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5 10: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1013_102439_1539487421374_resized.jpg
6 i6 y1 J4 T  B. H
发表于 2018-10-15 10: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 a/ S" g! D# u( y1 r: Q
- L4 \/ y& y1 Q
3 t; y! c# v* R% u8 \
8 x$ ?/ M; |: s  y) l' W
1825【什刹】; s' p7 Y, v1 ?7 b5 c
一周内去了三趟转了三圈,算是把三海完整地转下来。前海最小,不过五千步,走走停停一小时下来。什刹海的十刹找不到了,是庙就算上也没见着几个。扩展到后海、西海周边能凑上十多个,大多被占据着,看到一片金黄琉璃瓦的就是皇家寺庙,京城传统保留的稍多,僭越少,不像外地土豪都敢金瓦罩顶,姓黄姓黑的都不管。绿琉璃瓦的不一定是庙,仿古的多用绿色,给京城添点绿不错。观海楼多绿瓦,但还是个酒店功能,半死不活的。在湖边添景,现在看观海楼是个败笔,酒店就招来人流车流,周边安静休闲的气氛本来就脆弱,来这添乱。那么大体量也不能拆了, 拆了多大的浪费。3 j# D: @& v' {) V. [* c6 I8 V9 W
沿湖古庙多沦为民居大杂院,后海北岸最大的庙被机关占着,西海北岸三观庙还是民居有待腾退,西岸贴着告示正在腾退**庵。现在经费充裕先把这些皇家、民间的大小庙宇拯救出来,星罗棋布,这才是恢复传统和旧貌,让市民游客的思古之情有所寄托。保护区内新建假古董没意思,不敢说有什么成功的案例,商业上的成功也是对文化的戕害。京城在转换功能疏解人口,新区地面之大,到那去建设,通州、雄安……。
/ h/ A% ]0 b# o. H) N6 `' j三海地区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成片的老房子不多了,百多年的房子还立着大多破破烂烂,几十年改造,拆旧建新,一批新院子出现,模样做旧,内瓤现代化,不少地下还有一层。大多换了主人,非贵即富,要不改造新居的钱哪里来。想进去参观,没门,也没必有看,不是传统的老屋、老陈设。看看大轮廓吧,灰墙灰瓦陪伴着庙宇王府的红墙黄瓦、绿瓦,总比盖一片楼强。3 h1 G+ `/ S- z% H3 ]
残存的老旧四合院也别进去看,能进去的大都惨不忍睹,破旧不说,私搭乱建挤得一塌糊涂,当初规整的好院子也糟蹋了。幸好还有批名人故居可供参观,修旧如旧,原来的格局和陈设保留完好,老北京殷实人家的状况被记录下来。
) t! U2 }5 M5 q- Z哪年再来吧。市府等几大班子一干人马据说马上要搬了,住在此地庙里的居民也该找宽敞的地方安身。什么时候能访访三海的“十刹”五年、十年还能等。
# x) N6 p5 G4 t' u. j9 i
& @+ L# I9 M# S6 F8 n! S  Y
, N0 X" K3 R9 L" N, v% A
发表于 2018-10-18 09: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P6 Z* \* M& x

+ P2 Y9 @3 t! `5 V1826【雄安】
* B% }* G  |0 h7 d. w$ q' y; S6 B& p单位组织秋游,往河北的雄安新区。雄安有什么好去的,一张蓝图还在改来改去。夏日里北海公园的船老板,白洋淀使船的人,告知“一点动静都没有”。还没动呢,先嚷嚷上,几十年的传统,舆论先行,优势还是毛病,鼓舞士气抑或挟持民意。
) F- ]+ N1 e& C% |9 {9 g6 a起个大早,赶个大雾,八点多车子跑到了高碑店路标处停下来。都说京南雾霾重,城里不重,眼前也不重,再往前该是到了不易行车的程度,要不怎么封路呢。前不能行,前面车队六七百米,堵着吧。一堵就是两个小时。导游说白洋淀湖区大概去不成了,调整安排,先去雄安……。# z7 k/ o- l( d3 ^
全程一百多公里,后半段行程还算顺利。双向八车道的高速路,地利不如天时
2 M- }0 v4 @$ N到雄安地面,地陪接上。眼见为实,同行者大多以为这里已经高塔林立开工建设,放眼看过去还是阡陌连天,一台塔吊也没见,满目凄凉,秋景初现,绿植转衰、芦花苍苍,倒是麦苗青青冒出地面。
' i; d& H2 H  O) d换上新区的接驳车,先去参观“市民中心”设在容城县辖内,当下雄安建设规划服务的中心,几十公顷地面上的物业投入运营。雄安新区的功能主要在疏解首都的非首都功能,收纳外溢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等,不能都挤在京城地面上。新区建设解不了燃眉之急,长远看,如果事成或许能为首都减量十分之一的人口。导游说未来的雄安,三百万人口的新型城市,新处说了一出又一出,新思想、新概念。/ m6 A3 m/ R( k- q6 K

. I1 @+ h5 k+ N, l

9 A7 L# ~" V# ]下车,步行跟着导游走,看大楼外观。驶过来辆小车,导游提示“无人驾驶汽车”,走过一处建筑“无人售货商店”,除了这家商店和卫生间,所有的建筑不向游人开放。里面据说提供高效服务,来这投资办企业,资质审核、入住手续等高效达成。原以为至少来这里能见到新区规划的沙盘呢,没有。
$ `$ N$ l2 W% d% X7 N回程,换车,往县里最繁华的主街,参观“央企一条街”。街面规整,干干净净,体量不大的商铺开列街旁,未来这里预计将入住央企,地面的建筑大多要推倒重来了。眼前的这些太小。谁知道呢?( b) L$ H% ~1 C+ P+ d2 @) \/ `

6 J; {7 [" |5 j" ~; N+ h4 U
7 J7 c: G# l+ _$ Q
导游,本地人氏,介绍雄安人的心态:起初是不相信,天上掉馅饼。后来信了,四面的房虫闻风而动聚集过来。居民马上想到“我往哪搬?”“给我多少钱?”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一切都不明朗,但房子没能炒起来,连村里盖新房子的都叫停。导游好个后悔,自己三千元一米的房子,在签合同购买之前被叫停了。据悉今后新区将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了。6 b  d! U$ B/ Z* C7 s8 i. Y$ y: I7 a1 b
容城东开始动工,安置地。导游私下里说,墓地。8 N8 ~# k, o- F$ v/ X3 }0 r+ M

( c+ E8 q6 j0 z# z

/ M. n' L7 M, q, N0 z0 K, V, T5 h

, o2 Y4 U$ p& Q0 J* ^1827【白洋淀】
& [5 U2 X" U1 L# T8 K未超出两小时的封路,给逛淀赢回些许时间,否则这一路过来,真是白跑了。如果路上不耽搁,围淀子走一圈可能的。介绍说白洋淀的水面有六七个杭州西湖大,淀即湖,白洋淀被村庄、苇塘、沟壑,分割出百多个大小淀子,围绕其中一个淀子不成问题。走旱路耽误了,水路只好压缩。新码头乘船,天然气动力的环保型游艇,直奔水上的小岛 。
) Z1 A* _7 K( X4 B# K% ?9 `看水、看芦苇荡。京城没这么大的水面,水深2—4米。水比过去多了,为了保住这“华北明珠”没少费劲。上个世纪有几个年头曾经干了淀子,生产、生活无以为继。吃水的人太多,周边数十条河流干涸,人的胃口太大了。不得以人工干预,开源节流。几个月前,汉江之水过来,注入1亿方,水位上涨,芦苇见矮。记得上次来这里,十多年前,印象最深的是高高的苇子,船只穿行在芦苇胡同中,一线天的感觉。苇子还在,没那么高挑森严了。据说淀子内有十多万亩苇塘,十万农人靠这“铁杆庄稼”吃饭,每到深秋,农人割苇,农妇编织,世世代代靠此生养。我过去在龙江的湖区也靠着苇塘,每年的隆冬到湖畔打苇子,然后拉上满载收获的爬犁拖过冰面,由大车转运造纸厂。那时的麦秸40元一吨,苇子70多。苇子在白洋淀得到充分利用,导游介绍它一身是宝,除了苇杆的编织、造纸,顶上苇花部分编笤帚,叶子,得粗壮苇子的第3、4、5片,叶子宽大用作粽叶。苇根入药,当地也用来造酒和充作腌制物的原料。物尽其用,永续利用。: V" u$ r" M3 y+ W4 [$ N( _; g
靠水吃水 。淀子里的水早就不那边干净了,但湖产还丰富,鱼虾蟹,莲子、荷叶,水禽养殖。午餐除了蟹和莲子没吃到,荷叶芽炒鸡蛋头次吃,略有苦味。沿街小贩兜售鸭蛋、鹅蛋的为多,鲜鱼、干鱼。还有些众人看着陌生的,“水石榴 ”什么东西,就是“鸡头米”沙家浜新四军郭建光被日伪围困时,就靠芦根、鸡头米充饥。吆喝卖“睡莲花”20元一小盆,“好养,有水就活,开花。”什么睡莲花,说洋气点叫“凤尾兰”说土点就是鸭舌草、水葫芦,为入侵植物,稻田大害,农家捞上来喂猪,这里捞上来蒙城里人。
1 k/ s# s" Q+ \: z) K* S
9 U4 J  g' [% e( X+ O9 o) H

