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铁匠铺

2022-5-22 13:06|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何大齐/图 木玉/文|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铁匠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匠之一,在旧北京城和北方的郊区乡镇,铁匠铺随处都可以见到。  打铁是重体力劳动,“打铁先需自身硬”,所以铁匠个个都是身体好、臂力强、手脚麻利的人。他们长年累月挥舞铁锤,膀 ...

  铁匠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匠之一,在旧北京城和北方的郊区乡镇,铁匠铺随处都可以见到。

  打铁是重体力劳动,“打铁先需自身硬”,所以铁匠个个都是身体好、臂力强、手脚麻利的人。他们长年累月挥舞铁锤,膀子、胸肌特别发达。高温的烘烤,让他们一年四季都汗流浃背,面色黝黑,手掌宽厚,老茧层层。

  打铁这一行,虽是苦营生,但日常生活谁也离不开它。这是一门古老的锻造工艺,漫长的农耕社会,无论锄、犁、镰、耙,还是锅、铲、钩、钉都是铁匠手工打造。让一堆硬邦邦的铁块服服帖帖地被锻打成方圆长扁尖的各类铁器,那绝非易事。

  铁匠铺必备的工具有火炉、风箱、大铁墩子、各种型号的铁锤及长把大铁钳子等。干活一般是师徒两人,徒弟拉风箱,将炭火烧旺,师傅用铁钳夹着需要锻打的铁料伸入炉内,火候必须掌握好,看着炉内烧红的铁料,不能烧得太软,又不能半生不熟。恰到好处时,将铁料夹出,放在大铁墩上,师傅不断翻动铁料,用小锤敲打不同位置,徒弟则抡起大锤,跟着师傅小锤的指挥,大锤随小锤相继落下。随后反复烧、反复锤打、冷却。据说一口铁锅,要锤打三万多锤。小锤、大锤默契配合,发出了不同声部的叮当声,带来很强的节奏感。在炉火和烧红铁料的烘烤下,师徒两人也不言不语,师傅掌钳、徒弟抡锤,辛勤的劳作中,透着岁月沉淀出的默契。平淡和辛苦中,也多了一丝和谐与温馨。

  铁匠铺生意总是兴隆,除了接送上门来指定的活儿,铁匠抽空还要打些居民家里常用的铁锅、饼铛、铲、钩、夹、刀之类的,摆在门前,供来往人群选买。他们平时饿了就做些简单的饭菜。守着高温的炉火,别说能热饭,就连天黑时屋子里也很亮。俗话说“南京到北京,打铁不点灯”,这当然是戏谑,也说明这行的辛苦状况。

  过去常说铁匠有三难:一是穿新衣难,长年与火打交道,锤点一落,火星四射,什么质地的衣服也得烧成马蜂窝,所以他们只能常年穿着破衣围裙;二是理发难,整天叮当锤打,铁末子扑脸钻头发,面似包公,理发时剃头刀都容易卷刃儿;三是娶媳妇难,干的是重体力活儿,收入却很低,又脏又累,自然成家就难了。

  虽在社会底层挣扎,但他们凭自己的智慧和手艺,为社会提供了家家离不开的各种用品,有句在制造业中流传的话说:“铁匠没样,边打边像。”铁匠和木匠、裁缝、盖房子的不一样,在打制前,是没有精确的规划设计的。他们下锤的时候有轻有重,没有标准模式,是边琢磨边落锤,边打边修正。但打着打着,一件精美的器物就出来了,这完全靠的是长期锤打积攒的经验,和脑子里对物体观察的悟性。这正是“轻重缓急凭心计,修旧出新看手艺”。

  随着社会的发展,锻造早已有了气锤、激光切割、真空淬火炉等技术,一些与工业化时代不适应的老手工艺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已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国工匠精益、专注、创新、敬业的精神,是我们永远要提倡、继承和发扬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10:16 , Processed in 1.09594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