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的交叉路口迆西、东交民巷中段的路南侧有一段由围墙与房屋外墙及大门联结而成的灰砖墙体,房屋为单层平房,以其中西合璧的式样引人注目。该房屋为覆以仰合瓦的双坡顶屋面,檐部有砖砌线脚及托檐石式装饰,在房屋沿街外墙的墙角及中部门楼两侧的顶部均以凸出的八边形小尖塔装饰,尖塔顶部为锥顶,底部为凸肚形线脚。在房屋外墙上,开有弧形窗楣的小窗。从这座房屋的位置及造型推测,它或许是当年德国使馆东北隅仅有的建筑遗存,姑且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座房屋及其联结的围墙之内即德国使馆旧址。 在东交民巷列国使馆中,除规模极小的葡萄牙使馆及西班牙使馆没有建筑遗存外,占地较大的外国使馆中,只有德国使馆鲜有任何显露蛛丝马迹的建筑遗存,从而为这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国驻华公使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只能通过影像资料来管窥德国使馆的历史原貌。 德国使馆大门(右侧)及法国邮政局(左侧)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崇纶与普鲁士及德意志各邦的代表艾林波签订《中普通商条约》,共四十二款,另附“专条”。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在条约交换批准五年之后,允许普鲁士使节进京居住。” 《中普通商条约》是普鲁士强加在清廷所代表的中国政府和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与普鲁士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也使得普鲁士取得了与英、法等西方列强在华的同等特权,为普鲁士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创造了便利条件。《中普通商条约》签订十年后,1871年德意志统一,这个条约为德国所继承,成为中德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清同治元年(1862年),随着《中普通商条约》的签订,普鲁士及德意志邦国迅即在北京东交民巷中段路南、洪昌胡同(今台基厂大街南段)西侧圈地设立了德国使馆,南界直抵北京内城南垣的城墙根。德国成为继英、法、俄、美后第五个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的国家。德国首任驻华公使为列斐士。 1903年使馆界总平面图中的德国使馆 德国使馆总平面图(1903年) 德国使馆接待厅内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庚子战乱”,由于德国使馆位于东交民巷“防区”东南部,受到义和团及清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使馆内建筑受到严重损坏。 在德国历任驻华公使中,以克林德最具知名度,在“庚子战乱”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克林德事件”,这一事件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重要导火索。 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1853-1900) 1900年6月19日,东交民巷各国使馆接到清廷照会“限二十四点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但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洋人们根本不敢踏出东交民巷半步。于是,各国公使向清廷提出延缓离京日期。直至1900年6月20日上午九时半,清廷仍未答复,脾气暴躁的克林德遂决定亲自带翻译柯达士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讨说法,当他们乘坐两顶礼轿出东交民巷东口后向北穿过东单牌楼来到西总布胡同西口附近时,刚好遇见带领清军巡哨士兵巡逻至此的满洲正白旗神机营章京恩海,恩海欲拔枪射击,克林德见状抢先开枪,恩海闪躲后将克林德射杀。柯士达带伤跑回东交民巷。恩海等人分取克林德的银表、戒指、枪械等随身之物后扬长而去。 克林德葬礼的送葬队伍,远处建筑为德国医院 德国使馆花园中的克林德墓 关于恩海的被捕有两种不同说法:其一,恩海在通缉布告贴出后次日主动到第二安民会所自首;其二,日本密探在当铺发现克林德的银表,据此查出克林德之死为恩海所为,在日军控制区将恩海缉获。八国联军组成所谓“法庭”对射杀克林德的恩海进行审讯,恩海在审讯中神情自若,承认杀人,并表示系上司指示“遇外国人即杀”。 满洲正白旗神机营章京恩海 1901年1月1日午后,在西总部胡同西口,由德国驻华全权大臣穆里监斩,那桐代表清廷皇帝诏旨致祭,将恩海行刑问斩。恩海的照片被登在当时英文、法文报纸上。 1901年6月25日,清廷被迫根据列强议和大纲的要求,在东单牌楼以北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开始动工为克林德修建横跨大街的石质牌坊。 牌坊采用中国传统的四柱三间七楼形制,宽4丈7尺、高2丈,横额用汉、德、拉丁三种文字镌刻光绪皇帝的《惋惜凶事》之旨:“德国使臣男爵克林德,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并表朕旌善恶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 1901年7月12日,清廷派醇亲王载沣为特使专程赴德国,向德皇赔礼道歉。 