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5年的观象台浑仪。
在这些北京老照片中,有一种摄影技术颇为独特,叫蛋白印相工艺。通俗地讲就是这些老照片,是通过鸡蛋清“印”成照片的。 蛋白印相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摄影工艺,是最早期的摄影技术之一。1850年,就在达盖尔公开其摄影工艺将近11年后,法国摄影师路易·德西雷·布兰卡儿·埃夫拉尔发明并公布了蛋白印相工艺。 蛋白印相工艺属于直晒式印相工艺,利用纯棉轻质纸张,把蛋清中的蛋白与氯化钠(或氯化铵)形成的乳剂作为感光材料的附着剂,在纸张表面形成光亮的涂层。制作照片时,将蛋白纸浸入硝酸银和水组成的溶液中,对蛋白纸进行感光处理,然后在专用相框中使底片与之接触,暴露在紫外线下,即可形成影像。 这种工艺在1860年至1890年达到高峰,20世纪以后逐渐被淘汰。有数据表明,1866年,光是英国就消耗了六百万只鸡蛋用于制造相纸,可见其生产规模。如今所能见到的19世纪照片,大多数都是蛋白相片。 也正是在蛋白印相工艺占据摄影印相技术统治地位的时候,一位名叫托马斯·查尔德的英国摄影师来到北京,留下了同时期最细致、最全面、在摄影艺术上也堪称最高境界的一批北京蛋白印相照片。在中国摄影展览馆陈列的百余张老北京照片中,出自他手的就有12幅,是入选作品最多的一位。 查尔德1841年出生于英格兰一个建筑学世家1869年他成为一名非职业摄影师。1870年,他受雇于中国海关作为燃气工程师来到北京,负责设计北京地区军事管辖区的煤气系统。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查尔德利用业余时间,带着相机游走于北京城内外,拍摄了数百张照片。 查尔德拍摄的内容主要是北京各处的风景,也有一些室内肖像。 1877年,查尔德拍摄了毁于英法联军大火的圆明园西洋楼遗存。曾经美轮美奂的西洋楼已是破败不堪。同时期拍摄的清漪园万寿山,山下曾经富丽堂皇的大报恩延寿寺也已经面目全非。 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不过,查尔德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此,还有很多温馨的画面。比如他镜头下的北海团城和白塔,是那样的静美。白塔、团城,岸边柳树、白皮松,倒映在因长时间曝光显得亦幻亦真的湖水中,让人陶醉。这也使查尔德的照片成了当时抢手的热门商品。也许是为了便于销售,查尔德拍摄的照片都会留有亲笔签名,并且对照片分类整理、编号排序。查尔德的细心,为这些珍贵的蛋白照片附加了更多的历史信息。 1889年,托马斯·查尔德一家回到英国,定居伦敦,但他一直深爱着中国,甚至将自己的家命名为“长安堂”。1898年,查尔德遭遇严重的车祸离世。 查尔德采用蛋白印相工艺摄制的照片,无论是从构图、光线运用、蛋白照片的印制水平来说,在当时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再次翻看他的作品,依然能感受到古都的静美。 本版图片由中国摄影展览馆、老北京网提供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1:10 , Processed in 1.09850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