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2380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1970-1-1
|
看老北京网,说的,拍的,论的都是老北京的旧事,我很喜欢。见猎心喜,不免手痒。于是今日报到,聒噪两句。狗尾续貂也好,班门弄斧也罢,都是问个好吧。
1 A7 |, D {- @0 i说起怀旧,这心里还真就是五味杂陈。粗粗清点一下,涌上心头的,竟多是“吃”事。不怕您笑话,今后如能多次形成文字,其中多数,恐怕还是吃吧!
7 F) i7 d. V, |5 ?& s但,您可别以为我在“吃”上有什么讲究。相反,过去的日子,真有不少食不果腹的时光呢。好吧,这篇文字,就从吃不饱开始吧。5 H8 h' T2 j8 {
1959年10月1日,十周年大庆,我在天安门广场。我手执一束纸花,举着。天安门上的领导们能看到我的花,因为它是广场上文字背景的一个象素点。我系着红领巾,却看不见领导。在队伍中,除了周围的同学和纸花,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仍然很兴奋,因为“万岁”惊天动地。也不曾记得有肚子饿。
) v" g0 V `! U7 { \" e, W节日过去了,热闹回到冷清,秋天也来了,天气肃杀。一个清冷的早上,我背起书包去上学,打开街门,往日冷清的胡同,突然变得熙熙攘攘,拥挤的人们从胡同口直排到胡同深处。待走出胡同,才看明白,这支队伍是从胡同口的饭店排出来,一直拐到胡同里。排队的人,看衣着,更敝薄土气,不像是北京人。心里好纳闷,外地人突然这么舍得花钱了?不远万里,到北京来下馆子?要知道,门口的这个饭馆,几回回馋得我流口水,都没进去,父母兜里没有余钱呐!
8 @. U- V! a5 {) i E8 p几天来,熙熙攘攘,都是这样,胡同里也是脏乱不堪。几天来,我都想不明白这些外地人:“咱们下半月不过了?”。" F A8 q* p- K& R$ p) g6 b7 ]) q
忽然。与队伍的突然出现一样,这支队伍一下就又不见了。饭馆也开始冷清,好像是一碗少油没盐的涮锅水。
# K$ c: v" |0 H5 ?) K- Y又很快,与寒冷的冬天一起,饥饿来到我的身边了。此后,我的肚子,一直,好几年,与北京的冬天一样肃杀。那时间,我,从11岁到18岁。
1 F& ^* J5 ?# d+ T后来,这段时间被叫作是“三年自然灾害”。
, ^3 ^) G% X) G; A _' h" Y% m这以后才明白,那时,在胡同排队的外地人,都是饿的。为什么才排了几天,就消失了呢?那是因为,突然,下饭馆不单要钱,还开始要粮票了。! o- s8 T+ ~ B* j F$ I, E
) L4 w7 L4 \; k! A+ e) r
o! A8 i/ Z8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