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两张照片 一段公案

2022-9-13 12:2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范哥读史|来自: 陶然野佬旧都回眸

摘要:   话题是由好友陶然野佬日前发布的两张照片引起的。  他在公众号里发布的《老北京内城九门之九——正阳门》里,展示了两张1949年北平解放时,解放军入城的照片:(原说明:1949-1-31,正阳门箭楼南面。解放军装甲 ...
  话题是由好友陶然野佬日前发布的两张照片引起的。

  他在公众号里发布的《老北京内城九门之九——正阳门》里,展示了两张1949年北平解放时,解放军入城的照片:

(原说明:1949-1-31,正阳门箭楼南面。解放军装甲车(坦克)入城经过前门大街。此时箭楼门洞是封死的,有射击孔。箭楼上还没来的及挂标语,夹道观看的人群中也鲜见举标语的。画面不是正式入城式的日子,当天应是解放军与国民党军换防交接日。)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解放军北平入城式的照片。粗看这两张照片,也没人去注意它的不同,都会认为这就是1949年2月3日解放军入城的同一天的两个画面。野佬是个极其细致的读图者,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两张照片的大不同。两张照片拍摄的都是同一个建筑——前门箭楼,但画面区别明显:第一张箭楼的城门是堵死的(为战争防御),上面的射击孔还清晰可见,尽显战争紧张气氛。而且城墙上光秃秃的没有标语。而到了第二张照片上,门洞的封堵没有了,城楼墙上也挂出了“欢迎人民解放军”的醒目标语。

  答案很简单——这不是同一天拍摄的画面。

  据此,野佬推断头一张可能是解放军1月31日接管城防的那天拍的,后一张可能是2月3日入城式拍的。

  问题是这两张照片上都有群众画面,区别是头一张画面上市民比较平静;后一张画面上就是红旗漫卷了。

  笔者也懵圈了。粗知历史的笔者明白,解放军入城式的场面不会是1949年1月31日拍的。稍稍梳理一下,大概有几个理由能够予以证明:

  1,解放军是1月31日接防的,但参与接防的不是四野大军蜂拥而至,只有四野41军121师一个师进城接防。此前有个简单日历:

  1月21日,傅作义签订和平解放协议;

  1月28日,国民党军队撤出北平,傅作义离京;

  本应29日接防,但考虑到那天是大年初一,为让百姓安稳过年,推迟了两天。定于31日(大年初三)进城接防。

  所以,这天的接防是低调入城,静悄悄接防。

  2,静悄悄接防也不顺利。121师主力是从西直门入城的,带队的就是师政委莫文骅。都知道双方在协议上签了字,谁知到了西直门,守门的国民党311师师长孙英年拒绝交防,理由是未接到交防的命令。几经交涉无效后,莫文骅火了,直叫炮兵上来!再不交防就开火。这样守军才老实交防。孙英年为此后来被傅作义痛斥一顿。

  莫文骅将军后来在央视的纪录片节目里完整讲述了这段经历。由此可见,在形势复杂的状况下,解放军怎么可能在刚刚入城的同时就举行入城式呢?就是日本鬼子在1937年12月13日攻入南京,也是在几天后松井石根才举行入城式的。

  3,在今存的所有文献及亲历者的回忆录中,也没有见到一份说31日有入城式的记载。至于说到照片上拍摄的前门大街,31日就更平静了。1939年出生的刘振华家住前门大蒋家胡同,他回忆起当年情景时说:“1949年1月31日那天,我只是偶尔听大人说起解放军进城接管了,但前门一带和往常没什么两样。直到2月3日,我才真正见到了解放军进城的队伍。”

  4,图一照片上箭楼栈台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中间就是林彪,而文献记载很清楚林彪是2月1日入城住进北京饭店的。1月31日他还在城外平津前线指挥部。

  5,解放军接防只是接了重点目标,不会去东交民巷,更不会拉着大炮开着装甲车。而游行部队必经东交民巷是中央指定的。所以拉着重装备的照片可以肯定与接防无关。

  由此可见,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接防,不可能产生上面的照片。

  那么上面两张照片哪张是2月3日入城式拍摄的呢?

