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0163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5-26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郭大誌 于 2013-4-12 15:04 编辑
/ L& g# B' c: B9 L! x' V5 z
! e& Z; z$ G8 {! Y7 n【原创】我家的清代老宅彻底塌没了!{:soso_e150:}
9 D( P2 `( G8 F/ w. N: Y. Y+ G: b; n; v& U: ~* o# ]
从我的个人介绍里,大家可能知道了——本人本姓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47代后裔,曾祖父为清代正二品、赏戴花翎,民国参议员及陆军中将杜俞;后因父亲杜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按规矩改名换姓,姓了曾祖母的姓改名郭亮;后因历史原因,我们也跟解放后成为全国著名戏曲理论家的父亲姓郭,而未改回原姓。
8 K, Y# R0 K# f. g6 b8 u如今,我们在湖南双峰(原湘乡)的老宅“福庆堂”彻底塌没了!因为该宅土改时被分了,除家里人外,还住进来几十户贫雇农;但改革开放后他们日子都好了,都到别处去盖了新房(基本上都是二层小楼);但由于南方潮湿阴雨,房子没人修就容易坍塌。最近房子彻底塌没了后,家里人还因为横贯客厅和书房的那根大梁闹出了“人命”!! S9 V: a, K# Y2 N
' k( C* }5 {8 r# X. k3 y" a
以下是关于我家的历史,想跟大家聊聊——
; z+ {, ]0 N! |$ U$ n, ~6 ?6 i% V' m, i
$ M1 S& t a/ q/ k. Z3 L( G4 ~4 @) F0 n7 j: }
; o* j* O# K1 E- a) ~
祖父为清代二品 孙子却参加革命: v; \+ P/ b( L
2 D/ s3 B3 [! Z4 n( `& n3 j& n) T
杜甫后代 祖孙两样人生" m( P. a9 w; c1 v# p9 C/ M* m6 `
: b. r& p7 r$ v3 ^7 [( h, K
祖父8 H: {/ M# G4 w8 [ R9 ?, G! y
文武双全
3 m4 w$ _& F# f9 N% _4 l光绪皇帝赞为“江南才子”
( ]1 r X& J5 S5 }- E }! n/ F1 d' ^3 c! ~5 I( b
民国总统题匾“武库长才”9 _+ s5 g4 w; r+ ?: v
9 R$ h( J$ n( c' ^) [( G
在今湖南省双峰县(原湘乡县)甘棠铺镇五四村的一片庄稼地中,有一座已经没有了坟丘的陵墓,原来那巍峨耸立着的大理石墓碑,早已改作了南冲水库的纪念碑——这就是清代正二品、赏戴花翎,民国国会参议院议员、陆军中将杜俞之墓。/ `4 ]0 [! l& L' e8 s( }
杜俞又名云秋,小时虽生活贫寒,但天资聪颖加上勤奋,五六岁时在一条街上走一趟,就能将沿街店铺的字号顺次记住,店内杂货品牌、产地、单价一目了然。十来岁即能通经书作诗赋,对联更是出口成章。一次进京赶考,众多熟读四书五经的考生都被一道怪题目——“恶芙蓉”难住了,他们从来没听说过这东西,皇上“罚”他们回去再读三年书。杜俞却猜想“恶芙蓉”必定是罂粟花,果然,光绪皇帝见到他这篇有理有据、加叙加议、有如行云流水般的绝妙文章后,立即召见。见杜俞不仅才华出众,而且生得一表人材,皇上“与语”大悦,称赞他为“江南才子”,并当即赏给这个26岁的附监生一个正七品知县(一般中状元才“分发”知县)。很快又奖升他连升五级为从四品知府、管带四川长胜中左等各营,其时,有近臣质疑进言道:“云秋是文人,带兵行吗?”皇上笑曰:“大材小用!”3 z# ?4 C* ]& k* j
杜俞果然没有辜负朝廷的厚望,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无论沿海倭寇、还是内地匪患(包括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牛庄之战——见《中日战争》(6),第295页),都少不了这位“救火将军”。所以他44岁时就已因功奉旨赏加二品衔、诰封三代了。清末他已做到总兵(相当于军区司令)统领热河左翼练军,并奉旨署理湖南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帮办湖南军务。他赴日本“阅操”回国后鼓吹洋务运动;后又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这些皆是后话。0 F" e9 Q% n+ Y3 F# z, k n- K
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为杜俞题写过巨匾,上书四个大字——“武库长才”,以前曾悬挂于位于三棠铺镇两头塘村的杜俞老宅“福庆堂”正厅。其中“武库”的典故,出自杜俞的祖先——也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常引以为自豪的祖先——晋代晋文帝皇妹高陆公主的驸马都尉、官拜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他不仅是军事家,还是出色的政治家、历法家、机器发明家、水利工程家和历史学者,著有《春秋左传集解》,时人因而称之为“武库”。因杜俞能文能武,不仅能带兵打仗,且著述颇丰,著有《海岳轩丛刻》、《通商志》、《出塞吟》、《采菽堂诗抄》、《前后出塞集》等,当时的大总统以杜俞祖先的称号来称誉他,也算是极高的评价了!; D9 t/ {) X0 Y3 g) o
