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24-11-25 13: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 X1 c# r- x* _ B$ y1 K# ]% r: l
! s/ n" f! X) A% r8 g4209【百年】
; h" F5 C) D/ T: u叶嘉莹先生去了,享年100岁,古典文化学者、诗人。; t1 d0 W3 _$ j6 I& f, V8 v
早年她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还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1978年,叶先生回到祖国,先去北京大学,后到南开大学授课。2020年,叶嘉莹成为“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9 c. u3 F, v2 p, F6 |
叶先生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之所以九十多岁了还在讲授诗词,就因为觉得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这么多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让下一代人也能领会和接受它们。“如果我不能传给下一代,在下对不起年轻人,在上对不起我的师长和那些伟大的诗人。我虽然平生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
) r k E n) i: \: t) _* e6 z! G叶先生成了文化名人,常在电视里露面,说古论今,执着于中华诗歌的传承,桃李满天下,功大莫焉。当下社会,师传不一定谋面,交流的渠道众多。八十年代我曾数次落脚南开,但无缘进入讲堂。没看过先生的书,媒体上听过先生的几节课,听进去了,觉得好就有了认同感,增加了对前人诗词的见识,添加了美感。由先生那里认知了辅仁精神,知道了先生的先生顾随先生,读了顾先生的文章、日记,老北京什刹海旧时的风韵……百岁老人不虚此行的传承。
% ?+ y5 O9 ?0 C1 l e* l2 F& d$ M4 Z0 h$ @9 q: Y9 W2 s
2 n9 j0 s0 O8 u/ M, n0 G
网上见到王同学悼亡诗一首,他是南开学子,1978年入读,聆听过先生教诲,小诗转录如下:
) l8 o/ i. H2 z3 M- Y: o; Q; e, c* I# h4 a7 l1 l
5 |; h) W9 a2 O! c( ^: d
悼叶嘉莹先生
, H0 F/ ^; {& y
' ~: W& R4 F' o2 A! h) @) K8 D2 V6 `& p& f
琼州冬雨仰高风, G" }( L$ O5 ^& F7 J! ~$ W
一叶诗香百代功。+ L" x+ w: b4 c+ t% g' E3 N; }2 V
忽忆临湖曾受教,
, P" I/ E2 X. { _1 ~ f童诗千首祭先生。8 F4 m6 G r% S7 d
. X1 V# V6 v9 y" @% `# @. U3 ]% A# | k1 j) p
诗中后两句,“临湖“湖畔为南开校的教学中心;”童诗千首“为王同学承继了先生的功业,近年诗作数千,着力于诗词教学推广。学生实践着先生的期望。
* Y3 j7 ?4 g t( o/ n) _' P o9 M/ G1 `/ a7 v. l, L% m" t
9 ^+ p0 ]) W: w1 i ]
) K7 {" x$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