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卖绦子的老者

2022-5-18 21:0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何大齐图 木玉文

摘要:   绦子,就是妇女衣服上镶的装饰花边儿,是用丝线编织成宽窄不一、花纹各异的扁平带子,主要用在女装的领口、袖口、大襟边、下摆等处。为什么卖绦子也能成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之一呢?这得从清朝建都北京说起。满族人 ...

  绦子,就是妇女衣服上镶的装饰花边儿,是用丝线编织成宽窄不一、花纹各异的扁平带子,主要用在女装的领口、袖口、大襟边、下摆等处。为什么卖绦子也能成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之一呢?这得从清朝建都北京说起。满族人的衣服有独特的处理方法,那就是加花边儿。它对当时主要是用家庭纺织的、色彩单一的布料做成的服装,大大增添了装饰性。而且这些部位都是易磨损的,加一层,也牢固多了。清朝建立后,它的功能就不限于美化作用,还有了阶级地位的区别。顺治皇帝命吏部对各级服装做详细具体规定,这当然就不能用俗称了,所以它的正名为“缘饰”,就是衣服边缘装饰。当时“无缘之衣”谓之“褴褛”,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做贴身内衣。

  “衣作绣,锦为缘”,说的就是当时女装上必须添加的成分。再细分,如皇家妇女用的是上面织有如意云纹、寿字纹、万字纹的宽带;官宦女眷用的是梅兰竹菊纹;普通人家女装可用瓜果纹、花边儿等。阶级的划分,已经细到服饰上了。清朝晚期,有了和西方的贸易交流,很多绦子进口于英、法等国。因为色彩更鲜艳,纹样更丰富,于是成为有钱人家的爱物,当时称为“洋货”或“鬼子货”。光绪年间有首诗里说:“女袄无分皮与棉,宝蓝洋绉色新鲜。磨盘镶领圆如月,鬼子栏杆遍体沿。”形容的就是女装周身四边镶滚绦子的情景。

  随着时间流逝,满、汉衣服基本一致了,汉族女装也都镶花边儿。清朝灭亡后,虽没了规定,但镶花边儿已成了女装流行的必备时尚,俗话说“离了花边儿不成衣”。从皇家的规定,到民众的普及,卖绦子的也和其他进胡同叫卖的行当一样,成了生活必需。

  卖绦子的一般都是上岁数的男性,因为所卖之物轻薄,无需费力,所以年老体弱的也能干。他们手举一根长竹竿,上面隔一段钉一个小圆环,把所卖之物依次挂上。这彩条飘飘的竿子只是招幌,他所卖之物都背在背上的大袋子里,谁挑好了要哪种,他就从袋子里找出,用尺子按要求量着卖。

  卖绦子的一般还兼卖拢子、篦子,虽然也都是妇女必备的用具,但因为不是易耗品,所以买此物的人很少。一进胡同,他就用苍老的声音吆喝:“卖绦子来——好看的绦子!”“各色儿的绦子来——拢子(就是梳子)、篦子(齿极密的梳子)我卖!”

  听到吆喝,四合院里的奶奶、大妈们都出来了,围着他的竹竿,热热闹闹地挑选、比划、问价、算计……相中了,说要几尺,他从袋子里找出同样的花色,左手捏住绦子和尺子的一端,右手快速拉向另一头,嘴里念着“一尺”,跟着左手一松,又捏住右手的位置,循环往复,顷刻就按要求量完了,剪断交货收钱。因为绦子是针织的,有伸缩性,他量时右手使劲拽绦子,自然就长了。买家要买八尺,他量完了嘴里还说着:“多饶您二尺,给一丈!”来买的都是家庭主妇,当然对这种测量方法也门儿清,但一般也都不说什么,乐呵呵买回家了。回去平放再量,顶多九尺,但总长也肯定不会比要买的少,大家都心照不宣,买卖双方都和气、高兴。

  现在的女装是日新月异、千奇百怪,街头万种风采,眼花缭乱瞅不过来。想看看“缘饰”服装,怕是得去博物馆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2 , Processed in 1.10227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