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8-7-27 19: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Q6 W  a+ x0 y. b) B( I* T
( k6 Y1 V& n1 _
1711【老了】2 T2 M5 D0 e2 O7 Y9 `4 e
半个月没料理园子。半个月的时间令豇豆衰老,架子上的豆子从一拃长,长到两尺,细嫩碧绿长成小 手指粗苍白干瘪,豆子都硬实了,收了它,晾成干菜或者剥出豆子,凑成八宝饭之一宝。今年已经收了三次,上次收得最多,约七八斤,左邻右舍分食了。这次有四五斤,其中一斤的老豆。看来至少还能收一次,嫩枝还在,还在抽条。近期雨水足,加上去年老张给弄来一车牛粪,有这当家,不愁不长。西边一溜南瓜长得枝叶肥大,但花开得不多,瓜也少,净长叶子了,母胖儿不肥。有三株爬上屋顶后瓜藤进深两米多,没见开花。房后老张家的房顶上七八个大南瓜各个都有十多斤,杏黄色,这都是一个品种的,老张给的种子,我这就见着一个拳头大小的。另外一个品种的南瓜藤才爬到房檐,翻上墙头还有难度,枝叶不茂盛,少占空间,结出几个圆圆的小瓜,暗绿色的皮,长不大的那种。8 V1 c  I  L1 y2 W5 p# s% w) G
4 v9 U7 o4 }% \* U3 M
/ l+ B3 Q) t" H; }, _5 ?$ B
草又蹿起来了。除了那几垄玉米,垄上有高杆玉米压着,草长不起来。其他,都是草的势力范围,锄过好几次,肥多雨水大,半个月又长出一尺多高,豇豆架子下满是草,下不了锄头,砍了菜苗得不偿失。草丛中又摸出几个老粗的黄瓜。9 y8 d& N& Q/ X" y) r* I) K

' h4 c+ r% r1 `" U" x. I

7 f: z; K5 K( R! R, }玉米熟了,不老,刚刚好,扒下青皮,指甲摁下去一股浆水。 掰棒子,挑大个掰,连掰几个都有虫子,小虫挣扎着往外爬,玉米没成熟,玉米螟才一公分大,留下一小片吞噬后的伤疤。这要是老熟后,它们怕是能吃下去两三成籽粒。一棵最大的玉米穗顶尖处已被小鸟扒开,比虫子的胃口要大。麻雀、喜群常常光顾,什么熟了先吃什么,不知它们能吃掉多少昆虫。爬山虎的叶子基本上被瓢虫吃光了,鸟们不吃瓢虫。谁都先挑好的吃。
; |- ^% T: [) w1 i$ H4 z4 u顾不得端详虫子留下的踪迹。蚊虫围上来。还是抹过避蚊剂的,前年购置的,打算行走亚马孙雨林时备用,结果没用上。过期了?蚊子上来了,赶紧下手,掰下二十多个,一会儿煮了吃。3 j# m8 h9 R4 q( S+ R) l# X" t
篱笆边上一溜鬼子姜,未老先衰倒下一半,高的长得比我高,头重脚轻,立不住,把道路给封住了,拿过锄头兜头砍下,截去近半,将路让出来。年年连根拽起,刨出土里的块茎,年年也都刨不净,来年又出来一茬。
: T# v- d5 ~9 ]: D
9 r1 C" n& L3 N" N! b: g7 ]! O8 O6 B

5 Q3 g& ~' J, y2 N  p) D( Z0 B# t, Z. K: X3 D0 q$ V
5 w8 ]$ V5 @6 e3 \/ k. o6 [+ l5 p
1712【头伏萝卜】! H, p/ H7 O0 K$ ]4 k( b
房后串门,问问老张这季节种点什么好。“头伏萝卜二伏菜呀,我这前天刚种下的,把茄子拉秧了,种萝卜。明天我这豇豆也下架,该种菜了。”它这豇豆架上还挂着豆子呢,就不要了?“换茬呀。”
! {% _+ B2 W& a门前的架子上悬着十几个胖冬瓜,最大的一个二尺多长,用兜子撑着“我这种的都是毛冬瓜,也不知怎么长出这么一棵铁皮冬瓜,还就它长得大”墨绿色的叫做铁皮冬瓜。冬瓜已经开始收了,南瓜,一个老大个的已经蹲在门内先供观赏。老张家张口的多,十多只鸡每天都消费不少瓜菜。好的紧着人吃,歪瓜裂枣也都有去处。2 r# ^* e& v3 [$ i4 U
走到玻璃棚内,大个的西红柿架上爬满了柿子,大大小小“你看没有,我这又育了一批苗,入冬前这移栽后还能收一批。”0 c( G) s+ }% k) |$ p" h
一条条垄背上干干净净,没草,本就不该长草的地方。还用上了地膜,早春时提高低温,地膜下面能见着压着不少的小草,旱的时候还保水,还能压住草。老张种了十多年菜,越来越精进。365天扎在这里,不离不弃,还雇着“长工”二十多岁的小伙,种不好也说不过去吧。
! V% _& F. f/ f& h% S# s, \( Z$ p, E; J1 `

; |) _; q4 Y9 S% d, n) J头伏萝卜。我这也就种点萝卜了。萝卜籽好几样,先把白萝卜种上。整地、起垄一概全免。地里草太多,哪年都不像今年这么多的草,肥多,大多让草受益了,近期雨水又大,不好整。因陋就简,免耕法。直接在玉米垄上刨坑,玉米还都站着呢,在它们脚下刨坑,下籽、覆土,墒情不错,覆土后浇水。等半个月后,砍去玉米杆,轮到萝卜苗晒太阳。能长多少算多少。去年就没长几个萝卜,多数都晒死了。让玉米杆庇护着或许能成。
- n0 V6 T  ~; c' m“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活没干多少,汗下来不少,早晚倒是不晒,但蚊子上来了。流汗还是挨咬总要挑选一个。就当洗桑拿了,真要是出透了汗,人倒是舒服了。小农依然辛苦,土里刨食,养家糊口。我们这些种着玩的,谈不上辛苦,流汗是自找的。三伏天都在冒汗,还能总在屋里憋着。
+ b: ]2 v2 Y6 S) e8 k# K6 }8 T, g7 U) D9 E2 ?
( g9 S+ A. z" f, d0 ~+ `6 z
二伏了。二伏的菜就免了。白菜金贵,少不了浇水,还得灭虫。好几年都没种,伺候不起。“头伏饺子二伏面”二伏面,不免。
/ w( e1 o  G3 r1 i- U. [+ i; g7 i' C' Y2 {6 n: r% }  W$ j

1 {' i; o9 }5 D5 F9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8-7-28 19: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 K5 m: C) Z% n$ |& [2 @
- e6 s- k# }& i$ R  b' `% M

; z% U' G' W+ y; Z1 O2 p
- x) R. r, C5 I' o" r
1713【老街】' X8 C/ l8 o* d: K4 i- g% X; d0 M
大望路这边办事,出了地铁口往北走,往东北还是往西北走,手机上导航往西。一片写字楼,京城最高的大楼都在这片,一个比一个高。哪一栋是“**生态大楼”?边走边看,在楼群的缝隙中见到了大牌子,那几个方块大字立在楼顶。楼宇的标识挺要紧,没有它就有麻烦。绕来绕去目标看不到了,就在不远处。问写字楼前的保安,保安说不知道,家门口的事都不知道。继续往前走,再问另一栋大楼门前的保安,还是不知道。自己岗位周边的地形,作为保安应该了如指掌,要不他怎么保一方平安。要是能碰到“朝阳群众”就好了,大爷大妈保证给你说的清清楚楚。走出街角,路对面目标出现了。再往西就是标志性建筑“大裤衩”。刚才在地铁上还打过电话,问询位置,出了地铁往哪个方向走,对方说不清楚,说自己不坐地铁,地铁出来怎么走不知道,这还是公司客服的前台呢。提一句大裤衩东面就齐了。
% T) p, v0 D4 W* ~' L1 [) F问路不顺,办事还顺,两点半办到快5点,就我一个客户,三拨人过手。9 h4 l# k6 l5 b& H; b1 T( O
事毕出来往西北走,家的方向,往西北向的公交车都行。南北向的街,小庄北里。这条路我熟悉,读书期间一早出来跑步经常沿着这条路,前面该是人民日报社,再早是机械学院的地盘,一栋风帆状鸭蛋青色的大楼凸起。路边有大牌子“人民日报社”旧貌换新颜,这栋大楼也许立起好多年了,我第一次看到。七十年代末这里还田间野趣,报社的北侧无名路,林荫大道,高大的杨树,路北都是农田,伴着呼呼的北风跑在路上。% z0 T* ^: X4 B% ]/ O
公家车报站名,前方到站“水碓”dui 听着挺刺耳。耳熟能详的是 “水锥子 ”好像念了好多年的“水锥子”那时这边有一趟无轨电车,路过小庄站继续往东,往北没有公交车。金台路,姚家园路都是熟悉的地面,都到过,再往北就是少有人迹的窑坑,长着不多的芦苇,水还算清,夏天游泳的去处,现在成了热闹的朝阳公园,水质污染,人下不去了。
! s9 E  v3 g7 G( v路路通,大街小街都打通,一地繁华。往北到团结湖站换车,没见着湖面,湖面被建筑围在西面。公交车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便宜了蚊子,腿上叮了好几个包。往年没有这种体会,临水蚊子多,还是京城的环境质量转好。0 X5 E" t( r' j8 L$ k

% D$ D3 `6 I' A+ Y; h: P% l8 P/ Z+ O' h( W
发表于 2018-7-31 08: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h' U  l* \. L6 w

  U: T5 P, L; d  z" q
8 |( o+ o6 f4 J% l4 p  {  A! }

+ s. o* M7 c4 N3 w6 {0 X, @
7 s( a" k: L; I  A

& c. b/ J, ]: L+ p$ M

/ `7 Z, c( B$ u* e: M: L) m1714【泳池】$ _. R7 @9 B5 ?2 ]$ l! G9 M
老张在网上发了篇《一池子都是回忆》,说少年时夏日游泳的事。陶然亭、公安部游泳池、人定湖、青年湖……。这些个地方我都游过,最奢侈的属陶然亭游泳池,至少有五个池子,这里举办国内、国际游泳、跳水比赛,八十年代我还游过,从西城跑到南城。不知什么时候这里被拆除了,建起了住宅楼,住宅比游泳重要,泳池也赚不到多少钱,一年四季三季空闲,露天场所,也不开放冬泳。高档住宅建起,陶然亭游泳池没了,京城再无大型游泳中心。头顶蓝天白云,从十米高台一跃而下,北京没这地方了。后来的奥体中心“水立方”现代设施,但被扣在塑料大棚之下,看不到天,吹不到风,成了专业队的训练池,小众的嬉水地。大赛之后,我前去体验了一次,游人寥寥无几,游着舒服,只是不见万众的嘉年华。+ \6 W5 @9 y4 T( l4 T
我在人定湖游水时,六十年代那里还是个人工湖,八九十年代再去时,改成水泥、金属架构的嬉水池,年头不长又改弦更张,设施拆除,栽芦种荷恢复旧貌。青年湖的那处我也游过几次,水质不好,后来不去了,不知现在那里还在不在。公安部游泳池我游过几年。八十年代中,我换了个行当,上班在西交民巷,下班后骑车穿过广场游一场再回家,隔壁办公室的同事小林是那大院的子弟,也有同好,每次带上我同游,让他郁闷的是,跟我比赛过多次从没赢过,说是练练再比,再比还是不成。差着十多岁呢。$ t# _+ k9 s0 t