4 E  c7 J/ p! g3 ]' O6 j& Z" }! ?8 t0 F! W

: b% z/ d, S7 w0 I# \1828【文化苑】
% Q2 p+ v/ p; G! d2 L" v弃船登岸来到岛上的“文化苑”。曾来过这里,没啥大的变化。
( B) T: y8 O- |! |. M& s先看“雁翎队纪念馆”。图片、实物,事迹介绍。抗日时期,白洋淀雁翎队百余人在此芦荡周边与日伪周旋,先后70余战,毙、伤敌千余人。昔日的战船还在,渔家小木船,二米多长的大抬杆枪,发射散弹,五十米内穿透人体。这次才搞明白这雁翎队雁翎的原委,不是插在头前或身上作为队伍的标识,而是雁翎子插在土枪的枪管上,以防止异物的侵入,一种武器的保养手段。落后装备的游击战,成为抗日的星星之火。1 Z( G4 a- H% s( }
展馆出来,去了边上的“嘎子村”。六十年代电影《小兵张嘎》风靡一时,塑造了位抗日小英雄,此地的外景地。依照电影中的人物在小院中立了一组塑像,嘎子、胖墩、罗金宝、胖翻译……。电影不完全是虚构,原来这张嘎也有原型,真实名字叫赵波,少年时就打日本,前些年去世了,墙上还张贴着他生前的多幅照片。故事可以编,可以传奇,但编成神剧就倒胃口了。《小兵张嘎》前些年又拍了电视剧,不知是否也来过白洋淀。 这院子内几间土房子,还原冀中平原水乡人家。屋内破落,土炕坍塌、锅台翻倒,几位还围着灶眼探讨这下面该不是地道吧。怎么可能,下探三尺就是水了。偏房内租借服装,供游人拍照,八路的、鬼子的……。一汉子身着鬼子装,捧着机关枪道具,趴在沙袋上,嘴中啪啪啪地扫射着。6 T0 ^- M$ b) N
出来院子,没再往里走,时间有限。记得里面的大小池子中培育了各式各样的荷花和浮萍。季节过了。还曾在这附近水面见到过鸬鹚(鱼鹰)捕鱼的表演,好像也没有了。原路返航,见着渔人在下网,还是没见着鸬鹚。秋风、秋水、寒意阵阵。
& m3 o1 a  @# f9 N2 _; Z/ o1 e: ~4 j3 z! i# X1 T% e5 Q6 U
5 G! M3 V( n- ^
四点多返程。刚过涿州进入北京地段又遭遇堵车,人为的,安检,多少年了无休止的安检,耗时半个多点。来往不畅,雄安新区怎么办,将来的难题。( Y! a& b' S' U* S
6 f$ M1 x  j, w% M- l& S
$ s( J7 C5 ^: I. H4 r8 w% K$ |
附小诗一首。/ @; ?# h: o* n' N  ]0 r
《重阳雄安行》, `& X3 n/ @3 k0 Z/ J' P* i0 n/ I% ]

2 D2 y- l0 O* D$ B) }( U- W9 |! y

. J( l$ j; h, g; E6 A: I# X8 Y披星戴月探雄安,2 p2 G( s+ @- }( ]+ Z2 c
风驰电挚一日还。" k+ c: x1 E7 v8 @( I9 b) ^
爱在深秋心心暖,
( u; q5 ?& f% ?( M% v欢声笑语热浪翻。: O" Y5 M# Q0 S% q7 }) e& G, Q

4 e  q; g3 U3 T  C
' U, z" G7 S0 ^- k
新区才露尖尖角,. u% t! C6 M( J9 o! O. L
白洋淀畔艳阳天。* x8 h. X) a6 r' e
农家饭菜虽平淡,
6 p! \/ _9 p# h一粥一蛋美味鲜。7 z% P  M/ r% u: i; t, u7 P

1 ?2 _! C: _0 b# g

/ n! x& F$ Z& Y9 H+ ^8 I秋高气爽又一年,
3 K' |" W. ^5 ~/ n7 N. ], a戊戌重九夕阳艳。" D, v& X+ M$ h; J
更喜群友身康健,2 W! a0 w$ d$ ^1 _# }4 x
老有所乐乐无边。6 `7 A+ L' ]  q. H5 Z, [" H

' C5 |& p+ z( t* ?! }: n, ~6 c8 c% O

" E# k6 z, K4 U$ S% a注:小诗抄录于我们退休员工的同事网。作者小戴,其母亲为学校的叶老师,各位知道的。老师现居北京,安好。
* n6 N/ ~& R2 ?; P
) I. x* p3 M& \' t
( R5 M! {4 Y. Q- i8 r2 d1 q
发表于 2018-10-19 17: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m# T4 k5 U$ b+ f+ [8 Q- p2 k
$ s: Q: c) h! x& T. p6 ?

0 ]3 t0 _  T/ I8 [/ `3 c
  a+ \( ?6 i) [. D: U

) W8 O; Z; \1 A9 K
- s' q% {" d" q1 U
1829【三里河】
  C. J( J$ H5 g今天来到三里河,西城的三里河。南城也有个三里河,应该理解为出城三里有条河,南城出的哪一个城,金时的城还是元时的城,现在说是前门还是崇文门外,那条河像是东西向的,因为那条路是东西向的三里河路。去年走过那里,“河”又被挖了出来,搞出一条浅浅的水道,小桥、流水、人家,未必是原先的位置,意思到了。西城的三里河没能时来运转,仅仅留下个地名。七八十年代,我在三里河东口住过许多年,最近的河道在木樨地边上,或许那就是这条河最终的归宿。
, [2 ?3 i/ w5 C' a到八十年代初三里河这条街上还只一趟13路公交车,现在好几趟。我坐21路过来,社会路下车,这是老的说法,现在同样的位置站牌子是“二七剧场路北口”这家剧场争了个名分,但剧场不知还有没有,没听说过它的演出消息。行走在老街上,见到的老屋不多,路北五机部下属单位的老楼还在,改建、加层,换脸。路南的月坛派出所还挂着牌子,我二次进京时在这里办理的落户手续,平房小院变身大楼,上面居民,底楼继续派出所。# K4 v* b6 s0 Q
往东的十字路口,快到家门口了。我在这住时,东南口是家煤铺,叮叮当当白天黑夜机械压制蜂窝煤。把着西南口是家电影院“三里河工人俱乐部”我没少在这看片子。现在工人都没了,俱乐部还有什么意义。原来影院的西面隔着家百货商场也是俱乐部的地面,里面开办夜校、还有灯光篮球场。球场没了,高楼取代,靠南些楼角处有家影院,或许是当街那家影院转移到这旮旯里,见着块小小的影院指示牌。现在电影院大多不好过,连块室外的广告牌子都没有,没有地方立还是没人给画。
$ F# h: `: L1 d' n) ~6 ?9 T! k唯一熟识的一栋老楼出现在眼前,位置在原来老影院的南面,贴着路边的那栋,楼门朝西。这一片属于三里河二区,原有十几栋三至五层的灰色楼房,分属财政部、商业部职工宿舍。现在拆得就剩下仅有的一栋,如果是钉子户所为,还真得感谢了,不是它在,我连方位都辨不清。老楼的西面偏南一些就是我家的那栋“新楼”东西向立着,工字型,五层,细长,六个门洞,像现在的板楼。老楼,新楼一遭都拆去。3 y+ @; A$ T+ b  u4 r: Z

