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

2022-7-11 09:1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锐英|来自: 北京桥梁

摘要: 引言北京,一座天汉之桥北京,古称幽燕、幽都、幽州,幽幽之中自有深意,北京就是一座沟通天地万物的桥梁。按照中国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法天象地的传统观念,将天下分为九州,各自对应天上的某个星宿,或将星宿分配给地 ...
引言[1]

北京,一座天汉之桥
北京,古称幽燕、幽都、幽州,幽幽之中自有深意,北京就是一座沟通天地万物的桥梁。
按照中国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法天象地的传统观念,将天下分为九州,各自对应天上的某个星宿,或将星宿分配给地上的九州,这种对应关系称之为星象分野。宿字读为xiù,音秀,表示为天上的星座。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指参宿为益州分野,井指井宿是雍州分野,蜀道则跨益、雍二州,可以摸到参、井二宿,以此比喻蜀道之高峻。
对于幽州呢,《汉书·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燕地幽州的分野当在二十八星宿之东方七宿的尾、箕之间,也有说在箕、斗之间。二十八宿分为四象,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每象有七个星座,都在黄道带内。箕属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最后一宿,倒数第二是尾宿,斗属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之首,此斗不是北斗而是南斗。此处,箕字读为jī,音积,本义簸箕,因四星组合形如簸箕。斗是量米用的,箕是扬粮食用的,它们都是农具,常常并称。尾、箕和斗的分野位居东北方位,正好横跨在银河之上,形似过河的渡口。所以,《尔雅·释天》说:“析木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晋书·天文志上》即曰:“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相对应的幽州北京即为汉津,天汉指银河,汉津之意即为银河上的渡口。直接点明析木之津为桥梁的是北宋的邢昺在《尔雅疏》中道:“析木之津……以箕星为隔,隔河须津梁以渡,故谓此次(星次)为析木之津也。”
很巧,按照西方星座传统,尾、箕、斗三个星宿分别归属于天蝎座和人马座。人马座(又称为射手座)是一个黄道星座,人马座A星位于银河系中心方向,最亮星为箕宿三(人马座ε),每年7月7日子夜,人马座中心经过上中天(天顶),所以这部分银河是最宽最亮的。而且冬至点就在人马座,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与二十八星宿同样古老的还有一种星空分划方法,这就是十二星次,尾、箕两宿合为析木星次,析木在汉津,因而幽州又名为析木之津,简称析津。《晋书·天文志上》亦曰:“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燕之分野,属幽州。”五行中东方属木,北方属水,析木正好处于二者边界,木浮于水,因名析木。析津两字真正成为北京的地名是在辽代。辽开泰元年(1012年)设幽州为燕京,是为辽南京,治所名为燕京析津府。有一本北京最早的地方志,其书名即为《析津志》,又名《析津志典》《燕京志》,元人熊梦祥所撰,即得名于此。

二十八宿与析津之津天文图(面向北极仰视图,本书绘制)

