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西村曾经的村书记,张玉山对“露八分”的情况十分了解,“到现在为止,古北口地区能够说露八分的人还有个百十来人,最大的80多岁了,最小的也超过了50岁,那些年轻人根本就不感兴趣。” 其实,年轻人对“露八分”不感兴趣也是有原因的:据记者了解,古北口紧邻着河北省,离北京市区有将近150公里的距离,从这里即使开车去密云县城也要一个小时,多年以来,这边农村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的常住人口基本上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混得好的肯定到北京城里去了,即使稍微差一些的也会在密云县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最终留下来的年轻人要么是父母年纪大了需要有人照顾,要么就是在当地有生意需要打理。在如今这样一个网络异常发达的时期,让他们对这样的古话感兴趣,难度可想而知。 王长青曾经是古北口镇的旅游办主任,虽然现在调到密云县城工作了,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古北口镇人,对于沿传了数百年的“露八分”即将失传,他很是焦虑。“我写了不少文章,还编了相声段子,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种语言形式,能够把它传承下去。”其实,王长青所做的努力也是张玉山希望做到的,他说自己之所以只有小学文化却还在写东西就是为了把自己知道的留下来,希望能够传承这种古北口特有的文化遗产。 参考 古村建于西汉 沿着京承高速驱车向北,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来到边关古寨河西村,这里旧称柳林营,坐落于密云县古北口镇北端潮河西岸。依卧虎山,傍潮河水,整个山村古朴典雅。建在卧虎山山脊的卧虎山长城是古北口长城的组成部分,始建于明洪武八年。虽然残毁了,仍有古老、雄浑的气魄。关于河西村,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西汉。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在这里建立了“奚城”,位置就在现在的河西村中心小学。 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古北口重修长城,这里成为了军事重镇。河西村处在古北口镇中心,从“柳林营”的旧称不难看出,它曾经是军队建营扎寨的地方。清朝,河西村的军事作用得以延续,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这里成了通往热河避暑山庄的唯一通道。河西村里更是设立了九门提督府这样高级别的军事衙门。为了满足驻军将领的需要,村里还修建了很多官房,专供官员家眷居住。为了保证驻军生活,大量商贩迁移到此。村里的吕祖庙建于明成化年间,原名慈云寺,是佛教寺庙,供奉观世音菩萨。村里还有一座清真寺,据说是当年军队驻扎时,由西北的穆斯林在此修建的。 长江以北唯一的百家姓村 河西村除了“露八分”古老的口语表达方式之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河西村还是长江以北唯一的百家姓村。河西村的书记金玉曾介绍,凭借良好的地理优势,这个小村庄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口的迁入,600多户1900口人竟然有姓氏130个,张、王、李、刘姓氏人数最多,那、桐、菅、敖等少数民族姓氏也能找到,河西村因此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百家姓村”。村民70%是汉族,30%是少数民族,其中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裕固族,全村共有130个姓氏,河西村民间的文化生活丰富,有历史遗传下来的隆福老会、腰鼓、戏曲(如京剧、河北梆子)等传统技艺。 说起河西村的“百家姓”,从村里的老书记张玉山的经历来看,还是偶然发现的,村民们以前从来没有留意自己的姓氏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一个机缘让他们发现河西村在姓氏方面却是如此与众不同。“村里前两年修河西中心小学,当时施工队的队长在村委会里,看见墙上挂着的各户户主姓氏好像都不太一样,随便数了一下,结果就数出了五六十个。”张玉山介绍说,经过仔细统计后,河西村的姓氏比已知最多的天津东升村还要多不少,当时就达到了124个,如今算上又搬来和通婚的新人,已经有超过130个姓氏了。 据了解,“百家姓村”的形成和前面提到的军营驻扎有很大的关系,河西村是历代驻守边关营盘的所在地,最繁华的年代是清代初期的100年间,村子当中一条马路两侧仅富商大院和商号就有近百家,加上当时清政府在此建有提督府、参将衙门、守备衙门、校军场、点将台等,河西村就成为全国各地人口聚集的地方,河西村委会门前的大街,曾经有过146家商户,有的甚至保留到现在。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当年的商号和军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的后代却一直在河西村生活、繁衍,逐渐形成了全国姓氏最多的“百家姓村”。
