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阳时节话旧俗

2022-10-6 09:2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越|来自: 旧京图说

摘要: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代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饮菊花酒、佩茱萸除灾避邪、吃重阳糕接闺女等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 ...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代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饮菊花酒、佩茱萸除灾避邪、吃重阳糕接闺女等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九九与“久久”同音,又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意。时至今日,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已经成为重阳节的两大主题。

1.兔儿山御宴迎霜兔

明代之时,每逢九九重阳节,皇帝都要去兔儿山摆宴,有时还去万岁山(今景山)或皇宫内御景亭登高。清代帝王则多去颐和园、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登高游乐。

兔儿山在团城西南。金大定六年(1166),金世宗在辽代开发琼华岛的基础上,命少府监丞张仅言主持营建皇家离宫——大宁宫,其位置在今天的北海和团城部分。
明清时期兔儿山位置示意图

  康熙皇城图里的兔儿山内部景致

明洪武三年,诏建诸王府。燕王朱棣府用元西宫之旧,即太液池西之隆福、兴圣诸宫遗址。兴圣宫在今国家图书馆分馆,明代为玉熙宫。嘉靖皇帝经常来玉熙宫做醮供(道教活动),皇家也经常在这里演戏。清时改为内厩,豢养御马,名马圈。1931年6月,北平图书馆在御马圈旧址落成。隆福宫,明初为燕王府永寿宫。嘉靖三十六年(1557)修建大光明殿,内奉玉皇大帝,系皇家大型道教活动场所。嘉靖帝痴迷道教,信奉方术,封道士陶仲文为少保、少傅、少师,在此为他修炼“内丹”。清顺治帝在临终前封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四大臣曾在大光明殿焚香盟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朝政。”乾隆年间,大光明殿重新修缮,并御制光明殿诗:“今日三清境,前朝万寿基。”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大光明殿遭报复性焚毁。

兔儿山在大光明殿南,中南海之瀛台西。明《金鳌退食笔记》载,兔儿山“叠石为峦,中间有洞穴,深邃幽静。山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路,蜿蜒可到山顶。顶上有殿,名清虚殿,站在殿前,京城景物尽收眼底。”明代每年九九重阳节时,皇帝到兔儿山登高,随行的宫眷和内臣们全都换上绣有菊花的重阳节礼服,到清虚殿摆宴吃迎霜兔,喝菊花酒,故名兔儿山。霜兔就是白兔,霜色素白,重阳吃白兔意为迎霜降。早在辽代,北方就有重阳“于地高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的习俗。《日下旧闻考·风俗》载:“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燕京地区民间举行的兔肉宴,俗称“吃迎霜兔”,以祈盼顺应自然,健康长寿。

清朝之时,兔儿山逐渐衰败,不少官吏豪绅借机把山上的叠石运至家中。《燕都杂咏》描写当年情景:“指点光明殿,当年仁寿宫。兔儿山不见,草长断垣红。”清康熙二十一年绘制的《皇城宫殿衙署图》,在西安门内尚标有兔儿山的位置,以后山丘渐被铲平。1911年后,该地以谐音改称图样山。1965年将西土地庙、槐树胡同并入,定名图样山胡同。

2.陶然亭上共登高

清代文学家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初九。每届九月初九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陶然亭一带塘泽错落,清代一些达官富豪在此构筑亭园,被誉为“周候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天咫偶闻》上说:“宣南士夫宴游屡集,宇内无不知有此亭者。其荒率之致,外城不及万柳堂;渺弥之势,内城不及积水潭。徒以地近宣南,举趾可及,故吟啸遂多耳。”陶然亭周围的窑台、龙爪槐、龙树寺、风氏园、刺梅园、祖园等处,都留下文人墨客重九觞咏的诗句。

龙爪槐在陶然亭西侧。过去陶然亭北面地势低洼,俗名南下洼子,那里聚着一汪水叫野凫潭,春秋两季,常有野鸭子出没。潭的北面,有一座龙泉寺。龙泉寺建于元代,北起陶然亭路,东到今龙泉胡同。光绪三十二年(1906),龙泉寺以寺庙房地产作基金,创办龙泉孤儿院,专门收养12岁以下的孤儿予以抚养、教育。1949年,改名私立龙泉寺小学校,现为陶然亭小学。

