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左建筑东方饭店,右建筑大世界游艺场,中间的道路是万明路。 建于1917年、由英国人设计的新世界游艺场船型大楼。 泰安里的老建筑。 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按计划有序建设。一百年前,北京就有过建设“新市区”的尝试。这就是民国时期的内务总长朱启钤,在香厂一带(今正阳门以南东起留学路、西到虎坊路、北抵珠市口西大街、南至永安路的一大片区域内)打造的“模范市区”。 1914年开始,朱启钤在香厂一带按照当时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进行了城市规划。当时不仅开辟出多条新马路,还聘请外国建筑师设计并建筑了很多西式楼房。短短几年内,这里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北京新世界游艺场”以及城南游艺园里游人如织;东方饭店、新丰楼等饭庄里有诸多社会名流的身影;汽车行遍布,甚至形成了租赁、修配的一条龙服务。香厂“新市区”成为当时最繁华的街区之一。 然而,随着1928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大批官员南迁,北京经济大受影响,工商业和服务业逐渐萎缩,香厂“新市区”也渐渐淹没在人们的记忆里。 香厂一带 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躲避战乱。1902年,慈禧太后回銮北京之后,推行一系列“新政”,其中有一条就是,废除科举考试,同时鼓励发展工商业,筹办工厂,开展市政建设。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拓修正阳门至永定门一段马路,把原有石道更换成碎石路面。 此时,任京师外城巡警厅厅丞的朱启钤产生了在北京外城建设“模范市区”的构想,后因离任而作罢。民国成立后,朱启钤出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市政督办,在1912年到1916年的短暂任期内,朱启钤大刀阔斧地推进他的构想:改建正阳门;打通南北长街、南北池子、景山前街;开辟改造社稷坛为中央公园;开辟先农坛为城南公园等。其中,规划并建设“新市区”就是他在任内主持的重大项目。 朱启钤的“新市区”规划又为何找到香厂一带呢?这还要从厂甸庙会说起。清朝年间,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在海王村厂甸琉璃窑旧址的空地上举行大规模庙会,俗称厂甸庙会,老百姓称之“逛厂甸”。光绪三十四年,开始在厂甸附近修筑新华街,由于工程未竣工,宣统元年的厂甸庙会,只好暂时迁到香厂一带的空地上举行。此后,香厂一带经过修整,连续三年举办了庙会。每年庙会结束后,还留有不少摊贩,使原来寂静空寥的香厂地区初显热闹景象。于是,香厂一带的空地就成为朱启钤开发“新市区”的落脚之处。 在“新市区”建设中,朱启钤先后开辟了十四条马路,将土地投标承租,一时租地盖房者甚为踊跃。后来,还请外国建筑师,沿街建了很多西式楼房,并在万明路与香厂路交叉路口圆盘中心设立北京最早的交通警察岗和电灯柱。1918年,主要干道的街景“整齐划一”,香厂“新市区”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香厂路 香厂路东起留学路,西到阡儿胡同,是香厂“新市区”开辟的一条重要街道。 当时,在香厂路与万明路交叉路口东北角,有一栋外形像轮船、高四层的建筑,这就是“北京新世界游艺场”。因仿照上海大世界游艺场而建,老百姓将游艺场称为“大世界”。 1918年2月11日(正月初一),“大世界”开业。它和北京饭店、六国饭店一样,安装了电梯,这是北京外城公共场所的首部电梯。电梯两侧高大的铁栅栏上悬挂的都是当时戏曲明星的大幅剧照。走廊两侧陈列着几面凹凸不平的哈哈镜,照出人的面貌滑稽可笑。右手是购票处,当时采用的是通票制,购票后可在各层随意游玩。二层东部是电影院,专演各国电影新片,南部是茶屋,北部是商场,西部是杂耍场,经常表演魔术、京韵大鼓、相声等。三层东部是照相馆,南部是茶屋、商场,商场中央有赠品摸彩处,西部是说书场。四层南部是咖啡馆,西部是吉士林番菜馆,北部是大菜雅座间。 “大世界”屋顶花园是南城最高点,是远眺京城的理想之所,向北望,紫禁城三大殿、北海白塔、景山万春亭历历在目;向西望,能看见苍翠葱茏的西山景色;向东望,通州塔尽收眼底。 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6月11日晚,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带着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同高一涵、邓初等人在“大世界”屋顶花园抛撒传单时,被暗探跟踪,遭到逮捕。后在各方营救和社会舆论下,当局被迫于9月16日将陈独秀等人释放。 当时“大世界”聚集了京津地区一大批有绝活的艺人,再加上它临近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北靠“八大胡同”、琉璃厂古玩街,东边与天桥一箭之遥,使其门前的游客络绎不绝。 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大批官员南迁,“大世界”的生意一落千丈,不久就闭门谢客了。后来,“大世界”成为桂系军阀白崇禧的兵营,“七七事变”时,这里是日寇的北平犯人收容所。1949年后,“大世界”大楼先后被一些单位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楼被拆除。 仁民路 仁民路因仁民医院得名,在香厂路之南,东西走向。