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大都龙脉——正阳古桥与“独树将军”

2020-6-7 11:0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锐英

摘要: 北京中轴线上的路与桥(五)——纪念博物馆日 大都龙脉——正阳桥与万宁桥元明清以来,延续金中都中轴线命脉的桥梁有两座,它们就是前门正阳桥和后门万宁桥。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正阳桥和万宁桥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 ...

北京中轴线上的路与桥(五)
——纪念博物馆日



大都龙脉——正阳桥与万宁桥
元明清以来,延续金中都中轴线命脉的桥梁有两座,它们就是前门正阳桥和后门万宁桥。
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正阳桥和万宁桥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其前身在出现桥梁之前,应该是北京小平原上的两处重要交通关口,它们既是北京城自元大都以来的中轴线的起源点,也是北京自古以来的几条大道的交汇点。深究起来,北京的中轴线极有可能是建立在古代自南向北的一条笔直的古代大道上,大道的南端是正阳古渡,北端就是万宁古渡,恰好南端向西南方向的前门外的几条斜街包括大栅栏的形成,北端斜向西北方向的鼓楼西大街及旧鼓楼大街的形成,分别与这两处古桥渡关系密切。总体上看,这种格局的形成,一是早期的南北交通需要绕过“三海大河”,二是自金元以来的统治者为了顺利通行到太液池琼岛宫苑,而且都有从南北两边相向交通的需求。


《唐土名胜图会》中的正阳桥和正阳桥牌楼
 
正阳古桥与“独树将军”
如果说卢沟桥的前身及其“卢沟古渡”是决定北京城起源的第一桥渡的话,那么正阳桥的前身及其正阳古渡或正阳古桥,则是决定北京城成长壮大的第一桥渡,当然金中都龙津桥则是其标准范本。
1992年3月,北京市政府在修建前门南侧地下人行通道时,施工人员曾经挖出一座古桥,复又埋藏地下。据挖掘结果显示,这正是正阳桥,一座单券石拱桥,架在内城前门外的护城河上,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曾是北京古城中轴线上最大的一座古桥,连接着内城与外城。桥中与箭楼间的距离为58.5米,折合明尺180尺。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象数”学说中,180是“周天之半”,象征“正阳”之象。[1]
元代的“丽正门第三桥”什么样子不好说,据记载明代的正阳桥建于正统四年(1439年),三券石拱桥,桥面与金中都龙津桥类同,分为三幅路面,每幅间隔以汉白玉护栏,中为御道,是京师护城河桥最为宽大者。在桥南侧立有六柱五间五楼冲天柱式木牌楼,匾额大书“正阳桥”三字,民间俗称“五牌楼”。历史上,正阳桥的改建可能都赶不上这座牌楼的改建次数,由于屡经战火和社会动荡,牌楼的面目也是面目全非。1955年被拆除,1996年在偏南位置复建,匾额改为“前门大街”。2008年又拆除复建为民国时期的样式。
说起这座古桥渡的历史渊源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厚的人文历史价值,是值得探索的一个话题,而且与元大都的兴建关系紧密。
据《析津志》记述,元代“世祖建都之初,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方以对。上制可。”这个历史记载清楚说明,以丽正门外“第三桥”桥头南面的一棵大树为元大都的空间基本点,向北延伸作为大内的中心线,该树马上被元世祖封为“独树将军”,成为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标记。
这棵大树和这座桥梁的具体位置在何处呢?据后人研究,关于这座“第三桥”的位置,一说是在金中都北护城河(下游称闸河,上游为金口河)向东名为“闸河”上的第三座闸桥。另一说是从丽正门向南的道路上所跨越的第三条河流上的桥。“第一桥”即元大都丽正门前护城河上的桥,大约在现在天安门广场国旗杆位置,旗杆北边东西向即元大都的丽正门和南城墙,东边的古观象台就是大都东南角。“第二桥”的位置在当年金中都北护城河东流的“闸河”之上,闸河的位置在现在的新帘子胡同一线,大约在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一点。“第三桥”则在今正阳门处,跨在从这条闸河向东南流的古高梁河上。[2]
据历史记载,金代时于大定十一年(1171年)首开西山的金口引永定河水,“自金口疏导至京城(中都)北入壕(北护城河),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以沟通北京和南北运河的漕运。此金口河水东流,经今金沟河入玉渊潭,沿月坛南路南侧东行至三里河东路转南,至白云观北侧入中都北护城河,然后一直向东在前门处转向东南流,结果因“地势高峻,水性浑浊……不能胜舟”而失败。这条东南河道实际是高梁河的一条古河道,曾经在国家大剧院基坑的考古中观察到。[3]在这条河道上,“除渡船外,还有渔民打鱼,打上鱼后,都摆小船到小桥的西侧卖鱼。”据《天府广记》记载:“(明)正统时因修城壕,作坝蓄水,虑恐雨多水溢,故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以泄其水。始有三里河名。”其低洼处及引出泄水河段实为早就存在的沟槽,后来,这里逐步建起了一些房屋,有了街巷。这个在元时的小鱼市,演变成了鲜鱼巷,即为现今的鲜鱼口,其南边的“南、北桥湾”地名以及龙须沟,就是这条古河道的遗迹。