1956年,陶然亭的一角。江定保摄

1956年,陶然亭公园。

1957年,在陶然亭公园垂钓者。

1957年,陶然亭公园一景。

龙泉寺的东南有龙树寺,在今龙泉胡同东南,市红十字会、全明星儿童城所在处为其旧址。龙树寺是唐代的兴诚寺,后因寺内生长有两柱巨大古槐,形似龙爪,遂改名龙树寺。明朝弹劾权相严嵩的杨继盛被害后,曾厝棺于该寺。清顺治十一年(1645)《重修兴诚寺碑记》称“斯寺有槐,昔延于先农坛西,夫槐亦一树之常者也,植自宋至今,数百余年,历经兵燹(xiǎn)之攘,从未戕其枝柯,而荫郁畅茂,盘结如盖。旁枝特挺,俨若游龙,申舒自得,不啻舞爪,名之龙爪……”龙树寺曾兴盛一时,是文人雅集、游览、酬唱、吟咏之地。著名的“宣南诗社”多次在这里聚会。晚清名臣张之洞以达官兼作名士,每次主持宴集,最喜欢来龙树寺,说“有此地曾来一百回”。张之洞在龙树寺建有别墅,名“抱冰堂”,张去世后,其门生、同僚将“抱冰堂”改为张之洞祠堂。到民国初年,龙树寺已经衰落,而寺内的龙爪槐却一直在人们口中传颂,逐渐演化成地名。

陶然亭紧邻龙泉寺,园内慈悲庵为辽金古刹,现存辽寿昌五年(1099)石幢、金天会九年(1131)石幢、《陶然亭吟》石刻、《陶然亭记》石刻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时任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园内建亭,取唐代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诗意,为亭题额曰“陶然”,公园名称也由此而来。公园北门处建有窑台,系唐窑遗址,台顶原有火神庙。乾隆年间又建水神庙、真武殿,道人夏搭凉篷,设茶具,供游人品茗、消暑。重阳后野趣颇佳,“苇花摇白,一望弥漫,可称秋雪”,是名流士人宴游觞咏之地。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黄爵兹,戊戌变法时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辛亥革命前的秋瑾等常来这里。大学士纪晓岚(纪昀)曾赋诗曰:“左持绿酒右持螯,对此真堪赋老饕。记得红萸黃菊节,陶然亭上共登高。”

3.接闺女吃重阳糕

无论“与客携壶上翠微”,还是“菊花须插满头归”,重阳节还有重头戏,那就是接女儿回娘家,合家吃重阳糕。
秋季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远在战国时期,由秦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季秋纪》中便有“(九月)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菊有黄华……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的记载。可见早在先秦时,中国已有在秋收时祭飨天帝、祭拜祖宗,以感恩天帝、感恩祖先、岁时团聚的节庆活动。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里,“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便描写了大观园群芳赛菊花诗、开螃蟹宴的场景,尽显贵族之家、风雅之趣。

《西京杂记》记西汉时宫人贾佩兰嫁抚风郡人段儒为妻,叙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篷是一种黍米,饵是一种糕饼,篷饵就是重阳节吃的重阳糕。隋杜台卿著《玉烛宝典》载:“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与先秦时欢度秋收相一致,重阳糕最早就是为秋季尝新而制作的食品。吴自牧《梦粱录》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閤分及贵家相为馈送。”最早出现重阳糕的名字。重阳糕也叫花糕,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饼面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准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

“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重阳节习俗,女儿回娘家后,父母取片糕搭在女儿额头上,一边搭一边祝福女儿:“愿儿百事俱高”。“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有意思的是,脍炙人口的京剧《锁麟囊》里,也有重阳节接女儿回家的情节。《锁麟囊》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从1940年4月29日在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算起,包括几代程派传人,至今共唱了82年,其演出盛况依然空前绝后、经久不衰。剧中演到六年后的秋季,薛湘灵携子归家那场戏时,丫头梅香说道:“今天是接姑奶奶的日子,我们小姐要回娘家,车辆已然安排停当,不免请出小姐动身。”作为一种传统习俗,“今天是接姑奶奶的日子”体现了出嫁的女儿带着孩子回家陪伴父母,全家人其乐融融,在亲情交往中的情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33 , Processed in 1.10729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