醇亲王载沣(1883-1951) 德皇威廉二世(1859-1941) 1901年9月7日,清廷与列强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为德国公使克林德树碑立坊成为条约正文第一款。 克林德牌坊又称克林德碑,花费白银120万两,历经一年零七个月的建设,于1903年1月18日竣工,在京城俗称为“石牌坊”。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战胜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曾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两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因而也跻身战胜国之列。“一战”胜利消息传到北京后,市民欢腾鼓舞,11月13日将视为国耻的克林德牌坊拆除。 1919年3月15日,在协约国的敦促下,将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内的原克林德牌坊石构件重新动工组建一座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重建石牌坊由原先的“四柱三间七楼”改为“四柱三间三楼”。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牌坊横额正面镌刻“公理战胜”四字,背面镌刻英文“RIGHT CONQUER SMIGHT”,因此被人们称作“公理战胜坊”。 公理战胜坊 1952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将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今天,保卫和平坊成为北京中山公园内一处著名景点。 保卫和平坊 言归正传,再看看德国使馆内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建筑。德国使馆的建筑可分为1900年“庚子战乱”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在“庚子战乱”中德国使馆遭受严重损毁,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德国使馆经过重建,其建筑格局及单体与损毁前会有所不同。而留存至今的德国使馆照片多数年代不详,我们只能将两个时期的建筑大致分为单层的中式传统建筑和二层的西式建筑两种建筑类型。 从一张在“庚子战乱”后航拍的照片来看,当时德国使馆仍存在四组中式传统建筑。分别是使馆大门及包括大门在内的一排沿街单层房屋、大门内东南侧的一组屋顶为三勾连搭的坐北朝南的单层房屋、大门内西南侧一组屋顶为双勾连搭的坐北朝南的单层房屋以及其南侧一组屋顶为双勾连搭的坐西朝东的单层房屋。除上述仍保存完好的中式建筑外,则是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的二层西式建筑。在大门内西南侧双连搭房屋西侧与之紧邻是受到损坏的小教堂。 德国使馆大门坐南朝北开向东交民巷,为三开间的王府大门型制,屋顶是卷棚顶,大门前出廊,门前立一对与上(下)马石合二为一的独具特色的高大石狮。 德国使馆大门外侧 德国使馆大门内侧 大门内东南侧的一组中式建筑也颇具特色,建筑坐北朝南,为加大建筑进深,屋顶采用三勾连搭的形式,南北两侧的屋顶为卷棚顶,中间的屋顶高起,为两端带舐吻的起脊屋顶,在中间屋顶的西山墙又突出半亭。三个屋顶的西山墙均开有方窗,窗顶部有三角形线脚装饰。 前景为德国使馆的中式建筑 德国使馆内的中式建筑(1900年) 德国使馆内的西式建筑都是二层楼房,首层建筑入口为突出的圆拱柱廊,高出屋顶的山墙以小尖塔或巴洛克山花装饰,建筑檐口有细腻的托檐石装饰,斜坡屋顶上高高耸立的烟囱也构成立面的装饰元素。两层外窗都有向外打开的木制百页,窗上口为弧形窗楣。 德国使馆内正在维修的西式建筑(1900年) 在德国使馆的西式建筑中,有一座建筑显得与众不同。这座建筑南立面的外廊采用了类似于二十世纪初新艺术风格的木构(或钢构)装饰,南立面以大块玻璃呈现出以虚为主的立面特征。该建筑成为德国使馆内的标志性建筑。 在德国使馆的中式建筑及西式建筑之间,留有开阔的绿化庭院,其间还摆放着火炮。 德国兵营与德国使馆并不毗邻,而是位于德国使馆迆东的比利时使馆的东侧。兵营建筑由德国人开设的龙虎公司设计。 1903年使馆界总平面图中的德国兵营 德国兵营总平面图(1903年) 在德国兵营东侧、位于东交民巷东口堡垒式大门之外东南侧的空地是德国兵营附属的练兵操场。 1903年使馆界总平面图中的德国练兵操场 德国练兵操场总平面图(1903年)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崇文门地处德军驻守范围之内,德国人在崇文门城楼西侧的城墙上修建了防御工事。 崇文门西侧城墙顶的德国防御工事(1903年) 今日德国使馆旧址内的原有建筑已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大体量的首都大酒店及东都宾馆等现代建筑。 在德国使馆旧址内建成的首都大酒店(右图)和东都宾馆(左图) 德国使馆旧址东侧邻台基厂大街南段(原洪昌胡同)所建现代建筑 此文开篇提及德国使馆旧址东北隅的以小尖塔装饰的平房,与此平房隔东交民巷相对,是一座高大的凯旋门造型的圆拱大门,它是原法国使馆大门…… 作者简介:刘文鼎 北京文鼎筑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 / 城市研究者 / 自由撰稿人 在《建筑师》/《建筑创作》/《城市建筑》/《现代装饰》/《中外文化交流》/《建筑师》(台湾)/《安居乐业》(韩国)等学术期刊及建筑类图书发表文章五十余篇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3 , Processed in 1.08405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