& B4 ]3 e/ O" v" l. P

2 m+ U; s* ]1 I! d' z$ v9 _# m! q$ Y
$ ?$ Z% A7 E1 ]$ [- W; L+ e
1830【陌生】7 m/ ~) {5 Z6 s) o5 `9 g
早年老宅的周边,除了北面一线封闭,东南西三面都敞开着,无围墙无门禁。我走过那栋老楼,打算从东侧进入楼区,老楼的南侧立着菜馆“鸭王”锦绣排场的门楼,如今餐馆比影院风光多了。往里走餐馆的停车场,当初楼前那个大煤堆的位置被圈起来了。退回来,往南看,挨着过去的“铁中”一栋大体量的写字楼横在那里,往南更是此路不通。转回大街走西线,路口的财政部招待所老楼还在,进路口沿小街一溜铁栅栏往南延伸,约百米之后是小区朝西的门口,这片楼区被全封闭起来。往里走,去找我旧居的位置,得仔细辨认,原楼址的位置被重新规划,躺下的楼占地太大,移位后都立起来。楼区大约七八栋楼高二十层的塔楼,同样的地界,容量大增。
; o, H1 @: E% q+ Z找到了我曾住过的新楼的楼址,它一变二,一东一西,两栋塔楼,拦腰斩断的部分,原三门、四门的位置是楼区的小花园,甬道和几件运动器械,器械上晾晒着被褥。没见着老树,一堆老人挤在楼间的太阳地里。楼太高,绿地太少,阳光也少,甬道还被车子占去一半,太逼仄了,与胡同里的大杂院有一比。感觉极差。; }; T5 `+ q% N6 D
转一圈后出了小区,一切都陌生,行道树都矮了,房子都高了,一路的阴冷,往南走,小路东原来的小平房院子没了,早年我常来这里取牛奶。再往南,楼区的最南面曾是商业部的小礼堂,常放电影,我还没搬离这里的时候,小礼堂就拆除了。0 g+ A! R; L0 |
南面一条东西向小路,路边有些平房,紧贴着小路,鸡毛小店。见三里河南三巷往回兜,这里尚存一溜老房子,狭长的一线,拆了也盖不成楼。这溜房子的北头曾经有家挺大的理发馆,高台阶,好多年都在这理头,记得还有位理发员是北京市劳模,高个子的大姐。房子拆了,原址成了小型停车场。8 W/ O% i9 z0 m7 r) k
“万方超市”原址为三里河地区最大的菜市场,早就改换门庭,还有了“西单商场”的名头,单层改多次建筑,底层为超市,里面顾客寥寥,再不会有长长的队伍,里三层外三层排队凭本购物了。
: L( i# @4 P  n9 B8 Q3 n9 t% W上二楼,中午朋友请吃泰国菜。6 Y  G, Y' H3 }  v2 Z% x

9 o9 d; v& U  u, V3 f
4 I' G, y! \! r/ @- T) m/ F
发表于 2018-10-19 18: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1018_110649_1539940031508_resized.jpg 2 ?2 K5 Q, X  u- h% }7 @
发表于 2018-10-23 17: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835【看剧】. h- k# `2 r9 B4 p4 D- ]
有时看看电视台的老电影频道,这个频道几乎不播出外国的老片子,不知是否涉及版权问题。但中外合拍的不受限制,看到部《风筝》儿童片,故事没多大意思,主要关注片子中闪现的街景、建筑,熟悉的公园,比如景山公园的旧貌。好的片子也可以看到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像《今天我休息》中的片警马天民的邻里关系、恋爱婚姻。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对人情世故多美化渲染,反映的也是社会温情的一面,令人怀念。社会的阴暗面从来就有,贫困、饥饿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切,老片子也有偏爱阶级斗争,爱数落这些个东西,归结得是否合适呢,这类片子不大拿出来放了,这其实也是一个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不对要另说。6 ]0 Y* g0 L! D+ A1 v% q) l1 R
与时俱进,不少电视剧重新讲述老故事。新近北京卫视正在播出的《正阳门下小女人》一部说古的片子。街景是前门外、西河沿,我开始看时故事已讲到“公私合营”时期,想看看对这段历史的描述,还是挺失望的。历史背景就是个陪衬,三言两语的带过,还是讲你斗我,我斗你,搅合着爱恨情仇这些人之常情,没脱出俗套。故事已经发展到1966年,还是没见着波澜壮阔,都是市井小女人的事,一部肥皂剧娱乐片。
7 I3 y8 @9 ^, L/ y想起十多年前有部连续剧《无悔追踪》也是模拟五十年代的山河旧貌,演绎人情世故,似乎觉得更真些,街景、人员穿着、气势,刘佩琦、王志文的对手戏,演出了历史的沧桑感。同样是大炼钢铁一场戏,我们多少对当年的场景残留些印象,电视剧创作的场景,令人有穿越回归之感。 再看当下播出的这部,都是外景地的搭建,这部戏的场景更近舞台而远真实,穿帮曾是片子的忌讳,现在忌讳免除,跟演宫廷戏似的,谁见过古人呢,多少辈子前的事,跟编神话有一比。可演当代的片子,事件的经历者还在呢,还得顾及真实感,像那么回事。真就蕴含着美,就有好感。3 X8 L) y$ L! E+ w3 C* `, P1 B" A0 x
至于人物的塑造,觉得酒馆的小女人是蒋雯丽而不是小老板,人没能做旧。
7 u; c5 X6 d: K4 i" w' ^参与过这一历史过程的老人不多了。乾坤颠倒的时刻当有多少磨难,有口述历史可以参照,仿真不难,花工夫、花钱。小制作还要承担很重的片酬那就别想了。
4 F) n, @) V/ b' ]' p# \9 e别把这部片子当历史剧看,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上的真实不是片子的任务,就是部肥皂剧,编故事,争收视率。( l* S+ u) ~% R0 k7 j7 L
  g9 @& T3 \1 [5 g$ b: i4 f( l
  |5 F" a) v% c- z' o: l& s% v
发表于 2018-10-25 12: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y2 g8 Z$ f0 z1 x
! C1 d4 }4 Q) l- Y( ^1 I
1836【老片】2 d, n4 m% T3 k
老张在网上发了几张片子,老片子,拍照地点在我们少年时住过的老居。说不清是哪年照的。这批片子头次见,想不起这个场景,谁给我们拍的?拍片时有什么故事,为什么这八个孩子,其他的怎么没来。老张说很可能是院子里顾大哥给拍的,他家有照相机,又是早年住宫门口的老邻居一道搬进这个院子的,他家好几张老片子都出自同一架照相机。5 _1 ]  f8 s) ^) y1 A; X8 \1 A
有此一说,但也不能确定,哪天回老院子让顾大哥给过过眼。
; S* H: a/ a. u* Z# V' O* e" x如果断代,我估计时间是在六二或六三年的秋天。从场景上判断,拍照的位置在我们住的那排北房前,身后有高杆作物,看不清种类,一人多高,不是玉米就是向日葵,记得我家大人在门前种过向日葵,那时每家门前都有个小花池,长方形两三平米,横在各家门前的大青条石下,我家种过大丽花、菊花再就是葵花,姥爷侍弄的,姥姥在花池内垒过鸡窝。约在六四,至晚六五年,街道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不让养禽类,除了鸽子没禁,门前的小花池也都拆除,合并到院子中央整了个长方形的大花池,每家分给了二三平米的土地,种花的多,记得熊家种了一丛狗尾巴草,开出一串串的紫花,大人们见着还有点嗤之以鼻的意思。
: N( q  K# R. m! z再从片主的年龄看,年龄是看不大准的,看自己大概十岁左右的年记,八个孩子中本家兄弟最小,七八岁,最年长的十二、三岁。看上去大概就是这个年纪吧。衣着是秋装,跟身后的高杆植物季节相符,几位也有衣衫不整的,像是临时赶上,被叫过来合影,要是家长们有意安排的,怎么也得把衣衫整理整理。院子来这么大的男孩子还能找出六七位,但没能到场,可见不是之前蓄意安排的拍摄活动,赶上谁是谁。片子洗出来后,也没发送各位,片子中为五个家庭的孩子,大概只有张家留存了一张
7 \7 f4 m  V3 q  _9 ~(片子附后)。八个孩子中其中五位同学过,都在西四北的子弟小学读书,与我们家的院子只一墙之隔。同年级的三位,另外两位分别高出一年和两年,后来只有我跟着去了德胜门外的新校区。
5 f6 h3 r+ M8 h0 i
5 u3 s- J. m, R# g9 L. h
' t2 L0 f; `- H; J% n
发表于 2018-10-25 12: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b833815997bcd5abed581e65294a0cf.jpg
5 x+ P6 V# N) ~. V

