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美国人西德尼·甘博拍照的东四南牌楼(图片来自网络) 有网友问我:东四牌楼商业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东四一带商业兴盛繁荣的历史。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开始,东四牌楼将东四这块地方分立出东西南北四个街区,东边是朝阳门大街,西边是猪市大街,南边是东四南大街,北边是东四北大街。初建时,东牌楼叫“思诚坊”,西牌楼叫“保大坊”,南牌楼叫“明照坊”,北牌楼叫“仁寿坊”。1699年东四牌楼因失火重修后的牌楼东面改叫了“履仁”,西面改成“行义”,南北两面改为“大市街”了。 大运河改在了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终点码头(来自@颐和吴老) 既然是“大市街”,就要有个大市街的样子。王永斌所著《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中指出,商业街的形成是有条件的,除了交通方便是最重要的条件外,一定要有招揽四面八方之客的文化娱乐场所。由于原来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设在积水潭岸,所以钟、鼓楼一带在元大都的时候是最繁华的。1368年,元顺帝逃出大都,元朝灭亡。明永乐年间改建了北京城,将积水潭岸南北大运河终点码头废弃,改在了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终点码头,从此东便门外便有了水乡之称。 1870-80年查尔德拍摄大通桥,远处是外城东北角楼 (来自@士夫5376) “漕运”是元、明、清三代最重要的官办经济活动,也是将富庶的南方田赋集中到首都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古代,水运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明清两代,南方的漕船北上,或走海路,或走运河,到达通州张家湾。或者在张家湾卸下漕粮,或继续沿通惠河西行,到东便门大通桥码头,甚至直抵朝阳门码头。在元、明两代和清前期,北运河、通惠河就是首都的生命线,而东便门大通桥也就是后来的丹凤桥码头,则是这条生命线上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北京最繁华的地区从内城转移至崇文、前门、宣武“前三门”的外城。(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漕运的船不能驶入城内,经由运河运来的粮食、物资等都在大通桥上岸,粮食转入周围的粮库,物资运入大仓。大通桥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相当一段时间里漕运繁荣的景象。另外,清政府规定内城不准建戏园,戏园都建在了前门外一带,船商正好在前门一带休息,也使得北京最繁华的地区从内城转移至崇文、前门、宣武“前三门”的外城。特别是前门大街、大栅栏等商业街店铺鳞次栉比,游人如蚁,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清末民初时,京奉、京汉两个火车站又都建在了前门(图片来自网络)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后,江米巷也就是现在的东交民巷成了使馆区,十几个国家的使馆、兵营和银行、饭店、医院、教堂都设在这里,据说江米巷原来是护城河边囤米出售的地方。到了清代中期,这里又变为中央各部衙门的所在地。清末民初时,京奉、京汉两个火车站又都建在了前门,一些商人想赚洋人的钱,做洋买卖,从而使前门、大栅栏的商业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也带动了周边王府井大街和东单等一带地区的繁荣发展,成为北京最早的新式商业街。 北京城的粮仓大多建在朝阳门内左右和东直门等处(图片来自网络) 从元代开始,在通州就建有广储仓、有年仓、庆丰仓等十三座粮仓,当作储粮之用。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代将管理漕粮的总督仓场公署设在裱褙胡同。通州和城内都设有粮仓。北京城的粮仓大多建在朝阳门内左右和东直门等处。到了清乾隆年间,原通州的官仓只留了两座,其余都移到了北京。最多时北京有粮仓十三座。朝阳门内南侧有禄米仓,北有新太仓、旧太仓、南新仓、富新仓、海运仓等。道光和咸丰年间,漕粮数量都在两三千只的水平,船工水手也多达十余万人。 搬运粮食的夫役就都聚在东四牌楼,喝水、吃饭、休息。(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定东便门外的大通桥附近为漕运卸粮之地,但是由于粮多船多,大通桥一处经常排挤一堆,很多船只进不了岸。因此,必须有一部分漕粮在通州卸下,再改用大车、骡马驮运至北京进朝阳门入仓。不管是在东便门外大通桥卸下的粮食,还是在通州卸下的粮食,都要改装马车运进朝阳门,再转运至城内各仓库储存、发放,朝阳门就有了京城“粮门”的美称。众多的马夫,搬运粮食的夫役和管理粮仓的人员,就都聚在东四牌楼,喝水、吃饭、休息。 一些南方船工顺便搭运土特产也放到隆福庙会上出售。(图片来自网络) 1452年修建的“大隆福寺”,也是当年“东四、西单、鼓楼前”三大繁华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乾隆年代隆福寺庙会名列京城“诸市之冠”。其游人之众、货物之全、销量之大,始终为全市庙会集市之首。一些南方船工顺便搭运土特产也放到隆福庙会上出售。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有关人员对北京庙会调查发现,七庙会之规模仍以“隆福寺庙会为最大,护国寺次之,白塔寺又次之,而海王村公园为最小。”故隆福寺庙会兴盛之期亦有二百年,其历史可谓比较长的了。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在东四牌楼南边设立了灯市。(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东四牌楼南的“灯市”也是带动东四繁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燕都游览志》记载:“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亘二里”。在明代,正月观灯是当时极盛的一种风俗。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时,每年正月就“放灯十日”以与百姓同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在东四牌楼南边设立了灯市。从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在此放灯。