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 成了落实北京新总规的“抓手” 以申遗的高标准去推动北京的高质量发展 疏解非首都功能,凸显文化中心 北京中轴线申遗为何重要?十余年的准备中,北京市为中轴线申遗做了哪些工作?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于平近日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她表示,自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其中后,中轴线申遗就开始加速推进,申遗工作成为了落实北京新总规的“抓手”,推动北京的高质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凸显文化中心。 北京故宫。图/视觉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意义是什么? 于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要保护好北京的文化遗产,擦亮北京金名片。怎样使得北京中轴线这样北京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令它的价值能够让公众认知?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是个好办法。 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关注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以及遗产怎么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北京中轴线申遗,其实也是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发展,和公约所追求的遗产保护目标是契合的。 从2018年开始,我们持续召开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国际研讨会,很多国际专家给了很好的意见,包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阐释,应属于什么样的遗产类型,它的价值体系,对照公约里确定遗产价值的“OUV”(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突出普遍价值)标准,“对标对表”来研究北京中轴线。 “OUV”标准里,最重要的包含三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是遗产的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价值,其次还特别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后是如何确保遗产能够可持续地维护,使遗产真正的价值被当今所认可,并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其中为了可持续地保护管理遗产,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或者规划体系,这其实是对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说你申报的遗产项目已经存在了七百余年,有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思考、回答未来它将怎么被保护,它的价值在未来是否会得到有效的、可持续的传承。 所以,中轴线申遗实际上就是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体系、标准,来对标我们现在文物保护的状况,用更高的标准去保护我们的文物。用国际遗产保护的理念,来开展北京老城核心区里面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轴线保护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不是某个单体的保护,而是要在城市核心区近588公顷的大空间内,对遗产要素及其环境实行整体的可持续的保护目标。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政策也更强调保护和利用并重。北京中轴线的可持续保护利用,对整个北京城市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说起故宫和天坛大家都知道,但是故宫和天坛在整个中轴线遗产体系里,就是单体和整体的关系,而中轴线整体的价值肯定是要高于某一个遗产点的价值。中轴线申遗,就是要把整体的价值研究清楚,把元大都以来,中国都城规划以中为尊、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左右对称布局的传统理念,以及国家祭祀礼仪的传统和对理想都城秩序的追求展示出来。其实到今天,中轴线的城市规划理念依然被沿用着。 2014年6月23日,巨型变形金刚现身北京前门步行街。图/视觉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申遗文本中对北京中轴线精神的介绍是怎样的? 于平:在申遗文本中,我们称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理想秩序的杰作”。这里面蕴含的意思是,元大都是依据中国古代传统都城规划一步一步建设出来的,先选中心点,建中心台,再确定宫城位置,往南居中建南城门,把钟鼓楼建在了中轴线的北端。都城中轴线在城市格局的组织方面往往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礼仪性,具有唯一性。北京中轴线是现存长度最长且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中轴线规划实例。 北京中轴线不仅保存有大量有形的物质遗存,同时它也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是以城市空间营造集中展现中国古代“居中”理念、国家礼仪制度、自然山水观念,表现出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对社会秩序的极致追求,持续影响现代城市发展。 2012年5月30日,费城交响乐团的弦乐四重奏小组在天坛公园祈年殿东配殿演出。图/新华 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为何启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之后我们做了什么? 于平: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国际视线聚焦中国北京。 而北京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市的可持续保护是国际上非常关注的话题。在2008年以后,北京老城怎么发展?就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其实从2001年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以后,市政府就已列了专款专项来修缮文物。在此之前,文物保护修缮经费比较有限,说实在的就是抢险费,比如哪儿漏了哪儿坏了就去修,自设立文物保护修缮专项经费后,文物保护的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北京市政府持续加大文物保护修缮经费,同时要求文物部门就整个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研究制定中远期的规划和目标。