点评

不错,阴影中的是我,该是午后时段,西厢房前的大枣树投下身影。  发表于 2018-10-27 19:07
我似乎看出左起第四个就是您,因为左起第四个和您当年的标准像很相似。似乎也能看出点儿本家兄弟。  发表于 2018-10-26 03:05
戴着校徽  发表于 2018-10-25 12:54
片子放大才看出时间节点,应该是1964初秋。后排右一棒小伙带着校徽,顾家老二比我早上两年学,他初中上的是体育学院预科体操专业。  发表于 2018-10-25 12:40
发表于 2018-10-25 13: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l9 D  [! h' U: q
  p/ f4 I7 n  S  d" y* _
1837【21℃】: H& F8 `4 ?- s5 W6 l
好太阳暖洋洋,中午实时报告的气温为21℃,普惠阳光。 “霜降”过了,绿植萧瑟,斑斓的秋色,篱笆墙上紫红、殷红、橘黄,告知季节的的脚步。还没到冰点,十天前的清早园子里瓜藤草根的叶面一片银白。后院翠绿的白菜还那立着,邻居老张的大白菜,不怕霜,过了霜的据说能添加甜口,个头长起来了,外套收紧,捆扎得结实,还在增重秋膘。一排红红的南瓜刚刚收了,屋檐下列队晒着太阳。“你也收了吧,藤子都枯了,明天有雨,让水泡了就搁不住了……。”0 O% M8 e2 O  \5 Y6 Y
是啊,我这就收。今天来了生力军,老几位已经家伙在手,篱笆墙边上在折腾鬼子姜。用力往外拔,带出一串串白生生的姜块,有藏得深的,蹬着铁锹往下挖。老杜说“要怎么说是挖鬼子姜呢,挖才有。”我说各位务必给挖干净点,这东西太讨厌,长高了就往下倒把路都封了。老杜说“倒的原因是扎根浅,你要是当初种的深点就会好一些”这鬼子姜七八年前埋下几块,是自己串联成片的,越来越密,长高了怕它倒伏,被我拦腰斩断,大概也影响了底下块茎的发育,头顶上花开得不多。就这样收获的姜块还晒了一地,摊开了两三平米。7 J' a9 S7 _3 O& v6 I: ^
瓜熟蒂枯。也有没熟的,墨绿色,一块都收了吧,乱藤搅合一起辨不清彼此,也为了清场,早先的一茬秫秸杆还横躺竖卧,扁豆架子拔除,都集合成堆,枯枝败叶堆起两个大草堆。草丛中露出好几个瓜,枯草色,骗过人的眼目。房顶上瓜蔓拖得长,瓜没长多少,大的超不过十斤。收了,小个的瓜从顶上直接抛下,大草堆接应着,大个的上上下下好几趟小心翼翼地抱下,瓜倒不怕,人怕折下来。晒着,数了数,这最后一茬拉秧瓜共三十多个,花花绿绿,都是头次种的品种,晚熟的三个品种瓜秧子长得壮实,花少,坐果也少。若论分量比往年也不算少,个头大的菜瓜,三十斤上下,一个顶小瓜好几个。  l  V; @5 W  L% J
这一上午没闲着,连中饭都耽误了,挖鬼子姜,费点劲儿,汗都下来了,一件件往下脱就剩下件单褂。中午蒸了瓜吃,两小垄花生,就收了半碗的花生果,也一块上锅。
& K4 i, v  \# s. G( m/ k) b- @0 T9 R, e

8 p6 H4 A. G( ~+ H! [
发表于 2018-10-25 13: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f8f59d139a04c9b27bc523bc94c4f82.jpg . Y$ ]  ?7 A  S2 m& g- x
发表于 2018-10-25 13: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a34b2ef1f21137a4a2ca407de26fa80.jpg
6 `; J2 L0 Y" d0 M5 R3 F4 F6 U
发表于 2018-10-25 13: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Z& q/ Q, ?+ R6 W# g' B, B; M5 p
* a8 `+ y* H7 s+ Y
1838【健走】1 s* u$ t( H9 N7 s3 m' M
冬日前的低温老人们被太阳召唤了出来,没有太阳的今天,老人们被社区干部召唤出来,预报下雨,雨没来,健步活动照常进行,都是老人,彼此招呼着,老没见的又见了。6 A! |4 H; w. }4 @
九点半马甸公园中心广场集合,挺准时。社区领导把老人们拢起列队拍下照片后,队伍出发,沿着甬道逆时针方向步行健身,绕来绕去尚不足一圈,不够一里路,从公园西北门鱼贯而出,铁栏前干部们手拿图章在老人持有的小票上盖下印记,验明正身走到了健身的终点。
& b1 q$ k, d+ D出发前见到了曾经的同事老郭,幸会,握手。我说起拢共自己参加过社区组织的两次活动,去年春节前的联欢会,你老郭合唱队的台上唱了两曲,今天健步又遇上了。老郭说,街道的活动我一直积极参加,几乎每次都到,要不干嘛去,不就为活动活动。再说我们单位跟当地社区搞“共建”活动,大概是共建文明社区、优秀支部的意思,尽管我们的关系还都在原单位,可在人家的地盘上也得支持人家的工作。果然,老郭人头熟,不断地打着招呼,组织活动的干部有七八位,都说得上话,现在的社区干部们够年青,不是老太太们当家的年代了,能小我们一辈。- T2 u$ N$ t; A9 L: e) m0 E* \
健身结束,队伍没散,往北园小区继续前行至社区中心,队伍止住步子,门里门外排出一字长蛇阵。凭手中盖过章的小票领取纪念品。早到的已经捧着小盒子出来了。队伍太长,我们继续前行,围着北园的喷水池,总有五六十米长的喷水池绕圈子, 聊天呗。老郭人头熟,跟小的也能逗起来,刚走利落的娃过来缠绕腿边,都是熟人,看孙子的,玩呗。一问,老郭的孙辈都上四年级了。
& V! \, ^& q' B绕了一圈又一圈,走的比刚才公园内健步的距离还要长,见着队尾进了屋,我们也拾级而上跟过去。社区中心的办公大厅,大厅现在也不大了,办公的工位占了大部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不少,这屋内至少有七八位。填表,登记姓名联系电话,交上小票,接过小盒子,一盒全聚德咸鸭蛋六枚。或许全聚德赞助了这次活动。
- l& U( X; |8 ^. O+ o& g3 S2 G7 k  c) q- [  z/ }
% @* k, d: K: b. ~
发表于 2018-10-25 13: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1025_093158_resized (1).jpg
  w8 G+ C3 Z/ h9 \) C
发表于 2018-10-26 19: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8 b/ R7 \3 i" {- P9 p

5 U  w, D/ k2 y/ c4 v1839【别错过】# |% l! q- F8 u6 N3 e* y
聊天时老郭说起,社区的活动有不少,除了合唱团还有舞蹈队……。我问有没有图书馆。老郭说应该有吧。拿上腌蛋后再次问起,社区干部说有啊,就在楼的东侧地下室,挂着牌子呢。我说多次路过那里从来没见它敞着门。人家又说,工作日天天开,管理图书的就一人,出去办事有可能临时关闭,现在应该开着。
" h8 k) _* i; i6 A( [( a- B往东面楼角去,大铁门这回敞着,门前列着一串小童车。沿着阶梯往下走,迎面的装饰墙上开列着“新二十四孝”铺满一面墙。促进邻里友爱、家庭和睦这倒是社区的重要工作,别只挂在墙上,真要做到还真不容易。底楼飘上来咿咿呀呀的嘈杂声,循声而去。" M6 c* l# [; A/ z7 z. B% {. |
工作人员迎上来“您这是?”我说明来意,想看看这里的图书馆。“欢迎欢迎……”身后图书馆的门推开,门上挂着小牌子。没人,房间小点,十多平米的房间三面墙列着书架,中间长条桌,至多能容纳六位读者。八九架子书,分门别类,文学书占了一半,都是新书,老版的也是新书,还有一架子杂志,二十多种。管理员说,阅览为主,办证也可以外借,除周末天天都开。不错不错,哪天再来吧,可以翻翻杂志,好像没见报纸,离着近可以常来,又多了个去处。
; U, H7 K9 G" W+ g% F8 E; U# ]  F8 K退出小屋,往里参观,稍大的一间房内孩子坐了一地,够闹的,边上都陪伴着大人。问下来这里是0—3岁亲子班,每周四上午半天课,教授育儿知识,还是免费的。转过来一间兵乓球室,无人运动。另外一间舞蹈室,一面墙镶着大镜子,大概就是社区舞蹈队的活动场所,也是小点,有二十人就耍不开了。不知能过来参加活动的老人有多少。' b1 ?2 Z# x0 T6 a+ [  l
比较当年胡同中的居委会,现在的社区服务中心可阔多了。漂亮的办公室,还有这些个文化娱乐设施,从业人员为基层的公务员,社区管理专业化。我入住小区快二十年了,身边的这些设施还不曾享用过,亏不亏呀,何必去买杂志看呢,这就有。关键是离着近,下楼后五分钟走到了,买份杂志要到三环主路上才有。; A; c# s. P. @. s. ^9 l5 l
各位留心自家身边的社区活动中心吧,或许有一项适合你,那就是给退休老人们预备的,要不带上自己的孙辈去学习学习也好。
/ G  [: X4 q: A
1 ?2 X" S! @9 u* X) F* X1 r3 D4 n4 ?$ y2 e7 h, P' G" x
发表于 2018-10-27 18: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f, M( l! m7 s, [

