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说说我曾经住过的”北京四合院”》

2020-3-22 13:2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八零胡同90号

摘要: 我们想根据以往知名人士的讲述、曾经久居四合院的大爷大妈的追忆、小时候在胡同玩耍后来搬走小伙伴们的回想做主线,结合时光旧影,以及跟随拍记队员们曾经走访的脚步,一起去找寻那已经逝去的,我们心中的城:北京! ...


我们想根据以往知名人士的讲述、曾经久居四合院的大爷大妈的追忆、小时候在胡同玩耍后来搬走小伙伴们的回想做主线,结合时光旧影,以及跟随拍记队员们曾经走访的脚步,一起去找寻那已经逝去的,我们心中的城:北京!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编织巧手”,是一位旗人的后代,她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四合院里的每一位都是带有鲜明性格的人,四合院里的吃喝玩乐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快乐,四合院里柴米油盐酱醋茶汇成了一首歌,歌声悠扬,飘回到那个年代的老北京,那个热闹的北京四合院!

小时候我住在一个极小的四合院里,邻里之间特别友好!记得院里有个赵妈妈,南方人,个头不高,爱哄小孩儿玩。一天赵妈妈问我:丫头,你奶奶好不好?我说:不好!”(因为我小心眼儿里总认为奶奶偏向我哥),“那我告诉你奶奶去!”我——撒丫子就跑,来到奶奶身边,奶奶正戴着大围裙和面,我抱着奶奶的腿说:奶奶,你好!你好!这时赵妈妈跟了过来说明缘由,奶奶疼爱的搂着我。至今都记得当时情景,我就是这样在奶奶的庇护下长大的!如今奶奶离开我三十年了,我依然不忘奶奶和我的故事!

1

(作者和奶奶)
我的奶奶是个老旗人,个子高高的,爱干净,黑鞋、白袜子,平时做家务,一定是戴着大围裙和鞋罩,出门时干净利索,身上、鞋面上保证一个油点都没有。奶奶最大的特点是爱说,热心肠,走到哪聊到哪,有时在屋里还自言自语呢!

在小四合院里我家房子太小,奶奶与人聊天时得知有一处一明两暗的房子觉得不错,想换换。奶奶带着我去看房,那院子的门口是个高台阶,一进院就有两个月亮 门,走进里院,好大啊!正南正北的大院子,我们要看的房子在西屋,一明两暗,纸顶棚,玻璃窗。北房两旁还有耳房,这是正规的四合院,院里共有十三家,这是大杂院。奶奶一下就相中了这房子,和这院子。很快我们就搬家了!


我们这个四合院位于西城的第四十中学、北海中学、教场小学的西边,平安大道的南侧(现在的国防大楼位置上)当时名称为“绳子库胡同6号”。坐西朝东,包括前院和后院,前院又分里院、外院,外院由三个小院组成。

上了高台阶,推门是一个门房,住着第一户人家,下台阶是一个小院,小南屋住着马姓人家,有五个女儿,小北屋是姓白,也生有五个儿女。

第一个小院有一道月亮门,向西通着第二个小院,院子的南屋住着老王家,同样有五个孩子,所不同的是这家男主人有两个老婆,孩子都是小老婆生的,孩子们称大老婆为“小脚妈”,再向西走又是一个月亮门,第二个小南屋有一户姓周,有三个孩子,穿过这个第三个院子有一个水管子井台,全院的人都要在这里打水。

再向北看有个大后院,十几亩地的后院有着自留地一样的种植:老玉米,向日葵,花草,那年月在城里找到这样的地方实在不多呀!夏季,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捉迷藏的、抓蛐蛐的,是男孩子玩耍的好地方。这,也同样是吸引我的地方,我想象着来到这里,我要学着她们的样子多种些向日葵,秋天那好大好大的向日葵。

商 
式和家庭缝纫社
永联化学工厂
新中奶场
(北京档案局资料)
遗憾的是我家搬过来时间不长,六十年代初这里成立了废品公司,孩子们的乐园不见了!我家打开后窗户再没有了往日的景象!

