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PART 2已经写好了,但是仔细看过后发现对普通读者可能缺少一点铺垫… 似乎是有必要在讲述20年代的建筑大发展之前大概解释一下背后的技术原因,所以就顺带为大家科普一下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吧! (本文仅仅是建筑技术的科普性质简介,行文中会有许多不严谨甚至可能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海涵,也欢迎提出意见) 房子的功能是什么?获得一个有房顶、有四面墙、能够遮风躲雨的室内空间。 在室内空间不够用的时候,如何扩大?建筑尺度的扩展,要么是水平方向,要么是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就是把房子造得更大。于是屋顶需要遮盖的面积就更大了,换言之,屋顶的跨度就要增加了。 垂直方向,就是把房子造得更高,这样可以把内部空间隔成好几层,也增大了可利用的面积。但是这样,墙和柱的高度都要增加。 但是这两个方向的扩大都是有限度的。 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普遍采用的是砖木或砖石混合结构。东方建筑支撑屋顶靠的是柱子,砖墙只起隔离室内外的作用,因此有“墙倒屋不塌”之说;西方建筑支撑屋顶靠的则是砖墙本身。 (中式木建筑,不需要墙壁也能立起来) (中世纪常见教堂结构,可见重量是压在墙壁上的) 垂直方向上,无论是木头柱子还是砖石,强度都很有限。建筑越高,墙和柱越高,最底下的部分承受的垂直压力越大,越容易被压烂。此外,木头柱子和砖,对水平方向的拉力抵抗能力都很不足,摞得越高,越不稳定,越容易被大风和地震击倒。 水平方向上,中西方的屋顶通常都是木质结构。无论采用抬梁结构还是桁架结构,木头本身的强度都决定了屋顶的跨度不可能太大,要不然中间就塌了。 因此,古代建筑的垂直和水平尺度都是很受限的,这个受限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达到某个较高的高度或者跨度,而是为了这个目标,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实用性都要大打折扣。 (比如佛塔,可以造得很高,但是几乎所有的内部空间都要留给结构,很多塔甚至连楼梯的空间都挤不出来。因此,塔的意义几乎仅在于其高度带来的宗教价值。图中为正定开元寺塔,可见内部空间只有两边的一点点小缝。) (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厅,古代最大跨度的木屋架之一,也不过20米宽) 但是现代技术打破了这个限制。建筑工业在19世纪的革命依靠三样材料:钢筋、水泥和平板玻璃。 钢筋和水泥带来了一种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既抗压又抗拉,强度远超砖木。所以木制屋架首先被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梁和板代替,这样,建筑的水平尺度,或者说屋顶的跨度和房间的进深就大大增加了。 这种结构被称为砖混结构,即建筑四面是砖墙(砖抵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且廉价易造,暂时没被取代),屋顶和楼板是混凝土。今天中国六层以下的建筑几乎全是砖混结构,各位现在住的地方可能也是。这种结构清末就传进中国,民国初期已经大面积在一些四、五层高的建筑上应用了。 (一栋常见的农村房屋。每层之间的楼板是钢筋混凝土的,墙体是砖砌的) 但是砖混结构仍然有他的缺陷。一方面,它是砌体结构,也就是说它的墙体是用砖一层一层砌成的。我们前面讲了,这样的结构一旦建高了,面对地震和大风等水平拉力时,会变得异常脆弱。(想象把书摞到三层楼高时,多小的力就能使它倒塌。)另一方面,它是承重墙结构,也就是说建筑从上往下的重量是通过墙体传递的。因此,为了抵抗压力,越靠下的楼层,墙体就要做得越厚实,但这就使室内空间大大减少了,得不偿失。 (1891年建成的芝加哥Monadnock building是世界上最高的砖混建筑,为了抗压,一层的墙体明显地向外突出了一大块。) 于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一种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就在这时登场了。顾名思义,整座建筑是依靠钢筋混凝土材质的柱子和梁组成的框架支撑的,墙体不负载重量。钢筋混凝土优秀的性能可以很好地负担水平拉力和垂直压力,于是建筑不仅在宽度上,在高度上也能够尽情地攀升了。 (框架结构没有墙体也能自立) 和钢筋混凝土框架同时期发展的,还有钢框架结构,也就是不用混凝土,直接把用钢材搭成框架。钢结构自重较轻、跨度较大,适合高层、超高层以及需要灵活划分内部空间的建筑。然而民国时期,钢框架造价昂贵、技术要求高,所以在应用得较少,基本只在上海出现。 (上海有利大楼,1916年,公和洋行设计,中国第一座钢框架建筑。钢框架建筑的外墙看上去比钢混框架的更轻薄,凹凸的立体感更弱;另外窗户也明显地更大。) (上海百老汇大厦工地。30年代上海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钢框架,昂贵的造价是靠租界暴涨的地价支持的。) 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背景。框架结构、上下水、煤气管道、电梯等技术的成熟,为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20年代,尤其是1927年北伐战争后混乱的时局使得富裕人群涌入租界避难,刺激了上海、天津两大租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的高度,从10年代的6、7层,提升到20年代的10、11层,在30年代则突破了20层… 1927年起,亚洲最高建筑物的榜单就不断被上海的摩天楼刷新,并由1934年建成的国际饭店保持了29年(1963年被超越)。下期和下下期,我们会分别介绍1917-1927年间的古典主义与折衷主义大厦,和1927年后的现代主义和装饰艺术风(art déco)摩天楼。 搜索 复制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0 , Processed in 1.085300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