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存皇家园林之最也就属西郊的颐和园了,研究颐和园的文章早已汗牛充栋。不管是从文物攷古,还是旅游观光,不说面面俱到,但也是研究的透透的了,简直无从下笔。好在蒐集到了一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漪园烧毁前后的影像资料,就拿这些照片说事,也算一探清漪园的概貌。 三百多年前大清朝入主中原,一改歷朝歷代中原王朝推翻前朝后,必捣毁前朝宫苑,重新打鼓另开张,新建自己的都城宫殿。而是把前朝的宫室玩艺儿照单全收,把当时的前明遗民从内城全部赶到外城,大清朝廷和八旗军就拎包入住了。高啊,好东西都留下了,知道自个儿一时弄不出来,这有现成的,就完全的拿来主义了,这倒眞正是把明朝的宫室建筑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不像元大都大内的命运全毁了。清前三代也省却了营建皇宫之劳,但也不能没有建树啊,所以自康熙朝基本稳定后,康雍乾三代就举全国之力,在西郊海淀一门心思的造园子,首当其衝是圆明园,被洋人誉为“夏宫”和“万园之园”,相继建成的有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以及畅春园。这就已形成了西郊皇家苑囿“三山五园”的雏形。 到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在完成了圆明园扩建工程后,曾在《御製圆明园后记》中表示:“后世子孙必不舍此重费民力创建园囿矣。”可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隔仅六年,乾隆爷自己个儿就又“重费民力”开建了他的清漪园工程。他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作的《御製万寿山昆明湖记》中表述了两个要修建清漪园的理由:一是治水,二是为母祝寿。他为什么甘愿冒食言(通常是君无戏言)的指责去建清漪园呢?当然治水与祝寿是两个响当当的理由,但眞正的原因却在於乾隆爷是自己想用亲自规划设计建造一座园囿的方式,阐释自己的治国理念,展现才华,炫耀功德。是用这座园林为乾隆朝树一块亘古永恒的丰碑,铭记下他这大清朝承前啟后的一代。世事难料,谁承想乾隆爷驾崩六十二年后,三山五园以至大清朝遭此灭顶之灾。 昆明湖水域最早见於记载的名称是瓮山泊。瓮山泊在金、元以后水体稳定,湖面扩大,有形成风景名胜的趋势。蒙元灭金后据金中都城,后废弃,在中都城东北营建新的大都城,为把玉泉山丰沛水源引入大都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开始监修白浮堰济大运河水利工程,在昌平白浮村修建白浮堰,拦滙诸山泉水,使其“西折南转”,流经青龙桥,绕过瓮山,流注瓮山泊。再於瓮山泊向南开凿河道,卽为长河,经高梁河穿京城而过流入通州的大运河。瓮山泊被纳入京城供水水系,湖水可蓄可泄,可行船通航,原始的瓮山泊成为了一个具备调节水量作用的调蓄湖泊,水面比辽金时期更加广阔。当时的玉泉山、瓮山和瓮山泊之间山水连缀,互为借资,景色更加秀丽,有江南“西湖景”之美偁。然而元代末期,白浮堰淤塞断流,瓮山泊水面一度缩小。整个明朝瓮山泊周边没有什么大的营建,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修建清漪园时,瓮山泊纔被凿深并向东扩展,面积比明时扩大两倍,更名为昆明湖,瓮山更名为万夀山。 清漪园最后建成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歷时十四年。清漪园的主体建筑是为崇庆皇太后祝寿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位於万寿山(瓮山)之阳,由昆明湖畔山门前呈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四柱三间七楼木结构牌楼开始建筑梯次向上,直至山巔的无梁殿智慧海。后山则为藏传佛教建筑群四大部洲(须弥灵境)。大报恩延寿寺的主体建筑则是鉅大平臺上的佛香阁,此阁最初设计是建造一座九级佛塔(延寿塔),但建至八级时出现坍塌,后弃塔建阁,传说版本颇多,也不知该采信哪种。原阁1860年被毁的痕蹟全无,绘画、照片均无可信资料可循。佛香阁毁前究竟何样?现在的佛香阁是否是按原样重建的?几乎就是一桩公案。有照片比对的像曇花阁原址复建了景福阁,可景福阁与曇花阁相去甚远,简化的就算是两间平房;文昌阁三层繁复的歇山十字脊造型带时鐘,复建简化成了二层歇山卷棚式;治镜阁未修复,还拆除残件修补其它建筑。所以佛香阁原式更加的扑朔迷离。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世人都知道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其实清漪园及全部三山五园同遭劫掠焚毁,纸是圆明园是三山五园的重器所在,是核心,所以更著名。清漪园得到了清廷重建,所以重建后的颐和园给后人的感觉,从名称和形象都是全新的,淡化了清漪园的多舛经歷。光绪帝怎么就想重修清漪园了呢,其实早在同治年间就有重修清漪园之议,同治帝就想通过重修清漪园让两宫太后居住,自己好在紫禁城独揽朝政大权,但没成功。光绪皇上也出於此念,后来以乾隆帝对崇庆皇太后(乾隆帝生母)孝顺而修建清漪园为说辞,说得慈喜太后同意重建清漪园(此时慈安太后已薨),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工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正式更名为颐和园。 一直有一种虐心的说法是:慈喜挪用了海军经费,为自己享受建造颐和园,致使甲午海战失败。那么,修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的说法是从哪儿来的呢?据研究者在史料中发现,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的梁啟超的文章。1899年,梁啟超在《瓜分危言》一文中说:“当海军初兴,未及两年,而颐和园之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欵,尽数以充土木之用。