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2022-7-11 14:0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建湘|来自: 老阿摄影

摘要: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我是五四年来的北京,来到北京以后就租住在东四钱粮胡同。我家租住的是一家煤铺的门脸,一进门有正南一间,东西各一间,我家住在正南那间。房门朝北方方正正,南面有几扇大窗户挨着后院。我家的 ...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我是五四年来的北京,来到北京以后就租住在东四钱粮胡同。我家租住的是一家煤铺的门脸,一进门有正南一间,东西各一间,我家住在正南那间。房门朝北方方正正,南面有几扇大窗户挨着后院。我家的房门上面架着一个佛龛,佛龛也冲北,有房门那么宽,高有四十多公分,厚出来有三十多公分,佛龛的外面有个灰布帘子挡着。

      六六年的时候,我踩着凳子偷偷地上去看了,后面的画好像是关公,香炉有菜盘子那么粗,说是香炉倒不如说更像个坛子。再后来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拨戴红箍的把佛龛给拆了,把佛龛里面的画拿走了,香炉就扔在了地上。后来妈妈一直保存着这只香炉,直到零三年翻盖平房的时候不知道让谁给拿走了。

      我记得小的时候,西屋姥姥跟我说过:除了隆福寺街的隆福寺以外,东四北边旯有很多庙观,单是孙家坑里就有好几个,那会儿还不懂得。这些日子在家闲着,就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这一查还真是吓了一跳,原来东四北边旯还真有不少寺庙庵观,单孙家坑就有两个,一个是“兴胜寺”,一个是“崇宁观”。

      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兴胜寺”坐落孙家坑四十八号,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私建。本庙面积东西五丈五尺,南北十五丈,房屋十九间。为本寺住持管理,并信仰弘法。庙内法物有泥像九尊,纸像一尊,铁蜡扦四个,铁香炉两个,铁花瓶两个,铁磬两口,木鼓一面,另有槐树两株,椿树两株。(档号J181-15-13)

      “崇宁观”坐落孙家坑六号,建于明,清康熙九年重修,光绪十一年又重修,属私建。本庙面积东西三丈八尺四寸,南北七丈九尺六寸,房屋六间。除佛及道士住房外,余房出租,以便烧香生活。庙内法物有木像八尊,泥像十尊,铁香炉一个,大铁磬一口,小铁磬一口,泥蜡扦一对,另有石碑两座,榆树一棵,槐树一棵。(档号J181-15-358)

      以上两个寺观都能在《乾隆京城全图》上查到。据不完全统计,东四北大街至北新桥,道路两侧的胡同内就有五十多个。差不多每条街道和胡同,都有一两处寺庙。这些寺庙分成寺、庙、观、庵和相当数量的民庙。民庙,大都是以前的家庙,属私人所有,规模一般不大。有的民庙只有一间房,没有住持的僧人。

      从大致上的意思来讲:“寺”是僧人居住弘法场所的通称;“庙”是祭祀神社的场所;“观”是道教建筑场所的统称;“庵”是佛教比丘尼居住修行场所。寺庙同一般市民关系密切。凡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求财乞福、祛祸消灾、求学求官、生意兴旺、流年大运、家宅平安,无不有相应的寺庙可以求神问卜,烧香还愿,以得到心灵的安慰。

      据资料显示:北京在辽代成为陪都后,境内佛教盛行。自元朝建立以后,藏传佛教又在京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后,元、明、清三代都崇信佛教,并且在京城大兴寺庙。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宗教活动来求得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一些皇帝及朝廷显贵又把寺庙作为精神寄托处和郊野的别墅。

      所以,北京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种宗教荟萃之地,除佛道两大教外,还有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萨满教等,仅在明清皇城之内就有寺、庙、观、庵、院、宫、堂、祠等40余处,连同紫禁城中皇室祭祀的圣殿神祠多达50余处,它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王朝宗教文化的概貌。

      北京的寺庙数量众多,在全国堪称首屈一指。清朝乾隆时期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共标出内外城寺庙1207处。其中观音庵87处,如果加上供奉观音的白衣庵21处,共108处,居众庙之首。其次是关帝庙88处,真武庙42处,还有天仙庵29处,伏魔庵26处,龙王庙12处,等等。真的差不多每条主要街道和胡同,都有一两处寺庙。下图是东四北大街至北新桥东西两侧胡同内的寺庙一览。

      我上小学是在大佛寺一小,这个“大佛寺”坐落在大佛寺街五十号,光绪年间重建,属募建,同治年间私自置买。本庙面积九亩余,房六十九间;附属房十八间,位于大佛寺东街十、十一、十三号铺面房。除供佛殿堂及僧舍学堂用,余者出赁,所得租金供佛养僧修补及大佛寺平民小学校自用。庙内法物有铜像四尊,木像二十一尊,泥像一尊,铁钟一口,铁五供一堂,锡香炉烛扦三件,法华经一部,焰口三本,金刚经五本,另有石碑一座。(档号J181-15-293)

      大佛寺是普德寺之俗称,当年颇有规模,一度是清善扑营的壮士练掼跤的地方。山门额上石匾“敕赐护国普法大佛寺”。前殿为天王殿3间,中殿为接引殿、东西配殿各5间,后殿为观音殿5间。中殿前有石碑两座,一为“皇帝重建大佛寺碑文”,另一碑为集善粥厂子碑记。民国时期,大佛寺东配殿改为佛经流通处,寺内庭院变成练武场。1957年,寺庙被拆除。现仅存一大殿及东西配殿。

      1947年7月,民国市社会局发出通告,进行第二次寺庙总登记。据这次调查,本市僧、道、尼、观及民庙五种,其数目在1930年为1734处,1936年为1135处,到1941年仅存783处。其原因是有些寺庙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倾圮无存,有些属于私人财产的民庙,废庙改为民居,故一次比一次减少。

      我从2015年开始走访北京胡同,截止到2018年我走访了北京六百多条胡同,拍摄了三万多张照片,在走访中发现北京胡同里的寺庙能保存下来的已经寥寥无几,东四北边旯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有名气的像:府学胡同的“文天祥祠”,朝内大街路北“大慈延福宫”,我只在大兴胡同里看到了“城隍庙”。

      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大兴县“城隍庙”坐落大兴县胡同三十号,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属募建。本庙面积东西长十三丈,南北宽二十六丈三尺,房屋共三十四间。为县党部及教育局在本庙。庙内法物有城隍正神一位,寝宫城隍籐像夫妇两位,两旁泥像站童使者十四位,泥马两匹,石佛四位,铜香炉烛扦花简五件,铜烛桥一个,大铜磬一口,小铜磬一口,铁钟一口,铁鼎一座等。(档号J181-15-369)

      解放以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市民群众相信神佛者大大减少,旧式的寺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很多寺庙已经改做民居甚至被拆除。然而,老北京的寺庙不仅是北京的“名片”,而且也是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承载体,逝去的让我们遗憾,能保留下来的,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展现着他特有的魅力,而这些也正是老北京文化的组成部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12:38 , Processed in 1.07351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