* F, Q2 g8 b  |, R$ |9 x9 W1840【学到老】
& w7 j2 K/ W5 _8 }* e, W微信上发文或转发文,就算七八百字的豆腐块文章到了手机界面上也是一大长溜,宽面条似的,给阅读带来不便,占着老大版面,如果又是不愿见到的文字,还要紧着往上扒拉,耽误工夫。其实微信上早就开发了应对工具,“打包”“压缩”还是怎么个叫法,反正见到有把文章、图片压缩成小方格的,只有点开后才能展现全文。这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e9 t% ~( O
面对“豆腐块”我曾尝试着压缩,文章选中后,出来“复制”等若干选项,都不是,最下面的选项为“更多”点开后为四个图形,其中左侧的箭头符号我也点开过,没见着“压缩”的提示,由此略过。
4 |! ^6 R% z/ v. s. H% m昨天我又在同学网上转发了一篇长文,上千文字,占了大幅版面。“架子”见了,紧跟着后面加工处理,整出一篇压缩版贴上来。同一篇文字人家能够压缩化简,我这里为什么不行?是否跟手机的安卓系统相关呢?问一句吧:@架子 如何压缩。一会微信回来:@t wei ping 先点住内容,会出来一系列诸如转发,删除一类的提示。最下面是“更多”,点开,有一“合并转发”,点,之后再转发到这个群里就行了。4 A2 v) A9 [7 H4 R
原来我称作压缩的功能用网络规范语言来说就是“合并转发”。照此办理,成了。
; W4 N) a/ L6 }4 s( P( ]我使用微信两年多了,其中有些功能一直没能用起来,想不起来用,也不会用。至于智能手机的功能,主要还是电话、照相、浏览、发文为主,最近添了个支付,去餐馆可以手机结账了,其他的许多都没用起来,订餐、订车,需求不是太大,可有可无。其实真要用起来,还是能给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为什么年青人都在用。老年人学习能力差了,习惯成自然,得过且过。: @" F, v% g- x- R' r
老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新话:终身学习。这不仅是励志的说法,还是生活的必须。有些可以说是生活的技能,离了智能手机也能活,但活的憋屈 ,麻烦相随。不会网上购票,很有可能春运你就抢不上票,到售票窗口去买,相比较费力费时,叫出租车也是如此,现在招手停车率比过去差多了。
: t6 z3 M. r7 g! m还是得学呀,跟小辈的学,空巢家庭不好办,那就问问网友吧。
, Z6 ?& x" o* M. B0 X1 G! P) y, Q, |6 @
$ l! ?8 z! K1 r0 N) |7 L
发表于 2018-10-28 19: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e# x3 h( X  p: ~

  m0 I) Y+ b6 \/ q7 @

# B$ O7 E0 k/ S" l6 F1841【老没见】
7 Q4 Z6 u! E6 m5 ~! w+ _6 a二三十年没见着可以称得上老没见了。自打几位搬进豪宅,我就再没登门。那是哪一年,约莫北京亚运会前,“盼盼”成为亲善大使之前。旧宅原来在一进大门往北的西面,豪宅东扩一直延伸到大门东,有了门禁和售票处,见一面观众得掏五块钱。一说钱就隔膜了,路过门前也不入,望一眼森森的竹林,玻璃顶的房脊。近些年来动物园的次数多了,每周少说一次两次,路人甲,匆匆而过。今天终于掏出卡弯腰往刷卡器上贴,刷卡进门,“不用刷、不用刷,那是刷票用的,不能刷卡。”* ]- V) N9 I3 o) v0 b: {" d& Z2 g
来得早,才八点半,冷冷清清,树木竹林蔽日,看不到游人。甬道转过去就是馆舍,往里去。豪宅就是豪宅,比原来的老宅子宽敞多了,玻璃隔着,近在咫尺也甭想摸着。整根的绿竹哆哆嗦嗦在高处晃着,底下是它专心致志地抱着在啃,一把叶子塞入口中。小童在一边招呼它,心无旁骛,吃得那叫认真。往前走,隔壁的毛发棕色不如刚才那只干净,嘴上填着竹笋,身边还有好几只,伙食还不一样。抬头见着铭牌,标明姓名、性别、出生1999年、母亲姓名……。19岁的大熊猫,有如人过半百,铭牌上说明,熊猫的寿命约三十年。
! i. t- U; w! ]: V/ k3 e( }0 h. V室内见到了三只,比邻的兽舍有空着的。转到外面,这些个熊猫都是分开饲养,彼此被围栏隔开,每一个兽舍的外面都有独立的运动场,有木梯搭建的空中走廊,高处干燥,晒太阳,秋千,四条铁链拴着个大轮胎,这只熊猫笨得可以,几次攀上都掉了下来,前肢攀爬没能成功,仰在地上启用下肢往上够,更是徒劳。外面的动物吃饱了还是没吃,喂食是在屋内,外面运动,一只体格健硕的大熊猫在晒太阳,想起什么,东张西望,起身在领地上溜达一圈又坐回到原处,靠在墙上眯着。
; q0 b6 J8 f( ~3 E, C- k大熊猫人缘好,世界人民瞩目,它的形象被用作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标识。几十年的严格保护,距离濒危的终点倒退若干,四川老家的种群有复壮趋势,好像可以松口气了。这次来见到了七头,豪宅的主人们或吃或玩或晒着太阳,自在逍遥,有同伴可见,无游人打搅,幸福好生活。% m$ z4 q* S* ]7 j$ o3 S6 N1 G4 i

- N" _7 [$ ?+ h" I9 R' c
! s: @2 `: Z/ _1 J- f, x
发表于 2018-10-28 19: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1026_084807_1540538035180_resized.jpg
( P  @& z8 w' ~) F1 E% ]5 P
发表于 2018-10-28 19: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1026_085137_1540538037344_resized.jpg
4 T5 F! F0 x2 _, R2 f' I* s7 y
发表于 2018-10-29 17: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M3 N2 [0 H2 B3 u+ H. i