此后名为海军捐者,实则皆颐和园工程捐也。”梁啟超这种说法没有什么攷证依据,基本是为了反清反慈喜太后做的舆论造势。经史界人士攷查统计,清军在建海军方面的投入并不比日本少。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的二十七年间,清政府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每年合计300万两,佔年度财政的4%~10%。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间共向海军拨欵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纔6000万两,每年合计白银230万两,相当於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修颐和园佔用海军经费,在一些歷史研究者看来也是不成立的。慈喜修颐和园的经费名义上挪用北洋海军的经费,但实际上却是各地督抚孝敬的钱,纸是掛靠在海军经费的名义下。1888年秋,醇亲王通过李鸿章,向一些沿江海富庶省份的总督、巡抚授意,要为孝敬老佛爷修颐和园。但顾及自身形象,当年的执政者也觉得这事不光彩。醇亲王奕譞当时正掌管海军衙门,於是就想出以海军的名义,最后共集260万两白银。这260万两,除一部分用於修建颐和园,剩下的都投入到铁路建设中了。由此看来,修颐和园的钱和海军经费似乎没关系,这份钱原来也不属於海军。不仅如此,战争开打后,慈喜太后还从内库拿出了300万两贴补海军。这也不是给慈喜太后开脱,实事求是嘛。 当然啦,所有封建王朝都是腐朽的,都应该踏上亿万隻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但其实吧,老太太也挺不容易的,那么老大一个帝国,让一个老太太治理,还一垂帘就听政了四十多年。要不是弄出了庚子拳变,怹的歴史地位还得高很多,反正比大清后五个皇上道咸同光宣强多了。 这组照片有两幅可确认是建筑被毁前的遗照,一幅是万寿山曇花阁西南面完整全貌,另一幅是昆明湖东岸文昌阁还是三层时的西北面完整全貌。另有一幅是劫后仍倖存的花承阁琉璃塔,其它都是清漪园被焚毁以后至重建前这二十多年间的景象。谨此慿弔被英法联军蹂躏焚毁的清漪园。 1860 年前,全盛时光景的清漪园(绘画)。可见文昌、治镜阁、南湖岛,以及绣漪桥西、北牌楼,说明此图是1860年被毁前的景象。如此推断佛香阁当是毁前模样,上下层收分很小,不像六和塔。但图画示意性太强,不足为慿。 1860,清漪园万寿山昆明湖。原註释:View of the Lake at The Imperial Summer Palace (Yuan Ming Yuan), Beijing, China, after its destruction by the English and French armies.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 1860,清漪园佛香阁已毁。刚被英法联军洗劫后的大报恩延寿寺和佛香阁基座 Emperor's Summer Palace, Peking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清漪园十七孔桥和南湖岛(毁后)。原註释:River View with Seventeen_Arch Bridge, Yuan Ming Yuan, Peking .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清漪园铜鏤空鎏金象足香薰(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联军劫掠之清漪园器物) PHOTO CHINA ENAMEL VASE SUMMER PALACE PEKING. 1860,清漪园万寿山佛香阁臺座、大报恩延寿寺烧毁后的废墟。 1860,清漪园治镜阁西北侧。四围城门额为乾隆帝御书,南“南华秋水”,北“北苑春山”,东“辉朗东瀛”,西“爽凝西岭”。1860年虽遭英法联军抱轰,但倖免於难,然因无力修复荒圮,后光緖帝重修清漪园时,拆除构件用於修复其它建筑了。原註释:Temple Complex with Axial Gates on Circular Base.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清漪园花承阁多宝琉璃塔,位於万寿山后山东部山坡,是一组寺庙园林建筑群。建成於乾隆十八年(1753),主要由花承阁、六兼斋、多宝琉璃塔、莲座盘云组成,除塔外其它均毁於英法联军 View of the Summer Palace, Yuen-Ming-Yuen, showing the Pagoda before the Burning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清漪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最后一重建筑砖石琉璃无梁殿智慧海,供无量寿佛,外壁嵌千餘尊琉璃佛 Summer palace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清漪园文昌阁城关。被英法联军烧毁之前(楼阁三层,二层时鐘指向6点30分,据推测这张照片可能就是在1860年此阁被毁当天或前一天拍摄的)。Imperial Summer Palace, before the burning,Yuen-Ming-Yuen, Peking.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18,清漪园曇花阁,万寿山智慧海东麓。被英法联军烧毁之前 The Great Imperial Palace, Yuen-Ming-Yuen, before the Burning, Peking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18,清漪园万寿山后山四大部洲。乾隆效仿康熙安定喀尔喀蒙古后,在多伦诺尔会盟建滙宗寺先例,派大臣工匠进藏描摩三摩耶庙(桑耶寺),仿建二处寺院在万寿山后山和承德普寧寺主殿为须弥灵境和香巖宗印之阁。