话说到这,该说正题了,外院老王家所对着北边是我们的里院,有大北屋,小北屋,东屋、西屋,小东屋,小西屋,说也奇怪,外院的几户人家面积小有十八个孩子,而我们里院院子大,八、九户才有十个孩子。


(作者年轻时期在绳子库四合院留影)
我从十几米大的院子,来到这样的大杂院心里可高兴了,每天做完作业就是找小朋友玩,跳皮筋,跳房子,讲故事,开心极了。里院北屋住着一位四十岁上下的胖女人,曾经是房东(后来房子交公了),每天都好像往脸上擦了2斤白面似的,白得吓人,印象中她就是一位资本家老婆,她有一个儿子,不务正业在家,北屋似乎和大杂院与世隔绝了,但他们的房子是全院中最好的!

过了两年胖女人搬走了,搬来了一位只有一条腿的老革命,姓晋,据说是在国民党监狱里被打折的,现在是一个单位的党委书记,不由得我对他心生敬意!她妻子是中学老师姓朱,朱老师就有些傲气了,凡人不理!也不知她傲气什么!


(胡同场景)
我们里院这几户人家,都是平民百姓,小北屋女主人是个中学英语老师,有一个小男孩,大脑袋可好玩了。我家住西屋,父母都是工人,平时哥哥在郊区工作,家里就有我一个孩子。

东屋范家、宋家合住三间房,视同一家,她们都是工人,范家有一个女儿在郊区当老师,宋家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儿子。我家隔壁有一个来自农村的漂亮小媳妇,丈夫是剃头的姓常,几年时间生了四个孩子。

里院很大,有三,四百米,夏季傍晚全院的孩子都来这里疯跑,好不热闹!我最羡慕那些孩子多的家儿了,于是和外院的老马家的大女儿常在一起,她学习好,又是班长,最羡慕她考入北京女六中了,她是家里的大女儿,妹妹们都听她的,文革时马婶又生了两个孩子,终于有一个男孩了!我也很佩服他们的二女儿,小小年纪,妹妹们都是她帮妈妈带大的。

说起马家大姐——小辉姐,我俩真是有缘。当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无话不谈。入队、入团,她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文革中她的父母回老家了,为了那不公正的事情,一家人吃了不少苦,当年她毅然决然的去农村插队了。若干年后在北京,一次我在听“北大学子”讲课中,那演讲人居然是我的“小辉姐”。原来她插队时,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在北京大学学习。好几百人的课堂,我和小辉姐重逢了。这就是缘分啊!


(胡同场景)
外院的孩子们,最让我羡慕的是过年的时候了!几位家庭主妇工作之余,每到过年的前后是最忙的,她们要给所有的孩子做身新衣服,新棉衣,新罩衣,新棉裤,新罩裤,还有新鞋!五六个孩子全是这样,家家如此,年三十晚上,几家孩子们都是这样,无形中几家女主人,也有了比试,漂亮的新衣服证明了她们的妈妈多么能干,手有多巧。

记忆中,我妈妈从来不这样,平时需要时就给我添置了,过年时不一定上下全新了!但我的心里还是羡慕她们!新年新气象,四合院里,孩子们是最快乐的!
2
四合院里过年,可热闹了!三十晚上,孩子们放鞭炮,女孩子们唱唱跳跳,比比谁的新衣服漂亮,吃年夜饭,夜里时钟一敲十二下,孩子们该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啦!长辈们早就把压岁钱准备好了!之后孩子们就是凑在一起讲故事、讲港台电影、打扑克,敲三家,“三十晚上熬一宿”熬到“东倒西歪”,醒了再去继续拜年!那时候我可羡慕外院那几家孩子多的了!我家孩子少,没有人家热闹,可我也有我的乐趣!

那时一进入腊月,我的爸爸妈妈就忙了,院子里有个天然冰箱——大水缸,他们就买了各种肉冷冻起来,北京人吃饭讲究,米粉肉,酱肉,红烧肉,豆酱,肉皮冻真是应有尽有,妈妈平时的”节约”不见了,为了让奶奶吃好,让我这个”小馋猫”解馋,父母操碎了心。恨不能竭尽所有过好年。我早就盼望着在郊区工作的哥哥嫂子快点回家来,哥哥会炒花生米,每到过年他们都要带些瓜子花生回来,因为这些食品当年都是限数的。奶奶年纪大了,花生吃不了,就擀成”面面”来吃。哥哥,他还会带着我玩,逗我,玩点新鲜的。

四合院里过年,还有一个特色,从初一开始,各家开始拜年,不单是妇女间串门,男人们也家家来拜访,我家搬来的晚,与大家不太熟,但由于我奶奶是街道积极分子,已经是“院长”了,来家里拜年的还是不少,邻里之间吃着糖果,聊着家常,温馨场面比比皆是!
3

