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30|回复: 10

煤球炉子、搪炉子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12-10 22: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2-12-12 13:28 编辑
4 P4 d  v, ]/ q9 ~5 m
1 o: Z/ b0 p3 A7 [
煤球炉子  搪炉子2 w6 N( R' c3 `" F% X

" B' A7 @0 ]; y) i* B9 E
    老北京家庭取暖靠火炉子,铁皮做的。四个部件:炉盘、炉腔、炉箅、炉子腿儿。做炉子的工匠,现在叫钣金工,前二三十年叫黑白铁,再早叫焊洋铁壶的。这种产品,没设计图纸,没材料和尺寸要求,更没工艺规程。手艺人心里出,随意,按原料定工艺。炉盘,40-50公分见方,正中掏直径10公分左右的窟窿(炉口)。1-1,5毫米厚的铁板,四周裹8号铅丝卷圆棱边,左右两边加手提梁。炉腔,直径20-30公分,长短30-40公分。铁板厚1毫米以下,不论新旧,无锈蚀孔洞即可。木榔头敲打,卷成筒。或用旧铁桶改制。在离下沿四五公分处,开直径3-5公分的小孔,炉眼儿。炉箅,翻砂铸造成品,外购配件,装在炉眼以下。炉腿儿,厚2毫米以上,宽2-3公分扁铁,打四道湾。2公分处向外弯,挨地的脚。往上15-20公分长,直腿。向里弯3-4公分,支承炉腔的台阶。向上弯2-3公分,打眼儿穿铆钉,和炉腔铆接。向里弯,留2-3公分,支炉箅子。炉子总高50-60公分。炉盘和炉腔铆钉铆接,炉腔咬口或铆。黑白铁加工的铺子,边做边卖。日杂商店(借用。1956年以前没这名称,麻刀铺、山货铺等。)只卖不做。, h0 v! y, \4 m. }+ m) k

, h  c8 v- C7 A  b

% J8 Y( K. i3 I6 I* o    买回来,搪炉子。青灰掺缸沙,在硬地上,少加水,用铁通条抽打砸匀,和成很硬的泥。炉子倒放,四腿朝天。炉箅拿下来。一支胳臂褪出袖子,抓一块泥,粘点水,用力塞在炉盘和炉腔的连接处。一块一块塞实,留出炉口。接着搪薄泥,但必须用力和炉腔拍实贴紧,留出炉眼。炉腔搪满,放炉箅子,翻个儿。从炉口伸进手,把炉箅子周围用泥塞满。竣工,验收。搪好的炉膛,上小下大。“上头伸进手,下面卧条狗”。合格,好烧!5 [4 O3 M8 B; m# @6 I- n
7 g2 [4 @& ]$ _7 Z' t$ h
    炉子搪好,立即点火,放劈柴,大火烤炉膛。表皮见干,放煤球,生第一炉火。不烧,怕泥往下出溜。早添煤,怕炉膛硌坏。: n" [$ P. ~8 l/ U' o. M

. ~, }" m/ _7 z+ r. L  p
    搪炉子的料,麻刀铺(砖瓦铺)、煤铺,有配好的青灰缸沙块,叫“窝头”。买回来砸碎加水,比自己现配省事。搪一次炉子,用二三年,就有掉的地方,露铁皮,火不旺,毁炉子。得重新搪。也有修补修补凑合使的。穷人的日子,没一定之规。铁皮炉子简陋,用起来不简单。没使过,玩不转。初来北京的人,生火(北京人叫笼火)都费劲。劈柴用了不少,煤球烧不红。拔火罐儿拔着,火不上来。添火(加煤)也许压灭喽。煤球炉子不好伺候,是经验不足。拿火通条,从炉口捅捅,从炉眼儿擞擞。火苗子腾腾的,炒菜蒸馒头,满顶(ding)。擞,通条从炉眼捅进炉子,清除死灰,空气畅通助燃。“咳嗽一声儿”是不必说话的警示或暗示,甲乙丙仨人聊天,甲认为乙说的话不宜让丙听,不便明说,就故意咳嗽,暗示乙“别说了”。丙看穿了,就调侃甲“别擞(嗽)啦,留神炉条(炉箅)折喽。”生活里,“咳嗽一声”的事还有,这调侃的话没了。& z& p9 P8 \1 l

. e% Z! i3 |2 Z3 ?1 k
    和这炉子构造一样的还有“炕炉子”。炉盘小、炉腔细、炉腿改四个小轱辘。炉腔后加个“庫儿”(铁皮筒,可装木棒)。总高30公分上下。老北京家里都睡炕,炕面铺方砖,下面有烟道。炕帮当中贴地面留小洞,炕炉子能推进拉出。洞口配木板门。冬天晚饭后,在院里生着炕炉子,火上来搬进屋。推进炕洞,用锹把顶到里头。睡觉时,炕面温温的。为睡热炕,也有修地炉子(砖砌)和烧柴灶的。) R6 _5 S) E' x. y' d
7 `5 S. z$ m+ h5 j3 K
    这种炉子不能接烟筒,生火添煤搬进搬出。麻烦,容易中煤气。( v" v( X) U# F) k# a3 a

