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我第一次去厦门,虽然在此之前看过很多这座城市的老照片和地图,但只有实地走一趟才能把历史和现实在空间上联系起来。我们当时住在鹭江边的一家酒店,正对鼓浪屿。在去酒店的路上我注意到路边一块巨石上雕刻的红字“水天一?”,矮油,这个地方的老照片我见过!当时带着家人在出租车上不方便停车考察,好在这里离酒店不到300米,于是去酒店丢下行李我们就直奔这块巨石。 2013年6月我在巨石下面拍的照片,右边的建筑是新领荟广场 2013年6月我在新领荟的楼上拍的夜景,能看到“色”字的下半部分只隐约有些痕迹 这块巨石上本来刻着的字是“水天一色”,但“色”字已经湮没大半,难以辨认了。这块两层楼高的巨石紧邻鹭江,登其顶,往西看则鼓浪屿尽收眼底,古时候这“水天一色”倒是很贴切。除了这四个字,石头这一面上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孔洞。其中小孔是用来固定建筑构件的,大孔我认为是一个佛龛,因为“水天一色”四字之下巨石之前曾有一座规模不大但颇有香火的庙宇“水仙宫”。书里说这座水仙宫建于明代,内中供奉大禹、伍子胥、屈原、楚霸王、公输子等水仙[1]。这五位神仙的组合挺有意思,虽然都和水有关,但潮汕、台湾一代的水仙宫似乎独祀治水的大禹为多见,伍子胥和屈原与水的关系好理解,这楚霸王和公输子似乎牵强了些吧…… 从约翰·汤姆逊1870年拍摄的照片中可以一窥这座水仙宫的旧貌:排布紧密的房屋簇拥在一块巨石周围,一座小巧的庙宇嵌在上面,后面的四个字仅可见“水天”二字。这么密集的建筑中除了民宅,主要是货栈。水仙宫所在的鹭江边本是一座码头(今和平码头),厦门开埠后这座码头周围盖起了很多货栈,加之北面是市场,因此人口密度较大,按现在的标准来说这一带有严重的安全隐患。道光十二年的《厦门志》里有一首陈迈伦的诗《水仙宫》:鹭门禹庙落成初,胜影层开接太虚。斜磴人来悬壁上,危亭极目大荒余。近城烟雨千家市,绕岸风樯百货居。泽国久无烽火警,一声长啸海天舒。首句中“禹庙”即指水仙宫,说明道光年间曾重建。近日我在1895年发行的第28编《日清交战录》看到一张标注为“宁波火药库”的照片,虽然图片模糊,但图中巨石上的“水天”二字却非常显眼,说明照片实际拍摄的是厦门水仙宫,只不过已经是遗迹了。 汤姆逊拍摄的水仙宫,1870年 汤姆逊拍摄的水仙宫照片局部,可见乾隆乙丑年的石刻和小庙 这张照片是在一座建筑的露台上拍摄,左边的建筑已经是断壁残垣,右边的还基本完好。从巨石上“色”的位置那一片中间发白外圈发黑的颜色看来,这应该是过火的痕迹。如果火是从下面着起来的,按说右边紧邻的建筑,甚至拍摄者所在的高楼都很难幸免,但如果火是从水仙宫开始着再向下蔓延的话,似乎能有更多时间阻断火势来保全周围的建筑,且过去有香火的寺庙本来也是最容易着火的。这也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巨石上四个字中目前唯有“色”最不清楚:应该是这里烧的时间最长,高温的烤炙让这部分石面崩裂了。网上有种说法认为水仙宫毁于民国时候,但从这张照片看应该在1895年以前就被烧毁了。此后水仙宫有没有重建?也许有,因为有书里说其中供奉的五位神仙塑像在水仙宫废后移寄东岳庙[2],看这照片里遗迹的情况,神像断不可能幸存,只可能是重建后新塑的。结合现在巨石上仅有一个大洞(疑似佛龛)和陈迈伦的诗,也许水仙宫最初也是仅祀大禹一位,后来重建才加了四位有了奇怪的组合,这是猜测,没有文献支持。五行讲究水克火,没想到火反过来把可以治水的小庙克了。 我新发现的水仙宫被毁后的照片,摄于1895年以前 水仙宫遗迹照片局部,可以看到火烧的痕迹 参考文献: [1]高令印:厦门宗教/厦门文化丛书.鹭江出版社, 1999.第216页。 [2] 《厦门采风》编辑部, 福建省厦门市地名学研究会. 厦门地名叢譚.福建省厦门市地名学研究会《厦门采风》编辑部, 1985.第24页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32 , Processed in 1.09743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