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8-8-22 17: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h: ]. V4 v, e: y( X, g4 u! h ?0 r5 @
, ~2 i7 u! `% v, F& A1747【丁字街】
* s+ G/ S& @- `3 P. Y/ J0 P京城老院子拆了许多,胡同毁掉了大半,有的胡同名字保留下来,人走过来看,名存实亡,胡同无影无踪。老城内,老街保留得多些,原来的交通枢纽,拆不掉,拆了人、车往哪走。西四北的丁字街就是条老街,多古老,元代就有了,街口路西立着万松老人塔,元代就有的砖塔胡同。
8 m, j7 |3 a. x9 R3 l7 }0 N砖塔小院古为今用。铁灰色的古塔还静静地伫立着,老人地下安稳。院内小房改造成书屋,院门口挂着牌子 “正阳书局”开张好几年了,读者这里可以阅读、购书。地方有限,图书范围仅限于京味图书,文史类为主,特色小店,好京味的,对当地历史沿革有兴趣的可以过来。店小人也少,一位掌柜的,两位志愿者。读者过来十位八位的就显得人有点多。上次过来,就南屋开放,北屋还关闭着。& X, x" o1 P8 P1 N2 x1 E
) ~9 D( j( R. ]6 ^7 e
( ^' n: A9 }8 X! q$ }1 l* \丁字街周边比我们年岁大的建筑遗存不少,从我记事起就见着它们。比如街东南角的红楼电影院和立在街口的大幅电影广告牌子——我最早的印象。我第一次进到里面看电影是上学以后的事情。看过不少部,记得清楚的是《怒潮》因为两次看的是同一部片子,第二次看是在1967年,这部电影成了批判对象,临时加上的电影旁白,边看边议,如何险恶用心,如何树碑立传,时不时地带领着喊起口号“打倒彭德怀”。
: [5 P3 B/ V; ^- U, ^红楼下面是家高档服装店,在建筑结构上它们似乎是一体的。“造寸”五十年代初上海迁京的一家服装店,定做时髦服装,玻璃橱窗内总立着几个打扮入时的模特,我最早见到的大橱窗和模特。再往南是家西餐店,旧时这算挺稀罕的去处,现在还在营业,一直就没进去过。再往南几步是老店“砂锅居”值得一去再去的馆子。我上到五六年级之后,寒暑假丁字街就是我常到的地方,与吃穿无关。
8 H/ j3 y$ G U; X8 K, l' Y6 {" i0 c- @
, k& g7 p. t' f
以砖塔为半径,方圆约三百米这里有三家影院,看电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那时看剧的机会很少,其内容也远不如电影里的打仗过瘾,活灵活现,话剧就假多了。3 y$ D2 I, u! @5 C9 U$ t
时光如流这之后的几十年,丁字街也求变过,约二十年前曾经婚纱摄影一条街过,街口往南聚着十多家同行,白袍、白纱,能有十多年的鼎盛期。好像这些年新郎新娘不喜欢这一套了,店家纷纷改换门庭,不知是不是还剩下一家两家的。' X, e' {% N) R2 N4 u/ o
那三家电影院,三分天下已归一。最早关门的是北面的“胜利影院”光有个好名声,不一定就能胜利。第二个就轮到了“红楼”它是这街上最老的影院。要活在当下,要有新的业态“影城”+餐饮+购物。胜利、红楼先天不足,后天又无补。倒下了。9 p& B8 J W# X4 r" J2 ~
/ e+ `+ G# J% ~- W& I. j" s, ~4 e. X+ G5 G
1748【藏书楼】
- w5 |7 B1 f6 N' ~2 j影院变身影城,跻身大型商圈内,京城现有上千块银幕,每家影城五六块甚至更多块,观众过来餐饮、娱乐、购物一体,影城内可选的影片多。红楼影院地面狭小,转身影城无法实现,惨淡经营多年后最终歇业,前两个月听说影院改藏书楼了。前往探视。% u- ]( _# P9 p( i, ?6 d" L( l1 R+ ~ v
我从南面过来,路过影院散场后疏散观众的那条窄巷子,往里看看,乱七八糟,不像进口的样子,绕到红楼的北侧,原来影院的正门,推门进去,里面工作人员告知,这是藏书楼的后门,正门在西侧,门前有个“书”字的造型。
% w2 z1 W$ F, T- M9 J6 ?老刘刚才还在电话里交待过,大门朝西,我走过愣没看见。绕回来,西侧一个个都是门脸不大的店面,除了“造寸”服装店。服装店往南隔着好几个门脸才见这家书店,玻璃店门,头顶悬着个大大的繁体的“书”字,造型有一米见方。人走过视而不见,是对这老地方太熟悉了,想到的是它的两处老的进出口。老店改弦更张后完全可以打开新境界,没想到。这新入口的位置,再早些是“麦当劳”快餐店。“麦当劳”也有倒的时候。原来的餐厅,现在辟为藏书楼的入口和西区,提供咖啡、茶水等,专为读者服务。
C& j- ~2 k4 b# V t- V阅读、休息、补水,坐了不多的人。往里走,里面宽敞,转过来进到楼内,或者称为阅读大厅。原来吊顶的放映大厅,重新改造,砖混结构变身整体钢架结构,头顶坡面的玻璃屋顶,显得高高大大。贴着四墙立着书架,一共三层。一层书架围墙一圈为“共享图书”,新书为主。问过工作人员,这里的书可读,可供借阅和购买。二楼以上的书多为捐赠和托管的书。所谓托管是指所有人将书籍存放藏书楼,所有权不变,但可供公众借览,五年为一期,期满后根据托管者意愿可延期托管、永久托管或转捐赠; # h9 E5 J& t3 s
上到二楼,书架上贴着标签,张三捐赠、李四托管,不少也是旧书,七八成新吧。托管的不多,大多数人都是捐赠。把自家的书送到这里,与大众共享。想必更多的书还没整理出来上架。
2 Y' x! F( i# O7 C; |1 O. M室内环境不错,安静、凉爽,二三十位读者,还有二三十位小朋友,看绘本的,看字书的。一位小男孩横躺在阶梯长椅上卧读。我对面的小姑娘看的什么书,《淘气包马小跳的故事》。6 z3 I1 h& q" {# g2 i+ w
! l$ J( m9 W. D! G4 U) c& |# x- y, ]#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