[1] 本书为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资助项目。

光明日报出版社,ISBN978-7-5194-6533-9,2022年3月第1版。
导读
说到北京桥梁的图书文章太多了,但大多是针对一座座桥梁,或叙说它的前世今生,或讲一讲它的故事传说。本书的特点是着眼于北京中轴线上及其历史影响范围内的桥梁,通过桥梁建筑蕴意,探寻桥梁与北京城和中轴线的历史空间关系,在天地交通的历史时空中展现桥梁的文化脉络,便于读者通过这一座座桥梁去瞻望北京的历史长河,在正阳桥上等待帝都的大门开启,在金水桥上迎接五千年的庄严,走上万宁桥可以回顾过去、瞻望未来,还有市井中的银锭观山,悠悠胡同中板桥入画……北京的古道、古渡、古桥曾经走过了金戈铁马,如今的长安街上迎来了盛世繁华,古往今来令人思绪万千。
本书将中轴线区间和桥梁分布空间分为下述三大段,这也是本书的阅读线索:
第一段,回顾历史:自正阳桥和正阳门为起点,向北至景山,展现的是元大都的规划思想与兴建历史脉络,以及古代朝廷的重要政务和节气时令,还有人们的空间心理,大致也是这个方向。
第二段,桥梁漫步:自地安门(厚载红门),包括东步量桥、西步量桥,经万宁桥,至鼓楼、钟楼,作为一个区间,瞻前顾后、左巡右视,因为这是大都的重要一区。然后,围绕中轴线和水脉,本书将从故宫的西、东两侧,顺水向南,介绍什刹海、金水河、西苑三海、玉河和通惠河上的部分桥梁,它们与中轴线息息相关。
第三段,瞻望未来:自前门向南过天桥至永定门桥,以至于永定门外凉水河上的永胜桥,这个方向符合古代皇朝祭天的走向,也是明代北京外城向南拓展的方向。而且直到清代,北京的主要出城方向也不是永定门,而是出正阳门后右转向西,自广安门出城,或是向东出朝阳门至东便门大通桥到通州北运河。永定门主要是象征性的,不是交通要道。
关键词:北京桥梁  北京中轴线 龙脉  古桥  桥梁文化


序一:纵览中轴桥梁,串联历史脉络,丰富文化内涵

周正宇

北京是千年古都又是国际化大都市,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大小桥梁遍布城乡,在桥梁文化与桥梁建造技术方面拥有独特魅力,值得大书特书。但总览已经发表的北京桥梁历史文化的书籍,一座座桥梁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逐一观览各具风采,有沿河而下的,有顺路而行的,有分区域汇总的,但感觉缺少与北京城的空间关系。一座桥就是一个节点,几座桥就连成一线,各条线交错构成了北京的交通网络,每座桥都不是随意建造的,在800年古都北京和现代北京的历史空间中,都有其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地位与作用。

《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可谓独辟蹊径,专门从北京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街道与水系的脉络入手,将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逐一串联起来,视野宏大,并且有着足够的历史深度和广度。作者通过追寻古都北京的风水理念,注重古人的视角结合现代人的视野,走在书中谈及的桥梁之上,就像刘秉忠、郭守敬站在你的身边指点迷津,顺桥前后可穿透历史的迷雾,横桥左右可看遍历史的风景。这不是孤立的一座桥,而是与周边的桥梁相互呼应,与中轴线的建筑共同构成天经地义的空间安排,与北京城的历史与发展关联一体。通读本书,走在中轴线的桥梁之上,将自然、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融会贯通起来,这种走在桥上看历史的眼光,给人以新的启迪。

作者王锐英之所以能够具有这样的视野,除了用心之外,还在于他是道路桥梁专业出身,有着理工科的背景,同时在北京建筑大学长期从事建筑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又有了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与设计的观念和素养,故而能够与众不同。特别是本书围绕北京的中轴线,论述北京中轴线的桥梁,可以说是把准了古都北京城市规划思想与桥梁历史的脉搏,把城市、建筑、道路、水脉和桥梁串联起来,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对于北京正在申报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北京桥梁的事业和视野,不是中轴线桥梁所能够完全概括的,还有交通的视野、河流水系和水文化的视野、科学技术的视野、文学艺术与桥梁美学的视野等等。但中轴线的视野在北京乃至全国和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对于北京桥梁的研究、桥梁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北京的桥梁众多,其中古桥又是独具北京文化特点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以中轴线上和皇家园林中的桥梁最有特色,既有历史文物价值,又兼具皇家气派和市井风味。本书纵览中轴线上的桥梁,串联起绵延不绝的历史脉络,发掘丰富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让这些古桥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光彩,必将为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添新的一笔。

