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我们说老北京人结婚的习俗,先来看看几张老照片—— 图一 图二 这两张照片是海达·莫理循在1933至1946年之间,在朝阳门外关厢从东往西偏南一点儿拍摄的朝阳门箭楼。通过照片,我们除了看到昔日朝阳门的风貌,还能看到民国时期北京普通人家结婚的一些情况。 在第一张图中,我们能够看到,结婚的队伍正在从西往东行进,队伍挺长。那时候,一般婚礼队伍的最前面应该是开道锣,然后是金灯、金枪金八宝,旗锣伞扇等各种执事。 再后面是响器,也就是吹鼓手。响器中有唢呐、海笛、笙、管子、云锣、大鼓等等。响器可多可少,举办婚礼的男方可根据家里的经济实力,选择24响器、32响器、48响器等不同的规模。 民国初年一对新人,新娘梳着大拉翅。 仔细看下面这张照片的婚礼队伍,已经是扛着、背着嫁妆的队伍和抬着新娘子的喜轿了。 数一下,一共是三乘喜轿。不就一位新娘子吗?怎么三乘轿子呢? 根据记载,在民国时期娶媳妇雇喜轿,穷家主才是雇一乘红轿,叫单八轿,只是新娘子坐;或者雇两乘,一红一绿,新娘子和送亲太太各坐一乘;经济条件一般的,雇一红两绿,三乘喜轿,新娘子坐红轿,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坐绿轿;有钱的人家,就有雇四乘或者五乘喜轿。 什么是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她们为什么可以坐轿子呢?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过去结婚,男方去女方家里接新娘子的时候,新郎的父母是不能去的,要安排一位比较体面的妇女代表婆家人去把新娘子接回来,这就是娶亲太太。 娶亲太太可以是男方的亲戚,也可以是朋友或是街坊,但是一定要见过世面、懂得规矩,口才得好、穿着得体,到了女方家无论对方出什么难题,都要想办法把新娘子接回来,还不能给男方家丢了面子。 由此可见,娶亲太太的重要性,所以没有点本事是当不了娶亲太太的。这个人一定是男方家里人经过千挑万选,才委以重托的。 送亲太太是代表女方家里人,把新娘子送到婆家的重要人物。送亲太太的主要任务不但要顺利的把新娘子送到婆家,而且尽量不让男方的人太刁难、为难新娘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各种托付的话说到了,不能让婆家人挑出理来,避免新娘子过了门就受气。所以要求送亲太太也是要见过世面、懂得规矩,口才得好、穿着得体。 正因为这两个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所以才有资格坐轿子,而且女方家里对娶亲太太要奉为上宾,另眼看待,男方家里对于送亲太太也是如此。老北京还有一首相关的童谣—— 大姑娘大,二姑娘二。 二姑娘出门子,请您给我送个信儿。 搭大棚,贴喜字儿,擦红粉,戴耳坠儿。 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大拉翅儿。 牛角灯二十对儿,八团褂子大开气儿。 四轮马车双马对儿,箱子匣子是我的事儿。 通过轿子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家结婚的男方经济条件属于一般。这一点,还体现在对于抬轿子的轿夫的雇用上。 民国时期对于抬轿子的轿夫是有讲究的,新娘子乘坐的红轿,一定是要8个轿夫抬,就是所谓的八抬大轿。而其他人乘坐的轿子,可以是8个人抬,收费多一些,也可以是四个轿夫抬收费低一点儿。 再仔细看这张照片上,新娘子乘坐的轿子是8个轿夫抬着,另两乘轿子是四个轿夫抬着的。 再说轿夫的衣裳,也是有讲究的。抬新娘子的轿夫穿的都一样,不但要统一着装,而且对于衣服、鞋帽、甚至腰带子、腿带子都有明确的规定,绝不能乱了规矩。 看照片上抬新娘子轿子的8位轿夫,服装、鞋帽都一样,连白挽袖、白袜子都一样,8个人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有规矩、够气派,特别精神。看到这样的轿夫,让人联想到轿子里坐着的新娘子也一定漂亮、错不了。 一位满族新娘的结婚照。 而对于抬其他轿子的轿夫,也可以按这个标准,收费高一点儿。如果为了省钱,也可以不按这个标准,看这张照片上,抬后两乘轿子的轿夫好像就没有白挽袖。 看来,这家人家还是一家精打细算的人家。通过仔细研究这两张老照片,是给我们传达了不少的老北京结婚风俗的历史信息。 有位朋友后来私信说,这只结婚队伍是从朝阳门里出了朝阳门,往通县方向走的,不知道还得走多远,是不是出了城门要歇一歇? 事实上,可不能歇。那时候,对于抬喜轿有个规矩,无论从娘家到婆家有多远,轿夫都不能停、不能歇,要一抬到底,中途既不能停下来休息,也不能换轿夫。如果队伍前面的交通堵塞了,婚礼队伍停止前进了,轿夫们就原地踏步,仍然不能把轿子撂下。 据说,如果喜轿从娘家到婆家的半路上落了地,就意味着夫妻二人不能白头到老。其实这都是旧社会老北京结婚的习俗,现在已经没有这么多讲究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9 , Processed in 1.07633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