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河湖水系图看北京城的历史发展

2022-7-11 10:55|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建筑史学

摘要: 31省区市河流水系分布图北京市水系示意图 北京城区有一些湖泊、河流、沟渠,从它们变迁的角度来看北京城的历史发展,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侯仁之绘辽金元明清北京城示意图,载于侯仁之,岳升阳《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 ...


31省区市河流水系分布图

北京市水系示意图

    北京城区有一些湖泊、河流、沟渠,从它们变迁的角度来看北京城的历史发展,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侯仁之绘辽金元明清北京城示意图,载于侯仁之,岳升阳《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

      蓟城:北京最早的城池

      蓟城,是北京最早的城池,大致位于今广安门一带,在商、周时期就存在。蓟城西郊的“西湖”,也就是今天的莲花池,是当时蓟城主要的供水来源。西湖水流经蓟城后,再向东,这段也被称为洗马沟。然后再向东,汇流入古永定河(古称㶟水)。那时北京城发展尚处早期,人口不多,城市功能也有限,莲花池水量虽然不大,却也能基本满足蓟城用水需求。

      蓟城的东北方向,也就是今天北京老城中心的位置,在东汉以前曾是永定河的主河道。永定河向南改道后,这条旧河道被今天紫竹院一带涌出的泉水继承,后将之称为高梁河。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在永定河出山后不远的石景山一带,开凿了车厢渠,将永定河水导至高梁河上源。之后水分两路:一路继续沿古河道流向东南,另有一条东支则流往通州。在其两侧,沟渠纵横,良田万顷。这车厢渠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和人工灌溉工程。

徐苹芳绘金中都大兴府城复原图

      金中都:依靠莲花池水系

      到金朝,北京改名金中都。它的面积比蓟城的时候扩大了不少,洗马沟之水穿城而过,并在城内形成了宫苑区。金天德三年(1152年),金中都作为金朝的国都60多年,是北京城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开始。城垣东墙在今北京南站之南的四通路至宣武门翠花街一线,长约4510日;西墙在丰台区凤凰嘴村至军事博物馆皇亭子一线,长约4530米;南墙大约在四通路至凤凰嘴村一线,长约4250米;北墙在宣武门以北,大体在翠花街至皇亭子一线,长约4900米,城垣周长1869米。都城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比辽南京城扩大了约1.5倍。

侯仁之、岳升阳绘金中都城图(右)

      粮食的运输问题至关重要。单纯依靠莲花池水并不足以带动漕运,于是人们尝试了多种方式来解决上游水源。

      方案一:利用永定河(此时称卢沟河)水。1172年利用早年从永定河引水的部分车厢渠故道,开金口河,引永定河水至中都护城河,并继续向东开挖了一条闸河,一路直达通州,漕船便可逆流而上至中都城下。但由于永定河水泥沙含量大,极容易泛滥,所以金口河和闸河时而淤塞、时而洪水,难以顺利完成漕运任务,金口河仅存在了15年便彻底淤废了。

      方案二:利用高梁河水。早在辽南京城时期,高梁河南段的部分河道就曾加以改造利用,用来运送粮草物资,就是萧太后运粮河。金代一方面利用高梁河补充护城河和闸河,另一方面又将高梁河东支开辟为第二条通向通州的运河。毕竟高梁河水量有限,这两条河道同样时断时续。

      方案三:利用西山诸泉水。北京城西、北有群山环抱,山脚则以永定河为主,形成山前冲积扇面平原。从地貌学角度看,山前的冲洪积扇是最容易涌发泉水的区域,所以北京中心城区主要的泉水都集中于西郊和北郊,尤其是玉泉山、颐和园一带。但西山之泉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为中间的海淀一带地势略高,水无法流到城内。直到金代,才在海淀台地上打通了一条通道,成功将西郊瓮山泊的水引进来,大大补充了原有高梁河的水量。金人顺势在高梁河上拦水成湖,创造出了一汪白莲潭,它也成为了金代最重要的皇家离苑。


   元大都:水源转向高梁河水系

      到元朝,忽必烈决定放弃中都旧城,以白莲潭的离宫为中心建设新的大都城。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转折,它不仅决定了以后北京城的中心位置,也意味着城市的水源由此从莲花池水系转向了高梁河水系。据侯仁之的研究断定:“当时选择大都城的新址,主要是因为这里有比较丰沛的水源,包括大面积的湖泊与清澈的泉流,既为新宫的建设保证了优美的环境,又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都是中都旧城所难与比拟的。”(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169页,三联书店,2009)

      在元代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下,元大都对于水源的开拓又前进了一大步,他从温榆河流域的昌平白浮泉引水,最终汇入瓮山泊,再流向高梁河。郭守敬选择的这条走线,与现代修建的京密引水渠几乎一致,直到这时,高梁河的水量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开挖一条由大都东至通州的新运河,大都城才迎来了漕运最兴盛的年代。漕运水系统由白浮堰、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

