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碑刻解读一座城

2022-6-4 12:4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吕秀玉|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沿河城  这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城,山环水绕,风姿绰约。由于建在永定河边,故称沿河城。从见到她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地吸引,每次端详那斑驳厚重的老城墙,似乎都望见一位满脸皱纹的沧桑老人,无声地向世人诉说 ...

沿河城

  这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城,山环水绕,风姿绰约。由于建在永定河边,故称沿河城。从见到她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地吸引,每次端详那斑驳厚重的老城墙,似乎都望见一位满脸皱纹的沧桑老人,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什么,而那空洞的城门里写满了故事。

  无情岁月的冲刷洗礼,加上或人为或战乱的破坏,老城的伤口上长满了蒿草,而那些比老城更古老的喇叭花依旧子孙繁茂,年年摇曳生姿,为她不凡的过往平添诗情画意。虽经两次大的修复,老城却仍无法恢复当年威武雄壮之势。

  无疑,这是一座古代军事遗迹,与战争有关,与黎民安危有关。我猜度她一定有不同寻常的过往,更有许多后人无法解读的谜团,只是,这一切都被历史的烟尘所遮盖。老居民除了知道祖上是吃粮拿饷的官差外,对城堡的昨天知之甚少。

  所幸的是,一块与这座城有直接关联且最具话语权的石碑,居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到现在。毫无疑问,这是解读沿河城最好的证据,只是碑石上那些文字虽清晰可辨,但晦涩难懂,许多文字犹如天书。这碑文到底说了些什么?

石碑与城旁的大山

  古碑距今数百年

  初见这碑,顿觉眼前一亮,年代和文化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细观图文雕刻,精细考究、匠心独具。石碑高2.17米,宽0.88米,汉白玉石质,显得端庄大气。额首呈方圆形,阳刻云纹优美饱满,环绕着中下方“沿河口修城记”六个篆字。额首下方的碑身四周雕刻着精美的浪花纹饰,中间碑文为阴刻,字迹镌刻清晰隽秀,错落有致,整块石碑浑然天成气宇轩昂,如同一件年代久远、颇具文化品位的精美工艺品。

  好奇心驱使我多数走近它,欲探寻其中的奥秘,也曾抄录碑文,试图翻译破解。我深信几百年前的古人为一座城树碑立传,肯定有他的初衷和目的,也一定有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许多难以辨认的天书般的繁体字、通假字、异体字,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根本查找不到,加上古代碑文没有标点,致使很多地方无法断句,严重制约对文意的理解判断,也许一字之差就会完全改变文意,甚或误入歧途。

  虽然我无法破解碑文,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让我从未放弃过对沿河城历史的探究。通过各种渠道,我阅读了能找到的关于这座城的所有资料,其中大部分是热衷痴迷家乡文化的本土人士的研究著作。另外,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书很火,就是《明朝那些事》,全书一套7本,我读了两遍。读该书的原因是明代建的沿河城,我想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政治等状况。作为时代的产物,沿河城的建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形势必然会有一定的联系。为此,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万历初年,也就是沿河城建城前后的那段历史,果然收获不小。

  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当初沿河城那朦胧神秘的面纱逐渐被揭开,真实的面目在我面前越来越清晰。

  转机的出现毫无征兆,一天我在网上浏览,无意中突然发现了《沿河口修城记》的碑文!定睛细看,不仅那些晦涩难辨的文字全都转换成了现代汉字,还标注了标点符号。这一发现对我来说非同小可。不仅如此,更让人惊喜的是,后面居然还附有翻译过来的白话文。真应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急不可耐地阅读完碑文,对碑文的大致意思有了初步地了解,一是现代汉字其义自现,再有就是那些标点符号发挥了很大作用。紧接着我又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译文,几十年的迷雾终于拨云见日,从心里敬佩感激这位研究者。