仁民医院的前身是名医杨浩如创建的养浩庐中医院,光绪三十四年,外城官医院从和平门外梁家园胡同迁此,与养浩庐中医院合并。 民国初年,朱启钤将医院改称仁民医院。仁民医院当时占地十余亩,东北方向是拱形大门,大门上部内外刻有“仁民医院”四字砖雕横匾。医院大门与“大世界”大门隔街相向。医院北房是门诊室,住院处的二层楼房是北京最早的医院楼房建筑之一。楼上的单间病房与走廊、阳台相通,楼下设有手术室、X光室及其他病室,还有外走廊。这所医院创建之初是中西医结合的医院,所设的中医议长、西医议长皆为沿用清朝官衔。 1927年秋,被裁撤了的内城官医院,合并到了仁民医院。1949年后,仁民医院曾改名为北京市第一医院、工农兵医院、万明医院,1972年改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 上世纪二十年代,仁民路书茶馆、落子馆林立,品正三、双厚坪、连阔如等说书大家是这里常客。每当他们说书时,这些书茶馆里总是人满为患,赶上年节,听书的人更是爆棚,连门外都挤满听众。品正三,人称“品八套”,据说一气儿能连说八套评书,气力不衰,面不改色。至今老人们说起还津津乐道。如今此街路南遗存的一些房屋还能隐约看出当年书茶馆痕迹。 大川胡同 香厂路北边,紧邻万明路西侧,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叫大川胡同,长约百米。胡同北口路西是越中先贤祠,旧称稽山会馆,建于明朝。清初康熙年重修,成为浙江绍兴府属会馆,后改为浙绍乡祠。 相声前辈张寿臣先生在上世纪初年曾居住在大川胡同,闲暇之时多次到浙绍乡祠的宣讲所听关多福、蔡友梅的《豫上论》《京华故事》等,关、蔡二人语言生动诙谐,京味儿十足,使张寿臣开阔了视野,为他后来成为单口相声一代宗师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鲁迅在北京生活,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到浙绍乡祠观剧访友的活动。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在浙绍乡祠活动。在凌直支、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王梦白等人参加的“浙绍水灾书画助赈会”画展上,齐白石的一幅赋诗《云上》的杏花图引起轰动,诗曰:“蹇驴情系虎坊开,老懒欣为展览来;一代精神属花草,凌王伶俐二陈乖。”诗中“凌王”乃指凌直支、王梦白,“二陈”为陈师曾、陈半丁。 万明路 如今万明路上,从北到南东西两侧,还能见到西洋式二层建筑,它们是“新市区”的重要建筑遗存,大多是由外国建筑师设计。 在万明路北口路西是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饭庄的遗存。当年,新丰楼饭庄以“油爆肚丝”“饽饽烤鸭”“杏仁元宵”和“素面汤”驰名京师,是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新式山东菜馆。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先生常光顾新丰楼饭庄。 相邻新丰楼饭庄之南不远路西是小小汽车行。小小汽车行因北近“八大胡同”,南邻东方饭店、城南游艺园,生意十分火爆,它的业务遍及京城各个角落。上世纪二十年代,汽车是个时髦玩意儿,乘坐者大都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四九城的达官显贵常打电话订车,按照用车的时间长短计费,小小汽车行的业务与今天“汽车租赁”更为接近。后来,香厂路、万明路与福长街、禄长街、寿长街遍布的汽车行、修理店和阡儿胡同的汽车配件商店,形成一条龙的配套服务,使这一地区的汽车租赁业务得到空前发展。 万明路与香厂路相交路口的西北角是东方饭店。东方饭店始建于1917年8月,1918年2月落成开业,与 “大世界”隔街相邻。当时东方饭店是中国人自己投资管理,市场定位、经营方针和策略是由担任经理的浙江鄞县人邱润初一手策划完成,这在当时无疑是个首创。 当时很多文化界名人都曾到过这里。1918年冬,钱玄同邀请黎锦熙、赵元任、刘半农等人在新建成不久的东方饭店通宵达旦地研究工作,终于发明了以国际通用的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的方案,后经北洋政府形成议案决定公布实施。 著名画家傅抱石与关山月于1959年7月在东方饭店暂住,为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迎宾厅创作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此画由周恩来总理点题,取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之意境。两位画家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赶在国庆节之前完成了这幅旷古未闻的巨制。《江山如此多娇》画稿宽9米、高6.5米,画幅完成后在饭店大礼堂的地板上装裱,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后从东方饭店运到人民大会堂,汽车没法拉,当天又下雨,最后是用防水材料把画包好,由二十多个职工抬到人民大会堂。抬画的队伍好像舞龙一样,一路上引来许多看热闹的人。 傅抱石、关山月有情有义,为感谢东方饭店的盛情款待和周到服务,又再一次联手丹青,创作了大型《梅花图》一幅,作为礼物留赠东方饭店。如今,这幅画已成为饭店的镇店之宝。 板章胡同、板章路 板章胡同为东西走向,东起留学路,西到板章路。胡同东段南侧与正阳胡同相通。 1923年,相声大师张永熙就出生在板章胡同。少时的张永熙,常邀上西珠市口大街路北车辇胡同的郭全宝,到天桥听相声,九岁拜师赵少舫门下,学习钻研各种戏曲艺术。