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风古道

2013-12-27 12:17|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李乐乐|来自: 北京日报

摘要:   在香道途经的许多村口,人们修建了过街楼。过街楼上实际是一座小庙,人们每经过一次就等于礼佛一次。过街楼已经成为门头沟特有的风景。  玉河古道峰口庵有一段13米长的小路,分布着上百个蹄窝,是由运输货物的 ...

  在香道途经的许多村口,人们修建了过街楼。过街楼上实际是一座小庙,人们每经过一次就等于礼佛一次。过街楼已经成为门头沟特有的风景。 
 
 
  玉河古道峰口庵有一段13米长的小路,分布着上百个蹄窝,是由运输货物的骡马商队踩出的“印痕”,历史在蹄窝中沉淀。 
 
 


  俗话说“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妙峰山地处京郊,许多外地香客都慕名而来,有来自天津、河南、山东的,民国初年还有来自江苏、浙江、南京、上海等地的。 
 

 
  在香道上,有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名叫山轿,俗称“爬山虎”,类似于南方的滑竿。“爬山虎”是在一个圆背木椅的外侧,绑有两根长竿。到了民国,“爬山虎”更加轻便,木椅改成了藤椅。 
 
 


  ■上世纪20年代妙峰山脚下的涧沟村。到妙峰山娘娘庙进香的六条古香道,最后都会合于涧沟村,从这里再走两公里路才能爬上金顶,到娘娘庙去上香。 
 
 


  庙会期间,周围百姓为进香成立了一种组织,被称为香会。图为香会成员在赶庙会。 
 
 


  1941年在燕京大学执教的英国人林迈可就是通过香道去的晋察冀边区。
 
 
  夕阳西下,骆驼颈下的铃铛有节奏地当当做响。往北京城里运煤的商贾们赶着驼队,三五结伴,从西山石道上缓缓走来。直到清末民初,这还是京西古道上的寻常光景。
  早在明初,京西一带就遍藏“乌金”。每逢秋季来临,京城内外的商贾就会套好骆驼骡马,准备前往西山窑头买煤炭。数百年来,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在西山石道上来回穿梭,走出一条商旅大道——京西古道。来自西山的“乌金”正是通过这条古道,被运送到北京城中的千家万户。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用煤量大增,清朝康熙皇帝曾特意降旨,专门增建香山道往京城运送煤炭。除了官修之外,民间组织也会定期募资修建道路,并由当地百姓进行施工。天长日久,原本出于军事考虑修筑的一些零散道路,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屡次整修,逐渐成为了颇具规模的官商大道,并形成了京西古道网。
  这条京西古道大致可以分为北、中、南三路,即西山大道、玉河古道和庞潭古道。这三条支线各自经过三家店、圈门和潭柘寺进入西山腹地,在王平口处会合,然后继续西延。明清时期的京西古道,实际上是当时一个大型的物资中转站,除了运煤之外,关外的一些土特产也经由这里运往京城。当那些关外客商们赶着骡马回返时,骡马的背上又满载着从京城采购的日用百货。
  遥想京西古道,商贾云集,驼马络绎,沿途散落着各家旅店、商铺和茶棚,接待来自远方的客商。岁月流转,坚硬的石板路上留下一长串蹄窝印记,至今清晰可见。峰口庵处有一段13米长的小路,就凹陷着大小深浅不一的一百多个蹄窝,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当年的繁华景象。
  京西古道上除了商旅,还有很多虔诚的香客。西山寺庙众多,既有潭柘寺、戒台寺等千年古刹,又有妙峰山、百花山上众多寺庵。古香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卢沟桥起始,经长辛店西行上山,穿石佛村到戒台寺,然后翻越西峰岭至潭柘寺。清康熙帝、乾隆帝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御道。另外一条实际上就是西山大道的南端。到妙峰山进香的古道,则多达六条,足见香火之旺,其中又以中北道最负盛名。这条古道修建于清末,是总管太监安德海为了讨好慈禧,专门出资修建的,慈禧还因此对他特别嘉奖。
  四月山花开,香道上随处可见云游僧人和四方香客。为了方便香客出行,乐善好施的殷实人家自掏腰包,每隔数里便建一个茶棚,烧粥煮菜。经过茶棚的香客们,也得先烧香参拜,然后才能到茶棚下面去打尖休憩。
  抗日战争时期,香火最旺的中北道又成为一条红色交通线。八路军的游击队活跃在这条山道间,许多热血青年取道妙峰山投奔平西、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林迈可、班威廉等国际友人,也是经由这条山道逃出北平,并由地下工作者护送,一路辗转到了大后方。
 
  本版图片由齐鸿浩、FOTOE、张巍提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09:14 , Processed in 1.13056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