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铁8号线南北新线站名溯源

2014-1-20 15:10|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户力平|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北起朱辛庄南至南锣鼓巷的地铁8号线南北新线,从昨天起开通试运营,8号线总运营里程已达26.6公里。作为北京的“地下中轴线”,新开通的新站站名都有哪些历史文化内涵? 朱辛庄站—— 因明代帝王御赐村落得名 朱辛庄 ...

    北起朱辛庄南至南锣鼓巷的地铁8号线南北新线,从昨天起开通试运营,8号线总运营里程已达26.6公里。作为北京的“地下中轴线”,新开通的新站站名都有哪些历史文化内涵?

    朱辛庄站——

    因明代帝王御赐村落得名

    朱辛庄站是8号线与昌平线的换乘站,位于昌平区南部,西邻八达岭高速路,以姓氏而得名。

    明嘉靖年间,在去往皇陵(十三陵)的御道旁有个小村子,因为只有几户人家,所以也没个名字。有一次,嘉靖皇帝拜谒皇陵时路过这个小村,见村外坐着一位老者,便问村里人姓什么,被问者本姓沙,见这一行人的打扮很不一般,他想,朝廷里的人经常到皇陵参拜,这里是必经之地,这些人莫不是从宫里来的?当今皇帝姓朱,而沙(杀)与朱(猪)可是犯了大忌的,于是谎称姓“朱”。嘉靖皇帝见这小村无名,且村落周边景致幽雅,又以朱姓居于此地,便乘兴赐名“朱家新庄”。后来在此居住的沙姓人家知道了当今圣上御赐了村名后,便不敢再说姓“沙”而改姓“朱”了。

    清代“朱家新庄”谐音为“朱家辛庄”,后简称“朱辛庄”。民国时期,村子逐渐扩大,先后有张、马、邢、龚等姓氏的人家移居于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昌平史各庄公社的一个自然村,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近些年随着这一地带的开发建设,古村落已改建成住宅小区。

    育知路站——

    因“培育新知”的育知路得名

    育知路站位于回龙观小区西北侧,临近三各庄。三各庄清代成村,最早定居于此的是王、闫、杨三姓人家。据传,清道光年间,山东、河南等地闹旱灾,到了秋后颗粒无收,老百姓只得四处逃荒。有王、闫、杨三姓人家的十几个穷苦乡亲自山东结伴而逃,他们过了黄河后一路向北,经河间、任丘、固安、宛平,一个多月后逃到了京城北面距沙河不远的地方。此时正是阳春三月,他们见这一带荒无人烟,但土地肥沃,便在此暂住下来,几年后形成村落,因最初定居的是三姓人家,故取兴旺发达之意称“三兴庄”。因这三户人家和睦相处,后改称“三和庄”、“三合庄”。村民以种植水稻、小麦和蔬菜为生。1979年进行地名普查时因昌平境内南邵乡已有一个“三合庄”,为避免重名而改称“三各庄”。

    十几年前兴建回龙观小区时,在其西部修建多条道路,其中两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因临近回龙观中学,故取“行知合一”、“培育新知”之意称“行知路”和“育知路”。“育知路”为回龙观小区西北部主干道之一,北端紧靠三各庄,南端沿街有很多店铺,是回龙观地区的一条商业街。

    平西府站——

    因清代王府弘皙府谐音而得名

    平西府站位于昌平区东南部郑各庄村,明初称大辛庄,当时村落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宣德四年(1429年),顺天府在此建马房和仓库。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皇帝下令兴建郑家庄行宫与王府,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竣工。竣工后,康熙意欲自己入住行宫,让一位阿哥入住王府,但康熙帝因病未能如愿。雍正帝继位后即封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令其到郑家庄居住,并派上千名随从、兵丁和门卫驻守。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举行了隆重的乔迁仪式。从此,郑家庄行宫成为理郡王府,俗称理王府。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废太子允礽病故,雍正下谕在郑家庄理郡王府为允礽停灵治丧。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理郡王弘晳晋封为亲王,郑家庄的理郡王府又成为理亲王府。乾隆四年(1739年),弘皙被革职圈禁于景山东果园。理亲王被削爵后,郑家庄王府便不能再称为“理王府”,而被俗称为“弘皙府”或“昌平弘皙府”,后被简化谐音为“平西府”。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下令郑家庄王府官兵调往福州,眷属同行,平毁王府及兵丁住房,从此一座雄伟的行宫王府便消失了。平西府虽然没了,但作为地名被沿用至今。

