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56|回复: 2

山东琴书(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7-29 15: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j4 l- l) j% F9 [
1 |: F, B1 S. t$ P) U: G% T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1933年邓九如、张凤玲、张心乐、邓秀玲进天津演唱,在青年会商业电台播演,正式定名“山东琴书”。山东琴书与北京琴书、徐州琴书并称中国三大琴书。( ]0 z7 i6 D* u  p/ p4 b

5 i7 j+ v+ y0 d走红于清末民初) d+ [7 m# H9 |4 b& c/ u2 v2 L
6 t- O; a5 E  Y' Y8 _+ d
清末民初,山东琴书鼎盛于济宁,并陆续传入济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出现了一大批琴书名家。进而发展出3个流派,以商业兴为代表的东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原产地琴书相对称作南路,流布地域则扩大至京津和东三省。2 w7 Q" D. N9 z# J& ?

, i$ B( @# J" @( S4 k5 q+ W: |* h据记载,1896年,广饶四平调艺人商秀岭在济宁、兖州先后结识了琴书艺人殷田昌、张鹤鸣,学得一批曲牌和曲目,回乡将原唱“四平调”与“凤阳歌”结合,创出适应当地口味的新腔,并陆续授徒商业兴(侄子)、郭福山等10余人。他们因与老扬琴有着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流布地域,被称为“东路琴书”。* c  C: F% F! [+ R4 _/ ^
) I* k$ m, l! D
1918年,师从于南路琴书的著名艺人邓九如进济南演出,竟遭失败。经反复琢磨,终于发现是方言口音所致,于是不惜在黄河码头“扛大个”维生,借以学习济南方言。最终学得一口标准的“山东官话”,并适应济南人的欣赏习惯,改造了唱腔,再次演出一炮打响。邓九如成名后,定居济南。他二下大连、四进天津、唱遍了东三省。在天津小梨园,曾与鼓界大王刘宝全及荣剑尘,巩玉荣、王殿玉等联合演出,颇受裨益,技艺大增。1933年,在天津青年会电台演唱时正式为山东琴书定名。4 O4 z: c2 @7 r$ L8 N. o& T. t
" b/ D3 K& J) J1 Z! q8 w5 q
建国后的新发展( l; j+ s! f8 V2 }7 I
2 [! R* _5 W" }" G9 |( ?) ]
1962年,山东省文化局在济南召开的“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经讨论,将山东琴书流派正式确定为东、南、北三路。& i! v# a6 y& i& o0 I9 m3 N
. k. C. V8 b) z/ P7 y
总体上讲,三路琴书均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此外,南路山东琴书多配置软弓胡、古筝,而东路和北路则多配置琵琶、二胡等乐器。受方言、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三路琴书呈现不同的特点。南路琴书总体上炽热火爆,激昂率直。既重琴艺又重唱技的传统,使南路琴书艺人大多都是器乐高手,演奏中突出一个“赛”字。而东路和北路则呈现出舒展平稳、柔和细腻的特色。北路琴书因多在京津济等大城市中演出,更具有了一些雍容和大度。伴奏讲求和唱腔的和谐统一,突出一个“托”字。4 h1 J  |: F( t& M# {

- m4 `* p9 r$ |) w( g" X) M建国后,三路山东琴书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出现了新的生机。建国后新文艺工作者没有拘泥于固有的琴书流派风格,而是将各流派唱腔融会,使用新的演唱方法,以小乐队形式伴奏,采取了编曲、配器等手段,出现了《姑娘的心愿》、《梁祝下山》、《装灶王》等风靡一时的琴书唱段;50年代末省曲艺工作者对濒于灭绝的联曲体曲目《水漫金山》、《盗灵芝》、《秋江》等进行了整理改编,上演后引起反响,全国各地纷纷派人学唱,进一步扩大了山东琴书的影响;新文艺工作者利用山东琴书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写作了一些新曲目,无论是在故事结构、音乐唱腔、演出形式上都有创新;在舞台形象上,山东琴书演员配合不同的节目定做了演出服装,设计了相关舞台背景、道具,配以适当的化装,增强了琴书表演的审美性。4 ]0 B8 S  |' H

6 `0 t. |1 k4 b( I艺术价值尚待挖掘2 o) Z' L7 n, V7 q# @! X3 E+ }; ?# p

$ a' z3 I, s( w* F) Y0 s. ~传唱300余年,山东琴书的价值体现在哪儿?首先,山东琴书音乐中遗存了大量明清俗曲曲牌,据称多达300余支,至今尚存200余支,大约可分为古曲、明清俗曲、地方小曲以及吸收戏曲音乐而来的乐曲4类,其中绝大多数为演唱曲牌,少数为器乐演奏曲牌,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其二,山东琴书是曲牌体曲种中发展最为成熟完备的曲艺形式之一。山东琴书在曲牌联缀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规律,在众多同源曲种中发展的相对完备,其发展历程很有研究价值。其三,三路琴书均以“凤阳歌”“垛子板”为基础,衍化出不同风格、适应性极强的唱腔板式。在同一曲种出现如此差异的音乐风格,这种现象也极为少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四,演唱方法和乐器的演奏技艺有欣赏和继承借鉴价值。许多山东琴书名家如邓九如、商业兴等,在发声技巧、收腔归韵、润腔方法上成就很高。另外,琴书还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琴书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奇、侠义公案、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现已收集到的各路艺人的代表作就有段儿书137个,中篇书目37部。均是十分鲜活的文艺作品,具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 ]7 R8 Y, C8 S' ~% O/ F! n; A3 u
/ ?) ]1 b$ q  r% n: z东路山东琴书还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吕剧的唱腔板式、演出剧目、伴奏形式均直接脱胎于山东琴书。山东琴书各方面的艺术成就,对吕剧发展有着长久的影响。山东琴书的演出活动和作品中反映的各地民俗事项,是民俗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对象。其作品也对山东方言研究有着重大价值。
7 p4 S# g* n( q  Z2 G
* {/ q  R0 {- Q0 f% G发展至今,山东琴书在山东各地仍有观众基础,琴书艺人们活跃在茶馆里、企业和社区中,寻找着各自的生存之路。在这个娱乐方式多元化的时代,努力争取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3 q+ z+ @/ |7 s! }9 t5 ]2 ~; p( v

* |' \% `7 e" Q& v5 b
: h; K; _3 H8 V; v% Y) V6 W
) f$ ^) W: W* }5 O7 J7 M$ w3 e( U1 n/ n8 }; R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 t  v3 f  a/ n+ K& n- p( C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7-29 15: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是好,有些好东西还是得传承下去,但毕竟听的人很少,现在年老的人从小都没听过,不喜欢。9 M& e7 s4 t4 p( E5 B- C
从小到大就没听过这古东西,听这类音乐,反而烦闷。很多古时候的东西确实不适合现代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17: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源纳婷 发表于 2013-7-29 15:301 B7 Q2 V1 m" d
好是好,有些好东西还是得传承下去,但毕竟听的人很少,现在年老的人从小都没听过,不喜欢。
* e  F4 D" e* g  e从小到大就没 ...
1 X! u2 u4 g+ ^$ s" z: o9 A
毕竟属于小众艺术,能有人演有人听就很不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4 08:09 , Processed in 1.11658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