  我对译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几十年的困惑折磨人太久。对照碑文,我开始反复推敲译文,逐字逐句仔细斟酌对照,上下联通揣摩作者的意图。这一对比发现不少问题,一是译文有些地方的翻译不是很准确,有的地方甚至还掺杂了译者的主观臆断,二是个别地方有严重的曲解误译。

  本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我找来工具书,重拾上学时的古文翻译功底,拿出对感兴趣的事一定要探究到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的执拗。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逐字查字典,实在不懂就请教他人,在原译文的基础上加工整理,纠正个别错字。比如原版本中的“黄池将鼓时时而有”,其实应为“黄池桴鼓时时而有”,“桴”是小筏子的意思,意指“浑河的泥塘水池中常有乘着小筏子的盗匪出没”,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再就是将翻译不准确特别是误译的部分大胆予以纠正,再经过反复多次修改润色,直到自己认为满意。至此,这块立于公元1591年、距今430年的碑刻终于成功破解。


沿河城城墙 (文中照片均为吕秀玉摄影)

  沿河城为明代要冲

  《沿河口修城记》确实承载了太多的信息,“国家以宣云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荡荡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首先阐明沿河口的战略地位,在“腹心要害处”修城的必要性。以国家的名义开篇,可谓气势不凡。其次是建造年代,“今皇帝六年……”明确指出沿河城建于明代中后期的万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8年。

  从碑文内容看,沿河城是和平年代有识之士为加强战备防御能力而建造。1578年,巡抚保定,提督紫荆、倒马等关的朝廷官员张卤,按惯例巡查紫荆关辖区沿河口防务时,发现此地军事防御设施欠缺,在此前官员奏请并已得到万历皇帝奏准的前提下,借巡防之机下令修建。

  碑文不仅详细介绍了修城的原因、经过、作用,最重要的是阐明修建沿河城的意义:“此其为国家计久远,岂惟一城!”这是为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岂止是一座城!文章还引经据典,用导致北宋亡国的“靖康之耻”这一史实,凛冽指出:“虏閧于西陲而言者始扼腕谈御虏事,练甲缮塞,凛凛不暇给!”等到胡虏闹哄哄地侵犯到西陲边境,才开始痛心疾首、顿足扼腕地商议如何防御胡虏,再操练兵马修筑边塞,严肃地说,实在没那个空暇了!表明国家要长治久安,需警钟长鸣,国防建设一刻不能松懈。

  碑文中“设险守国要惟在任人哉!”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要义,文章有理有据,既有修城前后社会状况的对比,又有借古论今的教训警示,融政治高度、现实意义于一体,一位封建士大夫忠君爱国、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情怀一览无余。文章洋洋洒洒纵横捭阖文采飞扬,堪称一篇与《岳阳楼记》相媲美的锦绣文章。

  碑文破解后,我不禁对碑文的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谁有如此殊荣,让文章与名字立于天地之间,千年不朽,万古流芳?文末落款:“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北海冯子履撰并书”。冯子履,何许人也?为何非要“驿传”他来写?难道京畿之地天子脚下就无人能担当此任?

  冯子履,山东临朐人,明朝官员,进士。自祖父起至其子,祖孙四代出了9位进士。“子履弱冠能文,提笔千言立成”,冯氏家族在中国文学史上属于“现象”级的文学世家。原来是当时冠盖京华的一代文豪为沿河城留下的墨宝!

  岁月无痕,世事沧桑,穿越四百多年的风烟,时光的脚步来到了公元2019年。这年8月,沿河城西门——永胜门前迎来历史性一幕,历经劫难的《沿河口修城记》碑身与碑座在分离半个多世纪后,再度聚首并昂首矗立西门城垣下,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沿河城一道得到永久性保护。蓝天白云下,城堡与碑石相得益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

  相信千百年后,碑石与老城依然会像今天这样屹立于蓝天白云下,祖先遗留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需要一代代炎黄子孙的传承保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05:08 , Processed in 1.10044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