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走访沿河故城

2002-12-1 12:00| 发布者: 郭晓钟 侯志云

    一老友相邀,说想去看看沿河故城。沿河城?我对此一无所知。老友已退休,喜史料收集工作,常和老伴云游京畿,他跟我提及此事,想必这沿河城定有一些来历。于是找来《门头沟地名志》:沿河城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即有人居住,金已成村。因其地处几条山涧汇入永定河入口处,曾名:“三岔(汊)村”。明代永乐初年,屯兵于此,更名“沿河口”。明万历六年(1578)城垣建成,复更名“沿河城”。其隶属长城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

    一个明亮的夏日,汇合老友一家,清早从城里出发,和当地史志办同仁接上头,便一路向西,沿著名的109国道,向斋堂进发。一路崇山峻岭,一路青葱翠绿,一路水流相随。进入斋堂镇向北,新修的柏油路在山脊间流转飘动;山越来越高、越来越险,如果没有这条公路,当地村民要出山进山的艰难可见。四十分钟后,一座崔嵬雄壮的城门撞入眼帘,城门中央阴线勾勒“永胜门”三字。到了,这就是沿河城。

    接待我们的是一当地村民,对古城颇有研究,因作《沿河城赋》而成本村“才女”。在村委会,她娓娓向我们叙说古城的前世今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鞍鞑部骑兵绕过长城,经紫荆关,突破沿河口,顺着山涧峡谷迂回,七百骑兵突然占领安定门外教场,兵临城下。明朝廷大为震惊、恐慌,遂决定在沿河口筑城相守。自建城以来,这一带竟相安无事多年。区史志办的研究人员讲述,“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英雄白乙化于1939年6月19日,动员大量正规部队和民兵,在沿河城附近伏击了日军三岛大队,击毙了奥村中队长在内的300余名日军,并迫使几名逃出伏击圈的日军军官在斋堂附近的山神庙剖腹自杀。

    我们随后踏勘了这座400余年的故城,城池坐南朝北、背山向河,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城周1182.3米,整个城平面为D形布局。东门(京城方向)曰“万安”,西门(边关方向)曰“永胜”,一条石板铺就的主干道,连接东西二门。虽永胜门城楼已毁,但城门保护得非常完好,显示出威武气派之势。城墙用大块鹅卵石和条石铺砌而成,高达十几米,宽3米余,城基上有一米多宽的马道,供骑马巡城之用,上有雉堞女墙,供瞭望射击。

    如今徜徉在古城新铺就的大理石街道上,村中的一级古槐在清风的吹拂下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光荣和梦想;完整的D字形城墙静静地向我们展示着几百年来的岁月沧桑;村中心的古老戏台,仍向我们描述着当年“军民同乐”的热闹非凡;原城中的三街六巷七十二条胡同中,仍保留不少典型的明清风格的民居;素有“沿河城八景”之说的景物依然历历在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北京的“帝王树”下一篇:西风古道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3:12 , Processed in 1.23965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