* U7 w4 l8 b/ T& }% g* l3 h% X

( [: X3 ]& n! T' I读完网文,想起去游泳吧,暑热去凉快凉快。小区地下的池子。现在大点的小区都有泳池,方便居民不出小区门就可以游水。夏天我很少下池游水,尚有天然水域可以游,冬天还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能去冬泳的人少之又少。四点钟到的池边,每个泳道内六七人,边上的两条泳道成为教学区,一堆孩子在水里泡着。人够多,水温偏高,要是冬天还行,夏天就嫌热了,不爽,越游越不爽。出水了。凉水冲凉,终于凉了下来。走出地面,太阳当头,才走到家,又是一身白毛汗。
% L4 S) |' a' ^. H# L6 O
9 e$ v. @1 U$ s0 e% d% X

& ^6 v7 z9 X1 K5 r) B2 g1715【什刹海】% J% x, P, K; r8 C' T( Z' `
人工泳池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什刹海游泳池。五十年代末上幼儿园时就被老师带着进了这里的蘑菇池,水磨石的池子,巨大的白色“蘑菇”往下淋着水。上学了,一年级就开始上游泳课,交上小照片,体育老师给办了游泳证,排着队伍往什刹海游泳,可惜游的次数太少,每年就带过去一次,一到三年级我每年就只游一次泳,都是在什刹海。到了那就放了鸭子,规定只能在浅水池玩,可那么多孩子早跑散了,除了跳水池有铁网拦着进不去。
  V, D7 {( g* v: V/ R记得一共四个池子,两个小池子,蘑菇池和四四方方的跳水池。两外两个属于标准池,长方形,都是50米长。其中一个浅水池,南侧约1米深,北侧是阶梯式漫坡,最浅处约1尺。不会水就在浅处玩。体育老师在岸上现场讲授憋气、浮起、划水、换气等要领,孩子太多,教不过来,没几个能学会的。倒是在游泳之前,在洗脸盆内普遍学会了“扎猛子”还比赛谁憋气的时间长,有人能憋气一分钟,这也是学会游泳的功夫之一。另外还练习水中睁眼,眼珠子疼,忍着,练过几次就不疼了。
( |) [+ G. L# z! r虽然是浅水池,那要看对谁了,这池子一头浅,另一头呢。孩子不知深浅,早忘了池水的状况,一次我从南头下水一下子就没了顶,两只手乱划拉,一下抓住了池壁,泳池壁贴着水线是一道长长的凹槽,围绕水池一周,是初学者的最好的抓手。看现在的泳池的池壁都是直立的,不利于救生和卫生。
, ~9 E, l, \" X/ ^, u三年游了三次,没能学会游泳。放暑假了眼看着同院的小朋友去游泳,我却不能去,姥爷姥姥不让去,没有家长带着。
0 _! O2 o) N; o- _0 S1 o我一直到五年级才学会游泳。转学到德外,离着积水潭不远,每周一次游泳课。那些年号召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号召的人率先垂范,走到哪游到哪,大江大海。市内的不少水面进行清淤、压实,改造为天然游泳场,那时说到游泳场特指天然水域,像什刹海地区即有人工建的游泳池,又有利用河面设立的游泳场,二分钱游一次,不限时,而游泳池学生票一毛,限时两小时,循环场,过时罚款。! _0 z' v- J% |( d4 V+ f
在积水潭学会的游泳,没人教,还出过一次险。说来代价有点大,在我当上家长之后,让孩子上学后先报了个游泳班,学会生存的技能。! b" }& G3 C% I/ y! a  ?
, v  |: _1 u+ H$ M. e% Z

: A+ Y& u' ]. A
发表于 2018-7-31 10: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7 L+ B* m/ h* g9 V4 ], ~7 d+ ]
$ H  X# a: v) M  a. ~" ]3 e) |" n

3 v, p6 [* {0 x! S/ I- H# l2 Y8 t
; i+ s6 d# g) {7 z0 u& r+ p
1716【一池欢乐】
2 f; J1 T2 E0 Q. K. ~# ~什刹海的更衣室颇有特色,高高大大,头顶上有天窗,亮的。长方形,一边有些条凳,另一边是存衣处,一大长溜小小的窗口,窗口之上半壁的铁网到顶,那时的银行也没有这么封闭的,有点像牢狱,想象中的牢狱。把衣服送进去,递出个金属小牌牌,存衣牌。出来更衣室门先要趟过消毒池,刺鼻的消毒水味令人兴奋起来,一溜小跑到池边,噗咚跳入。
& j" x/ N* M% H0 G" Q* m没人教,瞎游,仿生,跟青蛙学的蛙泳,连续游个上千米没问题。再后来是跟着院里的顾大哥学游泳,顾大哥年少时接受过什刹海游泳队的训练,他当青工之后,利用长年病假,成了我们的孩子王,带上我们一帮孩子游泳,为此顾大哥还配备了跑表、脚蹼 、拴在门前枣树上的长胶带,专门训练划水动作的。. a" s: }0 N6 e! D- n
自由泳、仰泳,我算是学到点皮毛。自由泳的打水、划水、换气,边游边纠正动作,顾大哥跳到水里示范一段让你看。多游几趟,适时点拨。然后就学习入水式和折返式,转身翻滚动作……。几次之后有了些模样。组织比赛,掐表计时。文革那两三年文化没学多少,净玩了。学游泳打下点底子,后来在边地还是回城后在学校、单位屡屡参加个比赛,就这点小技巧,还频频得奖。. Q/ [+ n& b0 [2 o+ m7 P
泳池人多,跟下饺子似的,除非这天刚换过水,通常一周左右换次水,有时赶上头天晚上就开始提前撤水,游着游着就剩半池水了,要保证第二天开场前灌满一池的新水。新水透骨的凉,凉得人发抖,好身板的才敢下去,下去游一会儿上来后就不愿再下了。
- ~5 i4 D7 Y9 n/ e( c/ M躲开人多的办法有二,一是游晚场,天黑人少,暑期开夜场,九点净场。再就是下雨天去,瞅着乌云上来了,那时京城是平面的,能看出老远,骑上车,十几分钟就能赶到。人家赶着雨点往外走,我们往里去,跃入池中,大雨如注,溅起的水花将池水和天水编织成密密的水网,出水换气时,如同还埋在水中,几近窒息。淋漓尽致,畅快,吼上几嗓子,过瘾!电闪雷鸣伴着哗哗的雨声有多热闹。雷雨天不见有净场的时候,不像后来,也没听说谁被雷劈了。4 f& y( I2 w& f" ?) o/ E- M# D
什刹海门口的煮老玉米一毛一个,六十年后期。我没买过,钱紧,消费水平止于三分、五分的冰棍。! H9 e( C0 q( g# y8 S" D

9 Z5 W6 \* ?6 e
5 s3 u0 U' R6 c+ `# R" I) u
1717【最后的水域】
, X8 H" l! ^7 z  F% R8 F) y: T" `伟人会在时代留下烙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追随者无数。人走了留下的遗产慢慢地湮没。京城的三大泳池至少消失了两个,工人体育场那处还在吗?天然游泳场被一网打尽,全部消失了,八一湖那处还有人在游,不再名正言顺,“野泳”者与管理者抗衡了好多年。人与自然水域的亲近,这是该管的事吗,要管也是应该增加设施,让泳者们更惬意。反其道而行之,违反天道。恐怕一直要周旋下去,直到水质令人无法容忍的那一天。
- r7 c4 _& i9 j5 D2 ~2 X上了高年级后,人就长大了,结伴出游,主要还是在1967、1968这两年。1968年底大点的学生开始上山下乡了。成帮结队多的时候十多人,甚至女生也跟上了,王老师家的老二,在我之前从十米跳台上跃下,那次是在陶然亭。跟上顾大哥只去什刹海,河里他不去,也许觉得池子里安全些,孩子们真出点事不好交待。我的第一个“深水合格证”是顾大哥给办的,考次证不容易,要事前排队,还不是随到随考,哪一天考也不知道。顾大哥就一起给办了好几个证,没用我们去考。也是心里有数,你要是游不下200米也不会给你办。能进深水区了,能高台跳水,高人一等了。# j9 `$ R; c+ m( K' E7 ^( `4 g
天然游泳场去的次数也蛮多。远的颐和园、京密引水渠、八一湖,体育学院的那个百米长的大池子,满池子绿水,四壁爬满了螺蛳,跟游河差不多,近处什刹海、积水潭,三站地,骑车或走着去,积水潭比什刹海更大些,还不限时,玩够了算。4 S; W# Z" S. v0 O- p# x

7 B5 \0 N4 u0 q9 y

# }" Z! F( Y: y5 M7 l上网键入“北京露天游泳场”给出的六大露天游泳场是: 1、位于颐和园南侧、六郎庄西口的柳浪游泳场; 2、位于昆玉河和长河交汇处的麦钟桥游泳场; 3、位于永定河引水渠与西三环路交汇处的玉渊潭游泳场; 4、位于昆玉河东岸、双紫支渠南侧、阜石路北侧的宝联游泳场。 5、位于南护城河内侧的陶然亭游泳场 6、位于颐和园北侧的红山口游泳场。除了陶然亭,其他的五处都是后来新建的,其实也不新了,这是网上2012年的资料,现在是不是还都在?我一处都没去过,有点远。那陶然亭游泳场与陶然亭游泳池大概不是一回事吧。/ S+ _3 u7 |2 B) r& B1 F$ V
我还有地儿游,家门口,展览馆后湖。人不多,水还清,知足吧。( [5 B' f( p1 Y5 @
. w. ]; s$ M3 t" r

/ f# _8 v- z2 Q& S* P% d1 r( }1 {
发表于 2018-7-31 11: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g% R0 _+ [6 j! \" Q" K
' i; K* n7 V, F- O6 n4 D
, @, H  ~) s) L8 Z$ E
3 r. e$ ]" F- f9 D0 ~6 X) x& j
1718【真热】
7 U4 u& q# g+ `" F年年暑期都热,总有几天晚上让人辗转反侧的时候,呼着大扇子中睡去。每年一到这时候就难熬。上班的时候主要还是晚上,白天有事做,又是在写字楼内,除了路途上的拥挤和燥热,办公室内穿单衣还有点凉。高温人就什么也不想干,能不干就不干,现在可以不干,不用上班。但还是要出门,上还有老下还有小。' d5 H" j1 u9 G* q8 L) K

