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受禄街13号 徐悲鸿故居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韩忠魁

摘要: 我家祖辈三代都居住在东受禄街,住的房子是慈禧年间盖的供官老爷视察办公的地方——人们叫它“官厅”,民国时改成了巡警阁子。解放后成了民宅,门牌号是24号,我家租住两间半,王家租住一间。百年间,这条街道陆陆续 ...

     我家祖辈三代都居住在东受禄街,住的房子是慈禧年间盖的供官老爷视察办公的地方——人们叫它“官厅”,民国时改成了巡警阁子。解放后成了民宅,门牌号是24号,我家租住两间半,王家租住一间。百年间,这条街道陆陆续续盖了很多各式各样的民居,逐渐形成了这条东西走向、中间是回形、东南角有个广场的胡同,有几十个院落、上百户人家。

 

    我家对面是四套连在一起的完全一样的四合院,坎宅拱门、月亮门、影壁、青砖灰瓦形成了一个大正方形,远远看去气派非凡,前后左右胡同,连着其他院落,是个大回字,是东受禄街标志性的建筑,院里共有四户人家。其中总工程师宗甫是设计景山后街两栋军队大楼的总设计师。

    我家住东房,是一个临街小院,靠我家后山墙和南山墙是东受禄街22号院,即孙家大院,是一座西洋式大宅院,占整个西口的半条街。其外院是门房和车库,内院是花园式的建筑,三间玻璃大厅注视着整个花园,七间带后厢房的北房和大厅连在一起成凸字形。除了大厅,每间屋子都摆满了各种古线装书,有上万册之多,尽显主人知识的渊博。孙仁和先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知名的历史文学家,常常讲学于各大学,是文学大家,但他为人谦和,还会中医,常常为邻居看病开药方,不收一分钱,我们兄妹的名字也都是孙先生给起的。

    东受禄街最大的一个院落是13号徐悲鸿纪念馆。著名画家徐悲鸿一家1948年搬到这个院落,1953年他病逝后改为纪念馆,他的家人仍住在这里,与我们为邻二十余年。(纪念馆后来迁移至新街口)由于与徐悲鸿纪念馆为邻,我们常常在白馆长的眼皮底下溜进院内看画展,白馆长巡查看见我们就会嘱咐“不要踩花园,要爱护画”!却从来不提你们是怎么进来的。我记得,那时参观门票是一角钱。

    13号院有三个跨院,都是展室,几条甬道把花园展室连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大型油画“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多少年后我都感到画中的人物似乎在叙说着什么,巨大的感染力使我们这些孩子对艺术充满着想像。

    尽管徐先生和夫人是名人,却和邻居非常融洽,每年春节都亲自到各家拜年给孩子红包,院子里的水果熟了就让白馆长挨家挨户送,还感谢孩子爱护纪念馆的一草一木,使我们特感动。

    我家的南边是20号和22号,是英国人设计的大院,分前后院,都是北房,落地大玻璃窗,阳光洒满屋,花廊连接前后院,英国人走后,把它留给了为他们做事的于家和岳家。于家的大儿子化龙是京剧名家梅葆玥(梅兰芳的女儿)的琴师,只要听到琴声,就知道梅葆玥来了,有时于奶奶就把邻居请到家里听折子戏。

    还要一提的是东受禄街一号,在街南头第一个门。这栋日式建筑是日本人占领北京时盖的军官俱乐部,住着不少从日本来的女孩。那时,常见日本军官进进出出,却很少看见日本女孩出来,邻居都知道是做什么,没人敢问。日本投降后这些女孩都回日本了,房产归了民国,改成了老百姓的大杂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两个日本女人来到街道寻找自己住过的地方,还是父亲带着她们去的,见到自己熟悉的房子,两个妇女再也控制不住了哇哇大哭,父亲摇摇头说都过去了,就再也没说什么。历史的一页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翻过去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04:21 , Processed in 1.08656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