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9-1-31 19: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d5 C, S2 j; e% D Q) P! L! T
! M3 ^0 o, `! z) W: g% D- _2 q: v' O
+ B u0 W6 Y, l. t9 I( U- S. W
1 ~9 \ i# p4 E9 O. @/ _ p6 V9 @. q1954【糖瓜粘】
& w y. s; Y3 q* K, p! e“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炖年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年前的顺口溜,一直说到年初一,乡间市井习俗。现在借助互联网传遍天下,认方块字的都知道,说得多了,年年说就当真了,也可能就照着去做。- s: g2 c8 Q. `/ F5 F, ]1 G1 f, s
记得我头次听到这一套时还是在边地,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在草房子里,老赵给念叨的。在之前,认字也十年八年了,没听到过这说辞。刚经历了文革,四旧扫除不少,现在想想还不是主要原因,虽然也过着旧俗,但没怎么听祖辈叨唠过旧词,或者叨唠了也没往心里去,小伙伴们没人说起过这些。那时左邻右舍南方人居多,有些老人家的话小孩子都听不懂,习俗不一样,好多家庭过年不吃饺子。谁家是老北京,现在想想谁家都不像。那时跟胡同里其他的孩子也不来往,口口相传不多。) Q& r3 W3 i. O: h
二十三过小年那天,家里见着了关东糖,不知谁买回来的。糖瓜粘的糖瓜和关东糖不是一东西,但质地相同,食材为麦芽糖和小米熬制,二十三就吃这东西。老妈说起,这天家里要买来一些,老辈子的事,供祖宗也供灶王,灶王爷那张纸上要给它老人家嘴上抹上糖,再填入灶坑灰飞烟灭冉冉升起,图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网查过才明了,二者主要差别在造型上,糖瓜扁圆形,而关东糖是长条型三寸,我记得该有层白霜,怕粘连涂上某一种粉剂,不敢说是滑石粉。现在的那层白粉不见了。, } q/ L0 h! q( N1 t5 Z" v
少年时关东糖每年都能吃到,属季节性产品,天寒地冻时上市,便宜,一毛钱一包,不太甜,有点糊味还粘牙,没奶油糖好吃,但个头大,家人怕孩子吃坏了牙,给个一根两根嚼着。有一年春节前,1967年春季前,在学校住了一段,买过一包关东糖,那次给吃腻了。再后来,去了关东,也见到过这东西,但不想吃了。) n* ~) f' ~6 p1 S1 Y C
小朱掰了块给老妈。我说粘牙。“不沾”小朱说。那给我也来一块。一寸长的小块,含在嘴里,甜味,没了糊味,淡淡的酸味也没了,在口中慢慢融掉。没粘牙。要是动了牙口,粘不粘呢?2 \2 [1 h6 w4 T! v
- J7 O6 R1 m! e. d6 W" V" I+ ~. D
+ z& ?; i) r0 ^0 U O2 }1955【二十六】
1 Q0 M4 L7 z6 x上网查询得此一段“旧时,北京及华北许多地方,都流行一套春节顺口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年肉, 二十七快杀鸡,二十八炸排叉……。. J+ H. v/ ?* j% [5 z
看来各地说法不一,地方特色。我印象中的那段是来自老赵口中,他老家山东,父辈的来北京讨生活,落地生根。北方民俗大同小异,所以说辞差别不大,都是吃的为主,民以食为天,又到年节岁尾,吃是最大的事。其他也要兼顾着,如精神文明“写对子”。现在写对子,贴对子的很难说是多了还是少了。过去是在院子门脸上贴,院里家家户户自家门上不贴,住院子时我家门框上从未贴过,那时的门比现在的阔大,贴窗花也不多见。现在都住了公寓楼,楼门口有的贴,物业的年年新桃换旧符。楼里自家门上空间逼仄但也有贴的,有的或挂个“福”字。前日小朱在家门口蹬着梯子又给披挂上了,是从楼下活动站领来的两长一短,红底黑字,不是印刷品,手书的,大概是单位那位张姓书法家的墨宝。去年夏日郊区疗养时,他当场挥毫写下二三十幅,我曾收了一幅。门楣换新,跟人添件新衣服上身似的。
9 i/ G$ x S# R“扫房土”和“扫尘土”都一回事。单位年底集体大扫除,到了各家各户按老理也该年底清扫一番,平日懈怠的人家多。不过现在新生活,改年年为月月甚至周周的不少,自己打理或者雇人打理,小时工很普遍,没必要毕其功于一役。但除旧布新的观念还在,又一个轮回,想新年新面貌。大人的里子难得新了,面子上做做新吧。我把玻璃给擦了,迎面的大玻璃,一眼见得到的地方。
, {/ x: a) y) W/ C+ m6 _" C年货呢。搁四十年前,前一段上上下下好一通回顾改开四十年,这日子正是备年货的时候,市场突然丰盛起来,大小菜市场绕着圈排着长队,鸡鸭鱼肉,凭本购买,年前采购的任务比烹调的过程还耗时。这也是年味之一吧,春种秋收,年终丰盈挥霍一下。这景致现在没有了。/ W/ g0 z- c+ {5 T
市场一年四季愁的是卖,市民不再为年货着急,闹心也是不知道吃什么才好。各单位逢过年给员工备上一点,这日子街上拎匣子的多。前日到图书馆看电影,门口一大摞“天福号”食盒,员工们来来往往正在招领。“炖年肉”也可炖可不炖了。
/ p7 j' x! t! Q! X- t. a" K4 [& z* t
+ x% Z, a, }8 {: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