: @5 I/ P# e6 }' i
- x+ F% \9 |/ G4 }1 @' w5 f
走在当街,路人一个个无精打采,晒蔫了。公交车站候车,午餐的时段车少,也不是都少,625路公交来过四辆,315、695路都见不着影。人躲在阴凉地里,有大树就好了,大钟寺这是金属的车站凉棚,这凉棚只有到秋后才真正凉,现在热情四射,热辐射病就是这么来的,所有的固体都在发热。一块云彩挡住了日光,地面热度不减。等车的人见多,接受着大地的烘烤。遮阳伞有什么用,没有太阳,没有风。小妹摇着张纸面巾,人造风几许,大姐扇着手中的交通卡,方寸之间,有风没风,宁可信其有。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形容词也是动词,一个个的背影,布衫与肉身亲密无间,汗水弥合了之间的缝隙。9 {% B& _/ T8 ]! B
终于车过来了。现在的公交不错,午后的时段没几个人,空调出力挺足,一下子进入清凉世界,座位上方寒气逼人,像是切割刀一样直刺脖颈,大热大寒受不了,赶紧转移。一会儿工夫就彻底的冰凉,汗水凉下来。热不好,凉也不好,这要是体弱的,带着阳伞还要带着长衣服,热胀冷缩再弄出病来。
+ y" \+ [' b4 `% b每年一到这难熬的日子就觉得当下是最热的一个夏天。小孩子时也有暑热,经常长一脑瓜子痱子。现在长痱子的人少,卫生条件好了。小孩子不怕热,六七十年代也没有现在这么热。过往的热度容易忘掉。今年呢,热在其中,连续35℃高温,还要持续一周。晚报上说这是本世纪以来第四个高温年度,分别是大前年、前年和去年。可见人的感觉有时候还是准确的,跟岁数关系不大。% \( v- ?# R7 D& B) f
# H( c+ y' n+ b& Z; Q& U
0 O7 l) e2 _, b* }
家囚着,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有空调吹着好多了。盼着周末,周末来雨,盼着立秋,还有一周。明天不会好,下周应该好。
* o% |' A  @" D% P% o' `还想到后湖,后湖游水。
! e% i1 {/ U% Y( G) g- F5 Y7 G
- Z/ `) z+ `$ h9 `% V8 ]* `2 D* G0 s& a, [5 q
发表于 2018-8-1 04: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8-7-31 10:09
4 [7 r# X* n3 W# p" {9 ?1716【一池欢乐】2 `  |9 C& g% H
什刹海的更衣室颇有特色,高高大大,头顶上有天窗,亮的。长方形,一边有些条凳 ...

# _& M/ x5 N9 j4 [. y游泳,唤起了我的一些回忆。当年,开始是由院子里大点的孩子带着,学会后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去。就是那些地方:什刹海去得最多,人工游泳池,天然游泳池,办个游泳证,偶尔也去工人体育馆,陶然亭。人工游泳池几天换一次水,喝过好几口黄水,憋不住时,自己也撒过尿。长大点后,利用钓鱼的机会,还在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游过泳。时间流逝真快。
发表于 2018-8-1 18: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M! q1 C7 `0 ]

5 @/ R  `  t* n( V
  X* t" ?) U; J0 u: `

7 S/ X3 j3 A, _4 z/ J+ Z: G! n1719【挤作一团】
0 a  r) S7 U; y0 `1 d3 F热天人还往一块挤。也是想不到的事,单位搞次活动,参观国家博物馆,想得简单,市中心乘车方便。但这最后一公里就不方便了。怎么就那么多的人。- u' n/ `% [9 r$ P+ ?% I
七点半出门,时间打着富裕。22路公交,一路凉快,前门站下车。过马路走地下,先进广场过一道安检。走出地面没有几步接着又钻入地下通道,连续两个起伏,这周边的地下通道设计堪称市内最傻,让行人上来下去走冤枉路,一走就是几十年,怎么就没想着改造一下。国博在广场东。这地下通道挤满人,往东往西,慢慢腾腾,前面拥堵,后面的人想超越也过不去。头一茬汗下来了。到了广场路东,出了地面又是人山人海。人流被前面的安检站截住,一街的人往前慢慢挪,前方只三个安检口,安检口前才分出队形。
! E# M5 F& I+ t* o真不好意思,我在队伍中穿插,就是加塞,预定的集合时间快到了。想想也是,全国人民都在这呢,一等一的国家博物馆,来北京的一定要看看。但还没进门先得挤出一身汗,也真是难为各位了,老的老小的小,撑着阳伞,摇着扇子,小孩子一个个汗津津的。旅途艰辛,桑拿天没办法,但这人为设障% ~3 }; z! f$ i3 N2 @! {
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 l) ~0 t7 K* o1 c% F1 ~# W过了安全门才到国博门口,朝西的正门空空荡荡。现在入馆改走北门了。7 V( J; m9 C- `
才过一关,又到关前,转过来,北门前队伍同样庞大,只是被金属栏杆间隔成曲折的长龙盘来盘去,见头不见尾。这得排什么时候去。要是我个人来肯定是放弃了。赶紧找我们的队伍。电话过去,队伍已经转到地下,人在地铁站下面呢,一个个汗流浃背在下面蹭空调。说是队伍排不起,马上单位过来人带上介绍信,走团队入口。. C5 e# X9 Y8 o- V0 H
老王坐在台阶上,打车过来的,车子停不到跟前,也是冲破层层障碍,上来下去一检再捡,搞了个汗水淋漓筋疲力尽。等到介绍信过来时,老王先撤了,十分脚力已去了八分,担心下面的路程走不下来。
6 E' F) o3 ?$ `进门再次安检,一早三检了。去机场不才一次吗。
. s, E$ D+ t* c, [: K滚滚人流铺散开去,不愧是国博,多少人都能消纳,一楼到四楼几十个场馆,收费的免费的。一楼大厅几处宽大的楼梯密密麻麻都坐着歇脚的人,楼梯成座席如此壮观堪称世界博物馆之最吧。: o1 e  N. i! w5 X0 e+ i% y2 J

1 M' p( p9 H5 b$ l) E
4 S* F* x+ O6 g0 c7 W1 v4 B
发表于 2018-8-2 08: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801_101025_1533161481438_resized.jpg
# @  R+ v8 k" f' @( I
发表于 2018-8-2 08: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801_090128_1533161478841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8-8-2 08: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S& l% W  P; ]
$ l( f8 s  T3 W( [8 d$ L
1720【添堵】
  n% F6 Z" @- t: ^- C1 }大热天又遇添堵的事。到南站接人,原来的永定门火车站。约定是在北出站口等着,离京的时候是在北站口进入大厅的。稳妥起见上网去查接人的方法,这出站口的位置却不在南北方向,设置在东西向,单数出站口都在东向。而且每趟车的出口分别为东西两个出站口。打电话再约,对方电话关机状态,或许是车厢密闭信号进不去。怎么办?想起办理站台票到站台内接。
% y2 o3 V5 s+ E' X+ d站台票办理在三楼。一通手忙脚乱,先出站,再进站,上滚梯来到三楼候车大厅中心位置,向服务人员说明情况,拿出身份证扫入信息,再拍照,这跟银行学的,劳民伤财的虚费吗,人这是跟自己较劲,到处都没有安全感,上设备天眼地网。站台票办出来了,上面还带着个人的即时形象。
8 h: G# ~5 }! J) ^* ~' I$ j转一圈没见着入口。问车站人员,就在眼前,排着两支队伍。拿过小票来看,打开门放人。一路下行,长长的阶梯,为什么这里不设置滚梯。落脚站台,空空荡荡,看来就我这一位接车人。坐下候着,翻看到小票上最下方的一段字码:请您送人后1小时之内返回凭条办理处办理销号。未按此执行的将列入铁路征询系统,影响您下次购票乘车。
: {8 F# u  V; H+ j/ F% H; I6 W如今这人都怎么了?竟然出台这种违背常理的规定,这不是害人吗。来接站之人谁又不是负重而行,或老或小或大包小包。接到之后,我从哪里再返回三楼,出站在地下一层,把接到的人安置在哪里?然后再进站,往上四层交回接站的小票。这得好体力,在1小时内完成。有这么把麻烦人不当回事的?传统的老法子,站口回收站台票不就成了。/ P- H, f1 o& \5 H2 r! h
还店大欺客,不按照它的做,就列入黑名单,白纸黑字可写着呢。这不投诉它等什么。
+ _' u2 x6 ]$ D  {* E! h对面过来位穿铁路制服的,我拿着小票递过去,我说不是接站的事,你让我怎么接上客人后再往你三楼退还小票?“制服”说“是不大合适,我们已经改正了,你直接出站就行。”那你们为什么还不把这条规定去掉?“有人拿着站台票直接上车了。”
8 R& ~# D% h& A+ Z; n* a/ ]5 b1 Q新车站修的一个比一个漂亮,但确实是越来越不方便。来车站前查询北京南站。见着网上一片吐槽,主要是夜间到站的旅客无车可坐,或滞留或黑的挨宰,南站就是“难站”。这是自打新车站落成以来就如此,多少年了,我也曾经历过。一面镜像,首善之区尚且如此,化外之地,你要是遭遇各种磨难那都是正常的。高铁够先进,软件不配套,任重道远。
2 s3 G% R, d  j* ]; O  _0 ?% L
8 [) v# Y$ J; x
. o: l  I* r/ E0 i. H- S9 ?
发表于 2018-8-2 08: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802_074206_resized.jpg
7 X8 B" A8 w1 ~3 ^4 h) Y
发表于 2018-8-3 07: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21【温度】7 E7 @3 i% f% f' C4 R& K9 w
暑热难熬主要看低温,低温如果也往30℃靠,那才叫真热。比如我常去的那个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城,本周气温都在37℃以上,比北京高还持续时间长,人家怎么活的。当地除了公共场所,少见空调设施,以至于我那孙子辈的,出了家门走不少的路去专访那“转转转”如果不转深表遗憾。
) ]0 Y8 i; l: |9 W/ G# ~1 G到了这个高热时段,当地人一是外出度假,南下海边,再就是往山上去住。公职人员普遍地休假,连不少的商家也闭门谢客,声明暑假半个月、二十天。还是坐地户多,走不了的多。逆来顺受吧。中午太阳灼烤,家家门窗紧闭,老房子墙厚,向阳的窗上罩着木栏,令散射的光源也难进入。新楼都有保温材料,屋内只要人口不是太多,并无大热。太阳落下以后,温度就跟着下来。看小城的温度本周低温多在22℃,为体感最舒适的温度。你白天再热,晚间就凉快下来,睡个好觉。白天封闭,晚上开窗换气,满屋的凉气,自然之气。& Z2 J% a+ v8 t4 O, s* J9 m+ }  @
再转回我北京的家中,今一早六点打开窗户,进来的是热气。查天气预报,此时29℃。当日气温25—37℃,凌晨四点为一天当中的最低点,已经错过最佳窗口期。窗户开还是不开?预报十点钟过后空气轻度污染,午后进入重度污染。还是开会儿吧。
, b7 p+ O; D( n  M5 C7 o大都市都是大火炉子,人多了就麻烦多,宜居的大城市不多。北京300万人时不热,到3000万,每个人都37℃的体温,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每个人还启动做工呢,点火做饭、大小的电器、交通工具,都在消耗热能,同时把热能散布空间。一家一部空调,远不止,每天千万部空调在向室外喷吐着热气,我家的一扇玻璃被热气喷的烫手。这不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吗。众人之手恶化了我们的生存环境,高温上去,低温也上去,工程师能计算出这种提高的程度,假设没有空调,电网能减少多少负荷,相当于多少热能。一项发明让人们已经离不开了,没有空调不少家居之人会过不去这个夏天。" G/ s( ?! s' r0 `
预报周日到达的雨水,推迟的周一,高温再增一天。
: Q- h4 Z' R2 I, _8 [
+ [- l1 G, L# W6 i5 a" U, @2 C& c" s6 E7 ]/ a( a# U8 d
发表于 2018-8-3 17: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a6b832fad127a86d772c8920ba3e3ca7.jpg
9 n! R/ ~1 K7 ?. V" l  P4 K
+ A; ]! \; |* e( E& B# L
发表于 2018-8-3 17: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22【望梅止渴】
& D: \7 [7 y* m7 R尚同学说游泳,董子在网上作画,画的是望远桥头那一渠清水,沿地势高差,从小兴凯湖那边推波助澜,水头往南挺进,直抵大草甸边缘。桥南数百米再一处水闸,闸住水时,满渠的水上漾,并排可以铺排四条水道,游泳比赛,其实正式的就比过一次。1 }4 p: Y% H: o" s1 Z
无数次的在这桥下畅游。暑热下地回来路过桥头,放下工具先游上一阵。当地人更多的说法是洗澡,但光着的人不多,城里过来的知青习惯于套着裤头,况且是交通要道,常有车辆开过,走来下工的队伍。连长曾在大会上说过,你们洗澡的要注意影响,让人家大姑娘小媳妇抬不起头来。是啊早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此一条“洗澡避女人”。
( b% a& u' S+ q望远桥头,桥身下一条长长的水渠,清凉的湖水滚滚而来,打着旋。夏日从来都是那么清冽,没入水中,拭去尘埃和燥热,拂去辛劳苦楚,一天的汗水在此终结,浑身的泥垢荡然无存,人心一下子安定愉悦了起来。那犁地的水牛日落前水塘中游哉,边地没有水牛,唯有劳累的青年们。据说女青年们也有她们嬉水区,在上游的一条支渠内芦苇后的隐秘处。2 O$ {# g9 C$ [6 }
水是甜美的,携带着湖面的浩荡,跟过来的还有湖产鱼虾,渠首、渠中架起多少网篓,多少渔人在渠畔抛出圆圆的网具。鱼过千层网,和鱼儿同游。潜到桥下,丝丝缕缕的水草被水流拉扯得长长的,立在水中,那不寂寞的鱼儿穿裆而过,水太大抓不住鱼。0 z; R& i. v% {8 {, ?# n+ k
那一年麦收时节在桥头的场院干了半夏一秋。出大力流大汗的年月,“康拜因”终日在田间轰鸣,汽车、拖拉机拖拽着一车车的麦粒上到场院水泥晒台上,车上车下,大铲挥舞喂入,突突突,扬场机喷吐出金黄的瀑布,对面新麦堆起一座高高的小山。激情、汗水、丰收的喜悦,咬牙的坚持。卸载的车辆还没到,几位喂入手,褪去衣衫、护具下了水。在汗水里煎熬,在渠水中生息,一条条精神抖擞的汉子在水中立起。6 B# }) l9 s8 I
大汗淋漓,痛快。世上没有谁比麦收中的农人流汗再多了。渠水的清冽甜美,哪里还遇到过?它只在望远桥头。- F- }$ [; \, a
: Q+ F4 k# D0 Y8 J2 p* x8 s( ]
9 j0 Q. S3 [5 [* }
慵懒之人度着苦夏,想起那清凉世界,透心的凉。
2 S1 V# K, Z! w
) A) [3 |/ P% c. b) j  \0 |
4 A, \& n" e. E  m
发表于 2018-8-4 07: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7 G+ _4 c  _5 G7 E$ D

