. Y

过了几个月,我妈告诉我,防震棚被盗,我的一箱子小人书都丢了。

2 m* N3 J- a0 J2 ?

我那时候刚迈入小学四年级,那个懊悔呀,心里无数个小虫子咬啊咬啊。

/ u: q3 i' R2 l$ T0 v

我现在一直相信,我的童年就是从那一刻结束的。

) v+ U8 D6 k% @! Q6 ~2 {8 _. P/ J

 

8 e% H4 k* z7 q8 B/ O

 

6 X9 Y( i" O( |; ]6 R) ?8 p9 q, P

那个小偷太有超前意识了,他知道小人书会升值。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牛老者在2012-2-12 20:39:00的发言:
% e" z- Z7 C. R

小时候喜欢的东西丢了,就像记忆中的景物被拆除了的感觉差不多。

3 B$ h/ J C/ \% h" D# j

 

- T- U' I& M. i/ Z

我原来也是把一本儿特别喜欢的书借给了一个同学,后来要了几次,他都说找不到了。。。。有些人从小儿就学说假话啊。

$ n6 o' w% [! f) {8 n

遗憾,其实就是被人给昧(记得应该读MI音)了。

发表于 2012-2-14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里还有几百本小人书,都是当年一本一本买的。里边有水浒,三国演义,聊斋...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郊老土在2012-2-13 21:34:00的发言: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五十年代。离村四里多地有一个药王庙,毎年四月二十八有三天庙会。上庙会的时侯家里只给五百元(现在的五分钱)。庙会上有个卖旧小人书的,去后就在旧书摊那转半天。快到中午才买本电影版的小人书(买白描版的五百元可不夠)。
9 s H+ W/ N$ V

你的帖子很有亲切感,因为我小的时候也曾论百的花过钱,几岁的年纪也曾手握上万元。哈哈,记忆犹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5 11:55 , Processed in 1.15063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