; y' q# x* N7 J' J1 b0 a9 ?+ a1842【秋游】4 Q+ n% t$ j! g, ^( o
出太阳就是好天,室温15℃,外面17℃。要是继续降温屋内就冻手冻脚了,此段时间可调整日常生活安排,天好就往外走,避害趋利,晒着太阳,运动着身体,午后运动体内升温,赶走寒意,能持续到晚间钻被窝。5 d+ ?0 |8 D/ {% s) d) y
周日下午,秋游颐和园。觉得下午人会少些,晚秋众人去西山看红叶,昆明湖畔没得看。一厢情愿自作主张了。人呢,游人乌泱乌泱的。" Z# K6 p' e) B$ [; N% m+ c% V
行走传统路线,明知这条路线人会多些,但多年没走这条线,为躲着人流都是走北线或西南线,清净些。走东线,进东门,正门,早年小学校时几次来颐和园春游都走正门。门前就堵,售票处排队。老人持卡不必排,进了大门你不排队也得排,大殿前、甬道上全是人。后悔不及,总不能再退回去。找着个岔路往北拐,见着座小城门楼子骑在土丘间,“紫气东来”关,暗含着老子骑着青牛出关的故事。这地方应该来过,因为过了“关口”就是“谐趣园”早年来过这个园,就必然经过这个关。大树环伺遮天蔽日,城楼子不高,灰墙黑瓦,满身沧桑,见着就身冷心凉。匆匆过客,往前面的谐趣园。
8 M. {) ~8 X9 ~1 U- X* y谐趣园一片湖水,亭台楼阁,仿的江南园林,清帝康、乾一趟趟访江南,没白去,南面的风光建筑进了北地的皇家园林。
9 M# O4 N. a& p% e) w  Q5 u出园子,半坡上一溜朴素的砖房,玻璃窗,也是老物件,清末玻璃已进入皇室的建筑,往上看,铺顶的是一块块比瓦片大些的青石板,京城很少见这种建材。檐下有匾“乐农轩”,没见说明的铭牌,门窗紧闭,谢绝游客。
- R2 I- A' r- X5 w$ n. Y2 h往回转,德和园。德和园可能不知,说大戏台大概都来过。早年从这台前过,灰头土脸的一座戏楼,台上没戏就没的好看。多少年再没进来过。自从游人猛增后,德和园也被拦起来另外收费,跟熊猫馆一个价位,5元门票,但台上没戏,台上写着“出将”“入相”,锵锵锵……,只能自己心里打着锣鼓点,想着台上的风起云涌。大戏台如今金碧辉煌,上下三层,三层檐下都挂着匾,少年时跑过看不上眼,到老了,人踏实下来,看过去,看也白看,那匾上的金字还是不大认识,写的是啥,“歡臚榮曝”什么意思?7 W# P4 ~7 Q/ w# h
) E: \; r, m- y* {7 Q: C
( u3 C' N7 V$ D! D9 X

, {1 M3 I/ v9 I2 R
4 u9 o- [" C! P4 v
1843【大戏楼】       
  Z% h) y9 i+ f大戏楼所在位置,在清漪园时期本是怡春堂,后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二十多年后光绪年间为慈禧太后庆寿建德和园并大戏楼,历时四年建成于一八九五年。大戏楼宽17米,高21米,上下共分为三层,分别代表福、禄、寿。最下层匾额题曰“歡臚榮曝”。在网上查询到答案:简体字为“欢胪荣曝”,即:  欢快地演出戏剧,荣幸地奉献技艺。  说的是台上戏子们的事。而观剧人呢,戏楼的北面是“颐乐殿”殿内进深三四米处正中为天庭龙椅,太后的专座,望出去,正对着大戏台,真是穷奢极侈,看戏的一班臣属只能殿外石阶或另排椅子落座台底下仰脖看戏。说来这老太太的眼神还真好,距离舞台四十米开外,台上的小人也能看得真真的。老祖宗辈的大多眼神好,没有太多的视觉消费,女眷熬灯读书的也少。
$ {$ X2 l; \. D& B想起好多年前,好像在媒体上见过报道,这处大戏台还进行过商演,开台唱戏。这些年没再听说。没赶上,大概就永远赶不上了。
3 R2 i7 O; ^/ {. Y出德和园往西,继续排队,甬道上下都是人,头顶上晃着小旗,洋人比国人少点有限。多是跟团过来的。万寿山山南一线是必游之地,人头涌动,东西人流交汇,绕着大殿、廊子,一切可乘的缝隙必有夺路之人。终于蹭到了长廊的东端,眼前的湖水豁然开朗。: Y: U* l; \/ F* f( A
往湖边去,湖边也是人,湖面清净,近岸处一片败荷,碧波上反射过来缕缕金光,风大,水上收了船,总算有处清净之地,远山近水渺无人烟。
) G: Y  R; S3 ~/ Z  M排云殿前往里走。单收费的好处,大多数游客挡在山门外。也是多年没进来了,现在是进的来山门,进不得殿门,大殿、偏殿都被拦住,游客往里面张望,看个朦朦胧胧,昔日的家什,据称陈列品,那些个瓶瓶罐罐多是臣子大员们进贡的寿礼,谁知道呢。当初随便进的时候也没仔细看过,一溜烟往山上爬,层层石阶,一会儿盘上佛香阁。记忆中上一次登顶还是八十年代末,陪着亲戚上来高瞻远瞩来着。0 W* q2 y1 i9 B* {3 v9 m
上行的人不少,单行线,东线上西线下。没往高处走,高处招风。
* c; x' n- M* K9 r" Y4 J出来,经石舫往后山出北宫门。回望后山的“四大部洲”修葺一新,还没去过,下次了。1 L5 E9 y, h* @2 B0 \& K* y
! R3 q1 ]2 t: _' N3 z4 n# f: O
; r5 v" b4 m  B
发表于 2018-10-29 17: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1027_144151_1540804297578_resized (1).jpg : y! }% a8 H- g* j6 n9 P
发表于 2018-10-29 18: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1027_150002_1540804294930_resized.jpg
1 t6 a! S; D5 }& u+ S, L4 v! f9 M4 a
发表于 2018-10-30 19: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K; p2 A2 h3 \( y* f4 H
7 s5 u% i5 u. F+ a: m" A
1844【也许吧】
  e- J) |* ^! O9 ?% U3 k老张招呼着回老院子看看。上午来电话约的中午,说顾大哥在家呢。还有其他人吗?打电话看,有几个算几个。约会该是提前通知才好,尤其是约饭,有此一说“提前一天通知为请,当天通知就是提溜了。”老张说咱们就没这么多说头,小范围,非正式,也是自己的时间说不上,这一早孙辈的刚脱手,人闲下来就走一趟,要是提前一天两天计划着又难免临时有事。$ l6 ?  T6 Q/ _, w5 z9 o% m
走着。我上午家里值班到11点,11点半见。
+ G) v+ [) T7 X+ a11点半,我踏进老院子,转到里院,地下摔着几颗干瘪的红枣。枣子落下来都没人拾,好多年都这样了。我家老居前的那棵枣树被临建的小厨房包围了,还活着,西厢前的那株老些的前些年被伐掉,顾大哥好无奈,截下一尺多高的树墩子留个念想。9 I! z8 [" C% c
来到小栅栏前,自己拨开插销,狗没叫。进门老两口都在,老张到了,聊着正高兴。那三位都没来,在西安、在大港,道勇在长阳打高尔夫。我问狗怎么没见呢?在西屋呢,来人了,别这裹乱。想不起来小狗什么模样,上次来见了。早先那只长耳朵老狗走了好几年,照片挂在堂屋正中的墙上,老大个,比他们兄妹合影的片子还大。' S" z0 r& [/ P
人少好聊天,又是一年没见,看看都好。顾大哥说近来见了好几位,回老院子来看看,王老师家的老三、李家的老二,你老张的姐姐也刚来过,我还陪着她去了趟宫门口的老院子,寻找她的出生地,那个院子还在。8 `0 G: ^8 ]6 A# t. C9 D
老张的老姐姐发到网上的照片,是你顾大哥照的吗?老张说你家的相机给我家留下不少老照片呢。顾大哥说记不住了。我说你记不住,要是你照的也该有照片呀。你家的相册应该还在吧。. ]" Y  E7 `" r, I( f
“没了,文革时让造反派拿走了。”你家那几年不是平平安安的过来的吗,没人找麻烦,我们可都看着呢。“是啊,要说单位还真不错,说我外公是归国华侨,政策保护的。所以没人动我们。可我父亲不行,他们在吉林单位的造反派来我家外调,要求交出这些照片,不交怕我父亲他们那边受迫害,一大摞相册都拿走了。文革后返还,丢了一些,还有些照片上被打上圈,涂上墨迹,看着生气,我父亲一把火全烧了。所以院里小孩子的那张合影我这里也没有,也没什么印象。也许是我照的吧。”
) }" ~% d7 q; ?! ]! L' d/ O; M$ J& B