. X  t' ]0 P6 m7 ~5 {' t+ r7 U* c1723【入夜】
% K' B2 ^' e1 x& i* v! y8 k) \- f这个季节一早一晚马甸公园人多。早起是晨练老人,太阳高起人就散去,到中午就没啥人,路人。晚饭之后,掌灯前人又多起来,老人、闲杂人员,上班族也加入进来。走路的多,逆时针方向围着园子绕圈,闷头走路,快步一族,拉磨的驴般,自驱式,走几圈、多少步或消耗多少大卡,有算计的。跑步的不多,那得是有大志向的跟急于求成的,几位板爷,光脊梁跑得汗水淋漓,从你身后超越,兴许与你的汗水也交织在一起。稍胖的女人,小步紧挪,这是减肥求美的。快步的年青人白日在写字楼内脑力,晚间在此劳其筋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得保持住好身板。
6 n4 ~2 ~6 l0 A/ ?' q; S扇着扇子聊着天,步子不大稳还两边晃,八成都是老人们,餐后遛弯,不活动活动就睡不成好觉。一南一北有两拨老人团,每天的健身操曲子按时放响,扭扭腰、伸伸腿。中区的器械区,借助杠子、轮子、绳子活动筋骨,一早人多,晚上人也不少,不起眼的老人,器械上做出高难度动作,仰卧起坐一来就是几十个,那摆幅超过180°。出汗,一动就出汗,来这的就奔着出汗来的。7 S( m0 a- M/ z& U* w# t& c$ Z
灯打亮了。羽球场上激战正酣,一共就两片场地,日日不得空闲。都是双打,跳跃劈杀,四位板爷那股认真劲儿像是赢房子赢地。这边是四架兵乓球台,捉对厮杀“老哥我跟你学学球,咱们光在网上聊了,今天才见着,我网名**我是搞电梯的……”小伙用一手“反胶”让老汉屡屡接球失误。还是老辣,一会儿就调整过来,直落两盘。这里也是输者下台,小伙一句“学习了”离去。
. T' a3 x* W7 C5 b看过球赛转去运动场,小孩子们的乐园,玩沙子、玩水。四部秋千从来就不闲着,老有孩子晃荡着,今天还有中学生在上,小马拉大车,占了孩子们的一席之地。两部滑梯上川流不息,跑上滑下乐此不疲。不少幼童,家长带着,一把扇子扇来扇去不离孩子左右,驱赶蚊虫。燠热的天扇子有多大作用,盼着风过来,过来的也是热风。
7 m/ x8 ?, J3 }8 {0 C4 \不见星空,没见月亮,滚滚人流、热流追随左右。
% D% b. m9 s& W8 [+ `+ ^: _9 H0 `3 v1 X8 t- B
4 B! j6 z, ]) ?/ \/ t
发表于 2018-8-4 16: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803_195934_resized.jpg 0 p; {# Z" ]. y9 M
发表于 2018-8-5 20: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v; N* G+ P' O5 H. {  g/ C
1724【到头了】
0 c9 O% ?: U4 Y) B9 }, ^) @2 u: C" N晚餐在家附近的东方饺子馆吃的,人不多也要等,饺子汤先给端上桌。外卖的比在店里点餐的多,避暑不出门,让小哥们代劳。
# Q# z/ a1 s7 l餐后下乡,又是十天,预报说明日有雨,还连日降雨,去料理园子,赶上雨就进不去了。
6 |' t7 d& h  K, x9 W  u- ^天将擦黑进了栅栏门。园子里横躺竖卧,草长得疯狂上了甬道,南瓜藤拦住去路。趟了草没关系,草里腾起蚊虫,别被藤子绊倒,草棵里坐着个大瓜,金黄色,上次个头才拳头大,这次如中型的水桶大小,六七斤的样子,十天工夫能吃出个胖子。速生品种,能好吃吗?西方鬼节时做南瓜灯用材大概就是这个品种。总算见着个大瓜。满园苍翠一点黄。
  w3 c# c% A/ ?! G, H& c开门入室,还是热,屋内比屋外还热。连续35℃上下的高温高湿,点点滴滴穿过墙体,门窗紧闭,这普通的单薄墙体挡不住热辐射。灯光下,温度表读数31℃。开窗,赶紧开窗,可放进来的不是凉气,外面的气温也在30℃以上。
# c3 d& I# J4 _& B' s2 z顶上的灯都不亮了,好在墙里面的动力电还在,捅开摇头电扇,搅动沉闷的空气。气象预报3级南风,站在窗前一丝风都感觉不到,南邻房顶旗杆上的旗子沉默不动。盼着起风,现代的气象云图高明过古时的借东风。风还是没来。内外温差太小,没有气流的交换。6 _- Y4 X4 N7 `% b7 |/ T
电扇吹风也不舒服,洗洗睡了。莲蓬头下先冲凉,没能凉快多会儿,又被热气裹挟。6 y4 G  |& Q# \/ q0 @: I/ w  Q5 m
挥起大蒲扇,呼呼生风带走身上的热气,没有这小风刮着,汗水就要冒出来。有广播伴着《品味书香》栏目,小马今说一段故事《山上的邮局》,越听越精神,手上不敢松劲,不能偏离这人造清凉小环境。古往今来若评选最佳避暑工具,扇子当仁不让,世世代代,今后人类也离不开它。  h5 b/ {, g+ M4 r8 g
何时睡去不知,醒来时2:20,手机上幽幽刺眼的白光。热醒了,屋内湿热依然。起身窗前,不觉凉意。拾起扇子往外走,大门外才觉出凉意,扇起来,驱蚊子,风是凉的,窗前栽了一溜蒿子避不了蚊子,鸣虫叫得欢实。风还没起,天上昏黄半个月亮。
5 s1 U5 ]( g! k$ r2 I扇不尽的蚊虫,热还是咬,还是避回房间。方躺下,鸡叫了。近一声、远一声。

2 ^% a& D+ [) I' G* l
发表于 2018-8-6 17: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y) Z8 L+ P2 j& k9 E3 h1725【扇子】
- n9 n" G0 P; ^风扇普及在八十年代、空调在九十年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热魔越来越猖獗。是越来越多的人,饮鸩止渴,把环境搞得这么热。关外的沈阳持续高温,空调热销。我大连的长辈住在养老院,室内温度32℃,没有空调设施,“热死了”不至于死,热得措手不及。远点的地方,北极,今夏迎来前所未有的30℃高温。再远点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华北平原将热浪滚滚不宜人居,来自“麻省理工”的研究报告。说来也并不遥远,在世的人多半能见到那一天,可信度大,不信的走着瞧。还有四十年,四十岁的人大多都能见到。四十年地球人口持续膨胀,往百亿进军,身边的人还在鼓励生育,作罢。- y9 Q  x, K9 M8 D5 I8 b
我们走过六十年,经历了不那么热,到持续的高热。童年的一景:晚间饭罢,大木盆内洗过澡,搽上痱子粉,白白的脖子,姥姥拢过来两个外孙,躺在草席上,有一搭没一搭说着什么,姥姥不大会讲故事,摇着大蒲扇,不时地敲打在肩上、身上,睡去, 一个夏天过去。5 S0 N: p9 g/ X  M2 ^- i; b5 e
晚上走在马甸公园内,这个时段都是休闲人,多数都拿着把扇子,扇风驱虫。带着小童的,扇子是标配,主要是对付蚊子,稚嫩的皮肤极易成为采食的对象,扇过来扇过去,想是管用的。
' h& T6 N/ S4 J7 c! p  U+ A几日前又添了两把大蒲扇,芭蕉扇,麦秸带子镶边,四块钱一把,呼呼生风。过去的几把折扇寻不着了。少年时喜欢折扇,手一抖“叭”的一声甩开,“叭”的一声合上,觉得特帅。电影中,秀才们也用的是折扇,描字画花,风流倜傥。有关扇子的诗作一首,家喻户晓“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持扇者谁没向小伙伴们炫耀过。蒲扇,现实中那是老人家用的。老境已至,我们也摇起了蒲扇。& T; Q7 k8 T* Y
终于把雨水扇来了。早起路面湿了,上午跟上小童去寻蜗牛,遍寻不着,草丛、水边。看到金鱼几十尾,青蛙两只,再走远点,进了马甸公园绕行一周,不见。“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这么普通的小昆虫竟然消失了。罪魁祸首,打药除虫伤及无辜。
( _2 t# A4 f3 f- N* I  ~0 d
发表于 2018-8-7 21: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e8 b2 H" P$ e0 E