我与王锐英是大学同学,是已届退休的老同学了,我们都是从大学毕业即投身北京的交通及道路桥梁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我也曾主持和参与修建了许许多多的桥梁,对自己建造的桥梁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座桥梁都凝聚着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方面建设者的心血,可以说一座好的桥梁不仅具有交通的功能、工程技术的价值,更是一件艺术品。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交通的便利、城市的景观、登高望远的景致、奔向远方与未来的信心。由此观想古人每修建一座桥梁之前都要焚香礼神,当它建成那天也应有竣工大典,还要勒碑记功,费尽移山心力,期待安度永久。桥梁是有意义的,也是有生命的,北京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桥梁,真是值得记忆、值得保护、值得大书特书的。

希望王锐英老同学以此书为开端,我们不仅要建好桥,更要说好桥,期待一部全面论述北京古代和现代桥梁发展历史的著作早日问世。

——周正宇,曾任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现任北京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主任。

序二:念古析今叙古桥

梁欣立

人的繁衍生息,除了阳光和空气之外,离不开大地赐予的水,水是孕育生命之源。宽广浩瀚的海洋让人们慢慢享用,重山奔淌出的河流让人们眷恋生长。远古的“北京人”选择了靠山望海的北京湾生存下来,为以后“北京”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随着进化渐渐聪明起来的人类,与天地自然博弈以为生存,与野兽和敌人搏斗以稳固自身的生存空间,你来我往中都特别驻足于河湖水网滋养生机之地。从聚落、乡村、集镇、城堡到城市,由山间至平原,他们用双足走出条条道路,涉水渡过无数河湖沟岔,积累了千万年的力量和智慧,终于在河流上架起座座桥梁,方便了往来和相互交融。史书所记“周武王灭纣,未及下车,封召公奭于燕”,时为公元前1045年左右,北京有建城之始的年份,城旁是河,出入自然也会有跨河的桥梁。北京最早是什么时候有古人建造起实物的桥梁,已经说不清楚了。而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为金代建造的举世闻名的卢沟桥,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辽金时期北京开始建都,在都城历史发展与地理变迁中,城池的建设不断进步与完善,并且出现了首条北京都城建筑中轴线。在古代北京城市水系的变迁、古城街道肌理和胡同格局的形成、古代城市交通地理空间的变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其中体现在将中国传统易经五行八卦风水学说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中,而作为城市建筑重要组成的桥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愈益彰显出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与人文魅力,北京桥梁已成为弥足珍贵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讲道:“桥,水梁也。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大而为陂陀者曰桥”。以前给“桥”下的定义,是人为涉水而搭造的人工建筑。而今出现了铁路桥、公路立交桥、外科手术的血管搭桥、无线传输的信息桥、国家与国家及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桥等等,关于“桥”的概念仅用“架在水面上,把两岸连通的建筑”做解释,就明显不够确切了;但桥终究是从藤桥、木桥、石桥、钢铁桥、水泥桥…… 发展而来的。北京古桥历史悠久,木桥易于腐朽,最近的也终无踪影;而最早的石桥则保留了八百年以上,座座古桥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年复一年的人行车往留下了多少奇闻轶事。从皇城故宫到京城内外,河湖沟汊上跨越了大大小小的桥梁,有为皇宫大殿配套的礼仪桥,有为防御而设的城门吊桥,有为道路涉河的大石桥,有为平日生活的跨沟小桥,还有园林溪水的观景桥等等,桥桥有讲究,桥桥有故事。

说桥就必须先讲河流。经过亿万年的岁月锤炼,北京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边缘,西部和北部为山区,东部与南部为缓坡冲积平原,河流的源头来自山区,由大山中蜿蜒流出,夹带着大量泥沙自然流溢形成众多河流湖泊,塑造了北京湾的地貌。这些河流汇合形成了潮白河、蓟运河、永定河、北运河和大清河五大水系,总趋势是从西北流向东南平原,最终汇入海河进入渤海,都属于海河水系。

