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交民巷三停三叹

2013-12-27 11:59|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诸冰羽|来自: 北京日报

摘要:   六国饭店旧貌   圣米厄尔天主教堂 初识“东交民巷”是在语文课本里,它静静地横亘在字里行间,稍不留意便被富于变化的情节湮没。那是一篇名为《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小说,后收录于展现老北京面貌的文集《城南 ...

  六国饭店旧貌 
 

  圣米厄尔天主教堂 
 
   初识“东交民巷”是在语文课本里,它静静地横亘在字里行间,稍不留意便被富于变化的情节湮没。那是一篇名为《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小说,后收录于展现老北京面貌的文集《城南旧事》中。正当夏日明丽,绿荫如遮,街上的人们凉装清爽,笑靥盈盈。东交民巷古旧的人文气息和繁华的市井味道混合在一起,漫步其中不禁让人微醺,于是渴望着与它亲密接触。

  沿着地铁2号线一路搭乘,在崇文门站的A1口钻出来,眼前霎时间开阔许多。顺着崇文门西大街往西走,但见繁花娇艳,白如缀雪,粉似流霞,好不惹人怜爱。“快帮我在这照一张”,视线一下子被游人的声音转移开去,只见右侧有一都铎式建筑,红墙绿顶,门前石碑上的中英文铭文,标明这里是比利时使馆的旧址(始建于1866年)。一位保安拦住去路:“在此办公的单位很多,主要是市政单位,外人不让参观”。好在我的兴奋劲一点没少,继续往前走上二三百米,便来到了东交民巷的核心区。

  说起东交民巷,它可称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全长1.6公里,如果加上西交民巷总共有3公里。它西起正阳门,东至崇文门。元大都时,皇城内的水路连接南北大运河,此地成为重要的商业码头,众多粮船停泊在此,就地卸粮销售,渐渐形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东交民巷的前身“江米巷”的名字由此而来。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移动了京城南垣, 江米巷被圈入城中, 巷中部被正阳门内的棋盘街截断, 其东西分别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这里建造了专门招待外国使节的“迎宾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依据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有关内容,英国人选中了东江米巷以北,御河岸西的梁公府建造使馆。随后,法国、俄国、美国等使馆相继落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使馆界内各国银行、邮局、洋行、饭店和医院等争先恐后地建立起来,异域特色建筑逐渐增多。这时的东江米巷成为使馆街,在中国绘制的地图中更名为东交民巷。行走在这条古老的街巷中,犹如在观赏一道深邃的历史长廊。

  1

  六国饭店——辜鸿铭演讲诱人

  百余年前,六国饭店是东交民巷的标志性建筑,于今安在哉?

  眼前突现一幢气派的西式六层楼宇。楼顶清楚的立着四字标牌:“华风宾馆”(原六国饭店)。再向右一拐,便来到它的正门。两只金狮无目而怒视,像是拒人千里的样子。门脸上方,撑起三块墨绿色的顶棚,像荷叶盛开在天上。阳光照亮了两旁精美的玻璃彩窗,仿佛掩藏着一个个散落的故事。

  1905年,六国饭店建在古时太仆寺(掌管御车马)的位置上,据《燕京丛考》记载,“昔日之太仆寺,今为六国饭店、比国使馆地。”可见,饭店只占了太仆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被比利时使馆所占。其名称由来,是因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合资。

  当时的六国饭店为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现华风宾馆前台主管带着职业自豪感兴奋地告诉笔者,那时候京城最高档的饭店有两家,一家是法国人开的北京饭店,一家就是“六国”了。“六国”更气派,来的都是外宾和国内社会名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号称“清末怪杰”的辜鸿铭曾在六国饭店用英文演讲,题目叫做“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后多译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原本是辜鸿铭用英文写的一本书,风靡欧美,被译成德、法、日、中等文字。书中,作者对哺育自己的祖国文明与文化充满感激与赞美,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依然令每一位同胞激动不已。那时他就以学者的身份,不遗余力地输出中华文化。

  数千年中华历史上演讲收钱自辜鸿铭始。他的一场演讲两个小时,售价两块大洋。在当时,戏剧名角梅兰芳的戏,最贵也不过一元二角。这也一点儿不奇怪,辜鸿铭拥有极高的语言天赋与学术声望,他精通多国语言,且学贯中西,熟读东西方文化典籍,不仅出口成章,更是见地非凡。他说:“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此见解不无“自恃”之嫌,但其爱国热忱扑面而来。时间都可以老去,但辜先生那自信、充满感染力的演说声犹在耳。

  2

  翰林院——火海曾经是书海

  沿着华风门前的街道向西,远远看见公安部庄严的门牌,经历了一场浴火焚身的翰林院原先就建在这个院内。下午的暖阳伴着和风,树影婆娑,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在诉说……