. E  T8 ]  B  L1 l3 T" c3 G% u  b! Z' l
" r% W& ~7 R% m/ H' k) }
1726【立秋】
! W7 L$ U; C7 O1 a/ A清真寺旁一南一北各一家小店,北面牛羊肉,南面小吃店。路过这里多少趟,从没想起进去买点什么,直到去年秋才想起哪天去小店吃上一次。( T+ W7 w: z7 m; r" Q  {4 P
那天是单位组织秋游,发车早,马甸桥头上车时,邻居兼同事老宗拎上车一大袋子吃食,都是头天各位在网上预订的早点小吃,采购自门口这家清真店,油饼、糖油饼、豆浆。如何正宗,地道,老宗说了好几条,引来众多食客,半车的人都吃上了。我没下嘴,问老宗街边小店行吗?老宗说,我吃这家的好几十年了,还没搬家到这里之前,在北三环附近上班时就常骑车过来吃早点。+ q* ]# q$ s7 _6 p, Y! R$ f
我二十年过门前而不入,家搬到这北面整二十年,从动了欲念到付之行动又过了快一年,这不都“立秋”了吗。
: U5 A( x  G! F3 |5 S8 L六点半出门,拿上家什,搬来这里还从来没有起早采买早点过,周边没有像样的小店,大路口有家肯德基卖早点,乘地铁时经过它,但没用过这里的早点,单位提供早餐。周末的早餐简单、省事为原则,蛋、奶、面包或一份主食,多年下来成了习惯,成了习惯就难以变更。2 D0 P( s6 f+ b6 F, H( b
街面上早起遛狗遛弯的老人三三两两,这边小街上两家24小时店都掌着灯。往南就是清真寺,两边的小店都开了,够早。门口点餐、收费,里面取餐食,没见着冒烟的油锅,柜台前一溜狭长的店面,十来张小桌。油饼2元、糖油饼2.5元、豆腐脑3元,豆腐脑给盛锅里,作料自己去添加,看那作料就正宗,香菜、辣椒油、韭菜花,有六七样围在小方桌上。油饼现炸,稍等。一会儿塑料袋兜着,油饼递出来。7 q( S3 G5 q, s+ ~7 O
油饼买多了,豆腐脑买少了,就买了一碗。那我就吃油饼吧,一张油饼、半张糖油饼下肚。油饼的香气足,但胃口的动力不足,牙口也远不如当年的“起了咔嚓”也许是塑料袋内把油饼的脆劲儿给捂没了,泡在牛奶碗里吃,帮助入口加工。记得糖油饼上面的那层焦糖也是脆脆的,吃来爽口,也都成了软塌塌的。
: P4 g: r1 o  P! m3 b3 M哪天吧,哪天还是赶早,到店里去吃一顿,香脆的油饼和绵软多味的豆腐脑。
3 L! r# A: N. G$ \, Y8 I3 y# }% _9 Z
# {7 y) I, S0 p$ @: @" F: U

. l4 J- W+ g, `  z7 r- w" O

" N( A2 M9 G8 \1727【买早点】1 X% D/ \, u( T( A2 x
早年住胡同时买早点比现在方便,计划经济时市民的日常用品在住地周边都能解决,大件得去若干中心购买,我家胡同的东口、西口都有小吃店。我家总在东口的那家买,离着更近,一百多米。小店主要卖早点,中午、晚上食客少多了。后来小店恢复了曾用名,过去的老号,如果没记错大概是叫作“聚三元”六七张桌子的小店。店面的东侧一溜敞开,油锅支在最外面,热火烹油,各种炸货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一早买早点的总要排队,外卖的不少,颇不寂寞,看着白案师傅麻利的手段,白白的面团转眼变换形态,热腾腾金黄色的出锅,油饼、糖油饼、薄脆、炸糕,换着样的冒着热气收在筛子般的容器中,靠在锅边控着油。这几样是常年供应的品种,有哪天,这里又支上口开水锅,一边的师傅开始在筛子里摇元宵,一块块的方形元宵馅喷上水,撒上元宵粉摇起来,再喷水,再撒粉,元宵越摇越大。三五位师傅,每天提供十多种小吃。相对清贫的生活,这不算太多的品种,如果能天天光顾也能算得上小康生活了。0 P- f' a- O/ P" L+ }, R) _2 ^6 C
文革开始后的那几年,我在家住的时间多了,买早点的活主要归我。每周总要去几次,带上粮票钱,拿着口锅,很少买稀的,豆浆2分一碗,糖浆(加糖的豆浆)5分,油饼6分,糖油饼7分,炸糕7分,二两的大火烧6分,大火烧很少买,自家里也会做,其实油饼家里人也会做,只是当时凭票供应的食用油有限,炸了油饼,就没法炒菜了。( H3 S5 D8 j3 r, m: P' d
热腾腾的油饼,三五分钟就端到自家的餐桌上,小伙子怎么也要吃上两三个,还要不同的品种,正是“吃嘛嘛香”的岁数,可选择的美食范围又极有限,吃馆子,太稀罕的事,工作之前有限的若干次,我大概一一的都能记起来,包括在这“聚三元”我仅在店内方桌边吃过一次,还是在多年之后,纯粹为怀旧,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我独自坐下,要了一碗“炸豆腐”----切成三角过油后煮汤,过去我一直没吃过,再要了一个火烧。5 l0 c% L1 ^4 R' m& B1 y
小店还在,已不再供应早点了。
0 }; H+ G& ]5 s# h/ L4 C5 N% S
% F8 b/ X" l* C" f
. c0 E" Z9 A6 v! p$ u) B
发表于 2018-8-8 07: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 o( X$ K& \3 }' C; s. q
7 v" U" E' h6 _& H$ U
1728【吃食堂】
' s# k  u& h: u& Z' D: C又吃上单位的食堂了。这些年偶尔也光顾食堂,像学校、公司等的食堂也有向外面的人开放的,有些社区开办的馆子也称为“大食堂”,与街上的饭馆有区别,主要是价廉,像我们周边的一家,每到中午吸引了不少白领来就餐,老人们只好早点来。老人就餐买卡八五折,两荤两素的套餐18元,另外买个馒头,两人够吃,不过色香味也稍差点。
5 ]* a2 x+ v" E  \从本周开始给家里订了餐。是老爸单位食堂提供的,三个月前就在单位的员工住宅区试点,这个月推广到我们这个小区,凡退休员工和家属都可参加,周一到周五的中午提供配餐,内容每份两荤两素两样主食。
6 J$ F4 t. _6 v- X9 R* V  W头天的那顿我没赶上,第二天问起老妈说还不错,都吃光了,剩下点米饭。订的是一份,四个人吃不够,另外家里再做个菜还有汤汤水水,汤、粥类的食堂不送。天天做饭,年头长了都没啥新鲜的,现在好了,每天有不同的口味,人家大食堂厨师多,路子宽,换着花样做,看了本周的食谱,五天20道菜没有重样的。这不挺好吗,有变化了,下厨房的负担减轻了。/ x+ y+ _/ i  o' g6 z$ ^2 Z
12点20我下楼打饭,拎着饭盒过去,昨天的三个餐盒早已刷净晾干,每个盒子上都贴着名字,饭盒专用,这样好,责任明确各负其责,饭盒洗不净造成饮食不洁自己承担。人家大食堂也因此节约了洗碗工的开支。
  Y; q: y: u! W6 q7 X7 e, c* y去早了,楼下就老董一人在,他是单位的退休员工,他说餐食不错,家里三口人订了两份,连晚餐都有了。现在院子里一共订出20多份。说话间人都陆续到了。送餐的车子也到了。领了自家的饭盒上楼。四个菜:排骨冬瓜、木须肉、西葫芦鸡蛋、炒油菜。味道不错,量少点,五口人了,三口人吃合适。清淡且软硬合适,不会令老人嚼不动。四样就四个味,食堂的新鲜味道。主食米饭和玉米糕,玉米糕做得好,像是蒸的又像是烤的,松软有弹性,玉米的清香味。价格吗,每份套餐11元5角。! M3 B; j) t3 C* n, K" k' I, u1 h
三伏天送扇子。单位做了便民的好事,尤其对高龄老人,哪怕是家里有服侍的阿姨保姆,吃饭吃好不是容易的事,现在大食堂解决了问题。6 [% P! q: b3 g) u
5 z; G6 K! y* ?+ b1 o# t: V+ N5 z

3 t0 u: ]! x( u. K' E
发表于 2018-8-8 07: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807_111131_resized.jpg
+ @$ ]+ K9 c  d* c3 e% }: e, q9 _
发表于 2018-8-9 07: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e- X) C( |
- W, L0 n- N( o

& b$ [- |# K- C

) }$ ^) |. k4 ^" I+ h# J1729【药】: A2 k: H9 D, U; V
服药,不管是打针还是吃药稍稍益善。征服细菌的道路上人们发现发明了各种药物,天然的、人工合成的,来对抗疾病,终身不服药的人大概很少,都市里的人从小就打疫苗,总有个五六种,七八种,到时候有人通知去打。少年之后人的生命力旺盛,服药的人群大为减少,很多小病小灾不治自愈,或是土办法也生效,喝点姜汤水去感冒之类的。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总会有一定的人群,某一小众被病缠上了,短不了吃药甚至手术治疗。/ y' E. R! d$ c" q; n
对症服药和医疗的财务负担都是要事。近期媒体上癌症药进口问题、自制疫苗失效(长春长生案)问题为舆论关注,谁有病(或家人有病)谁关注,药无疗效或药费不堪重负,说是小众也是大众的问题,谁碰上了都有可能,身体壮实机率少些,但狂犬却不识好赖人。所以严加惩处,令奸商不敢图财害命。
3 t. _0 y6 G0 r) Z) ^$ s
3 A; \4 G% @" O6 j# v/ q/ g
1 d- o8 r; L& X9 S
医疗制度还有众多的毛病,你碰上了才知道。现在为减少大处方控制开药的数量。多少为大处方,人民医院500元就算。这两个月每三周我就跑一趟医院,给老妈开药,挑中午人少的时段去,挂号、开药,每次就给三盒药,一共21片,吃三周的。再多开不了,三盒401元,增加一盒就过500了。这算是吃药少的,要是再多开几种药,恐怕一周就得跑过来一趟。表面上看,医院少了大处方,但药费一点没节约,麻烦了病人和家属,大医院为什么都人满为患,跟这种情况有关系。都说院方图的是50元的挂号费。这种改革都三四年了,我深受其害。我今天又跟同一个大夫磨叽,我说是药三分毒,谁会多吃,而且你们医院有控制手段,开出的药量都在电脑上,我一年不超过365片,你总量控制,何必让我们老往这跑。大夫说电脑通不过呀。我说要不这样,我下去再挂一个号,再开一份药行不?大夫说,那你这样吧,把药费先交上,你再上来我再给你开一单。& U9 B" @9 l- {+ r# J7 h+ F
上来下去,又跑了一趟。这次跑一趟医院拿到过去两趟的药。紧着说感谢的话,我这少跑一趟路是一趟。8 g: A! h: J! z- ^+ t; H6 D+ g5 P
过去学医的都是聪明人,现在可好,聪明不聪明不知道,医疗这事越整毛病越多。
% _: W" r# v& E" X3 R' ]7 J% [' D) D2 D& B$ k