    回龙观东大街站——

    因地处回龙观东部而得名

    回龙观东大街站位于回龙观东部,据《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记载:回龙观“清代成村,村内原有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玄福宫,现尚存遗址,为明代帝后谒陵时驻跸处,俗称回龙观,村以观名。”有关这一地名还另有说法。一说“回龙观”三个字中的“观”字应读第一声“guān”,就是观望,眺望、瞭望的意思。皇帝自明陵回来的中途能在此远远地观望京城,故取名“回(回来路上)龙(皇帝)观(观望)”。过去当地人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观”字用的都是第一声。二说回龙观是京北众多道观中的一个小道观,虽然规模很小,但却很有名气。明代在此建了玄福宫后,因临近回龙观,久而久之,便把它也叫成了回龙观。上世纪末,随着住宅区的建设,回龙观逐渐成为京北重镇,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回龙观也被人们所熟知。其实,回龙观小区所处位置并不是回龙观遗址和回龙观村所在的位置,而是北郊农场所在地。真正的回龙观村在京藏高速路西侧,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

    鼓楼大街站——

    因位于旧鼓楼大街北侧而得名

    鼓楼大街站是8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站。因位于旧鼓楼大街北侧而得站名。它是京城一条古老的街道,据史料记载,远在元朝时即有此街,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

    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但现在所看到的鼓楼,并不是最初建成的那座鼓楼。最早的鼓楼位于今天旧鼓楼大街的北面,叫齐政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一场雷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齐政楼旧址的东面,即现在鼓楼所处的位置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鼓楼。因齐政楼相对于明朝建的鼓楼为旧物,故称旧鼓楼,其街道便称为旧鼓楼大街。而新建鼓楼附近的街道被称为鼓楼大街,后改称为地安门外大街。另一说法认为,旧鼓楼大街位于今鼓楼之西,而鼓楼前面的大街,清时称鼓楼大街,鼓楼之西的街道,相对于其时的鼓楼大街已为旧物,故冠以“旧”字以作区别。尽管这条街道过去只有六七米宽,但自元代以来,因处在曾经的漕运码头积水潭附近,沿街的商业比较发达,人文古迹很多。2005年该街经过改造后,变得十分宽敞,成为二环路与地安门外大街的连接干线。

    什刹海站——

    因西邻什刹海而得名

    什刹海站位于后门桥,西面即是什刹海。什刹海旧称积水潭,亦称海子,含西海、后海和前海三个湖泊,因处在皇城之北,被称作后三海,与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共同组成北京内城的六海水系。这里古时曾是永定河故道,为高粱河一段比较宽阔的河道,后形成湖泊。

    关于什刹海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有两种流传最广。一说什刹海因十刹海寺而得名。这十刹海寺在后海西岸段家胡同内,为明代僧人所建,清顺治六年(1649年)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又名什刹海庵、什刹海庙、十岔庙,后来谐音为“什刹海”。二说什刹海因附近有十座庙宇而得名,“刹”就是寺庙的意思,这十座庙宇是镇水观音庵(汇通祠)、真武庙、十刹海寺、佑圣寺、小龙华寺、广化寺、净业寺、宏善寺、寿明寺、普济寺,均建于明朝。但此说并不太可信,因为历史上什刹海附近所建的庙宇绝不只是十座,最多时近二十座,因庙宇众多,故泛称“十刹寺”,其“十”字为多的意思,并非只有十个,以后便将“十刹寺”附近的水域称为“十刹海”,再后来将被谐音为“什刹海”。

    南锣鼓巷站——

    地处南锣鼓巷南得名

    南锣鼓巷站是8号线与6号线的换乘站,位于南锣鼓巷南口的平安大街上。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曾是元大都的南北通道,今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长近800米。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因该街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外形看好似一条蜈蚣,故称“蜈蚣街”、“蜈蚣巷”。《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曾称“锣锅巷”。据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儿巷。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将“锣锅儿”讹为“锣鼓”。以鼓楼东大街为界,北称“北锣鼓巷”,南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京城唯一完整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街区,周边胡同有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等,已成为京城的一条特色文化街。
 

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1 , Processed in 1.07777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