并赐百官假五日以观灯。灯市放灯时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远近游观者不下万人,灯市口之名便因灯市而起。 很多官宦、富豪、文人墨客也来灯市观灯。(图片来自网络)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戚家,豪右家眷属”饮宴观灯之处。街中列市,珠玉古玩、儿童玩具、日用杂品之货摊,应有尽有。特别是冰灯“细剪百彩,浇水成之”而千姿百态,最吸引观众。在灯市期间,有人卖灯,供人选购。灯市上还燃放烟火,每届灯市之期,观者如云,游客若狂,老幼男女,从四面八方拥至灯市。其中有很多官宦、富豪、文人墨客也来此观灯。但是,灯市上却缺少卖茶水、饭食的店铺和货摊,所以,观灯者就近到东四饮宴休息。 每逢开庙之时,香客拥挤不堪,东至朝阳门,西至东四牌楼都是人群。(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位于北京朝阳门内的大慈延福宫对东四的影响。此庙于1481年,明成化十七年奉旨敕建,次年落成,名大慈延福宫,又因庙中祀天、地、水三神,故俗称为三官庙,南临大街,北靠东四头条。庙规模很大,香火旺。每逢开庙之时,香客拥挤不堪,东至朝阳门,西至东四牌楼都是人群。据传说,明成化以后的皇帝都到三官庙降过香,特别是崇祯经常去三官庙。虽然清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宫已经没了香火,但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并规定每年元旦开庙进香,开张庙会。 据《东华图志-北京东城史迹录》标注显示,“四大恒”都在大市街上。 在《天咫偶闻》记载:“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又云:东风西雨。盖逢东庙市日多风,逢西庙市日多雨,而今则皆不尽然。盖富贵人多喜居东城,而风雨亦不复应期矣。”在东四有控制北京金融市场的四大钱庄“四大恒”是:恒兴号、恒和号、恒利号和恒源号。《旧京琐记》记载:“银号首推恒和、恒肇等四家,谓之四大恒,居人行使银票以此为体面”。据《东华图志-北京东城史迹录》标注显示,“四大恒”都在大市街上。 北京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陞,腰缠四大恒”的顺口溜。(图片来自网络)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当年京师钱庄,首称四恒号,始于乾、嘉之际,皆浙东商人宁、绍人居多,集股开设者。资本雄厚,市面繁荣萧索与有关系。”清末,北京流传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陞,腰缠四大恒”的顺口溜。“凡官府往来存款,及九城富户显宦放款,多倚为泰山之靠”。“凡官府往来存款,及九城富户显宦放款多倚为泰山之靠。……至内务府与宫内流动之款,则由泰源司之”。 除四大恒外,在东四吃穿用应有尽有。(南式正明斋糕点-图片来自网络) 除四大恒外,在东四吃穿用应有尽有。大市街上从北往南,有瑞芳斋饽饽铺,瑞芳斋最著名的饽饽,是“反毛月饼”。在靠近十字路口处,有两个聚庆斋饽饽铺,路东者称“东聚庆”,路西称“西聚庆”。在隆福寺街东口外北侧有家便宜坊烤鸭店。森春阳海味店在十字路口,牌楼的北侧,主要经营金华火腿、南京板鸭、燕窝银耳等名贵产品。晋阳干果铺在其北边。路东还有东天义、东天源两家酱园。另外还有中药铺,北庆仁堂药铺和宏仁堂药铺等很多知名的字号。 妓院又是人去得最多的地方,这也许是东四繁华的原因之一吧。(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东四牌楼南边有官妓院,有演奏乐器的娱乐之所。现在的内务部街,在明代叫“勾栏胡同”。现在的演乐胡同,是明代乐队演习奏乐的地方。现在的本司胡同,是明代管理官妓院、管辖戏曲、音乐活动的“教坊司”所在地。统治者利用勾栏院增加财政收入,并用勾栏院作为对犯罪官员家眷中妇女的一种惩罚办法,即“没为官妓”。所以,早期的勾栏院大多是官办的。而妓院又是人去得最多的地方,这也许是东四繁华的原因之一吧。 东四的泰华轩茶楼与隆福寺的景泰茶楼生意非常兴隆,红红火火。(图片来自网络) 清朝初年,清政府下令:“京师内城,永禁开设戏馆”。但是,至清末政令松弛,东四的泰华轩茶楼与隆福寺的景泰茶楼生意非常兴隆,红红火火。一来不是戏院,二来又是以清唱为主,所以不在禁止之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戏园,当年内城禁止,惟正阳门外最盛。……内城只东四牌楼南之泰华轩,隆福寺之景泰二处,时演杂耍、八角鼓、曲词之类而已。”像当年著名的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滑稽大鼓演员老倭瓜、架冬瓜等都曾在该处演出过。 北京有名的东四清真寺是座古老的清真寺,又名法明寺。(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有名的东四清真寺是座古老的清真寺,又名法明寺,始建年代说法有二:一是始建于1356年元至正六年,传说宋元期间有筛海尊哇默定的第三子筛海撒那定在北京东城建立清真寺;二是建于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为明代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穆斯林陈友创建。初名法明寺,1450年景泰元年代宗朱祁钰敕题“清真寺”。寺内现珍藏着一部元代手抄版本的《古兰经》,文字精美,实为国宝。在明、清时期,该清真寺就是北京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 京城大量的流动人口对于大市街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图片来自网络) 东四牌楼商业街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京城大量的流动人口对于大市街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南方不少农民来到北京谋生,一些人经营比较成功,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明代很多有实力的徽州商人和山西商人,以及经营丝绸、玉器、药品的浙江商人,都是北京市场上非常活跃的经营者。几百年来,大市街上形成了一大批闻名遐迩,经营风格各具特色的老字号。虽然有很多老字号因种种原因,早已不复存在,但至今老北京人依然怀念他们。 虽然有很多老字号早已不复存在,但至今老北京人依然怀念他们。(图片来自网络)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7 , Processed in 1.08839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