, B, h  A9 |) _4 W/ n3 I
发表于 2018-11-1 19: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e8 h) r+ J" Q& W9 R6 E, N! z
* f' z7 r" P  \' S4 e% z# C( `
1845【纪念展】
& {) y' F3 w8 w吃过早茶跟上老赵去看画展。退休人找点事做,个人的爱好并力所能及,前二年见着老赵发过来的素描,惟妙惟肖,早年有功底的,撂下这么多年又捡起来。退休群体中,玩雅的人不少,书法绘画是一大拨,摄影的也是一路,以老头居多,得有些体力。画画的舞文弄墨,案头为主,但也少不了交流,看画展,拜老师,参加班,老赵说单位里的绘画班开办十多年,这回也是班里朋友推荐的画展。
9 d' @* c6 q, t- }; k画展的最后一天,“纪念王雪涛诞辰115年作品联展”。名人名家后人都惦记着,人走了还有子子孙孙,徒子徒孙们念叨着。画展办在中国画院美术馆,西三环边上的一栋小楼。
+ t* k) k+ ^+ {6 J& y观展的人不少,能来这的基本上属于业内或同好者,不像美术馆,看热闹的多,旅游者多。( V/ ~) ~7 Q; P7 q* E7 r
王雪涛先生还是知道的,齐、徐那辈人之后的著名画家,水墨丹青。六七十年代,他的画作印量颇大,实行挂历的年代他的花鸟虫鱼,尺寸跟立轴的真迹相仿,也有小的,小个的日历卡,巴掌大小印制精美,这一大一小过年馈赠的佳品,我还曾留存了好几十张小卡片。
( d. P$ v& |! Z一楼展室转了一圈,没见着老先生的画作,看着这幅像,大朵的牡丹花,走进看不是,不知名的。是我不知道,对美术圈子孤陋寡闻,观展的人知道,这是北京画院的,那是南京的。金鸡独立,五彩大公鸡,过去看,也不是。或许是学生画的,跟老师在此相聚。唱戏的有流派,一张嘴内行的就听出梅派、程派。这画画也是,满墙的春光阴柔,想看山河壮丽、岁月峥嵘就别往这来。王老先生大概是写意花鸟画的领军人物,弟子众多,众星捧月般,三十多位联展。李燕先生,大概是拜过王老先生学艺,展出几幅雄鹰图,那鹰眼锐利,颇有其父的传承,记得他早年画过不少仕女图,绘画也可双栖不同的流派。一位拄着拐杖的八十老翁被家人簇拥着,看得仔细,嘴里喃喃的,这里有他的画作,水墨鲶鱼,署名   。一幅《雏鸡图》署名嫡曾孙***,老先生后继有人。3 R/ F- `2 y5 o3 D- C
        & O+ W; b  A2 ~" u; L/ f

; K2 d8 U) q2 m# b3 Y; Y
2 L! O3 n( }2 \
发表于 2018-11-1 19: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1031_110539_1541051423364_resized.jpg 20181031_111241_1541051420739_resized.jpg
# f- \, s% A& d

点评

衲子老人和他的画  发表于 2018-11-1 19:31
发表于 2018-11-1 19: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1031_105949_1541051418140_resized.jpg ; A/ J" b2 |2 \* f! C; p7 k
发表于 2018-11-1 19: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h" }1 j2 }- P! t1846【报晓】3 g) l; Z; ^* U/ ^5 @* o
上到二楼,见着一墙的玻璃柜,里面挂着的都是立轴,老先生的画作高规格保护起来。凑近了看,还不是,张三李四、花鸟鱼虫。整个展台都看过大半了,还没见着老先生的。我想起八十年代中时,我对面办公室东墙上挂着一幅老先生的真迹,一只神气活现的大公鸡立在块巨石上引吭高歌,另有题款,记不住了,大意是祝愿公司蒸蒸日上吧。作为一家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公司,到七十年代末被批注恢复国内业务,有点劫后重生的感觉,请来这幅报晓图,图文并茂恰如其分吧。画作大概是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画的,那时请位名家题词作画不是太难。那张画谁也没当回事,立轴下面排着好几只暖水瓶。这要是现在,准保进了公司的博物馆珍藏起来,也不知它还在不在了。2 L) Y% r7 d  h6 @0 N8 v
转过来,另一面墙的玻璃壁柜中有只大公鸡的立轴,署名雪涛,边上是他的牡丹图。这两样是老人家的代表作,一辈子不知画了有多少。画家总偏爱某种作画对象,跟驴贩子黄老先生有一比,还有专画虎、画猫、画骆驼的……,别有偏爱,业精于勤,画多了就画好了。
. X1 D3 h3 [5 J  H老先生的画有十多幅,不少都有题款,送给某某某的,这次请出来汇聚一堂。有的已现斑驳古意,多是些花花草草,写意花鸟,好像没大见着人物画,想了想,走马观花,目中无人。花鸟画就是花鸟画,这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当年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年代,不知老人家是怎么过来的。这次还见着王老先生作于五十年代后期的一幅水墨画《棉桃》,枯枝上结着几个硕大的棉桃,热火朝天的年代也曾鼓与呼来着。
1 ~- }) S# p4 p: |& {* w0 D3 G: _- ~1 _
+ F3 p; B5 v7 b* Y* K
画展结束,驱车下乡,回归农家,秋翻土地,日落而息,一宿无话。
$ O- i3 ?$ k# T% K+ c* E劳其筋骨睡得香甜,“呜-呜-呜”被鸡鸣叫醒。一只鸡叫,第二只呢,第二只没叫,大概没有第二只了,春天孵出来的公鸡都让老张喝酒下肚了。睁眼,天色发亮,看表,快六点了。不对呀,该是三点多钟鸡叫头遍,怎么都六点了,头遍鸡我没听见还是节气变化推迟了报晓。我突然想起老先生立轴画上的那只大公鸡。  w+ T0 T( o0 ~& d8 r  A

7 }0 O* Y; m: l8 Y, T  i* m
: D1 i0 |0 u( g9 x* ^
发表于 2018-11-4 09: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v; F% U' ~4 G, C) A
( N9 s. ~! m  c. S  }5 i1 _" l; ^: E
) E4 x4 u3 X/ f7 C9 P% J
转帖:   育新  H同学一篇; l% f9 I$ ^; `) K- r( \  |+ t
) G) D" N& @4 M, v7 T
2 j2 X1 a# M" K9 B
《不让寄快递》0 {% L/ D" Z- _7 ?% j
今天上午,我打算将一个寄快递往上海。谁知上门取货的顺丰快递小哥告知,凡寄往上海的快递一概不受理。我问原因何在?快递小哥答道:说是上海要开一个什么“博会”......言罢,这位小哥道一声“sorrry”,便空手离去了。    “就为开一个会,整个上海的快递业务就必须冻结吗?”# g: U: ^  p1 T9 C6 v& `" V
我想:“这不太可能吧?”
" n- _, ]( @: D2 d+ u% K于是,我又拨通了申通快递的电话,不想对方的回答与顺丰完全一致。不甘心的我,立马又与中通快递通话,中通的回答是,11月7日以后,上海的快递业务可能重新启动。    为开一个会,就不让寄快递,太过分了吧?我暗忖。    不想刚才又得知,还是因这个什么“博会”,沪上几乎所有单位,包括幼儿园在内,本双休日(11月3号和4号)继续上班,休假调整至“博会”期间。为何如此呢?是意在减少路上人流,烘托城市的静谧和安逸,还是防范敌特分子混迹于革命群众之中?    谁知还有更厉害的,沪上有关部门通知,11月5号至10号,在这个“博会”的会展日期间,某酒店靠会展一侧大门全部封锁,禁止装卸货物和人员走动;南京东路地铁站还可能封闭。7 i2 {! W/ L9 _! l% F$ Q
尤其令人恐怖的是,某小区物业接有关部门通知后,告诫住户:11月3号至11月7号期间,靠会展场所一侧住户需全天关闭所有门窗,不要将头随意探出窗外,以防被狙击手击毙。    天啦,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是干嘛呀?如今朗朗乾坤不是好端端的吗?为何弄得像恐怖袭击一样?    为了一个什么“博会”,强行扭曲社会运转轨迹,影响正常工作,干扰平头百姓生活......这说得通吗?就法理而言,这行为合法吗?    唉,我等吃瓜群众确实整不明白!    不过,我弄明白了的是:不让寄快递比之狙击手开枪,一点都不过分!* N. I% \. U5 B6 G

9 `8 z0 A6 D$ E# I" h9 o7 i# K2 i& D* f; s: u. K
$ b. h. ]% h4 S+ X2 b1 R, Y
   2018年11月2日' V4 i* x( \8 c( m2 Y- w
, K' q( B1 @2 T( G
0 I2 I# \( ]& R* ^

点评

三年前的六一节我家的窗户也遭封闭,楼内游动哨巡查,倒是没人提狙击手之事。  发表于 2018-11-4 09:22
发表于 2018-11-6 19: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p$ m+ E% l; A8 {

