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湖畔的书香

2022-6-4 13:0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钟桂松|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杭州西子湖畔之孤山西泠印社 张仁芝  书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和载体,一个地方在文化上是否富有,要看这个地方有没有书香,要看这个地方的人对书有没有感情。  漫步于西湖畔,除了能看到桃红柳绿,还能感受到浓浓的 ...

杭州西子湖畔之孤山西泠印社 张仁芝

  书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和载体,一个地方在文化上是否富有,要看这个地方有没有书香,要看这个地方的人对书有没有感情。

  漫步于西湖畔,除了能看到桃红柳绿,还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这书香是从哪里飘来的?朋友告诉我,杭州有不少爱书人,这些人对书爱到了痴迷的程度,正是他们营造出西湖畔的书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杭州的两家品牌书店——晓风书屋和纯真年代书吧。

  二十多年来,晓风书屋的门店由少到多、由点及面,已成为杭州城内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连一些大医院里都开设了晓风书屋,这是其他城市很难做到的。医院的空间本就拥挤,哪里有空余的地方开书店?但是伴随城乡人口的流动、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升以及健康意识的觉醒,大城市的医院已成为人流密度最高的地点之一。我曾因工作关系到杭州的一家大医院调研,这家医院每天的门诊量约为一万多人次,加上陪同病人的亲友,来门诊楼化验、检查以及住院的患者,人流量大概在四万人次左右。如此密集的人流,医院自然是人声鼎沸,沸反盈天。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有一个相对安静的书店,让人们焦躁的心情得到暂时的缓解,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不仅大医院里有晓风书屋,本来文化底蕴就很深厚的博物馆、美术馆里,也有晓风书屋。虽然这些地方的人流量不大,但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的人,大都热爱文化,观展之余到书店逛一逛,实在是理想的调剂。我曾去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晓风书屋参加一个朋友的读书活动,切实感受到那种文化氛围,那股浓浓的书香。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里,时间本就过得很慢,步入晓风书屋后,这种缓慢感会越发强烈。如果是春天,晓风书屋外阳光明媚、樱花灿烂,室内,龙井新茶洋溢着清香,可以一边喝茶,一边读读刚上架的新书;如果是秋天,晓风书屋外飘着馥郁的桂花香,在不冷不热的日子里无论是喝咖啡还是喝茶,都无形中注入了书的芬芳。晓风书屋的经营者为自己、也为杭州人创设了一个宝贵的精神家园!

  纯真年代书吧也是杭州城内名气不小的一家书店,它的出现和存在,令人感慨不已。纯真年代书吧原来的主人是浙江文艺界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我们俩平时都很忙,交往不多,但我读过他的著作,对他十分敬佩。至于他为什么开书店,据说是因为他的夫人身体有恙,为了让她生活得充实一些,进而忘记病痛,他就盘算着为夫人开一家书店,交给她来经营。他的夫人一心投入书店的经营后,身体状况果然有所好转,不料他自己却因病英年早逝!如今位于宝石山半山腰的纯真年代书吧,就是他们夫妻恩爱的见证,每次陪朋友爬宝石山,我都会到这里看一看。纯真年代的浪漫故事一直在杭州人的心中流传,从未间断——每隔一段时间,纯真年代书吧都会举办诗歌朗诵会,杭州的文学爱好者爬上宝石山,在书吧里相聚,共筑文学和诗歌的文化高地。

  无论是走进晓风书屋还是走进纯真年代书吧,都会感觉到杭州人对精神家园——书的执着和坚守,这是其他地方很少能见到的。

  杭州人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和坚守,是有传统的。当年《四库全书》在杭州的境遇,就充分体现出杭州人对书“爱到痴迷”。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开始编修《四库全书》,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编修工作全部完成。这期间,清政府陆续缮写七部,分颁内庭四阁及南三阁,杭州的文澜阁是其中之一。浙江是对《四库全书》编修贡献最大的省份,而杭州是浙江省的首府,能够入藏一部《四库全书》,在当时的杭州人看来,是非常荣耀的事。

  文澜阁位于西湖孤山南麓,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成。三年后,《四库全书》开始陆续入藏,至乾隆六十年(1795)入藏完毕。据记载,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有35990册,另有《目录考证》227册。《四库全书》为绢面包背装,绢面采用四种颜色以区别经、史、子、集四部——绿色的为经部、红色的为史部、蓝色的为子部、褐色的为集部,每册卷端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方印,卷末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用素绫牙签函套装护,分置香楠木匣中。

  到了咸丰年间,即1860年至1861年,太平天国的战火烧到杭州,文澜阁被毁损,阁书四散。杭州街头出现了《四库全书》的卷帙,古籍散叶被散兵游勇用作食品包装纸,一些书商掮客也从中浑水摸鱼,甚至让宵小之徒到文澜阁里偷书以牟利。

  《四库全书》遭此劫难,有杭州人站了出来,为西湖畔的书香不遗余力地奔走——炮火一停,杭州人丁申、丁丙兄弟就带着人和推车赶到文澜阁,冒着生命危险将文澜阁的阁书抢救出来运至西溪,连续多日往返数十里,共抢救出阁书8140册。当时,战火尚未完全熄灭,丁氏兄弟担心抢救出来的阁书再次遭劫,又用船将其运到绍兴、宁波,再渡海至上海,其间屡遭歹徒袭击,丁氏兄弟以性命相护,等这批阁书辗转回到杭州时,已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

  那时,文澜阁已无法藏书,丁氏兄弟便将这批阁书暂时存放在杭州府尊经阁。1881年上半年,杭州文澜阁复修完成,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这批阁书全部移藏至文澜阁。令人叹惋的是,回到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已经不全,远没有最早入藏时的规模。为此,丁氏兄弟开始斥巨资收购于兵荒马乱时代散落民间的《四库全书》,历时多年,共搜集到上万册。这些历经战火洗礼的书有的残缺不全,有的纸张破损,有的污损严重、字迹模糊,丁氏兄弟又雇用了百余抄写人员,以每千字四十文的价格,用朱丝直格纸抄补散佚之书,前后历时七年,耗资五万余元,虽仍未恢复旧观,但丁氏兄弟居功至伟!

  在丁氏兄弟之后,仍有人为《四库全书》的完美入藏而殚精竭虑。浙江省图书馆的有识之士曾进行了两次“补抄”。第一次是“乙卯补抄”,从1915年到1923年,由钱恂主持。钱恂在北京、杭州两地同时组织人员补抄,历时八年,共补抄缺书32种,购回旧抄182种。这是多么巨大的工作量?没有情怀是坚持不下去的。第二次是“癸亥补抄”,从1923年到1925年,主持者是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张宗祥。张宗祥组织人员到北京借文津阁《四库全书》补抄,动用二百多名抄手,历时两年多,共补抄缺书缺卷211种2046册,重校丁氏抄本213种2251册。据说杭州的读书人对补抄《四库全书》十分看重,我看过一段记载,一位曾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先生退休后,总觉得自己还能做点事,便去找张宗祥。张宗祥安排他到北京抄书,这位先生非常高兴,感觉自己终于能做点留得下去的事了。看到这个故事,我非常感动,杭州人为了传承书香不计名利,心甘情愿坐冷板凳抄书,这样的事名垂青史、功德无量。

  我曾专门去浙江图书馆参观《四库全书》,书的精致装帧和历经数百年洗礼散发出来的书香,令人陶醉,也让人心生敬畏。见过《四库全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向用生命守护《四库全书》的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因而也就更加珍惜如今西湖畔荡漾的书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7 , Processed in 1.10655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