Imperial Summer Palace, Peking.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s,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残蹟,转轮藏(万寿山昆明湖碑)未毁。 1860s,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前西牌楼(归指三明)。 1860s,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前西牌楼尚在。 1860s,清漪园十七孔桥。 1860s,清漪园治镜阁西南侧,主殿遭毁。由西宫门北侧岸邉向东北方向拍摄,万寿山佛香阁已毁。 1869,清漪园西堤玉带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罗锅桥) Liu Kuo Tzu Bridge. 1870 年前后,清漪园东宫门外铜狮子(东宫门已毁,砌上了障墙)。 1870 年前后,清漪园劫后南湖岛月亮门。选自《中国景观》Views of China) [(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辑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后,清漪园劫后餘生-东宫门通往大报恩延寿寺的湖滨林荫甬道,后世的长廊还未修建,选自《中国景观》Views of China) [(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辑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后,清漪园劫后餘生-清晏舫和荇桥,石舫上建筑全毁。选自《中国景观》Views of China) [(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辑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后,清漪园劫后餘生-十七孔桥,南湖岛。选自《中国景观》Views of China) [(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辑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后,清漪园劫后餘生-万寿山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建筑荡然无存。选自《中国景观》Views of China) [(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辑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后,清漪园昆明湖东岸已成废墟,文昌阁城关仅剩城臺,知春亭已不见。 |1870s,清漪园东宫门外牌楼,额枋“罨秀”(清漪园时期四柱三间三楼,不是衝天柱,柱短无戧柱,类似长安街牌楼)。 1870s,清漪园后溪河三孔桥和苏州街。 1870s,清漪园十七孔桥、铜牛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1870s,清漪园十七孔桥。该桥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5 1870s,清漪园十七孔桥及万寿山。 1870s,清漪园宿云檐城关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1870s,清漪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第五进建筑众香界智慧海,佛香阁已毁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3 1870s,清漪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第五进建筑众香界智慧海,佛香阁已毁 [佚名] 1870s,清漪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烧毁后的废墟(右侧)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 (1) 1870s,清漪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烧毁后的废墟(左侧)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 (2) 1870s,清漪园万寿山后山四大部洲残蹟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1870s,清漪园万寿山后山四大部洲残蹟。原註释:N.E. View Dell And Temple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24 1870s,清漪园万寿山花承阁多宝琉璃塔。原註释:Porcelain Pagode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0 1870s,清漪园万寿山昆明湖。 1870s,清漪园万寿山昆明湖东北岸残蹟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20 1870s,清漪园万寿山昆明湖劫后景象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2 1870s,清漪园万寿山上向北远眺。 1870s,清漪园万寿山远景及长河,1860年劫后的破败景象。 1870s,清漪园绣漪桥,位於昆明湖最南端和长河的连接处,透过桥洞可见西堤上的景明楼。 1870s,清漪园绣漪桥,由桥南侧东岸向北拍摄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6 1870s,清漪园绣漪桥北向。 