青年时期张永熙常与相声前辈张寿臣、常连安等同台演出。张永熙艺名“小张麻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相声界有“北侯南张”之称。北侯,为侯宝林,南张,即是张永熙。 板章路位于珠市口西大街以南,北起珠市口西大街,南至香厂路。东侧与板章胡同、华康里相通,西侧与大保吉巷、双五胡同相通,板章路因板章胡同得名。 说起“毛猴”,大多数老北京人并不陌生,这是北京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个手工艺品与板章路有渊源。相传清朝末年,板章路内有一家“南庆仁堂”药店。有一天店里两个伙计闲暇时偶用蝉蜕(知了壳)、莘荑(玉兰花凋谢后留下的毛绒状物)、白芨、木通四味中药,做出形象逼真的小毛猴儿。看着伙计“创作”的栩栩如生的毛猴,掌柜觉得是个发财的机会,吩咐伙计们把这四味中药包在一起,作为“猴料”出售。自此,“毛猴儿”成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流传开来。 毛猴用料虽简单,但关键在于制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他们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做出“猴”的千姿百态,有剃头的、淘粪的、倒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算卦的……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东西向的香厂路与南北向的板章路相交的丁字路口东北角是曾经仅存数年的新明大戏院旧址。 这是一座京城首次自称“戏院”的剧场。开业之初以上演京剧为主,并首推在京城戏院购票入场、对号入座的先河。当时戏院在报上刊登声明:“本场对号入座,各有定位,原为尊重惠顾诸君人格起见,以免先后凌乱,彼此争执,至减清兴,有失雅仪。务祈,各界格外原谅。购票请早,临时概不加凳。特此郑重声明。”购票入场,对号入座,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再正常不过,但对于当年入场散座看戏,座位不整、自由出入、秩序混乱、声音嘈杂的戏院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 1922年蒲殿俊、陈大悲等人在南横街创建中国第一所话剧学校“人艺戏剧专门学校”。蒲殿俊任校长,陈大悲任教务主任,鲁迅、周作人、梁启超、汪优游等为校董。因是投资股东的关系,蒲殿俊在新明大戏院主要上演京剧的同时,在空隙时穿插上演一些新型话剧,演员均是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的学生。剧目角色是男女合演,在那个时代,开创了男女同台演出的风气之先。演出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此举在当时虽有悖旧制,但由于蒲殿俊的众议院议员身份,警察当局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了。 1927年6月新明大戏院改称新明电影院,专门放映电影,并在夜场加奏西洋音乐。新明大戏院留存至今的资料非常稀少,剧场占地面积有多大?舞台的长、宽、高尺寸是多少?观众席究竟能坐多少人?这些都已无从考证。其形象资料只能从仅存梅兰芳在此演出《上元夫人》的一张老剧照中看出一些端倪。从这张模糊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其台口为镜框式,宽度在10-11米之间。当时的媒体习惯将新明大戏院、开明大戏院、真光大戏院三者并提,主要因为这三个剧院建造的时间相近。 1927年11月14日,一场大火将新明大戏院吞噬,火势凶猛,周边华康里一带的居民纷纷弃屋而逃。仅存八年多的新明大戏院就这样结束了它的历史。 仁寿路 仁寿路在永安路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华严路,南至永安路。仁寿路中段东西两侧分别与香厂路、仁民路相交。 仁寿路因为路南东侧的仁寿寺得名。此寺前身是元朝时的显德庙遗址,明万历元年由仁圣太后出资,司礼太监冯保重加修建,五年后建成,敕名仁寿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如今寺庙不存。仁寿路中部路东有一处叫做泰安里的里弄式建筑,它也是“新市区”时期城市规划的产物。 泰安里是仿上海石库门里弄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平面格局和立面相同、各有独立天井小院的楼房组成。六幢建筑通过一条小巷分为两排,巷口通向仁寿路,巷口有过街楼相连,六幢建筑的六个楼门,两两相对通向小巷。整座建筑用青砖砌成,窗外有抹灰窗套,楼门加以雕饰,富有韵律节奏的变化,显得精巧别致。进入楼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天井。天井西北角有楼梯通向二层,二层有回廊通向各屋。天井的顶部是罩棚,周围有数个与窗户大小的通风窗。整幢楼的布局小巧紧凑,严谨细腻。 泰安里原叫大安里,最初并不是居民楼。当时拥有大安里多所住房的一位居民,向当时的市政当局申请将大安里的地名变更为“保安里”,改名的申请获得了批准,但市政当局认为“保安”容易与警察混淆,而是将大安里改名为“泰安里”并沿用至今。(邱崇禄)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17 , Processed in 1.08921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