; ]* o: u1 W0 K; r6 z K) O
曾国藩赠书奖励“好记性”3 X0 ]9 k* j, H
) T+ n# v9 c: @# |( A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两名员工,风尘仆仆地远赴湖南双峰,到原清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的故里,寻找这位一代名臣生前的一套重要藏书《古今图书集成》。+ p. f9 Q3 [3 a$ S" Q% ?, g
当他们从曾家得知,此书当年早已被曾国藩赠与了杜俞时,不顾旅途劳顿,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杜氏的老家。但却意外地得知此书已经不在了!来人不信,坦诚相告:“我们不远数千里来到贵地搜寻此书,足以说明其重要,政府也不白拿,付给你3万元怎么样?”杜俞的曾孙听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因为这笔钱在当时即使在大城市也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更何况偏僻的乡村呢!他不禁为这样一件国宝当年在土改时毁于无知村民手中而遗憾不已!见主人半天没言语,另一位来者补充道:“要不,再给你加5千元,行吗?”杜俞的曾孙赶紧解释道:“两位见笑了,先祖珍爱之书,如能被国家收藏,此物实在是适得其所了!莫说3万,就是一分不要,我们也乐意捐献,可惜,实在是不在了!”来人叹息不已,怅然而归!0 K7 Q5 W& R, @- X0 v/ @( t! g
此件国宝如何从曾家来到杜家,其中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D0 u: y# E6 V
一天,杜俞到曾国藩宅邸索借《古今图书集成》,曾公早闻这位小同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今日正好可以当面试试他,便先递给他一本目录:“你要借哪一册,先看看目录吧!”不料,杜俞接过顺势坐在池塘边,每看完一页便撕下扔进水中。当他向曾公借阅其中的几本时,曾公欲要回目录,杜俞故作惊慌地答道:“哦,已经落在水里了!”曾公飞奔至池边,果见池中飘满了书页,有的已经沉入池底,不禁震怒:“此书有数十箱之多,你今将目录毁了,叫人以后如何查找?哼,要想借书,容易,先把目录给我找回来!”杜俞笑道:“大人息怒,稍等片刻,我还您目录便是!”随即要来笔墨,一口气将目录背录下来。曾公接过一看,竟然一册未漏,一字不差,不觉惊叹不已:“神了,真神了!这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不仅顿时转怒为喜,而且马上吩咐家人将全书赠与了杜俞。
) s# @( A6 s* `) T
% I: {6 G4 n Y8 V0 Z& v孙子
& V/ `2 ]1 G' n) W投奔革命9 X8 Y% [4 g( |
党营救才出狱逃离魔掌
: |/ z) I6 {; _1 q8 T
$ l5 u9 R) U) e8 ?' t不羡高官厚禄一心参加革命$ L# W0 }/ t' b2 g( d6 q) {- x
4 U+ d. |) V; H杜俞的后代中,还出了一位人物,这就是那著名的黄埔军校的第一期毕业生(与国民党抗日名将杜聿明、宋希濂等同期)杜心如。杜心如虽不是以战功著称,但颇受蒋介石器重,名列包括戴笠、康泽、郑介民、桂永清等在内的蒋介石亲信的“十三太保”之中,为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国防部保安局局长等职。
2 G8 H. _; o) t; {2 T) o杜心如的堂弟杜兰荪曾任国民政府民政厅副厅长,后也投奔他麾下任职。因钦佩堂哥八面威风,杜兰荪也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便想通过堂哥关系介绍次子杜巴(族名杜国盛)进国民党中央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今后好能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享尽荣华富贵。, P2 J4 a" c& @6 F1 X6 [9 \) H: L
但当时的杜巴,早已担任过学校学生会和学生抗日救国会负责人,追求进步,而且喜爱艺术,对当腐败的国民党官僚丝毫不感兴趣,便故意在考试时与反动派作对。当时国文考试的题目是:“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杜巴却故意答成“乐人民之乐者忧人民之忧,食人民之食者死人民之事”,完全改变了原题目中的封建奴才哲学,而变成了共产党员的“为人民服务”哲学;政治考题为:“三民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试各述其优劣”,杜巴却故意答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最高理想,就是共产主义!”这通儿“共党言论”令主考的国民党高官愤怒不已,但碍着杜心如和杜兰荪的面子,也不好发作,只得让杜氏兄弟好好管教子侄,“否则,早就当‘共产党赤色分子’抓起来了!”