# b  H$ ~) l* A5 _8 ^& j# F5 A2 \6 [1850【叶正黄】
1 }* C, K6 ]! x7 C- X3 j: T车过钓鱼台东,国宾馆墙外游人纷纷,被那一里多长街边的银杏林吸引过来。约莫五六十年代,这条街大墙外面植下几行银杏树,到了秋天霜降后一街的金黄,对面路东是沿街一线的果树林,春天桃花盛开,一春一秋挺漂亮的街景,但那时没什么人过来。七八十年代我家住的地方离这一站地,常路过这条街,这条街背静,因为居民少,行人也少。不知哪一年路东的果树林都伐掉盖了楼,路西有国宾馆护佑,自然作为绿地保留下来,春日的绿,秋日的黄,年复一年。也不知是哪一年这里称为京城的银杏大道,一到金黄的时节,游人如织。寂寞了几十年,突然有了无数发现美的眼睛。我猜想这跟相机普及相关,尤其是人们吃饱了撑的,有了闲暇、闲心和闲钱。
  r$ P- f0 B% d5 T6 T# s7 N上午坐公交车路过这里,银杏林已经开始落叶,三分归于大地,上上下下黄叶铺天盖地,树趟子里不少的游人,专程过来赏秋叶的。我车览而过,不觉有动人之处。近些年类似景观城里城外有不少处,地坛、奥森公园,西山、北山,远处的都有比这的场面大,这里无非就是近。
3 [5 m% a6 [% Q: @中午回程时又打这过,从玉渊潭公园东门出来正是这片银杏林的南端,树趟子里流连忘返的还不少,拍照,一位姑娘拢起地面的落叶,扬手抛向头顶,飘落一身黄叶,同伴为她拍下欢乐的倩影。扬了一身,这回去不洗衣服也得洗头发。年青真好,有无穷的乐趣。0 a" ]9 \2 W& u$ K6 _
我们少年时也经历过一个个黄叶飘落的时节,但钟情的是杨树叶,采集老道的叶子,捋下叶面,留下叶根,和小伙伴们玩“拔根儿”,乐此不疲,直到秋风扫光了叶子。不同年代不同的乐趣。9 O2 |# s. r2 K& O2 f
想起紫竹院国家图书馆院落里有三株老银杏树,胸径得两三位才能搂抱过来,好几百岁的年纪,夏日如盖的绿荫,树下石凳上常见着读书者,到了这个季节又披挂一身金甲,黄得耀眼。说来这老树也是镇园之宝,京郊的古寺中也常见着它们的身影,高高大大,古老沧桑,耐看。三木成林,算得国图的一景,现在突然想起,它们怕是不在了吧。
5 g& d- @5 ~( Z9 f# b2 B
! @; s3 H, x: p# I* O/ }  H7 g0 e) I( q5 o5 U- t
发表于 2018-11-7 19: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w2 p9 B  s* C6 {, d8 r3 c

1 T. W0 y. J$ I* i0 O1851【影像中国】0 Z- ~+ d) s) V2 Y7 G
北京的展览馆多,网页上搜寻“近期展览”能给出上百个展览,大大小小。展览馆能有上百个,大型展览馆同期会有多个专题展同时展出,少则三天五天,多则一两个月,不断地轮换。一天走上一处,走上一年你也看不完,不断有新的展览推出。前几天路遇同事老吴,他说起几乎每个月都要去趟美术馆,展览更新的挺快,老吴说他正要往世纪坛去,那边有纪实摄影展。7 T+ n3 q) M' {) w
我在网上搜索中华世纪坛的网站,这个网站办的够差劲,竟然没有找到更新的内容,还是夏天时的布展信息。得,咱也走一趟,坐公交车过去方便。天气够凉,屋内阴冷,走门活动晒太阳,展馆边上就是玉渊潭公园。
! H( {" {% x: e% A. A世纪坛的展馆上下三层,底层是书法、美术、摄影展,本市文化部门组织的第五期展览,由各区县推送上来的作品,看着也不错,多是获奖作品,让专家们长过眼的,想看看有没有熟悉的作者,都不认识,孤陋寡闻。比较过去看过的几次金融口的行业作品展,这里的水平高出不少,北京地盘上文化人多,能人多啊。
( r7 ?/ h3 `; @1 Z二层展厅是影像中国展。算是纪念改开四十周年,展出了一大批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三四十年前的市井人物、老的街巷,朴素的乡间。说来不少作品都还是见过的,刊物、报纸上发表过,这次又来这里集合。像谢海龙的“大眼睛”推动了“希望工程”焦波的“俺爹俺娘”系列,唤醒人们的亲情……。以黑白照片为主体,旧闻旧照,想怀旧的可以到此一游。同层的隔壁展厅中为日本一位摄影家的作品选,从七十年代至今这位十多次来华创作,游走大江南北,摄制了大量影像资料,以老外的视角记录和见证了中国大陆的变迁。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和发展。我们这代人曾经的模样,三四十年,好大的变化。
7 G: }+ B3 v- _* J2 t6 {5 `影像中国图片展,看着多少有些沉闷和沉重,想想至今还有很多东西依然故我。破衣烂衫的大眼睛们的境况得到了改善,但数百万的留守儿童处境依然艰难,问题多多。脱贫的目标还远未完成。社会惨淡的一面也还在持续。+ Z" R% l; G8 m. G
二层的另一处展厅汇集了龙江摄影家们的山河壮美图,令人耳目一新,巍巍兴安岭、滔滔黑龙江,美不胜收。
( ?; X7 s& t6 k
" i, ?2 K; w- o$ U8 M2 P- U/ e" z
! i5 _* U, ^* J6 p. m
发表于 2018-11-8 1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8-11-8 11:45 编辑
9 R5 g" Y) }- }$ g* h4 O5 f
2 G( D' Y8 E) R1852【立冬】
, }; O3 K) I% h7 I, e$ |7 }  a8 C今年入秋后,温度尚未降至冰点,本周预报高温10—14℃,低温1—3℃。城区的树木斑斓,叶落得不多,小区内一溜银杏树披挂还算完整,赏叶窗前,午前见了太阳,满目金灿灿的传来暖意。西窗外的槐树、柳树绿意依然,一棵高大的梧桐树,站在迎风处,变幻了热闹的颜色,满树的黄色、暗红色,比银杏树还多些暖意。室内温度还是凉,13℃,多穿点御寒。
9 e( c& z8 d; P/ S6 Q7 |市政通知,7日点火试供暖,到15日取暖季开始时应达到标准室温18℃以上。现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住进了楼房,其中集中供暖的占多数,每年基本上步调一致,统一时间供热。早年我住的小区一进入11月就开始供暖,这三五年,自从煤改气之后,成本增加,因此供暖也推迟了,至少推迟了一周, 这段阴冷的时光着实不舒服。上班族问题不到,在外奔忙,年青人身体也好,这温度不算太凉。居家的多是老人、孩子,要是待着不动,时间长了,就感到冷了。
$ Y# ^  c& z3 x( s  R" W+ S* E白天往外走是个办法,走一趟活动开了,身上就暖和,回到屋内三两个小时不会感到寒意,没有太阳的天,活动也能取暖。有条件的这个时段可以往南方暖和地方去避寒,走不出去的,自己想点办法,取暖设施也是补救办法,空调、电暖气,临时自采暖。好像还不至于吧。
7 o0 L* Z( b2 X, p6 q; e7 S3 k晚间来了暖气,摸到暖气片子发热了。试供暖如约而至,行了,屋内感觉有了暖意,其实主要还是心理的。次日一早,那暖气还是不暖不凉,看看温度计还是13℃。屋里看书,时间长了双手还是冰凉的。
( \7 N! F& F. ]2 j楼下遇到老付家的,打招呼。老付家的还是志愿者,时不时的戴上红箍拿上小马扎在什么地方值班,这差事不错,晒太阳聊天,问过她,说是值班没日子,临时通知,谁有工夫谁就去。楼上的邻居,碰上的时候也不多,每年都送他们几个瓜,这次又碰上了,一黄两绿,一长两圆三个老南瓜,小车载着上了楼。老付还在被窝里躺着呢。没进门,门口交接。这都什么时候了,快该到吃午饭的时间。莫不是怕冷,被窝里囚着,也太过了吧。$ M) ?3 ?0 r: f- [' |, i% [
% u4 |. L7 k& z. p9 l7 z5 P

2 w7 D7 u! q& k9 K, l  w7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6 00:56 , Processed in 0.191316 second(s), 20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