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在北京成为一个吃货,这是标配

2022-1-12 10:42|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旧京图说

摘要: 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炒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在北京, ...
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炒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在北京,您如果只吃过满汉全席,那您不算真正来过北京。唯有吃过各路北京小吃,那您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吃货”。


旧时,北京城的庙会和街头巷间常常有卖小吃的摊贩。南来北往的人,若是逛庙会累了,在小吃摊上歇歇脚,随兴买点品尝。因此,小吃也被老北京叫做“碰头食儿”或“小食”, 碰到就尝点,有“随兴”之意,以区别于日常的正餐。

先看看老北京人的各种吃相,卫生许可证呢,那肯定是没有了,不过看着真香啊~~~~~

▲几个小朋友在路边小摊儿吃东西。

▲这大叔真是用绳在吃烧饼啊~

▲麻麻小时候也是这么喂你的吧?这是家乡的味道,这是爱的味道。

▲不单有路边摊,也有堂食。

▲这小饭馆够接地气吧?

▲您觉得这老太太吸溜吸溜地在喝什么,瞅见前面那盘咸菜了吗?这是在喝豆汁啊!

好吧,咱就从豆汁说起~~~~~~~
豆汁&胶圈

老舍先生说了:“不喝豆汁儿,就算不上北京人。”

老北京人爱喝豆汁儿。所谓“豆汁摊前无贫富,焦圈讲究四六寸”。豆汁儿不同于豆浆,是做绿豆粉条或粉团时剩下的下脚料经过发酵而成,酸酸的,外地人很难消受得起。

喝豆汁儿讲究“酸、烫、辣”。按照梁实秋的说法,“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着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喝豆汁儿的时候,一般都配上焦圈儿。一口豆汁儿、一口焦圈儿、一口咸菜,酸香配咸脆,绝对的美味。酥脆焦香的焦圈儿,堪称是北京小吃“炸活儿”里的贵族,也被称之为“小油鬼”。据说,焦圈儿也是从清宫御膳房里流传出的小吃,颇受乾隆皇帝喜爱。

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简称“卤煮”,是用猪下水煮的火烧,味儿重油大,非地道的北京人很难接受。早年,卤煮是吃不起肉的贫苦老少爷们儿的粗食,上不了席面。尽管如此,卤煮的出身却并不低贱。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很喜欢一位苏州籍厨师的手艺,于是就把他带回紫禁城,专门在御膳房设立“苏灶局”。“苏灶”渐渐演化成“苏造”,也就有了“苏造肉”、“苏造鱼”、“苏造肘子”等。卤煮就是根据“苏造肉”的手艺,用小肠、肺头等下水代替猪肉做的。穷苦百姓把火烧放到锅里和小肠一起煮,再加上炸豆腐,既解馋又解饱。这一歪打正着,也体现了老北京的包容与豁达。

火烧&烧饼
很多人分不清楚“火烧”和“烧饼”不一样。一般来讲,表面上没芝麻的叫火烧,有芝麻的叫烧饼。此外,火烧是烤出来的,而烧饼则是烙出来的。“吊炉烧饼”就是把烧饼坯子贴在炉子顶的内壁上烤,因此而得名。

▲大师傅在烤火烧。

▲烤之前再盖个章。

▲上炉烤啦~~~~

▲这粘芝麻的,明显是烧饼。

▲开烙。

▲出锅啦,香不香?

▲表要老说我们不讲卫生哦,我们还罩玻璃罩子呢!
不管是烧饼还是火烧,一般很少单独吃。芝麻烧饼讲究搭配涮羊肉、爆肚儿、砂锅白肉,白马蹄火烧夹着烤肉、焦圈儿才算地道。

炒肝
▼您要以为是这个,就忒外行了。

▼其实是这个

炒肝是北京地区满族传统名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儿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块吃,但现在吃炒肝早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油饼

油饼可能不是北京小吃的专利,但是确实是北京人的必备早餐。

▲小伙计炸油饼。

▲街边早点摊儿,小伙计正在卖油饼。油饼、豆汁儿是北京人的主要早点。

驴打滚&艾窝窝

驴打滚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您瞅就这么做的。

艾窝窝是北京一款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风味小吃,其特色是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粘软,口味香甜。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您记住了,正宗艾窝窝都是白糖馅儿的。

面茶

面茶不是茶汤,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老北京人喝面茶,讲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面茶很烫,其实用吸溜更加恰当。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味道。

糖卷果

主料用山药、大枣,配以青梅、核桃、瓜子仁儿。就一个字甜。

糖耳朵

糖耳朵又称蜜麻花,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而得名。前人有诗曰:“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

萨其马

萨其马是中国的特色糕点,满族的一种食物。清代清朝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状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萨其马是当时重要的小吃。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

白水羊头

白水羊头马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白水羊头属北京清真小吃,由前门外廊房二条马玉昆首创,经马家六代人经营,在京城小有名气。清道光年间马氏家庭世代经营的“白水羊头肉”,由马纪元为家庭经营的“第一人”。《燕京小食品杂咏》中称马家六代的白水羊头:“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撒得如雪飞,清脆不腻爽口香。”

豌豆黄

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儿有两种,一种是北海公园仿膳制作的所谓宫廷小吃。另一种则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出售的制作较粗糙的豌豆黄儿,这两种小吃都叫豌豆黄儿,但用料、工艺、价格有天壤之别。

麻豆腐

麻豆腐是老北京的汉族特色小吃,平民美食。此物出自旧京的粉房。粉房原来是出产粉皮淀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随碾随加水,同时这豆子就分成了三种东西。顶细的成了豆浆,是正品,用来做淀粉;顶稀的成了汁儿,即是豆汁;中间一层稠糊凝滞的暗绿色粉浆,装入布袋加热一煮,滤去水份,就是麻豆腐。

爆肚

著名的回族小吃。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梅兰芳、马连良等名流无不喜食。吃爆肚的人如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喝完酒,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确实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欢喜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

芸豆卷


芸豆卷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名点,后流传入清宫。具有色泽雪白,质地柔软细腻,馅料香甜爽口的特色。传说是慈禧太后听见宫外有小贩叫卖,便召进宫内品尝,觉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专门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点。

炸酱面

这不用说了,天天家里都吃的。老北京炸酱讲究放五花肉的小丁,不是肉馅儿哦!

▲您看这抻面师傅,一看就是头回照相,都僵住了。

▲煮

▲捞

▲洗碗。

北京小吃大多是小本生意,但讲究精工细作,各家有各家的绝活,代代相传。解放前的门框胡同,以小吃而名噪京城。复顺斋酱牛肉、油酥火烧刘、爆肚杨、豌豆黄宛、同义馆涮羊肉等,都曾是著名的小吃。如今,很多小吃不仅难寻踪迹,更少了早年那个味儿。

太多了~~~~ 其他的您自行脑补吧。要不就上护国寺小吃亲自实践一下。

老照片由爱历史提供、其他来自网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openwho 2022-1-20 16:49
看着这些老北京小吃可 ...

查看全部评论(1)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7 14:48 , Processed in 1.133000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