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白石古桥究竟在哪儿

2014-1-20 14:02|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王铭珍|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通惠河水系图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紫竹院公园的东侧,有一座跨越高梁河的公路桥叫白石桥,或白石古桥。在其南数百米处还有一座跨越紫竹院路的钢筋水泥桥,称做白石新桥。关于白石桥的历史,很多“志书”上说其“由东 ...

通惠河水系图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紫竹院公园的东侧,有一座跨越高梁河的公路桥叫白石桥,或白石古桥。在其南数百米处还有一座跨越紫竹院路的钢筋水泥桥,称做白石新桥。关于白石桥的历史,很多“志书”上说其“由东西两座相邻平行的跨高梁河上的公路桥组成。东桥(古桥)通行白石桥路北行线,西桥(新桥)通行白石桥路南行线。因桥北原有白石庄而得名。”且云:“白石桥(古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单孔、米黄色花岗石砌筑的梯形跨高梁河上的公路桥。桥的结构上部为条石梁,下部为条石砌筑,桥长10米,宽6米,高3米,两侧立有石雕护栏,两端戗以抱鼓石,是北京市目前保存较好的古桥之一……”但笔者对如上“志书”所言却难以苟同。首先,白石古桥并非建于元代而是建于金代,比当今“志书”上所说的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早87年;再者,白石古桥并非现在白石桥的位置,而是位于如今的五塔寺前……

  此白石桥

  非彼白石古桥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都水监郭守敬向皇帝忽必烈提出建议:修建通惠河,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二十九年(1292年),一条由白浮泉、经瓮山泊(昆明湖),至大都积水潭,直达通州的长达82公里的通惠河落成。由于这条河东西落差较大,水流过急,为调节水位,便利通漕,沿途设闸24座,以控制水位。白石闸就是其中的一座,其上游的控水闸是广源闸。《通惠河示意图》称广源闸为广源上闸,称白石闸为广源下闸。上下双闸是合为一组的控水设施。当年皇家御用船只出和义门(西直门)至瓮山泊(昆明湖)是逆水行舟的,水位落差约5至6米。当船只进入白石闸(即紫竹院水域)时,白石闸的闸板就要下闸阻水,待水位提升到同广源上闸以西水位的高度相等时,广源上闸开启,船只即可上行,逆水拉纤去瓮山泊。

  《水部备考》记载:“白石闸至青龙桥二十里,至元二十九年建”。现代“志书”多沿用此说而称“白石桥(古桥)始建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人在建设控水闸时,为了便于水闸运行和陆地交通,通常都要在其水闸之旁,建桥修路。“志书”将白石闸和白石桥的始建年代,统一说成为“元至二十九年(1292年),也许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元代的白石闸与白石桥早已消失,并非今日之白石桥,二者根本不在同一个位置。

  真觉寺门前的白玉石桥

  即是金代白石桥

  1999年北京水利部门疏浚高梁河时,在真觉寺(五塔寺)前的河槽侧方与河道下方挖掘出许多经过古人琢凿过的巨石,还发现了为连接石缝用生铁铸造的锭子。经文物专家勘察认定这是古代白石桥的基石。《北游录·纪邮》云:“真觉寺古槐二,门直白石桥”。真觉寺门前的白石桥,即是古代的白石桥。《析津志辑佚》称:“西寺白玉石桥,在护国仁王寺南,有三拱,金所建也。庚午至元秋七月,贞懿皇后诏建此寺,其地在都城之西,十里而近。有河曰高良。引文中的“西寺白玉石桥”,是白石桥最早的称谓。“西寺”即护国仁王寺。为什么叫“西寺”?因为当时在其东约二里处,有一处法王寺。《天府广记》云:“元法王寺在高梁桥西北,今改广通寺,寺四角有石楼,望高梁桥柳色如画。”

  “庚午至元”即1270年,桥“有三拱”,表明当时的高良河河道比现在宽。“金所建也”无疑是说建于金代。金朝兴亡(1115年-1234年)百余年,白玉石桥建于何年,《析津志辑佚》未说。

  据考证,金代称高梁河为高良河。据《金史》记载,至少两次大规模治理高良河。一次是 “世宗大定四年(1164)十月,上出近郊见运河湮塞,召问其故主者,云:户部不为经画所致,上召户部侍郎曹望之,责曰:有河不加濬,使百姓陆运劳甚。罪在汝等,朕不欲追加罪。宜悉力使漕渠通也。五年正月,尚书省奏可调夫数万。上曰:方春不可劳民,令官籍监户东宫亲王人从及。五百里内军夫濬治。”这段古文的大意是,金世宗皇帝在大定四年(1164年)到中都城郊外视察,发现河道水流不畅,运河没有利用,于是就责问户部侍郎曹望之:原有运河不加疏浚利用,使百姓陆运劳累不堪,罪在你们。我不想立即加罪于你们,赶快全力使漕渠通畅。敕令一下,数万名闲散官员和军夫马上开始了疏浚漕渠。