% k6 o1 q1 [5 `此后,杜巴索性趁机干脆与封建家庭断绝了关系。他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抗敌演剧队”,担任了副队长兼艺术委员会主任,乐队指挥等职,并经常作词作曲,在音乐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抗日救亡歌曲,走上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道路。' D% b0 C1 K; o' ?. M/ A
% D- { X5 M8 w9 R
光荣历史成“反动”
8 z1 k+ p) K+ O; _8 U! O
$ P6 L. T5 ], ~2 f; A9 S! h S/ s抗敌演剧队是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那时,10支“演剧队”从武汉分赴各地,在八年抗战期间,它坚持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简称“国统区”),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演剧队”成员仍战斗在社会主义文艺队伍中,如主演影片《赵一曼》的明星石联星,著名导演水华,“北京人艺”主演名剧《蔡文姬》的著名演员刁光覃、朱琳夫妇,著名作家海岩的父亲侣朋等。
, |. y; B B! J+ }7 ~" J当年,“演剧队”公开的身份是归国共合作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但负责人是文化界地下党领导人田汉、夏衍和第三厅厅长郭沫若,而他们的直接上级是时任政治部副部长的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副主席。
9 d9 \2 |' O! x8 E: A2 O解放前夕,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党工作、曾在“演剧队”担任过领导职务的杜巴先期进入“日夜盼望”的华北解放区,见到了“解放区晴朗的天”。但党组织为防止敌人狗急跳墙对革命的“演剧队”进行迫害,却决定让他重回国统区把他们接到解放区来。按照地下工作的规矩,他当时必须改名换姓,这是为了掩护、不暴露身份,所以他就用了自己祖母的姓,改名“郭亮”——取湖南话“天很亮”之谐音(没想到与当年的一位烈士和当今的几位艺人重了名)。
5 a0 i, _' v7 B抗日战争时,在“统一战线”情况下,红军都已改为“国民革命军”的“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简称“八路军”和“新四军”。“演剧队”因属地下工作性质,所以也均有国民革命军军衔。
4 p: w- @6 B+ C* R: c, r* {7 i曾担任一支“演剧队”的少校副队长(队长为中校)的郭亮,新中国成立后仍一直为当年这段光荣经历而自豪。没想到在“文革”的十年动乱中,黑白颠倒,“四人帮”先是为了整刘少奇,把广大力尽艰辛战斗在白区、脑袋掖在裤腰带里的地下党员诬蔑为“历史反革命”;后来又为了彻底整倒周总理,把周总理当年亲自领导下的抗敌演剧队打成“反革命组织”。郭亮也因为这段光荣历史而被关进了牛棚,大字报贴到了家门口,甚至连街上的小孩见到被“造反派”押着去食堂的他,都知道大声连喊:“打倒郭亮!”& ?6 L: F: B) y- j# s5 `7 H
7 w- z8 d5 w- U. Y+ l. O
讲学著文终一生
D; a) n8 O, ?
/ _. U$ [' c# p7 V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返正,曾经作过国民党的牢(当年在重庆,因为从事地下工作,与作家骆宾基、丰村等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后经地下党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又被“四人帮”关起来的郭亮,终于有机会为自己和战友们的光荣历史被颠倒黑白而洗刷冤屈了。他便不断地与几位尚在世的“演剧队”负责人联络,起草了联名给党中央写的申诉信。后来,经过他们的多方奔走,才终于为“演剧队”翻案正了名!# t( i0 y( w/ `+ H2 r9 G
当年,作为官僚大地主家的少爷,郭亮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继承家业走仕途;却像巴金的小说《家·春·秋》中的人物一样,冲出了封建家庭的藩篱,参加了革命。而且他当年曾考上了国内戏剧界的最高学府“国立剧专”(今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但是又因搞学生运动被勒令退学。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要他去当中国广播文工团团长,郭亮却觉得社会主义建设可能更需要学术人才。为了新中国的戏剧事业,他放弃了当官的机会,成了一位卓有成就的戏剧表导演理论家,曾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中国戏曲通史》的编撰工作。. o# a) G' J( d; t! s: f0 N. f
粉碎“四人帮”后,郭亮更是感动于文艺的真正“春天”来到了,他不仅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排戏,为各地培养戏剧表导演人才贡献自己的有生之年;还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学术理论文章;并且出版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戏曲导演学概论》等著作。
% J) F" p" J' ?$ H- v/ Z+ j就这样,这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后裔、清代二品大员杜俞的后代,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孜孜不倦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z+ Y! x0 R4 r! z* p9 \
□本报记者 郭大誌(发表在《人物周刊》上)
2 B9 X% j: J0 S$ ~* t9 }6 }, l! W+ U8 _) Y
|
-
湖南双峰(原湘乡)我家老宅“福庆堂”原貌
-
2008年回去抢救性拍摄老宅时画下的平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