1870s,清漪园治镜阁东侧,可见玉泉山。 1871,清漪园宝云阁(铜亭子)。原註释:The Bronze Temple, Yuen-Ming-Yuen (Old Imperial Summer Palace), at Wan-Show. 选自《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英)约翰·汤姆逊 John Thomson] 1871,清漪园被英法联军洗劫后的大报恩延寿寺。原註释:Yuen Ming Yuen,Pechili province [(英)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son] 1871,清漪园十七孔桥。原註释:Great Marble bridge, Summer Palace,Peking,in the distance is the hill, Wan-show-shan,surmounted with a tem. 选自《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英)约翰·汤姆逊 John Thomson] 1871,清漪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智慧海。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后,由於是砖石琉璃无梁殿结构,大火后未毁。原註释:Yuen Ming Yuen,Pechili province [(英)约翰·汤姆逊 John Thomson] 1871,清漪园万寿山转轮藏(万寿山昆明湖碑),1860年被英法联军洗劫后倖免於难。原註释:Yuen Ming Yuen,Pechili province [(英)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son] 1873,清漪园铜牛北侧(1755年铸造,时称“金牛”)。1860年断掉的尾巴尚未修复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8 1874,清漪园万寿山花承阁多宝琉璃塔。选自《俄罗斯科贸考察团中国之旅》1874-1875。 [(俄)鲍耶尔斯基 Боярский] 1875,清漪园清晏舫(石舫)残蹟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3 1875,清漪园万寿山宝云阁(铜亭子)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2 1875,清漪园万寿山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烧毁后的废墟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21 1875,清漪园荇桥及西牌楼(烟屿,云巖)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4 1877,清漪园东宫门外铜狮子(东宫门已毁,障墙上的白灰墙皮已斑驳)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17 1877,清漪园绣漪桥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1879,清漪园“万寿山昆明湖”碑,转轮藏。选自黎芳《北京摄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香港华芳照相舘] 1879,清漪园昆明湖北岸大报恩延寿寺码头眺望玉泉山,原西牌楼(归指三明)已圮废,仅剩抱柱石。选自黎芳《北京摄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香港华芳照相舘] 1879,清漪园昆明湖绣漪桥。选自黎芳《北京摄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香港华芳照相舘] 1879,清漪园昆明湖东岸铜牛。选自黎芳《北京摄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香港华芳照相舘] (1) 1879,清漪园昆明湖东岸铜牛。选自黎芳《北京摄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香港华芳照相舘] (2) 1879,清漪园昆明湖南湖岛十七孔桥,建於乾隆年间,是园内最大桥梁。选自黎芳《北京摄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香港华芳照相舘] 1879,清漪园万寿山宝云阁,铜殿窗扉被盗,已筑墙保护。选自黎芳《北京摄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香港华芳照相舘] 1879,清漪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遗蹟,后在遗址上恢复为排云殿。选自黎芳《北京摄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香港华芳照相舘] 1879,清漪园万寿山众香界琉璃牌坊、智慧海琉璃殿,以及佛香阁遗址。选自黎芳《北京摄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香港华芳照相舘] 1880 年前后,清漪园雕刻精美的罗汉椅和匹配的脚踏(凳) An ornately carved throne and matching footstools from the Summer Palace, Peking. 1880s中前期,清漪园铜牛北侧。1860年断掉的尾巴尚未修复。这要等到1886年后重建颐和园纔修复了,后来还围起了一圈汉白玉护栏。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5 , Processed in 1.07147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