% y" p" R" ~5 _% a3 c
发表于 2018-8-10 07: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7 w8 V1 X  c4 ?! F- _) r2 J3 E
* p) r6 c0 |5 k4 J& M, {! M: y* P7 D
1730【遛弯】3 i. R$ B' c% F3 s  l2 K! T% [
老人社会闲人多。这些天凉快些,公园内的人就多了,遛弯、 遛孙子,基本没遛狗的,公园禁止遛狗,人都嫌挤。遛弯的人多是自觉自愿的,这么多年“生命在于运动”深入人心,遛弯又是最低成本的锻炼,除了消耗体内的热量,好多人都嫌赘肉太多,想方设法除去为快,进健身房费用不低,还是室外快走,汗水淋漓效果彰显。至于遛孙子的是不是自觉自愿就很难说了,至少比遛弯的美好期望值要低不少。累人劳神还责任重大。
6 r% J3 d6 Y6 Z6 S* n& ~今天遛弯时见到陈老师,隔壁楼里的邻居,有时几年没见,这两天见着两次。昨天在院里,那不会认错,今天在公园,二次见面,打招呼,遛弯呀。陈老师说了她活动的轨迹:下楼到北面去送垃圾,所以顺便从公园北门进来转一圈,然后回家。倒垃圾往北楼去?我想起来是居委会搞的资源回收项目,好像还有奖。我一直没参与,但一直分着类,可回收的瓶子纸盒我都单独打包,放到楼道内垃圾桶边上,清洁工一准回收单独处理。
8 \+ v) C/ K2 k$ U# c' O% |* h/ y& ~9 w这些日子我经常一天两次进公园,碰到的机会明显增加。陈老师掉头跟上我们走。陈老师是我小姨的老师,小姨是她留学回来后教的第一批学生。那就先聊她的这位学生。她们那今年也是高温,白天也热得够呛,比北京温度高,家里都没有空调,就靠白天门窗紧闭,黑天开窗放风抵御暑热……。) u5 {  B- _' [( |
问起陈老师的老伴怎么不见下来走动,我大概见面不一定能认出来了。陈老师说他忙着呢,工作日几乎天天有活动。不会还上班吧?早就退了,是单位办的老年大学,绘画、书法、电脑。那武老师八十有五,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事还是头次说起。我问那您学校有活动吗。陈老师说自己身体不大好,参加个活动还得接来送去,就不麻烦了,只是逢到哪年校庆,师生聚会时才去一趟,平日主要在家里静养,散步。前些日子住院了,邻居装修,电钻电锯噪音,心脏受不了了……。
$ u0 H- ]7 N; v0 ]我又问起儿子呢,两三个月能回来一趟吗?我知道老人儿子在上海工作。陈老师摇头,说孙子倒老想着我,给我来电话,好在他们都不需要我们了,我们老俩口现在还行。陈老师的孙子离着更远,大学还没毕业,陈老师说起对这个孙子出力最大,中文、外文的给他补习,所以经常想到他奶奶。
; p$ y% w  E3 o. c+ `, P; `& i空巢家庭,幼鸟归巢,难了。
. o2 n$ h7 |5 b: _. V: t. P8 [7 d4 N+ G% N0 f" @4 w. ]# d/ j

, ]7 n1 i  F7 o* j/ e9 H+ [0 b' j! u. x

  A' L' u. M8 c4 m1731【舞者】( y" R& T( B. j$ Q6 A7 C6 R! r
公园里的中心广场是歌者、舞者的大舞台。周六、日的大合唱围上数百人,每年还有数次的省际交流活动,前段春暖花开时至少晋、冀两拨人进京会歌,热闹。傍晚小广场迎来舞者,同时会有好几摊, 放着不同的曲子,各跳各的,少的,交际舞两三对,多的,跳民族舞的二三十人。一晚上会有几拨,专有天黑透了出来跳的,大概不必蒙面,怎么跳也不怕寒掺。
7 m9 _! O9 A1 M' a6 Z" q$ N没留意都是哪些个舞队,路过时扫上一眼,花开花落聚了散了,舞场也有冷落的时候,不像公园北头健身操的大妈们,除了风雨阻挡外,天天钉在那里。这边唯一的例外,是位常年的舞者,我路过此地时,如果一早一晚时间合适,大概率能见到他,戴眼镜的小伙儿,五冬六夏短打扮,夏日、冬日有时还光着板脊梁,有几年了。初见时,在冬日里,让人觉得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大冷天光半截。收录机中放着音乐,西域的音乐,欢快型,在石阶上舞起来,从上到下一段一段地扭下来,看着颇有些难度,于是和者盖寡,经常是独舞,一副沉浸其中旁若无人的样子。一个人坚持数年,为一档子事,称得上执着。也许时间长了,看顺了眼,小伙也逐渐有了追随者,今天这位身后十好几女士,跟上扭起来。
" w+ S  ~* N& e" s9 s7 A曲子激越时,小伙循循有道,女士们则手忙脚乱。我这转一大圈回来,曲子变得舒缓,似乎是印度的佛教音乐,身段中分明有老祖打坐时双手合十的韵味。9 d, D$ T( G# k: D2 G* u% ~# A
我坐下歇脚,坐在“石马”上看舞者。舞者小伙功夫不凡,人就怕比较,众女士从身段到舞姿哪哪都输小伙老远。想那京剧老派的青衣、泰国今日的人妖,功夫到了,不在本质如何。舒缓的音乐中小伙抖落一身的阴柔,像是嫁接了瑜伽掺和进肚皮舞。好身段不是一日之功,身为女子身的众位,怎么扭怎么见着笨拙。相形见绌,众女士也许正是看到了好身段和舞动的关系才吸引到队列里来。
% u6 s. n/ t( o( Q: W蓝光闪过,音乐停下来。众人围上前向老师讨教。小伙说起,我这一套是揉进去瑜伽的动作,每一招每一式都不能含糊,不光是舞姿的美,每个动作都要到位……。说过仰脖一口灌进肚子,指着大口杯说,这是姜汤水,煮开之后挤入柠檬汁,运动中喝热水,让汗水发散出来。一女士发问:跟您跳个两三年,能不能学会或者大体上掌握。小伙说,先别问要花多少时间能学到家,我只能说到你退休的时候能有个好身体……。* A4 X  P- B, a$ J" V$ w) n. u6 T# A, |

# c2 A. }/ J: w; z, B/ ?3 W" ]% P4 E' o, ~1 e' j! c2 i
发表于 2018-8-11 10: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811_100747_1533953951917_resized.jpg 9 R# \: i6 t% f4 O
发表于 2018-8-11 1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 S+ A: c; f  `0 T  R

9 W: r4 W* E& U7 j. p
) X0 N1 d6 h8 D) m  g0 L
. Q* [( k8 p5 y& w3 r( b; U
1732【乐者】, T4 v1 |. u" A1 l1 t2 {# |
除了周末大合唱的乐队,马甸公园内的响器不多。偶尔见过几位拉胡琴唱戏的,都是老者,长我好多岁,后继乏人,再过若干年怕是要销声匿迹了。他们唱的都是老段子,传唱天下最炽热那几年的样板戏,很少有人唱起,比我们老的老人们唱老戏,我们这拨人大多也只能唱样板戏,但那些年有点唱“伤”了,再说会操琴的人太少,同龄人有几个能流畅的“西皮流水”。我家还有架二胡,老爸能拉会唱,十多年没再摆弄,也没能传给我,绝了。" b: _( s5 k% Q0 e5 D
那天听到了笛子曲《喜洋洋》,循声过去。我也会吹两声,上六年级时一毛钱置办过一支,几分钱一包笛膜,吹过最长的曲子《我为祖国献石油》水平还成,旁人不会说吹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那之后技艺就走了下坡路。笛子是早年最普及的乐器,或许还有口琴,口琴还贵些。吹笛子的比拉胡琴的要多得多。在青年时的记忆中有好几位笛子手,都是身边的人,笛声也是一个时代的念想。7 s5 v# `+ L# B2 {
走过去,一位花白头发的老汉,大概与我岁数相仿。吹得正带劲,笛子的一端还插着小麦克,椅子上摆着放大器。这是想与大家共享还是气力不支靠小喇叭以壮声势。吹得还不错,还带打嘟嘞的,算得流畅,能归于业余高手之列。当然比我强得太多,要不敢加上小喇叭张扬着。/ i" h' {# C# P
一曲终了。我一句《喜洋洋》老汉对一句“灰太狼”东北哪里人呀?丹东,来这看孩子,好多年了孩子都上学了,还得接送……。不愧为是看孙子的,跟着孙子跟着喜羊羊和灰太狼一路走来。你这是晚上到这自得其乐来了?可不是怎地。
8 V' x$ x9 G6 T' L/ Z2 j4 L  B老人北漂,我们小区内有得是。我这一层四户,有两家外地的老人过来看孩子。背井离乡,离了大家,家族亲戚、多年的同事朋友,来顾这小家,三口之家,多少年是个头,上初中能告一段落,十年,也许还更长,还别二胎。寂寞的城市,重新适应,南腔北调、东辣西酸。再融入,难了,根不在这里。想我们这些人一栋楼住着,二十年,除了同事之外,能认识几个人,陆续有搬走了,房子留给孩子住,熟人见少,对面的邻居差着一辈,见面只限于打个招呼。
9 P' \3 R$ w- S+ B2 W# i" B4 y7 N自得其乐吧,这公园内能唱就唱,能跳就跳,吹拉弹唱,高兴就好。
1 @. s4 b3 k1 x  U
6 h  K! D0 a0 c' ?3 P& u7 m3 _6 b+ i0 m
发表于 2018-8-12 08: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 K9 B7 |) G5 q2 G4 W
) _( E" V# y( L0 ?& D0 }