北京商周时期称燕,战国时期属燕都蓟城。唐代中叶,蓟城发展成幽州治所,称为幽州城。辽金时期虽然建都于此,但对河流水道人工干预较少。直到元代,为了解决大运河南粮北运的问题,治水是当务之急。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皇帝听从了郭守敬的建议,下旨命令有治水经验的郭守敬率数万民夫开挖河渠、疏通京西河道,引昌平白浮泉水和西山诸泉之水,加大京城河流水量,沿河设闸控制水流,架桥方便往来,做到发展漕运、城市供水和排水以及农田灌溉等多种目的综合利用。

明代重建北京,清代继承后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建筑,北京古都的城市形态基本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京城西是永定河,北是清河、潮白河,主要供京城的水源是高梁河。历史上引高梁河进城有四处主要分岔点:一是西直门外高梁河分为西、北护城河二支。二是在德胜门西受松林闸节制,水再分流二支,一支继续向东经北护城河接坝河,另一支折向南经铁棂闸进入积水潭水域,成为京城的水源。三是什刹海往东到万宁桥,分为东流的玉河与南穿西步量桥(西压桥)入北海二支水路。四是北海水域东北有一支水分岔流入蚕坛、画坊斋、濠濮间、故宫等一路,另一支入北海、中南海、外金水河一路。在京城中轴线上,横跨各条水脉的著名桥梁有永定门外护城河桥、天桥、正阳桥、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和门广场内金水桥、万宁桥等,而遍布京城水域河道上的古桥有百十座。

北京古桥是随着都城的建设,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城市过程中,伴随人口激增、往来频繁,出于实际需求而建造的道路桥梁。在无战事的和平年间,农耕丰收,财政盈余,便开始筑宫殿,造园林,遍植花草树木,修建游赏观景桥。作为建筑物的古桥也有“寿命”,自然灾害会冲毁,兵荒马乱会破坏,年久失修会坍塌,开发建设会拆除,能保留下来的古桥少之又少,几乎都成了文物古迹,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辽金元明清五朝消失的不少古桥,有一些是值得研究,值得讲一讲的。在北京中轴线上,永定门护城河桥南,原来是座二层小楼,顶头丁字路分东街和西街,往南无道路。天桥本是皇帝祭祀天神和农耕祈天时必经的“敬天”之桥。正阳门前的正阳桥为三孔三桥连体宏大,今已被道路覆盖,了无踪迹。天安门前七座金水桥等级分明,举世瞩目。太和门广场弯弓形河道上五座内金水桥,点缀着紫禁城的壮丽辉煌。地安门左右东步量桥和西步量桥,是皇城外东西城往来的主要通道。万宁桥八百年岁月,如今仍负重着繁忙的城市交通。中轴线两翼周围还有许多古桥,例如天坛的丹陛桥、虎圈旁的虎坊桥、东安门的望恩桥、东西斜街交汇的甘石桥、景山西街的鸳鸯桥、烟袋斜街西口的银锭桥等;还有故宫中的文渊阁石桥、断虹桥、武英殿三石桥,三海范围内的瀛台桥、金鳌玉蝀桥、永安桥、陟山桥、濠濮间石桥、五龙亭七桥、小火车桥等,形式多样,桥史绵长。

王锐英先生经多年收集整理研究完成的《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一书,详尽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及其辐射范围内消失的和现存的古桥,引用大量史料文献和诗文典故,将古人、古桥、古事、古情与北京城市空间规划结合起来加以解说,并且讲解了古桥建造中方位测量、材料应用、雕刻艺术、历史文化等内容,通过座座古桥建筑,让读者重新认知和了解北京古都的立足和北京城的往事。

桥之人存所需,桥之涉水所设,桥之水上所傲,桥之饰刻所美,桥之玲珑所动,桥之跨越所通,桥之沟通所融,桥之水毁所泣,桥之塌毁所灭,桥之造者所谜,桥之历史所魂,桥之发展无限……

——梁欣立,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北京古桥》作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8 07:45 , Processed in 1.11430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