      白莲潭在元代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积水潭,俗称海子,金代的运河故道从潭东北引水,被郭守敬重新疏浚后,改称坝河,沿途设坝调水,成为漕运重道。同时在积水潭东南新开渠道,南下出大都城,与金朝的闸河故道相接,同样可达通州。至元十三年(1293年),从通州到积水潭的“通惠河”(全长160余里)全部竣工,南方的漕船可一路直达积水潭,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如今,积水潭、什刹海以及万宁桥等,均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白莲潭的南部,则称为太液池,是皇家专用的园林水景。太液池与积水潭之间,不仅仅是水面上的分割,其水源也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可谓皇家特权的直接体现。太液池的水,来自西郊玉泉山,虽然与瓮山泊相距不远,却修建了一条专用输水渠,即金水河。两条引水渠道大体并行,分别通过和义门的南北水门,一条进入积水潭,走向民间,服务于大运河漕运,并提供市民日常生活用水;一条则流入太液池,专供皇家。

      元大都城址的选择,首先是考虑到以湖泊为中心的宫殿建筑的布局,在湖泊的东岸兴建宫城,也叫“大内”。湖泊的西岸,另建南北两组宫殿,南为隆福宫,北为兴圣宫。三宫鼎立,中间的湖泊按照传统被命名为“太液池”,湖中的琼华岛改称“万岁山”,以南的小岛较圆坻。环绕三宫修建皇城,或称萧墙(红门阑马墙)。皇城之外再建大城。大城的设计以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为中心,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沿宫城的中心线向北延伸,在积水潭的东北岸,选定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在这个中心点上树立一个石刻的测量标志,名为“中心之台”,在台东约23米处,建立一座“中心阁”,位置相当于现鼓楼所在的地方。

      《元史·地理志》记载大都城“方七十里”。东垣长7590米,南垣长6680米,西垣长7600米,北垣长6730米,总占地约50平方公里。

      大都城内因有太液池和海子两大水泊,相应的供水、排水系统随之修建起来,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上水源开渠引水,而且在交通干道两侧,预埋了全城的下水道,规划设计了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修建了明渠暗沟以便泄洪和排污。

       明朝:以大都为基础,疏通沟渠

      明朝继承了元大都的大体位置,但为便于防守,放弃了坝河以北的部分空旷区域,沿河修筑了新的北城墙,坝河由此成为了明清北京城的北护城河。明代北京城的水利系统较元代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明代皇陵选址于昌平,导致白浮泉水源的废弃,也不再区分玉泉山与瓮山泊之水,且在太液池之南又开凿了新湖,形成北、中、南“三海”,优先承接西郊之水,却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道系统。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燕王朱棣分封北平后,把元内殿改造为燕王府;1402年,即皇帝位,第二年改永乐元年。永乐迁都北京市明朝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统为一体的重要措施。

      明北京城址以大都城为基础,中轴向南延伸,北城墙向南退,南城墙及后筑的外城均向南扩展,内城东、西墙位置与大都大体一致,外城则向两侧扩展。加筑外城后,城池呈“凸”字型城廓格局。

      明北京内城略呈扁方形,城周长45里,南城墙7341米,北城墙5006米,占地约38平方公里,共辟九门。明北京外城,南城墙约7854米,东城墙约3472米,西城墙约3498米,占地约24平方公里,外城共设七门。


      随着水源的变化,明朝时期能够供给通惠河的水量大大减少,以至于河道经常淤积,虽然屡经疏浚,但通州至京城之间的水路并不通畅,部分时期甚至仅依靠陆运。由于明宣德年间皇城的北墙、东墙外推,原先位于皇城外的部分通惠河被圈入皇城内部,截断了通惠河的最上游,漕船从此再也无法驶入积水潭码头,车船稠密的积水潭盛景一去不复返。明正统三年(1438年),正式以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作为通惠河新起点,通惠河改名大通河。城内的通惠河则改名玉河(御河),成了皇家专用的水道,北接瓮山泊、什刹海,南承筒子河、金水河的来水,它一路向南直达前三门的护城河。原来折向东的那一段城内河道被彻底废弃。曾一度成为城内知名水景的泡子河,如今全部被压在北京站下。

      永定河故道古高梁河,南北贯穿了整个北京城。其北段,经历了白莲潭、积水潭、什刹海等等的变迁,始终是北京城内最耀眼的水体;而南段的故事就较为坎坷,在历史上分别以萧太后运粮河、金口河、金口新河等身份出现,但每次都是旋兴旋废,短暂亮相。明初废了元末所开辟的金口新河后,这条水道又沉寂了数十年,终于在正统年间,为了方便前三门护城河雨季泄洪,“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以泄其水”,这就是如今的三里河。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里河的水道再次日渐淤塞。

      明代北京街道的主要特点是整齐方正,如同棋盘。城内所有大街与城门相连,取南北向或东西向的安排。大街两侧植树绿化,同时两侧挖明沟排水泄洪。正统四年(1439年),“设正阳门外减水河,并疏城内沟渠”。德胜门西水关是从护城濠供水入城的上游,前三门外的护城濠,则是城内主要沟渠排洪泄污的下游。城内主要的沟渠有大明濠,从西直门大街上的横桥南下,指导南城墙下的象房桥,经宣武门西水关入南护城濠;东沟和西沟,分别从西长安街南下,后汇合为一,继续向南至化石桥,经宣武门东水关入南护城濠;东长安街御河桥下沟渠,上接积水潭,为通惠河故道,下经正阳门东水关入南护城濠。这些沟渠都是顺自然地势自北而南的明沟,尤以大明濠和通惠河故道最为重要。