3 R9 L* l, S& v- `! |! |6 m

" ~4 @: G7 `# q$ \1733【拾甁者】
; }- Z: I0 g% G% {不少小区内的人都到公园内遛弯。一位老太“摇摇摆摆”走到哪都扬着把扇子,抓着个包,步态异样。比我们年龄稍长,腿脚不好。腿不好还要走,不走就更不好了。碰到时候多了,有时还扬起扇子打个招呼,跟老伴打招呼。沟通有些困难,江西乡下的口音。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谁还费心去辨明都说了些什么。
& p: ]# D* ~3 x2 j5 C& l马甸公园也见到她,来的早,走的晚。后来知道是从老家投奔孩子来的,孙子辈的也都大了,一共六个都是她帮着带大的,孙辈大了,祖辈的老了,不再需要操劳,最大的意义就是保持好自己的身体,于是就走路,也练操,没一定在哪练,公园两边健身操队伍中都见着她的身影,有一搭没一搭的,人家那还练着呢,她已然在路上,常常穿一身紫色的裤褂,飘飘洒洒。有次在公园的器械区里,见她坐在那部“斜榻”上,连续好几个“仰卧起坐”,起伏度超过180°看着还算轻松。这岁数的人能做下来的不多吧。4 C! [. T: U  w+ `' I: r1 G! l
走的时间长,走的慢,不怕慢就怕站。那天见她在垃圾箱内翻腾,弄出几个塑料瓶子,塞入自己携带的兜子内。这时想起她说过,在村里有退休金,每月100多。4 u- f- g4 j3 D7 a9 z. r8 ]
100多元在村里管点用,当零花钱了,一年就是1000多。城里开销大,这点钱,要靠它就活不下去了。老太靠着子女生活,养育、反哺,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是如此。100多的退休金该是自己留着花,或许也给孙子花,1000多块就能买点啥了。那地上、路边的瓶子也能卖钱,5分一个还是多少,不知现在什么行市。10个五毛,每天捡三五十个,又相当多出一份退休金。
) [4 M: Y9 Y! W& L# B/ t, n# S! w前些天网上读到一篇“国际流行拾甁者”一些国家的志愿者在健身行走过程中,携带着背包,登山或进入林地锻炼的同时沿途捡拾被丢弃的瓶子,环保与健身结合,拾甁者消耗的热量明显要高出普通的行走者。这项公益活动在一些国家推广了好几年。瓶子回收后再利用。
+ f' x' X& h% N1 i欧洲很多国家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可回收物单独收集处理,其中居住小区都设有专门的储物箱,用于收集玻璃瓶子。当地没有拾荒者,靠此为生的。) x& G9 }1 x% D* {" l
当拾荒者依然成为小众的生存依靠时,我们还处于第三世界。. |: r5 r8 w6 h  ]/ n/ R  X  X
$ l) r/ n8 [* C( [' |+ X

# p# Z) M& t' C2 f  c4 g3 M5 r- F
' h- Z; L3 J! A- L8 E" A: K, J
" z3 J5 X1 c( ?! s$ G1 d
1734【遛起来】
! y5 d# C# p8 s. z3 ]; R: k8 C晚饭后遛弯回来,小区门里迎面碰到边师傅,慌慌张张拖着个小车子往外走。楼上的邻居,问一句干嘛去?“老付去社区医院拿药,下午去的,现在也不回来。打电话也不接,好几个电话才通上,说是在大卖场呢,这又一个多小时还没见人,是不是身体有问题呀,买的东西拿不动啊,我这接去。”我说,慢着点,慢着点,你家老付的身板还能有什么大问题。, G4 ~7 Z8 F; r$ `
老付是同事,身板好,高高大大,开过轰炸机,开飞机的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主,再说也没赶上战场火拼,不曾受过伤,身体底子好。同一栋楼住着,平日很少见到,上次开春时碰到的,在小区门口,老付参加单位组织的春游刚回来。中午一点多就回来了?吃过中饭,大家觉得没啥可玩的,就直接回来了。老付是单位组织活动参加、战友聚会参加,有时在外地聚会也去,其他时候就很少下楼了,成天守着个电视看。边师傅透露的我这位同事的生活状态,好大的不满意。
, N* y  P: m5 N# E: [边师傅活动量大,不因为身体好,明显她不如老伴儿。近期天热没怎么见着。天凉快时,出来拎着个马扎,慢慢走着,累了就坐下。周末公园里大合唱,她是听众,在队伍前面坐着听曲。腿不行,头爱晕。但能出来还是尽量出来,不出来不成无米之炊了吗。
" n6 j5 q% y7 L4 M边师傅家这是能走的不走,不能走的勉为其难地走着。他们家里还是缺点什么。没有孙辈的膝下承欢。一个家庭该有的都应该有。要是有了小辈的,现在也该上中学了,十几年要是守在跟前,累点免不了,还有些生活的动力,干点这个忙点那个。没有,一了百了,倒是省事了,忙活了电视机。他家里倒是该养条狗,有个小生命牵扯着,你不下楼,也得下来。每天怎么也得两趟,被动地活动也比常年囚在沙发上强。
! b: X* I% t  l我从未见老付遛弯,见面就在电梯间或是通往楼门的路上,老付买过菜的,身板仍然挺拔,见胖。再好的身板也禁不住空耗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电视节目能改善思维吗,遏制退化。还是遛起来吧。! E% D) [5 |' a7 I$ c" c

1 b. D  X/ ^$ _' W0 S
  I7 L; q& q1 d4 e+ l; [8 x
发表于 2018-8-14 10: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d8 }5 M3 T% o* y& ^3 N$ b
+ P- _$ p' ]! z+ ^, l4 \

# f1 r1 Y* Q1 f; }6 u, o

1 M4 I' L6 a) Q0 e- \' A7 Q/ z& H1735【立秋后】! M! t! ~+ B1 o
网上有科普“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一直以为如果立秋的时间在上午,则今后天气凉爽;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立秋日过后的天气还要热上一阵。 这篇科普文章提出新说,我看到的新说“所谓早立秋和晚立秋并不是在早上立秋或在下午立秋,而是指立秋这一天,对应农历是六月份还是七月份。如果立秋时间在农历六月份,则称为早立秋,而立秋时间在农历七月份则称为晚立秋。2018年立秋日在公历8月7日,对应的农历是六月二十六,符合早立秋的定义。”真是活了大半辈子,才弄清这句谚语的含义。$ x/ z4 w% ^+ ]; D
今年属于早立秋, 这秋后的一周确有凉飕飕的秋意,窗前的柳树,雨后落了一地的黄叶。凉是因为连日落雨,太阳出来的时候不多。比较之前35℃的连续高温,这些天降到30℃,湿度还是大些,但低温徘徊在24℃上下,夜半的温度低下来可以开窗通风了。
6 i# z  S0 F. g$ t/ N一句谚语,包括农谚,说了百年千年,多是以观察体验为依据的,准确率颇高,尤其是农谚,看云识天,知微见著,靠它种地吃饭过生活。过去准,现在还准不准不一定了。“早看东南晚看西北”说的是雨,但未必就一定下,我过去注意过。现在呢,基本上看不到了,都让大楼挡住了。很多时候还是铅灰的一色,根本就看不透。再有,过去的说法“早雾晴天”六十年代观察体验是不错的。现在呢,一早的大雾,到中午来场雨也有可能。近期一早常有薄雾,天天的阵雨。是雾是霾还是什么,天气预报是轻雾。认定是雾,雾连着雨。
( U1 Z% p( A/ F9 V+ B1 @0 Z至于说到早晚立秋与气温的关系。今年谚语是说准了。去年、前年,这最近的十年有几年兑现了。记不住,连去年的事都没记住。去年是早是晚是凉是热?
1 ?' e3 i7 k$ L热和凉,一半的概率,非对即错。谚语也是大概率,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大概率。工业化社会,人类群居,大都市制造环境,一定程度的改变了环境,至少是“热岛效应”一些个气团会绕着城市行走,不光山脉挡住去路。
! k3 U# G% J9 K1 s已然舒服多了,要是湿度再低些就更好了。
/ j6 _5 X0 Y, i3 ]- q: I; [6 [3 [6 t  f6 N+ S$ E
8 x9 `7 }8 t5 ^7 r) T4 [& C
发表于 2018-8-16 07: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G. C, `1 u( D1 b- ]6 }( q1 m
- {$ [0 B4 Z4 W; Z4 y
: R9 T& Y& _- r5 ^3 @
9 }' W4 Q2 \1 b; C& k
( N) d- F; z5 P& Z% D5 f1 O4 P

1 e2 D5 E5 ?/ c- z6 m1736【为了】) b. c5 F+ G- G/ s
去了趟保险公司的营业部,保险合同缴费期满,去年底就通知可以去办理有关手续,投保人要去,被保险人也要去。人凑齐了一块去。
. p5 S% p! W1 R" ?( I9 o一年一缴费,转眼二十个年头,银行折子内预存保费,届时公司划走。一趟过来二十年,感慨缴费缴得人都老了。
; m4 w  ^/ o5 [$ f$ T二十年前,这家公司引进新的销售方式,启用代理人,个人营销,销售人员来到办公室推销业务。同事们的孩子都在学龄期,一款产品“为了明天”专为孩子们设计的,销售人员还是同事的老伴。我不为所动。但是后来还是买了,同事并邻居老王上门销售,他给自己的孩子买了。得,我也买了吧。当时老王还退回了首期手续费,销售人员不要佣金,服务到家了。3 Q& y& O7 X4 L; R" b0 K
时间就是金钱。都二十年了,以为能拿多少钱呢,柜员给算出来才四万多,比预想的要少得多。其实我从来就没认真地看过保单条款。为什么这么少?业务员说,想想你一共投入多少本金吧,二十年,每年才两千多。而且你每三年都可以取走5000元的收益,一直到被保险人终身……。我都忘了,这个合同缴费满期后,对被保险人终身有效,每三年继续有一笔进项。
" n8 X  w3 G7 f5 k" H6 l) M这是一款“为了明天”储蓄型保单,每年缴费两千多,缴二十年期满。缴费之后每到第三年可以领到一定金额。上学时可充作学费、婚嫁时的红包,养老时的补贴,一切都是“为了明天”我在首次缴费三年后,曾经领到手5000块。后来再没去,主要是那之后的银行利率年年走低,像这款合同的预定利率7.5再没出现过。这都是20年前利率高企的年代,过后保险公司计算出的利率越来越低。如果光从利率考虑,当初真应该多多益善。但考虑到通货膨胀呢,5000元在二十年前是不小的数字,能办不少的事,买普通的公寓楼,四环外的大概能买两平米,现在呢。能买一平方尺吗?这5000元也不够一学期学生参加补习班的费用,如果孩子又有了自己的孩子。5 G7 [2 j4 Y# H' G* ^% _
公司柜台里外都是年青的面孔,我打听这里的老人,柜员摇头。我认识的两位在昨天以前很久都退休了。
$ E. \' S* A* k7 t1 `) w9 m* Q. J" l3 B  W: I0 R) W
8 }* c2 k7 @) j
/ h# }( i+ |+ Y  |

