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简单谈了城隍、城隍庙、城隍庙的等级和都城隍庙的常识,本篇将详细介绍这座都城隍庙。 首先普及两个与本篇有关的小知识。北京金融街建成后老街区几乎无存,但有些街道名称保留了下来,成方街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明清时因都城隍庙所在而得名“城隍庙街”(图1,嘉庆《京城全图》),民国初取谐音改为“成方街”(图2)。明清时北京城以南北中轴线划界,东、西分别归大兴县、宛平县管辖。两县县衙也分别设在内城的大兴胡同和东官房。 ◼ 历史上的都城隍庙 历史上的都城隍庙规模宏大,位于现在金融街中成方街北侧(图2),从成方街到寺庙后殿的距离超过200米。寺庙前身为金中都城外的一座古刹,元至元十七年(1280)改建为大都城隍庙。明永乐年间重修并改名为大威灵祠,正统年间再次重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毁于火灾后重建,万历年间重修。清雍正、乾隆年间也曾两次重修。 元初城隍神被封为“佑圣王”,后经历代帝王加封,大都城隍神的最终封号为“护国孚化保宁弘仁广惠佑圣王”。从这冗长的名字看出,帝王们对城隍爷非常重视。 明永乐时期改建的都城隍庙按照“前朝后寝”的布局,寺庙分为两部分。前部为“大威灵祠”,后部为“寝祠”。院落坐北朝南,由南向北,山门以内为顺德门,内有钟、鼓楼。之后为阐威门,两侧有全国下属各地方的城隍立塑像。院内两庑为十八司,正中是主要建筑大威灵祠,其内供奉城隍塑像。后面为寝祠。另外,庙内还有治牲所、井亭、碑亭等建筑,和许多历代有关寺庙的碑记。更为珍贵的是,据记载庙内有明初石刻“北平府”三个大字,反映了当时由元大都改为北平府的史实,但早已无存。寺庙旧貌见图3、4。 十分可惜,清光绪初年,都城隍庙毁于大火,殿堂、塑像皆成废墟,甚至石碑断裂。清末仅修复三间正殿,以便春秋祭祀。现仅存寝祠(此句正式资料原文如此)。由于元大都古建遗存很少,都城隍庙后殿对于研究元大都地理位置有重要意义。 ◼ 我们眼中的都城隍庙 重修一新的都城隍庙后殿(寝祠)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高大靓丽,坐落于金融街一处街心花园的下沉广场内,正式的地址是成方街33号(图2)。与它为邻的是各大金融机构、知名国企的总部和名校北京八中。我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傍晚时常来这附近散步,累了就坐在花园的长条椅上与之相望(图5)。 寝祠面阔五间,前出抱厦三间,很高大且各部分比例协调,漂亮大方。黄琉璃瓦黑剪边单檐歇山顶调大脊。五踩重昂斗拱与整体建筑十分和谐(图6-11)。后殿两侧立有石碑三通,有些残破,其上字迹已不能完全辨认。周围绿地内还散落了不少无法修复的残碑碎片(图 12)。 ◼ 老北京城隍庙文化点滴 ◾️ 庙会:都城隍庙庙市是明清时北京最著名的庙会,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定期举办。东起西单旧刑部街西至都城隍庙,绵延三里。从基本生活用品到海外奇珍异宝,应有尽有,另外还有各种文艺演出,十分热闹。以至于其东边的一条街巷被称作“闹市口”。 ◾️ 祭祀:自明嘉靖年间开始,朝廷设置五月十一日为城隍祭祀日,每年这一天,朝廷派官员前往城隍庙祭祀,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清末。也有资料讲,每年仲秋和皇帝寿辰也要祭祀城隍。甚至遇到重大灾害时也要告诉城隍爷。 ◾️ 城隍出巡:每年五月初一,大兴,宛平两县城隍塑像要被民众抬出巡视辖区,并去都城隍庙“请示汇报”。 ️◾️ 烧火判儿:据记载,还有一种更有趣的习俗,正月十五“烧火判儿”。塑一巨大空腔城隍判官泥塑,内部填满煤炭点燃,泥塑眼、鼻、口、耳冒出火焰。届时,城隍庙内外彩灯高悬,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图1为颐和吴老提供的高清《京城全图》局部,图3、4源自网络,在此致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4 , Processed in 1.09653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