      清朝:在西郊整理水源


      清代北京城完整地继承了明北京的城池及建筑设施。清军占领北京后,多尔衮与诸亲王贝勒大臣议定“应建都燕京”。清顺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清代完整地保留了明代城池、宫殿、坛庙等,并修复了毁于战火的城楼宫殿等。

      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仍利用通惠河加以疏导,并开浚内城东护城河。到清末时,金鱼池以北的水均已干涸,唯有南段尚遗存部分狭窄的河道,称作龙须沟。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解决济漕用水的问题,在西郊山麓,进行了一系列整理水源的工作,再一次充分发掘出西郊泉水的潜力,将包括卧佛寺、香山碧云寺以及玉泉山一带的泉水,全部通过引水石渠汇入瓮山泊,大加开浚,加筑东堤;拦蓄玉泉山东流之水,形成一大片水域,瓮山泊的汇水面积比明朝时扩大了三倍,并在湖泊的东堤及南北两端,各建水闸一处。平时三个水闸关闭蓄水,开南闸是通过长河给城内供水,开东闸是给西郊园林和稻田补水,开北闸则是向清河泄洪。扩大后的瓮山泊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就是昆明湖,实际上成为北京郊区出现的第一个水库。

      清代内外城的沟渠有所增加。最主要的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增辟的主要沟渠,一是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另一个是崇文门东南横亘东西的花市街明沟。

      紫禁城内的沟渠自成一个独立系统,除埋设地下的暗沟网外,有明沟一条,即内金水河。这条金水河,给紫禁城内消防水灾提供了水源,也可排泄紫禁城内如遇暴雨之后的洪潦。

  近年来河道改造,整治水体


  北京作为特大型的防洪城市,其防洪标准为200年。城区北护城河、南护城河为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城近郊区主要排涝水的清河和凉水河按20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进行河道疏挖整治;通惠河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下段高碑店闸以下按50年一遇洪水整治,通州新城段按100年一遇洪水整治;坝河至今未经疏挖整治。

近年来,每逢夏季主汛期,北京一些桥区总会因为积水而成为“明星”地段,城市内涝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2012年7月21日一场暴雨让北京部分河道发生满溢现象,主要原因是防洪现状未达标准。必须加快中小河道治理,对城市排水管网终端的河道进行疏挖清理;在下沉式桥区修建蓄水池;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建立与城区排水管网的连接系统。城市防洪涝,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据水务部门介绍,北京目前有425条河流,共长约6000公里,其中2585公里承担防洪任务,基本上都是中小河道。

  河道治理原则:(1)突出防洪,兼顾蓄水和生态功能;(2)按照河道本身的规划断面进行整治,清淤清障,深挖加宽,体现河道与周边地上地下排水管道的系统性;(3)铺设污水管线,将污水截流出河道,排入污水处理厂;(4)在其边坡上进行生态种植,修建堤防护堤。

  前几年,主要对7条河道进行治理,包括大石河(平原段疏挖,清淤清障)、丰草河(加宽)、东小口沟(加宽、挖深)、通惠河通州段(拓宽河道、疏浚河床)、平谷洳河、潮白河怀柔段以及大兴老凤河(深挖加宽,铺设污水管线,修建堤防护堤),共涉及72公里河道的改造。

  下沉式桥区在过去几年的多次暴雨中屡屡因积水而瘫痪。而建设蓄水池,可以在短时强降雨中,将超过泵站抽升能力的雨水临时存入桥区下的蓄水池。

  在有湖面的公园、绿地,建立与城区排水管网的连接系统,在雨量较大时,将雨水管道无法及时排出的水排入公园绿地湖中,一方面减轻了城市防汛压力,一方面为公园绿地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在城区低洼地区附近的河道直接做一个豁口,这样雨水就不用再从管网排入河道,从而提高排水效率。

  目前,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大部分是3年一遇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一小时的降雨量不超过45毫米,雨水管线就能排出去,不会造成积水。需要疏浚河道,整治水体,提高水质,实现河清海晏的景象。

       城市、人与水互动


      北京作为一座“缺水”的城市,古有莲花池,后有高梁河,又依次经历了永定河、白浮泉和玉泉山昆明湖等作为重要的水源补充。这些河湖水系承担了引水输水的功能,也是重要的交通线路,还塑造着城市景观特色。

      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城市的选址、规划、建设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利用并改造自然水系、开拓并疏浚人工河道的基础之上。

       城市、人与水互动的过程,构成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线索。而漕运繁忙的通惠河、皇家御用的玉河、守护家园的护城河、命途多舛的三里河……北京城的每一条水系,都可以为我们讲述出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

北京水利示意图

来源:行政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7 18:10 , Processed in 1.13696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