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街南口路东往北,过了位于太平街12号的陶然亭游泳场,再过了燕京南街(里面是国信宾馆),就是燕京中街。燕京中街所在地,包括南纬路西段以北,最早是1950年2月将原国民党联勤总部汽车厂,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四零一工厂,80年代改制为北京燕京汽车厂,21世纪初汽车厂破产倒闭后土地被拍卖,2008年建成朱雀门家苑小区,及富力信然庭、富力摩根、富力信然等商业民用住宅。南纬路也因燕京汽车厂厂区的消失得以向西延伸至太平街。 从燕京中街西口立的街牌子一直往东步行200米,就来到西天门了。西天门和先农坛其它三座天门形制一样,皆为明代砖仿木三孔拱券门,面阔22.64米,进深6.7米,高13米,设拱门三洞,门钉九路。屋面为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三踩单昂砖制斗拱,砖制额枋绘有清代早期旋子彩绘。 西天门南北两侧的西内坛墙保存基本完好。西天门以南的坛墙根处原为居民借墙盖的棚屋,以北是燕京汽车制造厂借坛墙盖的工棚。2008年腾退后加以修缮,露出了老坛墙旧貌。老坛墙的下半部残垣遗迹连绵不断,包砌的城砖是二城样,尺寸为43×21.5×9厘米。粗青麻刀灰糙砌,灰口1.5厘米,砌法大部分是一丁一顺。修缮后的坛墙高4.1米,联檐通脊,木椽子木望板,覆灰筒瓦,砖雕大脊。西天门北面的墙根儿原有泊岸改为水泥砖铺墁的人行步道,门南面墙根下有大杨树和绿地,泊岸无存。 西内坛墙北端,往里面可见悬山顶宰牲亭稍南许,有一随墙门,宽约2.45米,高约2.3米,顶端有横木,原为开启,现用砖封砌。墙外设木栅栏门两扇。门基石下钻生出一株构树。这个门即是先农坛的“走牲门”。按天坛文物科吴玲撰《天坛牺牲所建筑沿革及牺牲情况概述》(自刊打印稿),中祀先农的牺牲来源于天坛的牺牲所。按这座随墙门的位置,可推测嘉靖十年(1531)以前,中祀先农和太岁神的这些牲只经南天门外,就可以绕行到这里,从这座走牲门就进入“打牲亭”了。 明代先农坛的内外坛墙规制 走了一大圈儿,说了一大遭儿,对先农坛的坛墙与坛门,我们“行十里路”看到的只是它的局部现状,要想了解其全貌还真得“读百卷书”方可。 2020年7月,学苑出版社出版,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编《北京先农坛志》记述:“清乾隆十八年(1753)大修之后北京先农坛:坛区形状为北圆南方,有内外两层坛墙,外坛围墙全长1368丈(据清乾隆《工部则例》,约合今4377.6米),南北1424米,东西700米(经笔者两次实测约为780多米)。结合今天城市街道情况,即:北外坛墙达西城区永安路,西外坛墙在西城区太平街一线,南外坛墙墙体在南护城河滨河路以北(尚残存大部),东外坛墙即永定门内大街路西一线。先农坛主体建筑分布在内坛墙之内。内坛墙长方形,南北484米,东西326(306)米。现保留完整的内坛墙为乾隆年间砌筑砖墙,墙体内层为明代夯筑土墙,用城砖淌白糙砌,墙顶置木椽望板,上盖筒板瓦。” 又记:“民国时,居民和商人往往在坛墙下取土,先农坛坛墙多有倾圮塌毁之事,警察局及坛庙管理处虽曾多有禁止,但坛墙之毁终不能扼制。……民国十五年(1926),内务部拍卖坛内空地,先农坛外坛墙逐渐消失,坛墙内外逐渐为社会底层的百姓所居住。……” 张小古撰《北京先农坛建筑群整体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载《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记述:“内坛墙长方形,……现保留完整的内坛墙体内层为明代夯筑土墙,外层是乾隆年间的砖砌砖墙,墙宽2.2米,高4.1米,覆以筒瓦和檐板。……” 读到这里,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明代先农坛夯筑的土墙,它的规制与永乐十八年(1420)在正阳门外建的天地坛一样吗? 金梁著《天坛志略》记述:天坛内外两层围墙,都是明朝成祖朱棣的永乐十八年(1420)所建。……明朝的天坛外坛墙,名义上虽是土墙,事实上是建有灰筒瓦房脊,两面出殿檐的小土城。……到了清高宗弘历的乾隆十二年(1747)的时候,又把外坛墙的浮土铲去,里外都包砌城砖。墙的下面包砌城砖三层,从中部以上直到墙顶,包砌城砖二层。墙顶上两面探出殿式房檐,改为平房式的房檐,减宽度为营造尺一尺二寸,其余的尺寸和明朝一样。……明朝的这层内坛墙,虽然也是土墙,但是墙的顶上是殿脊而两面都有走廊。走廊的宽度,是营造尺六尺八寸。……到了清高宗弘历的乾隆十二年(1747)的时候,走廊的廊柱朽烂,以致顶陷檐垂,势将坍塌。乃把廊檐宽度缩小,减为营造尺四尺八寸,而不用廊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墙身的里外,也都铲去浮土,包砌上城砖,也是墙的下面包砌三层城砖,从中部直到墙顶,包砌两层城砖。和外坛墙一样,只是内坛的墙檐比外坛墙的墙檐,多营造尺三尺六寸而已。 200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天坛志》,关于明代天坛内外坛墙规制和沿革的记述,与金梁著《天坛志略》相同。 《明史》卷四十九记载:“洪武二年(1369),……又建山川坛于正阳门外天地坛西,合祀诸神。凡设坛十有九,……十年(1377),定正殿七坛,帝亲行礼,东西庑遣功臣分献。……永乐中,京师建山川坛,并同南京制,惟正殿钟山之右,益以天寿山之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明代先农坛的内外坛墙,与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正阳门外所建天地坛的内外坛墙规制基本相仿,外坛墙也是建有灰筒瓦房脊,两面出殿檐的夯筑土墙;内坛墙是殿脊而两面都有走廊,覆灰筒瓦的土墙。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鸠工庀材,烧制坛墙砖,十八年(1753)兴工包砌先农坛的内外坛墙,形成现在我们见到的内外坛墙模样。 庆成宫北面,今南纬路2号院有一段庆成宫的北内坛墙遗迹。它的西面连着内坛墙东北角的内坛墙,东面连着东外坛墙。坛墙里面的东北角就是“先农坛祠祭署”。庆成宫南面和北面的内坛墙,按庆成宫最初为明天顺二年(1458)明英宗添建的斋宫,这两道内坛墙也应修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也是带廊子出殿檐的夯筑土墙,到乾隆十八年(1753)一并包砌上二城样砖,撤掉廊柱,把廊檐宽度缩小,减为营造尺四尺八寸了。明天顺二年(1458)添建山川坛斋宫时,同时添建了这两道内坛墙,主要是要保障皇帝的安全,毕竟当时的山川坛和天地坛一样还都位于南郊呢。 作者 李忠义 《北京志·工业志》编审 《北京古籍集成》特邀统筹 贾建中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 2022年8月8日再次修改于陋室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9 , Processed in 1.08673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