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学大多学制四年,那么,古代的“学制”是怎样规定的?古代也有“积分制”吗?“旬考”、“岁考”、“毕业考”都有哪些要求? 所谓学制即学校的教育制度,涉及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各个方面。夏商时期,古人已设立有官办学校,当时称为序或庠,到西周时期,学校的建制已经较为发达。 据《礼记·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也就是说,每年入学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专心和亲近同学,五年考察是否博学和亲近师长,七年考察是否有独立见解和择友能力,这些都达到了,就是小成,意味着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到九年的时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坚强独立而不违背师训,就是大成,意味着学业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设立太学,可谓是中国古代学制的一项重要进步。太学并无明确的学习年限规定,但考试十分严格,西汉时每年考核一次,方式是“设科射策”,相当于今天的抽签问答。东汉中期改为每两年考核一次,通过者授予官职,否则留下继续学习。隋唐时期的官学开始对学生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律学招收学生的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学习年限为六年,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考内容为十日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将受到处罚;岁考内容为一年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留级;毕业考及格则取得科举资格,否则勒令退学。 到了北宋时期,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即将生员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生员必须依照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晋升。此后,元代又将学生分为三等六斋,通过考核积分逐级升斋。明代沿用了元代的积分制,入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必须先入低级班,一年半以后,学业通过者升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高级班,而后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满八分为及格,遂可以待补为官。清代,积分制变得有名无实,毕业时间全凭年限来计。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1 , Processed in 1.08891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