我们就开始酝酿中轴线申遗的事了,中轴线是老北京城文物最集中的地方,正好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要求新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必须先列入国家的申遗预备名单,然后国家文物局再根据预审的情况,确定是否正式申遗,所以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北京市将北京中轴线作为申遗预备项目报国家局并提交了《申遗文本》初稿。 2012年,北京中轴线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之后,我们加强了对整个轴线上重要文物的保护,像天安门、太庙、故宫、钟鼓楼和正阳门等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景山寿皇殿的腾退等,都列了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我们对整个核心遗产点内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进行整治腾退,对居住在遗产点内的居民进行疏解安置。这些工作即便不申遗,只要城市向前发展,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举个例子,太庙里居住着75户人家,他们住的房子都是上个世纪70年代盖的,水电气暖都没有。说实话,像北京这么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城市最核心的区域里边,老百姓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房子里,这是难以想象的。但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你要解决它,单靠文物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启动申遗后,多个部门联动起来,将城市的公租房政策拿出来,优先为这些住户解决房源问题,住户也非常支持,他们的生活也因此改善了。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区域腾退后,安全隐患也消除了。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下称“北京新总规”),将“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其中,加速了中轴线申遗的推进。我们都知道,申报世界遗产是很高的标准,中轴线总长7.8公里,588公顷的空间面积,对中轴线的保护,不仅是单体文物的保护,还要解决很多问题。北京新总规颁布之后,又颁布了北京核心区控规,中轴线申遗成为了落实北京新总规的重要“抓手”,以申遗的高标准去推动北京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凸显文化中心。 北京新总规颁布后,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全面启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申遗的项目在审核中很关注对遗产未来保护管理是否有相关法律或保护规划,以确保遗产能够得到持续保护。因此,北京中轴线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占用单位的腾退和环境整治是要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有计划、分批实施,更科学地安排好申遗各项工作实施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实施难度之间的关系,最终是要实现完整的保护。 远眺天坛、前门、天安门广场等。图/视觉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更好地让公众参与到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活动当中? 于平: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我们会开展一些和当下市民生活融合的文化活动。比如从2021年开始,北京市文物局就在做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吸引了很多青年人参与,其中既包括设计公司和文化机构参与,也包括像印刷学院、服装学院、美术学院以及中小学的学生参与,很好地在青年人群体中推广了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与认知。 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传统的东西,我相信他们也愿意在中轴线的空间里,去体验传统与当下融合的生活。我们正在编制中轴线的展陈体系规划,通过设置各种展览空间,帮助游客理解中轴线的内涵。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在中轴线上常设主题展,还会设立中轴线主题书店和主题邮局。 另外,在文物保护优先、确保公益属性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尝试把中轴线文物建筑腾退后的空间开放为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市民们休闲和文化交流场所。甚至未来一些文物腾退出来的空间可能还会社会化运营,按照保护的要求去活化利用。未来北京市还会设立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基金,让社会的资金可以有渠道进入到遗产保护相关的投资项目,拓宽文物保护资金社会参与路径。 还有一些文物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需要适当控制人流量,我们也会通过科学的监测与预判,采取适当的限流措施或低价收取参观门票。比如我们正在开展遗产监测平台建设,这个平台既对文物本体状况进行监测,也对遗产环境进行监测,还包括人为因素对遗产的影响监测。这些监测其实是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措施,监测数据每年都要形成报告,而文物部门和专家会根据监测的情况,对文物本体的状况做出科学的研判。假设某个遗产点客流量过大,会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就会通过监测预警系统或监测报告,让保护管理使用单位依据专业评估进行整改。 未来我们会用更多的科技手段,通过“数字中轴”“云上中轴”或数字衍生产品,以现代化传播手段,举办中轴线大讲堂、中轴线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大赛、中轴线文化体验探访线等活动,让市民有更丰富的中轴线文化认知和体验,使公众有更多渠道去了解和参与到中轴线申遗的进程当中。 发于2022.10.3总第106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于平: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理想秩序的杰作” 记者:苑苏文(yuansuwen@126.com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3 , Processed in 1.12678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