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几年前,本人曾经发现《赵州石刻全录》(清陈锺祥辑,清同治元年刻本)中有一石刻文献,其中有一篇名为“光禄残石”,上书:“青光禄大夫试兵部尚书安东年岁次丙辰正月奉使官属古赵北大虹口口口口口口之四年正月二十一日。”下部底边书写“胡同”二字,或“胡同之”三字亦可连读。文中提到“古赵北大虹”,当指赵州桥。与此光禄残石并列的还有天德残石、迓客残石、北韩村残石、济南残石共五篇,内容均与赵州桥相关,且《全录》中特注明:“以上共一柱在州学大成殿神厨前西柱下。”似乎集中在一根石柱上。可惜,此石原物已然不存。 图片 查河北省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赵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03月第1版,第481页),提到“安济桥敞肩拱北小拱下刻石题名:“光禄残石,青光禄大夫试兵部尚书安东年岁次丙辰正月(下缺6字)奉使官属古赵北大虹口口口口口口之四年正月二十一日。”与上述记载相同。但考虑到《全录》中为一石柱石刻,而《赵县志》指为桥拱之下,难以确认其原始形制。 不过,最值得研究的是石刻内容和胡同的关系。因为线索难寻,难以深入。 特别注意“青光禄大夫试兵部尚书安东年岁次丙辰正月奉使官属古赵北大虹之四年正月二十一日”一文(中间应该有脱字),姑且试解如下: “青光禄大夫”,指银青光禄大夫,古代文散官官职,从三品寄禄官。文官系列从一品为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为特进;从二品为光禄大夫;正三品为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为银青光禄大夫。历代有变化,比较错乱,未及详究。 “试兵部尚书”,为正二品职事官,较从三品高三级,自正三品、从二品、到正二品;故加试字,表示“低职高聘”。 “安东”(差遣官),可指人名,可指官职,可指地名,如安东都护。也是难以确认。 “年岁次丙辰正月”,丙辰年且年号四年,最大可能是指南宋宝佑四年即1256年,时金已灭,元未立,所以“奉使”非使金而使蒙古。或使金则非1256年,如丙辰年有1136年(绍兴六年),1196年(庆元二年),但与落款“四年”不合。1256年夏,蒙哥兴师伐南宋。此时,赵州早已为蒙古军占领。 “奉使官属古赵北大虹”,指南宋使节北上至古赵北大虹——古代赵国之地北方的大石桥,即赵州桥,此刻石即在赵州桥。 “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宋金双方规定每年正旦即正月初一互派使节相祝,称为正旦使;正使文臣、副使武官。此为文臣正使,只有他才能够在赵州桥刻石留念。正月二十一日,应该是完成使命后回程路过赵州桥。但是,金已灭亡,宋元之间是否还有正旦使呢?宋嘉定十三年1221年起,南宋与蒙元开始外交,至河北元军前,达60年。所以,宋元之使并延续了宋金之约,是很有可能的。 综合上述,光禄残石所记录的事件,第一种可能的情景:在蒙古大军正式伐宋前半年,时为宋宝祐四年(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当在丙辰年正月,南宋青光禄大夫试兵部尚书安东,作为“正旦使”奉使官北去。这一年,忽必烈命建开平府(元上都前身)还未开工,这位使臣应该来到了蒙古大军占领的金中都——北京。估计是过了正月十五起身,二十一日走到赵州桥——古赵北大虹,刻石留念。不过,这位使臣有否其人,安东到底是谁,尚未查出。 还有其他可能,比如金使、元使,甚至高丽(朝鲜)当时屈服蒙古,也不时派使臣来往。或者不是宋宝祐四年,比如十四年或二十四年,万历四十四年也是丙辰年。 第二种可能的情景:金熙宗天会十四年(1136年)也当岁次丙辰。如是,刻石中“四年”二字之前就可能丢掉了“十”字,而下端的“之”字就有可能是“十”字之误。可是,如果是以天会十四年为记,这位使臣就应该是金使。1135年金太宗去世,由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亶即位,即金熙宗。当时金庭分成主战派与主和派,相互争执不下。金熙宗于1137年听从主和派建议与南宋主和派宋高宗与秦桧议和。在这个节骨眼上,金熙宗派使臣去南宋打探沟通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这位使臣估计正月初还在临安府(杭州),正月二十一日回程路过了赵州桥。 结合下一篇“天德残石”,天德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的第一个年号,共用5年(1149年-1153年),辛未是1151年。这样,光禄残石在上,天德残石在下,时间顺序也比较合理。 最有趣者,是这块刻石上的“胡同”二字,当为光禄一文之后,不知因何出现?何时谁人所刻?通常认为胡同为元大都之语,时间上与1256年去之不远,难道这是胡同二字出现最早的记录吗? 2021年1月26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6 , Processed in 1.14340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