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途中,漂亮的民国建筑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打卡选择。 (武康路日常) 在拍照之余也不免会好奇,这些细腻美观的历史建筑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设计者是谁,建造者又是谁?通过三到四篇文章,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民国建筑的源流、风格、时代特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这些赏心悦目的历史遗迹多一份深入的了解。 ***本文主要通过展示一些我熟悉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青岛等近代建筑遗存丰富的大城市中民国建筑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不同风格的特点和演化。很抱歉不太会出现我并不很了解的广州、汉口、厦门等城市的例子。此外东北地区由于近代建筑受日本影响,发展路径相当不同,所以也不会在整体讲解的部分出现(可能之后会单独写一篇:)) 文内图片一些为我自己拍摄,另一些为网图。 EP.1 晚清时代 风格的引入 尽管本文是民国建筑史,但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现在一笔带过一下晚清的建筑发展。 1842年后,随着租界和通商口岸的发展,西洋建筑开始在整个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迅速地扩大影响。在各个口岸城市,往往会建立教堂、商馆、别墅等西洋风格的建筑。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风格是英国带来的外廊式(veranda)建筑。 (顾名思义,在建筑的前部有个拱门组成的外廊。由于通风遮阳,在热带殖民地很受欢迎。) (19世纪的厦门鼓浪屿。几乎所有建筑都是外廊式。) (香港三军司令官邸旧址。外廊式建筑建造时间普遍较早,且不太适合华东、华北地区的气候,因此只在华南地区有少量遗存。) 19世纪80年代,随着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巩固,不少欧洲国家在其势力范围的中心城市开始修建带有本国风格的大型建筑。 (天津利顺德大饭店,外露的木框架带有浓厚的英国风格,灰砖的转角塔楼则颇有罗曼式气息。)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俄式木构东正教堂,已毁) (青岛胶澳总督府,德国古典主义风格) 1900年后,西方建筑已经遍布在了中国所有的口岸、省会和大城市。这时期不仅有更多的多元风格的西方建筑,随着清政府新政的开展,中国人新建的公共建筑也普遍地西化了。 (北京大学数学系馆与清陆军部旧址。较早期的官式西洋建筑往往采用外廊式设计,并布满中西结合的繁复砖雕。建筑材料往往是传统的青砖。) (北京,大理院大楼,第一座采用纯粹西方设计的官衙建筑。已毁。) EP.2 民国兆始 商业建筑的西洋化 先让大家看两张照片。 (1900年,义和团之乱前的北京前门大街。) (1949年,解放军从前门大街进入北平) 在大约半个世纪里,从建筑角度讲,这条大街发生了什么改变? 是的,除了大街变宽了,有电线了、有电车轨道了…最明显的一点是,两侧的中式平房全部变成了两到三层楼高的西洋建筑。 1912年到1920年左右,尽管时局动荡,但是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的地产开发也经历了第一个爆炸性增长的阶段。这一时期新建、改造的建筑,普遍采用了西洋风格。因此,在外国人控制的租界以外,西式建筑在老城区和各种新扩展的华人城区遍地开花。但由于大部分华人建筑业者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建筑教育,因此这些建筑普遍呈现了中西结合、华洋并存的特点。 (济南商埠地) (上海南市区) (天津南市区) (北京香厂新市区) 在这里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例这类建筑的细部。 (一座北方地区典型的“西洋”建筑的大门。) 在一二层之间设置了突出的檐口(cornice),和支撑檐口的托板(modilion)。 从墙面上半突出来的方形的壁柱(pilaster)。 窗户虽然不是拱形,但也采用了拱窗常用的窗框装饰。 但是大门两侧的对联、上面的匾额、两旁的石狮子…都让立面充满着中式铺面房的味道。更不要说建筑材料是青砖和灰泥,整个建筑的结构也更偏向中式木构。整体上讲,这是一个立面上大量吸收了西方元素的新式传统建筑。 上海里弄住宅的立面。相应地,吸收了西式建筑的老虎窗(roof window),但是仍然充满江南民居气息。 这一期主要讲了民国最初十年,一般城市建筑的普遍西洋化。下期,我们将主要聚焦在1920-1930年间,各大洋行和中国建筑师在各地建造的纯粹西方化的大型建筑,包括银行、学校、公寓… 从中品味一下纯正学院派的西方建筑风格。 大概一周能更... 一到两篇吧(心虚)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4 , Processed in 1.088409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