  应该是第一张。

  先从入城式说起:1月31日接防后,2月1日平津前线指挥部的领导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进城住进了北京饭店。聂提议应该搞个入城式,彰显威仪,获林罗二人赞同。于是定下2月3日举行(照顾到民俗中的“破五”),这天是正月初六——开市大吉的吉日。

  定下进城游行的部队是四野一个步兵师加六个炮兵团(含装甲部队)。路线定为从永定门入城,过前门右行经东交民巷,东单东四西四经广安门出城。不在城里逗留。

  阅兵台设在前门箭楼南侧的栈台上,届时林罗聂及已内定的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市长叶剑英以及北平联合办事处全体代表和特邀嘉宾都将登台。此时有人提醒,栈台已年久失修,恐安全不保。最后商定大家分散站立也要躬逢其盛。

  2月3日一早,四野40军118师的宣传科长董桂樊负责带人上栈台进行最后的检查。他回忆说,还没等他们完成任务下去,只见林罗首长已经登上了城楼。他们也不敢跟101(林彪)打招呼,转身就跑。多年后在央视的纪录片里,已是中将的董桂樊清晰地回忆了那个难忘的早晨。

2月3日那天栈台上人很多。到了图二那天(实不知哪天)没人了。

1949,2,3,在前门箭楼栈台上检阅部队的林彪、罗荣桓。

  所以,确定2月3日入城式没有问题,第一张照片里显示的栈台上人影憧憧也符合当时的情况,加上历史照片佐证,确认是当天场景无疑。

  再细读照片,上面显示封堵的城门、射击孔,都完整保留着临战状态。显示了进城时间仓促的特点(决定阅兵到执行只隔了一天)。没有悬挂标语也是时间仓促的佐证之一。

  最后说一句,图一照片的拍摄者是老摄影家高帆(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他本人也证实此照是2月3日入城式所摄。他的摄影作品集里也收录了此照。

高帆

  所以确认头一张照片铁定为2月3日入城式正本无争议。

  那么接下来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那张红旗招展,还挂上了巨幅大标语的“入城式”是什么时候拍的?演戏转台换布景都没那么快,拆除了门洞里的工事,挂上鲜艳的标语,而且转瞬间还能把栈台上的领导变没了?

  懵圈中依稀记起,曾看过一篇不起眼的文章说入城式拍过两次。经查,是1994年4月24日,一家小报叫《戏剧电影报》(后改名《娱乐信报》)上刊发的《解放北平有两次入城式》一文,称2月3日入城式一个月后,前门一带曾专门摆拍过一次入城式。

  当年此消息一出,立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指责作者失实,没说造谣就便宜了他。更有人找了几位健在的当年参与拍摄者,异口同声兼义愤填膺痛斥补拍的说法。

  新影有一位纪录片导演还搜集了不少当事人的愤愤证言,用到了纪录片《北平入城式之谜》里,很有要一锤定音的意思。但在“之谜”播出后,那位《解放

  北平有两次入城式》的作者没被反对声浪压服,主动找到纪录片导演,坚持自己关于补拍的说法。不久,纪录片导演又换了种说法,承认了有补拍(摆拍)。称1950年以后,为了配合苏联方面拍摄《中国人民的胜利》,的确在前门附近补拍过一段入城式,是彩色的。但是时间不是一个月后而是一年后。仍然不承认在部队入城一个月后有过补拍。

  笔者不敢轻易相信“补拍”的说法,但从工作经验上(老新闻工作者)又知道摆拍是当年宣传新闻工作的惯常做法,只是暂时拿不出补拍的铁证而已。这次两张被指同一天的照片放在一起看,指明画面细节迥异,显而易见,这是两张根本没可能同一天拍到的照片。

  实在无法回答,又不能不答——同一天是怎么能让前门楼子披上两件不同马甲的?

  这需要那些言之凿凿又愤愤然者动动脑子想好了再回答了。

  其实,新闻大忌的摆拍在宣传上实在是常见套路,在我们这也算不得丢丑。举个好玩的例子:


  1937年平型关之战,留下了珍贵的战场指挥员照片,还真有那么点战场味道。时任八路军115师作战科长的王秉璋(解放后任七机部部长)也在画面里。他就坦言,那就是摆的,他连平型关的枪声都没听见。因为大雨,他和徐海东(时任344旅旅长)被困在了五台县没有赶到战场。等赶到司令部时,战斗已结束两天了。

  当时有报社记者坚持要拍摄战地照片,115师领导就假模假式摆拍了几张。这下子麻烦了,熟人看到照片上有王秉璋,都认为他是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功臣。好在王秉璋是个老实人,一再说明,决不去贪天之功。

  北平入城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画面是摆拍的,就是城门口两军交接。这段视频加照片被广泛使用,但全都用错了地方。由于都知道解放军是从西直门入城的,于是这个画面就被说成是西直门。但求真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张冠李戴,根本不是西直门,而是朝阳门。可能组织拍摄者认为北平城门都长得差不多,补拍时图方便就近了吧。

  关于城门洞形制上的区别就不去说它了,跟西直门毫无共同之处。还有个细节成为铁证:就是1949交接时在朝阳门城门左侧有两个拉电线用的木条。1951年拍摄的照片上,那木条还在那呢。

1951,朝阳门城楼东面城门洞前,城门石匾“朝阳门”三字历历在目。赶大车,骑自行车进城送货,以及进城的行人 [新闻摄影局 王纯德摄]本来学问出发点是求真,何时竟成稀缺物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11:00 , Processed in 1.09943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