  另一次是金泰和五年(1205年),韩王建议兴修金闸河,将闸水的水源改引高良河,就是后来的通惠河水道。他在河道上修闸、架桥,加固堤坝,受到了皇帝嘉赏,官职连升两级。

  由此可见,白玉石桥应是金泰和五年(1205年)建造的。比当今“志书”上所说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早87年。

  乾隆年间出版的《日下旧闻考》称:“真觉寺前临桥,桥临大道,夹道长杨,绿荫如幕,清流映带,尤可取也”。引文中所述之桥,即古之白石桥。如今紫竹院公园的东侧跨越长河的白石桥,其实并非白石古桥。

  白石桥并非因白石庄而得名

  如今“志书”上说的白石桥是“因桥北原有白石庄而得名”,这种说法同样有违历史事实。

  白石庄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明代一座别墅庄苑。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瑞安公主与驸马万炜成婚。瑞安公主是隆庆皇帝的女儿,万历皇帝同母妹。万炜初为宫中都尉。这桩婚事由万历皇帝亲理,皇帝还赐万驸马一处庄园,选址在白石桥北岸。占地数百亩,远可望西山美景,近可引玉河之水入苑,其西不远处就是万历五年(1577年)皇帝为其母祝寿而兴建的万寿寺。瑞安公主和万驸马亲临庄苑,巡视这块皇上恩赐的风水宝地。因为临近白石桥,遂命名为白石庄。这位驸马爷喜欢柳树,因此,他命造园设计者以柳取胜。明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称:“白石桥北,万驸马庄焉,曰白石庄。庄所取韵皆柳,柳色时变……”。这处万驸马庄园是引高梁河水入园的,园内除有柳溪、荷池、竹湾、月池等水景之外,还有亭台楼阁等。《燕都游览志》云:“驸马尉万公白石庄在白石桥稍北。台榭数重,古木多合抱,竹色葱蒨,盛夏不知有暑。附郭园亭当为第一”。

  万驸马在朝廷中奉职40年,历经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明史》称:“炜官至太傅,管宗人府印,尝以亲臣侍经筵,每文华进讲,佩刀入直,李建泰西征,命炜以太宰告庙,年七十余矣。国变,同子长祚死于贼,弘祚投水死,长祚妻李氏亦赴井死。”引文中的“国变”,即甲申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杀进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这位七十多岁的驸马爷和他的儿子死于李自成部的刀下。至此,大明王朝灭亡了,白石庄也荒废了。

  显然,白石庄是因附近有白石桥而得名的,并不是白石桥“因北有白石庄而得名”。因为白石庄的建设,比白石桥的落成晚380年。

  现在的白石桥与郑王园寝有关

  清朝入关,封“八家铁帽子王”,其中之一是郑亲王济尔哈朗。顺治皇帝福临即位后,他与多尔衮一起辅理国政。死后,顺治帝为之辍朝七日,赐银万两,赐园寝数百亩,置守园10户,立碑记功,称其“有贞臣之节,有良将之风”。

  光绪年间,著名画家常印画过一幅《五园三山图》,在巨图左下方,标注有“紫竹院、白石桥和郑王园寝”。这位郑王就是开国元勋济尔哈朗、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他和他的长子富尔敦、次子济度、三子勒度以及他们的福晋、侧福晋等死后都葬在这里。最后继承郑王位的是端华。其弟肃顺曾任军机大臣。因此,画面上的“园寝”非常壮观、享殿、古松、园林完好。不过,这之后,慈禧翻脸下令端华自尽,肃顺问斩。他们家的祖坟也就破落了。其“园寝”故址所在地,就是今国家图书馆和紫竹院筠石苑一带。原守园户的后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当地种菜的能手。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他们加入“四季青人民公社”成为王爷坟大队社员。20世纪80年代,北京图书馆在此建设新馆,当地社员便被吸收为新的馆员。有一位年过八旬的守园户的后人说,当初王爷坟前曾有过一座小桥,每逢王爷坟置办丧事之日,桥上要有灵车官轿通过,也有送葬出殡的队伍抬着棺材过桥的。因此,此桥曾被称做白事桥,但这是他听祖辈说的,不知道白事桥与白石桥有什么关联。他还说当年慈禧太后乘船去颐和园,若是赶上郑王爷忌日,她还得在此下船上岸,到王爷坟的宝顶前祭拜敬香。北图动工时,郑王坟的部分虎皮石的残垣断壁、宝顶以及石制祭台等尚存。如今,图书馆区内唯有两株枝叶茂盛的古银杏树是数百年前的遗存。
 

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七旬老叟 2014-5-11 22:01
1966年前我家住西外糖房胡同,小 ...

查看全部评论(1)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13:34 , Processed in 1.09242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