  明成祖时,东江米巷一带为衙署聚集之地, 鸿胪寺、钦天监、宗人府、太医院依次排开,六部中除了刑部也都入驻于此。因为地理位置佳,景致好,王公大臣们也在此造宅第,像肃王府、镇国公府、大学士徐桐府等,连清帝祭祀玄天上帝的“堂子”也建在这里。

  当年明代鸿胪寺旧址,正是后来翰林院的所在地。转了半天,却没瞅见旧址的踪影,不免有些着急,一位下棋的大爷告诉我:“现在还到哪里去找啊,没啦!”

  “清翰林院有登瀛门内堂五楹,堂西为读讲厅,东为编检厅。左廊围门内为状元厅(乾隆三十八年后改为功臣馆);右廊围门内有二祠,朝南为昌黎祠,朝北为土谷祠。堂之后为穿堂,左为待诏厅,右为典簿厅。再后为后堂,该堂朝南,中有宝座,特为皇帝临寺而设。后堂东西屋为藏书库。”如今,只好在《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的记载里睹“字”思“院”了。

  汉代杨雄在《长杨赋》中有云:“聊因笔墨之成义章,故借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翰林”一词最早便出现于此。翰林院初设于唐朝,是古时学术色彩浓厚的官署,它职责丰富,有论撰文史、处理进士“朝考”事宜、充经筵日讲(每年秋天选派直讲官进行值讲)等等。

  看着眼前座座现代建筑,想象翰林院往昔的辉煌。

  翰林堪称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当时,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砸缸的“智多星”司马光,被后人评为“优秀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洋务运动倡导者李鸿章皆是翰林中人。管乾隆皇帝叫“老头”还能自圆其说,惹得皇帝转怒为喜的纪晓岚31岁便迈入翰林院。不过,他的这副铁嘴铜牙可不是轻易得来的,“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做学问可是要人坐得住的。

  1900年,清政府正规军与义和团围攻使馆区时,翰林院旁边的英国使馆成为抵抗攻击的大本营。当时,各国领事家眷、教士、教民被集中安顿在英国使馆内。但不幸,一场漫天大火在院内燃起,《永乐大典》历代残留的珍本、各地精心搜集来的《四库全书》全部底本,还有难以估计的各类卷帙浩繁的古版善本统统被付之一炬。关于大火的起因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是八国联军纵火烧园,也有说是国人自毁家珍,唯一确定的是大火起于6月23日,八国联军于8月14日抵达京城。

  3

  圣米厄尔——

  天主堂“谁如天主”

  沿东交民巷向东行走,横穿过南北向的台基厂大街,便见圣米厄尔——东交民巷天主堂。上世纪50年代,该教堂曾给小学使用,直至80年代学校外迁。这座教堂是北京城区最小的天主教堂,精致精巧是这里的代名词,也许应了那句“浓缩是精华”吧。这里只在周六周日对游人开放,恰逢周日,有幸得以游览。

  圣米厄尔,在《圣经》里的意思是“谁如天主”。这座教堂于1901年动工,1904年落成,原属于法国领事馆,由法国传教士高司铎创建。建筑主体坐北朝南,由灰砖清水墙构成,砖木结构。立面作三个尖顶钟楼,通体用尖券、壁柱、彩玻璃窗和壁龛装饰。东侧壁龛供奉若瑟,西侧供奉圣母,正面是米厄尔雕像,也就是大天使米迦洛。

  推开典雅的木门,门轴发出轻微的响声,心里一惊,但愿没有打扰到教堂里的各位。缓步往里走,庄重又神圣的氛围笼罩过来。教堂东西两侧的巨大窗扇精致华美,这些玻璃在法国定做,漂洋过海,历经颠簸,才来到中国,光色奇妙,引人入胜。玻璃花窗镶嵌着红、蓝、紫颜色的小块玻璃,但新旧不一,有的在阳光下显得鲜亮一些,有的则有点暗旧。门口守门的大爷感叹道:“早年,仗打得多,玻璃震坏了不少。后来,教堂给小学当礼堂,打坏的就更多了,有些玻璃是后来换上去的”。

  教堂对面的门头上题了几个大字,字表面已被刮去,依稀辨得“紫金宾馆”字样。内里建筑气派华美,铁门却紧闭,旁人进不得。“这是比利时使馆旧址的后门,崇文门西大街那儿也有个口”。——鲜花店的姐姐解答了我的困惑,顿时心里产生了轮回的感觉。行程回环往复,生命的旅程也是如此吧,且行且珍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08:07 , Processed in 1.08596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