元至元三年(1266年),为建大都城,水利专家郭守敬重开金口,以漕运“西山木石”至大都,金口河使用近三十年,这是古代永定河引水通航惟一成功的记载。至元九年(1272年),“大都大雨,……通元(玄)门外金口(河)黄浪如屋,新建桥庑及各门旧桥五六座一时摧败。”大德二年(1298年),迫不得已命令下闭闸板。[4]元至正二年(1342年),又有一次开金口引永定河水的动作,不过也是以惨败告终的。
不提金口河屡开屡败,可以看到历史记载中倒是有丽正门外一、二、三桥的记录。而且《析津志·河闸桥梁》中还提到了“国桥”一名:“万安桥,在五门外,古今号为国桥。”书中还提到:“丽正门南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此水是金口铜闸水,今涸矣。”按其文,“此水是金口铜闸水”指的是哪座桥,难以判断。但首设铜闸的是元末的金口新河,当指第二桥方为合理。
可以推测,此“五门”就是指丽正门。关于“五门”的含义,历史悠久,早就有“五门三朝”的礼制。《礼记》中东汉郑玄注:“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具体指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指天子居住的宫城有五重内外大门,所以“五门”代指皇帝所居。自汉唐以来,虽然历朝历代有所变化,五门三朝的观念一直传承下来,据说直到清代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朝为:午门、太和殿、乾清宫。除了“五门”还有“五云”,如元代在皇城前方就有“五云坊”,在许多诗文中以“五门”“五云”指代皇城和皇帝所居。如果具体到某座城门,一般指的是皇城大门或宫城大门。如“丽正门”或“午门”,可能指含有五个门洞之门,与现今的天安门规制相同,天安门就相当于元大都的丽正门。

 
古代举凡动土均为大事,故要举行祭祀土地的仪式。恰好,本文发现一篇元大都当初修建“龙津桥”的祭文《修五门前桥祭岁君地祇文》(元·王恽):
“应门将将,前临天津。玉辂所驰,虹梁必陈。爰构爰缔,筑之陾陾。神维垂佑,迄于有成。”
再看《诗·大雅·緜》:“乃立应门,应门将将。”毛传:“王之正门曰应门。”应门为天子出入的正门,祭词说五门即应门,应指丽正门,门前的“天津”即龙津桥。
总之,丽正门外第一桥即元大都护城河桥,名为龙津桥,桥分三道;第二桥即元末所开金口新河上的桥,名为万安桥,又称为国桥,其位置在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桥名与城北的万宁桥相对;第三桥即金元所开的金口河上的桥,即正阳古桥,应该位于正阳门下,而“独树将军”大约就在今箭楼的位置。
说起来,刘秉忠以树定位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立“社”之意,以象征元大都的“社主”,而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主”就是一株大树。借此机会,特建议北京市政府应该在该处立碑亭,或在地面立标记以纪念北京城的原点及中轴线的起源,而且最好能够重新挖掘出以前的正阳桥,以彰显正阳古桥在北京古城历史、古都历史和中轴线历史的特殊人文价值。

 

[1]王世仁,北京正阳桥及牌楼述略。
[2]王春创意,推测元大都“独树将军”的位置。
[3]岳升阳,国家大剧院工地的金口河遗迹考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20。
[4]蔡蕃 金口新河考辨——大都运河研究,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6,北京出版社,2000年03月第1版,第161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12:15 , Processed in 1.10622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