5 T8 r. G$ p2 I. `1737【明天】
. H" n9 w% ~, Z/ t0 c5 y3 ?想到昨天,无数个昨天之前,二十年前的我和孩子。想到来办公室推销的老陈爱人,再有就是老王,在他的说服下,为了明天,签下保单。老王老没见了,三年前在路上碰到他,竟然不认识我了。后来被告知脑子有些问题,现在呢,七十多了。可能更差了。+ _5 i5 b6 |: X8 {7 ], G# o7 Y, r
二十年前,孩子还在中学里。明天孩子啥样,一天天地长大,会上大学,也许是理科,再多的想象不出来了,好像也没怎么去想,连同自己的明天。给孩子买份保险吧,想想也是满满的爱意和期许。钱什么时候都用得上,干什么都需要钱,多多益善。工薪阶层也没太多的收入,一年的保费两千多元,好像超过当时个人一个月的收入,买份保险,量力而行,还不至于勒紧裤腰带。每到年底都要给公司缴费,划款到存折上,一下子这么多年就过去了。) ]% ?2 B" x% p
都是为了明天,少年的明天。中年的我们为少年操劳,为他们计划、准备,希望美满人生,比我们美满。人生路一步步走下来,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少年已经长成,自己掌控未来。我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
7 d$ e7 U# P& q3 h3 |2 p! x( q明天,一天天的累计,代际递进,二十年,少年到中年,中年晋老年,停不下来,往明天去。
" u4 |: |0 y! ], Q( k, N, ]7 \懵懵懂懂也好、稀里糊涂也好,该遇到的就遇到,该经历的经历了。满意不满意不要紧,我们满意或者不满意又怎样。不同时代不同的追求,年青人自己满意顶要紧。
0 \: W1 O2 o, h! r' [8 X, F0 S明天是充满希望的吗?不一定。少年、青年憧憬着明天,信心鼓舞往前奔。老年人呢,明天会更好?未必,今天就是最好的。明天呢,明天会更老,即确定又不确定。/ M) V3 K  R5 t: T+ _. {9 H+ B
不再盘算这点小钱,为了明天的财务准备,他们自己顶门立户有自己的事业、生活,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明天,自己去操持、操劳吧。
* h) z$ N! V' Y: q  k- j明天我们还将醒来,太阳还将灿烂。为了自己的明天,每天至少吃好一顿饭、还有精神食粮,乐呵着也锻炼着。多为自己着想,目标健康、快乐,自己去营造。操不了的心、干不了的事,就少来,瞎操心、办错事没意思。
6 Z4 a; P: a6 j7 t. I' o0 v
) B. b- W2 ]. H5 m
3 ~( l9 X/ M4 X; {+ n# ]
发表于 2018-8-16 20: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Q$ {$ H# Q) y4 l* g

0 e' }' }- j( S7 x! B1738【换管】
$ Q8 x* M6 L$ X2 t0 l叮叮当当,厨房内的管道井破拆施工。消停了四五年,又开拆换管。这次是三楼的热水管漏水,我说我这里的管道井拆过几次,管子已经换过了,这我记得非常清楚,开始时是在管壁上打补丁,后来一段一段的换,有一段仅仅一尺多长,明明看上去管子状况很糟糕,应该一次换到顶,但就在我这层换了三次以上,小工没办法,说就是这么批准的施工方案,我到物业投诉他们,最笨的方法劳民伤财。没用 ,就这么做下来了。反正我这层更新了一遍,今后十年八年不会再折腾我了。说是不折腾,但每每受影响,一年当中总有好几次停水维修管道,没热水用。前半个月楼上跑水,淹了两家。按说这些年不断地修,这根管子早就变身了,这次为什么又要拆?而且是大拆。
$ Z$ N- e0 t% q  s3 i0 r& e) T破拆一个多小时,锤子、电钻,豁开了近两尺宽,六尺长的大口子,以往都是小口子,这回大开膛,看个清清楚楚,管道井内一共六根管子,其中三根热水管子都要换掉,主热水管和两根热水的回水管,其中两根回水管还都包裹着保温材料,我一直以为是暖气管道呢,不是。这两根包裹着的管道状况更差,小工小心翼翼地避开它,说是有的管壁也就一张纸薄了,稍微施力就可能捅破。. J2 j' c5 g3 L; k
换过的主管状况还好,但连接自家管道的“三通”处已然有了问题,锈蚀得像是要渗漏的样子,小工说这里也会漏水,时间不会太长,上次施工,换过没有?我记不住了,要是换过了就更糟糕了,寿命也太短了。是管道的质量差或是施工有问题。早年楼里曾经温泉入户,大概也没经过特别的水处理,对管道腐蚀很大,后来换了自来水,管道的内伤留下了。  U- I1 X% x  m8 t* q
我问起使用铜质的管道不是更好吗。小工说就是北面的一号楼用的是铜管,一根能买这好几根。小工说这次换的新管子是衬塑的,馆子内壁不会再生锈腐蚀了。我问这内衬塑料管的饮用水对人体是否有害呀?现在不是普遍使用PV管吗,全塑的。再说你家喝这热水管里的水吗,洗澡、洗碗吧。5 ~! t0 O' @3 _$ E+ }6 O
* P- L, ]) V+ M) b
2 e8 p6 \, ?- E
1739【拉链】/ G) ^* }3 Q; J9 _$ c4 F4 E6 ]
头天下午拆除作业,利落,锤子+电钻,一个多小时亮出管道井内容。次日安排两班作业,一班人拆管,一班人装管,力争当天恢复供水,底楼大厅贴出告示,早八点至晚六点施工暂停供应热水。三伏天里,怎么也得让业主们晚上洗上热水澡。8 ~/ {, n& _' o( D- x, g. _" ]
此次涉及三个楼层,管工比破墙开洞的粗工技术含量高多了,光有把子力气不行,比造楼的管工工作难度要大,住户层层装修,在更狭小的空间内修修补补。我的经验,六点钟他们下不了班。* F" g: z7 S1 I1 x0 N. ?7 j
拆旧换新,电锯锯下老管子,管子内壁锈蚀蓬松,内径缩小了一半,大概人的动脉血管阻塞也是这么个类似场景,上新管子技术难度大些,测量好主管长度,支管、拐脖、三通,在楼下加工后拿上来,装配到位。衬塑的管子头次见到,外表如常,金属的,内壁,暗红色,像是涂层,小工说这次行了,三五十年不会出问题。$ z0 J- ^- ^* v! r0 r4 T1 [
午后六点时,就剩我这层没有完工,临时给我更换个截门,原来的转不动了。要说他们的技术还行,没有返工的活,新管子换上,严丝合缝。进入住户家的那段管子也换成新的,挤挤巴巴的小空间内也给对付上了。一个个四脖子流汗,最多的时候厨房内进来六条汉子。着急,赶工。& M2 O6 S3 `$ j
计划明天给我这恢复管道井的墙体。我说搞的简单些,最好是拉链式的,比如说是活口的,管道的情况随手打开就能看到,这个建议,前几年我就提出过,重新砌墙贴砖多费事,我这至少反复过四次了。这次小工倒是听进去了。我说这不是明摆的事吗,过些日子你们要继续往上换管子,还要从我这豁开
1 V4 g2 [) X, Z( `还要破拆,咱们省点事吧。小工说,其实我们也想每层都做一个活口,但住户都不干。& D2 r2 A+ t  a6 S& N$ |, i$ u
七点半了,完工,供水。楼下几层都不漏,检查到我这,刚接上的茬口滴水不见,但上面有水滴落下,滴答滴答,里面的那根回水管,是沿上面的旧管子流下来的。撕下上面管子的保温层,电筒照明,还在上面,上楼查,挨着的几层都要查。一会儿小工回来,说上面三层都没人。电话通知业主赶紧回来。眼瞅着滴滴答答水珠往下掉,小工断定就在上面一两层,要不不会刚一通水,就见滴漏。看这阵势一小时能滴满一脸盆。主管发话继续联系楼上业主,热水管道12点关闭,今天联系不上明天继续查。我说要是发了大水我会马上给物业打电话。: O; v1 }! w1 C8 ?' a/ x( x" N

! _: R7 |' k7 \3 W
4 `9 r( T8 p2 ~7 p
发表于 2018-8-17 15: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r% g; q, f" l) ~

$ R# q3 m# y: U+ J1740【麻烦】
1 o7 y! v1 h" M$ r' P' m0 l海洋馆西面的街边有三块绿地,每块绿地都比个排球场子要大,年初时还进行了更新复壮,几年的草皮老了,拔除,重新平整土地撒下草籽,盖上遮阳的黑布,隔三差五,洒水车过来喷水,比我种园子精心多了。过了些日子,黑布撤去,绿茸茸的嫩草,几十天后绿草茵茵平平展展。四圈有齐腰的栏杆圈起,看得,进不得。5 O/ t8 O% {( j  \* H9 S1 j" l0 U
才隔了两天的工夫,今从这过,绿地中七沟八梁,面目全非,沿边一圈深沟,中间两道竖沟,像个横躺着的“目”字,渣石生土都压在绿地上,这是什么工程,挖得还挺深,至少一米五,问正在深挖的工人。答我:埋管道,浇水用。就为安装喷淋设施浇草地还用挖这么深,北京的冻土层也到不了一米深吧。工人说,让我们怎么干,就怎么干,我们就管干活。
. }' K8 a6 k6 N, y' H3 Z' Z0 z: l工程设计者自有他们的考虑。但这干活的顺序为什么颠倒着来,好好的草地被蹂躏了,前人的劳动果实被糟蹋。你开春翻地的时候先把基础工程做了,管子埋下,然后上面再整地,播种。活要这么做,农人才能吃上饭,没有农人会反向操作。到了城里,工作可以反过来,颠三倒四。几十年前计划经济时诟病城里的市政建设,修路和安装地下管线,挖了填,填了再挖开,劳民伤财。现在不能说杜绝,至少好多了,最新的城市管道廊的理念,统筹设计,一并施工,共同受益。
8 s5 J; `5 b; p+ K" Z7 _路政,睽睽众人目下,路人感同身受,你修路不能老折腾路人,告状的人多了,搞工程的自然就理性起来,要不就挨骂,明显的损失要追责。/ a3 F+ Q2 b) m7 l/ b* |
绿化这事通常碍不着路人。但也挺惹眼的,经常走过这里,觉得这片绿地被圈起来多少有些“贵族”寸土寸金之地,周末时段,四处过来游览海洋馆的车辆都挤上便道。这片绿地却独享一片天地,绿油油的。可突然间一片狼藉,养护了一春一夏,戛然而止。多日的施工之后又要重新养护这片绿地。倒是扩大了就业,增长了GDP。但有什么意义吗,自己破了再把它立起来。1 L) j. ^& H6 ?+ ~) }0 S$ \
3 \/ x. |0 U- P
" W/ c" c/ u0 C% J
异曲同工。午后又遇一新鲜事。邮储银行换点外汇现炒,办了一个多小时才出来,其中的一个环节是登记钞票的号码,挨张登记,A4纸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写了半页,亏得小伙手头麻利。这要是换的票面额再小点,还不得两小时。柜员说,这是新规定,各家都是这么执行的。把简单事办复杂了,现代人的特点之一。
( }: ]3 K! l0 ~5 [9 K4 {/ y1 L9 X! G# Z

- Q8 @2 l& I0 k4 S2 i% ~&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7 21:07 , Processed in 1.36331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