(胡同场景)
四合院的生活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好玩、热闹的事可多了!五八年大跃进,吃大锅饭,也发展到城市,自然大杂院里也有了新鲜事,几个家庭主妇在里院的南墙,架起了大柴锅,人们把自家的玉米面凑了些拿出来,贴玉米饼子,对于我这个北京小丫头来说太新鲜了,那红彤彤的火苗,诱人的玉米饼子的香味扑鼻,我站在灶前看啊看啊!奶奶喊我几次回家我都似乎没听见,直到黄澄澄的饼子熟了,拿到手里才离开。但这情景时日不长,可能是因为“大锅饭”不适合城市吧,人们依旧回到自己家里。“大锅饭”让我看到了我们四合院的力量,一股团结的力量!

里院常婶门前有一颗枣树,春季枣花的香味扑鼻,秋季树上挂满了红枣,也是一番景象,孩子们早就盼望着了,放暑假的时候就有人想“偷”枣了,“院长”发话了,谁都不许私自摘枣,到时我们一起打枣,分给大家。八月十五之前,枣子也红了,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打枣开始了,那时我哥正好在家,上房是他的长项,自然他去摇树了,一颗颗大枣像雨点一样掉下来,大人、孩子,说着、笑着、捡着放在大洗衣盆里,然后每家都能分一脸盆,回家了,丰收的喜悦挂在了人们的脸上,自然我们孩子是最高兴的!


(四合院场景)
岁月如逝,到了退休年龄我喜欢上编织,殊不知那是我少年时期就喜欢的编织。四合院里老常家来了个亲戚,我们叫她“四姨”,她手巧,会织毛衣,我们几个十来岁的姑娘就和她学,她也耐心的教,每天下午放学做完作业,我们就偎依在四姨身边,织起了长长的“麻袋片”织来织去,我学会了织毛衣,我十三岁那年,婶婶给我织的毛衣,我特别喜欢。但是,有点小了,我就大胆的拆了,自我研究后,又成功的按原样织好了!从此织毛衣成为了我的爱好!同时,社会上流传了许多编织的方法,编玻璃丝,”小小虾米”活灵活现,编书包、扎绣、钩窗帘、十字绣一系列的流行都是我学习的目标,编织到晚年,依然不减当年。

四合院里的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像过电影一样展现着。夏季,人们在院里吃饭,乘凉,睡觉,不论是李家,常家,还是我们赫家,谁家来人本家不在,街坊四邻一定来接待,谁家孩子放学,大人不在,她大姨,她大妈更是把孩子接进自己屋里问长问短,那亲热劲儿就别提了。冬季,谁家炉子灭了,只要说一声,马上就有人拿来火种“红煤”添到你的炉子里,一会儿家里就暖和了。我奶奶当时是“院长”,更是热心人,院子里的卫生,勤打扫,院子里的大事小情,没有她不管的,谁家孩子病了,找“赫奶奶”帮忙照顾。甚至于谁家小哥俩打架了,”赫奶奶”也要来劝解。这一切都显示了四合院的特色,显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胡同场景)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四合院里也发生着变化,文革时期外院的几家被迫离开了,回老家“改造”,”不在城里吃闲饭”,老王家的“小脚妈”回东北了,上中学的孩子“上山下乡”了,我去了内蒙生产建设兵团。


七零年”绳子库“胡同”拆迁了,原地盖起了大楼,我家又搬到了西四附近的一家小四合院里!


(四合院里场景)
五年兵团生活回到北京后,我又融入到新的四合院里,但没有了当年热闹的情景,四合院情怀伴随我成长,如今我也成为了“老奶奶”,在楼房里,再也找不到四合院的感觉,真希望在大社区里,亲情还在啊!


(四合院里场景)
四合院,大杂院,有你、有我也有她。


(四合院里烟道场景)
回归自然, 回归社会,回归到我的家园!(特别感谢张育捷、舒菲大姐协助修改)


胡同
(1947年北平市分区详图)
听着“编织巧手”老人讲述着小时候在四合院的快乐时光,似乎也坐着时光机,回到那个生活质朴、简单,物质贫乏但很温暖的时代,那个时代里的每一位亲临者,也都在故事里生动着演绎自己的角色,虽然“绳子库”的地名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但在老地图里面,我们还是可以寻到踪迹;虽然四合院已经拆除了,但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却深深烙印在每户人家的心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8 20:00 , Processed in 1.11059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