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先贤的事迹,令人景仰!在昌平区,就有这样的一位乡贤,至今被昌平人民所怀念。 麻兆庆,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6),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昌平区阳坊镇西贯市村人,回族学者,著有《昌平外志》、《文庙思源录》等书。麻兆庆祖上在明代嘉靖年间落籍昌平,世居沙河巩华城,清代,麻氏迁家于张家口市阳原县,后又迁至西贯市村居住。 麻兆庆祖上以耕读传家,至其本人,早年曾在军中为幕僚,被保举为候补训导一职,后为侍奉母亲,回归昌平,在家乡开学授徒。光绪五年(1879),麻兆庆被邀请参与编写光绪《昌平州志》,骑驴遍行昌平,采访故老,考察人文地理。在州志编写过程中,因对昌平的建置沿革与同仁意见相左,发愤历经十二年,著作完成《昌平外志》,弥补了《昌平州志》一书的不足。此书至今仍是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地理历史学的珍贵资料。他也是西贯市村600多年来,唯一有著述传世的回族学者。1900年八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光绪等人匆匆逃离北京,逃亡第一站落脚在西贯市村。西贯市回民在这民族危亡之际,护养圣驾,为慈禧等人提供了衣食住行。慈禧感念于此,召见了村中唯一的学者麻兆庆先生,垂询一二,颇多褒奖。 众所周知,腐朽的晚清社会是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抵不过黑暗的官场人情。麻兆庆区区一个布衣,其独到的治学观点不被引起重视,尽管他不辞辛苦,不惮烦难,赢驴奔走于乡间,却也只换来聊聊鼓励之语。麻兆庆愤而离开志局,另辟蹊径,治学他不迷信书史,抗争不畏强势,坚持实地考察得出的论证,即使典卖田产,也要将自己的观点付之梓板。“庶免后之读史者,谓我昌平无人焉”的信念激励鼓舞着昌平一代治史者。 “生平作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无控人之词,亦无控人之案”,麻兆庆这种具有独立人格的高尚品德,在清末社会的腐败环境中,实属难能可贵。作为一个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麻兆庆虽隐居乡间,但他不甘暴弃,如有展露才华的机会,他仍然满腔热情的投入进去。他曾说过,“我是回族人,是一个血性男儿,做事光明磊落,无论何时,我都不能做人云亦云的事情。”从他的这一番言论,可以看到麻兆庆身上所带有浓烈的民族性格! 麻兆庆在编写《昌平州志》一书中,虽与书局同僚的学术观点不同,退出了书局。但他对编写州志仍然乐于助成,无私奉献,将自己的采访考察资料全部留在书局,作为回族人的麻兆庆,他的行为表达出了回族是一个开放性极高的民族,正是由于其积极开放的民族性格,才得以为昌平留住了历史! 在西贯市村清真寺大殿抱柱上的一副楹联写着:“自唐以受降三十册宝清真清净。正教须遵行五时朝拜裕国裕民”;在殿外门侧一副楹联:“欲溯大原举足莫从他路去,恩归至道收心须入此门来”。这两幅楹联被视为村中重要文化遗存,其文辞、其书艺皆岀自麻兆庆先生之手,体现了西贯市村民的人生理念与人生规范。 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10月12日,麻兆庆病逝于西贯市村家中,终年66岁。麻兆庆的著作,除了在世流传的《昌平外志》和《文庙思源录》外,还有遗文碑记数篇,麻兆庆的故居,执教处,墓址仍有遗迹可寻。10月12日是麻兆庆先生逝世120周年,作为曾经为昌平历史文化做出贡献的回族学者,他的“足以对我昌平人”的豪情,永远激励着昌平人探索进取,励志前行的步伐。 西贯市清真寺 麻兆庆先生手迹 搜索 复制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49 , Processed in 1.08776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