蒙文兰的幸福与委屈 由于京承高速的开通,使得如今的河西村失去了从河北承德等地进出京城的交通要塞作用,却在民俗旅游上找到了出路,其中,67岁的蒙文兰老人见证了河西村的变化。 由于距离北京市比较远,河西村的旅游启蒙也很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陆续看到一些前来爬古长城的学生出现在村里;1997年,几个学生敲开了蒙文兰家的大门,他们对老人说:“阿姨,实在太晚了,已经没有回城里的汽车,我们能住在您这吗?”这时,蒙文兰家里的三个儿子都还在家,孩子们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也很高兴,于是劝她:“妈,就让他们住下吧。”于是,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样,几个大学生不仅找到了住处,蒙文兰还特别给他们做了两顿可口的农家饭,这些学生都非常高兴。临走的时候,他们非要留下30块钱。“那是我第一次收游客钱,之前有过几次人家来家里住,我都是给他们免费吃住的,而且那时候家里也相对困难,学生们说你解决了我们的问题,这是您该拿的。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开始琢磨民俗旅游的事了。” 1999年,蒙文兰办了执照,专门为那些前往金山岭、卧虎山、古北口、司马台长城爬山的年轻人提供农家住宿和吃饭,最多的时候一次接待过20多人,家里的5间房都住满了,还要负责客人的一天三顿饭,忙得不亦乐乎。有了客人,蒙文兰一天到晚累得够呛,但是她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一次她在跟随村里去蟹岛参观的时候找到了答案,她看到那里有很多精美的剪纸,想起来自己小的时候也和家里老人学过剪纸,于是学会剪纸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了她的目标。“我特意让同去的年轻人把蟹岛的剪纸都用相机照了下来,回到家以后就一点点地模仿人家的东西开始剪纸,开始的时候只能模仿一些最简单的小动物什么的,后来就连复杂的图案也都学会了。” 靠着灵巧的双手,蒙文兰学会了剪纸,她剪出的十二生肖、花鸟鱼虫变成游客、特别是老外眼中的抢手货。蒙文兰告诉记者,不知不觉中,老外成了住宿主力军,通常外国游客爬完长城后,她会先安排他们和自己一起包饺子;吃过饺子以后她把剪成半成品的剪纸拿出来,老外们很喜欢自己DIY,于是自己的剪纸成了他们旅游最好的纪念;蒙文兰还会安排老外干一点农活,这更多的是一种旅游体验,包括掰玉米、推碾子、采摘蔬菜等。加上她做的农家饭味道可口,慢慢地,她的农家院有了名气,包括地球村组织的老师、喜欢户外的驴友、钟情古长城的老外,还有前去附近青草园郁金香花海拍婚纱照的天津人都成了她的座上客。 当然,旅游带来的不只是收入和欢乐,还有一些遗憾。记者在蒙文兰家里采访的时候,老人特别问记者:“我还有一点不好的事情能说吗?”老人给记者讲述了一件她经历的委屈事——去年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来了8个学生,按照河西村这边的旅游行情,所有的游客都是80块钱一天住宿含两顿饭,结果这些学生拼命地砍价,于是,蒙文兰答应给他们加两个平时单独收费的农家菜。没想到这些学生从第一天中午饭开始到第二天中午结束,在她这里一共吃了四顿饭,在结账的时候,最后一顿本应单独收费的午餐也被学生们要求免单,在蒙文兰坚持收费之后,一些学生对她说:“你这是乱收费坑我们,如果你坚持收钱,我就在论坛、微博上说你这里是黑店,看你怎么做生意。”最终,蒙文兰坚持收了应收的饭钱,那个学生也在论坛里发帖说她这里宰人。“我们这些老人又不会电脑,我只是觉得很冤枉却无处说理,现在岁数大了,已经不想再干旅游了。”说这些的时候,老人家语气委屈。 在蒙文兰感到疲惫的时候,如今的河西村还在不停发展着,在去年进行的北京市最美乡村的评选中,尽管河西村最终没能入选,还是通过展示让更多的北京人了解了这里,千年的古村迎来了新的生机。 本版摄影 王溦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7 , Processed in 1.08853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