4 M# ?/ u6 h5 \6 c; l4 o2 P
    为防煤气,按风斗,糊卷窗。风斗还常见。卷窗不见了。现在的窗户,都可以打开通风换气。先前有不能打开的死窗户,通风换气靠卷窗。窗户上糊一块冷布(棉纱织的窗纱),冷布上蒙一层纸,纸上端糊死,下端糊在一根秫秸杆上。沿着糊冷布的窗棂,上下左右四角钉小钉,钉上拴小线,连四周对角,绷紧。秫秸杆和纸,贴紧冷布了。转动秫秸杆,纸卷在杆上。冷布露出,空气流通。小线“制动”,秫秸杆卷起放下自如,“风量”大小可控。冷布蒙纸卷秫秸杆儿,叫“卷窗”。挡风透气,四季皆宜。( ]1 A4 ?( K' e% @% t& C

6 l3 B+ h, Y; Q9 F
    近日,读《鲁迅日记》。他1912年5月5日到北京,6日住进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冬天,他买炉子取暖。11月8日日记“……是日易竹帘以布幔,又购一小白泥炉,炽炭少许置室中,时时看之,颇忘旅人之苦。”那时用白泥炉子,不灰木做的。听说,没见过。白泥小炉,使了好几年。1917年11月4日换成铁炉子。“……晚庄铁炉一具,九元。”可能是铸铁的洋炉子,带烟筒。不然不会这麽贵。从鲁迅先生的日记,能读出冬天人对火炉子的情感,老先生看看炉子里的火就“颇忘旅人之苦”。怹没说出的话,咱能揣摩到。种种不如意,种种失落,在通红的炉火中融解。她驱赶走的不单是寒冷。至此,想到白居易的诗“……红泥小火炉……”雪夜围炉,惬意不在酒。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23: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地道,看着您的文章仿佛就回到了在炉边烤窝头片的童年。
发表于 2012-12-11 01: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我家也使过炕炉子,出来进去都是我撅着屁股推,大人在前边拉。两三岁的时候我的手还被炕洞门掩过。这一说都快60年啦。
发表于 2012-12-11 08: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摇煤球儿到搪(一代)炉子了。老爷子解说的详细!还是我说的那话:老爷子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不是国宝,也是京宝。9 o2 B: X1 ^' X  V' w5 j
搪炉子看见过,没动过手。等二代炉子出来就省事多了。老爷子接着续写。/ O% a; W5 I5 r; g7 w! k, J

* G* D' P0 X- I8 t# B+ X0 F半尺火苗暖隆冬
$ a& d* C. q! B. G一膛煤球黑变红% N0 X  t; Y/ a. Q! W# i8 V
围炉品尝窝头片
/ i1 [1 B! \; D4 O: v; t枣味飘香逗馋虫
; c* p+ f1 W6 ^9 x; c% R/ }7 ?
  z4 K9 R8 h1 S3 L$ R3 O* _
——读老爷子小暖文即兴
发表于 2012-12-11 16: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好多人会说但不会写的字,用得地道!
发表于 2012-12-11 22: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写的真生动,记录下来太有必要了。
7 P- g6 }6 u# w" y( i1 w* M9 _我记得当年有走街串巷搪炉子的手艺人,带着一条类似竹扁担的工具,在最后阶段用这家伙儿伸进炉口用力搪,比伸进胳膊搪的结实、光滑。
发表于 2012-12-12 12: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文彩 于 2012-12-12 12:47 编辑 : l( S+ \: I3 L- ]1 Q9 w* i5 I' g
, m. W/ F# Z7 R6 ^! g0 u! N' y# H& _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炉子被“标准化”成了一种!就象一个阶段大家都穿一种衣服一样单调。- J% g3 V9 i# |* J4 C% Y% t
    小时候家里至少有四种炉子。1.灶式-边上有个水缸可以kuai 热水用,还有一个直径小的洞,可以烤白薯。封火时活一块煤饼盖在火眼上中间扎个洞。(“灶户马子”就是藏在灶后面墙缝里)。2.大炉子-冬天才用,高约1米3、4,边上用马口铁作的围挡,用来防止小孩碰到,上边还可以晾洗了的衣服。大人蒸馒头时我们揪一小块面按在炉子桶身上压成小饼,一会儿就熟了。3.中炉子-生铁铸的,肚子上有棱,中间有一圈裙边(不知道能否说清楚?),可以烤白薯土豆馒头之类。4.小炉子-简易的小铁皮炉子(没烟筒),过年时炉子不够用了或者洗澡时才生火。三条腿,有两个铁丝耳朵,两手一端就搬走了。生火时要用拔火罐!+ Y. k. p. F# N8 _' ]1 }

点评

呵呵,说错了,应该是3和2,要不成笑话了。  发表于 2012-12-13 10:22
是啊,您一说我就想起来了,那会儿教室大概是用第2种,礼堂用第一种。  发表于 2012-12-13 10:19
您说的第3种炉子,是所谓“花盆”炉子吧?  发表于 2012-12-12 22:56
擓  发表于 2012-12-12 13:24
发表于 2012-12-13 09: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文彩 于 2012-12-13 10:23 编辑 4 N! i; A6 A& t1 `' e/ |" x  `
0 i+ G* L% ^# [7 \; ?+ l. z0 ?5 a" H" Y# i
没法删了
$ a8 ~. w7 _  Z: r, q6 b' c
发表于 2012-12-13 11: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文彩 发表于 2012-12-13 09:53   M5 L5 Z. f( |$ H, M
没法删了
# j. y/ d* \& P  H( `
不影响内容,挺好的。
发表于 2012-12-15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瓷器口与幸福大街之间的葱店胡同,还能看到一个穿着蓝大褂的老爷子在从事着这个古老的营生。
发表于 2012-12-21 10: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早先北京市井生活写得这么细致。先生真是老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5 04:31 , Processed in 1.139537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