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交民巷志 | 列国使馆之美国使馆—“使馆界”保存最完整的外国公使馆

2022-11-25 13:0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文鼎|来自: 筑城通鉴

摘要: 今东交民巷西段与一条称作“新大陆”的南北走向道路形成丁字交叉路口,在路口东南侧耸立着一座由灰砖砌筑的古罗马凯旋门造型的大门,两扇蓝灰色门板紧紧关闭,令人欣慰的是,原先正对着大门的两根电线杆及其间架空的 ...

今东交民巷西段与一条称作“新大陆”的南北走向道路形成丁字交叉路口,在路口东南侧耸立着一座由灰砖砌筑的古罗马凯旋门造型的大门,两扇蓝灰色门板紧紧关闭,令人欣慰的是,原先正对着大门的两根电线杆及其间架空的变压器已经被移走了,使得大门能够以全视角展现给东交民巷的过往行人。

被变压器挡住的美国使馆大门

这座大门是关闭着的,值得庆幸的是大门内的院落却是留存至今的原东交民巷各国使馆中唯一对外开放的区域,只不过我们需绕道前门东大街从南面进入这个如今有着响当当的名号的大院——前门23号。此地原先为美国使馆驻地,北边朝向东交民巷的封闭着的大门则为原址复建的美国使馆大门。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7月3日,清廷与美国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该条约是中美两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也就是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获得的特殊权益,除割地、赔款外,美国全部获得。此外,条约还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如中国日后给他国以某种优惠,美国应一体均沾。

《望厦条约》英文版

晚晴时期,美国政府制订了对华政策的三大原则:即贸易利益原则、和平原则和中立原则。在西方列强联手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中,美国不仅未起到其所谓“中立”调停的作用,反而承担了“帮凶”的角色,取得有损中国主权的诸多权益,享有西方列强用武力侵略获得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带来的政治、外交和经济上的“实惠”。

清同治元年(1862年),美国紧随英、法、俄之后,在东交民巷正式设立驻华使馆,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为美国第一任驻华公使。在历任美国公使中,康格(Edwin Hurd Conger,1898至1905年任职)因其任期恰好跨过庚子战乱及《辛丑条约》之签订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而享有较为广泛的知名度,他是1900年中国义和团运动时期的风云人物。康格与其夫人萨拉·康格(Sarah Pike Conger)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与清廷斡旋的关键角色,康格夫人还享有九次入宫觐见慈禧太后的殊荣。

美国驻华公使康格

1902年1月27日,清政府第一次允许外国驻华使节从紫禁城正门进入皇宫。各国驻华公使向慈禧太后递交了国书,慈禧正式接见了他们。紧接着,2月1日,慈禧和光绪皇帝又一次接见了外国使团的夫人们以及各国驻华军队司令的夫人和孩子。

据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夫人在1902年3月14日寄给其女儿的信中写道:她是这次受慈禧接见的外国使团夫人们的代表,她在受接见时发表的致词中说:“我们由衷地向你和全体皇室内阁表示祝贺,那种使你们放弃美丽的首都(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庚子战乱”中逃往西安)的情况已经解决,你们平安地自由地回来了(两宫绘銮),你们平安地回到北京未受损害的宫殿里,过去两年的历史对你和全世界来说都是痛苦的,痛苦经历的刺激将会慢慢消失,经过更好的互相理解与信任的关系的建立,结果会是这样的,世界向前进,愿世界各国联合,表现容忍、善意和互相尊重,为共同的利益而前进……”她致词后,夫人们和孩子们按等级依次觐见。然后,她们又被带进另一间大屋子里,举行招待会。慈禧早已等在那里准备送礼物——慈禧拉住她的双手,从自己手指上取下一只很重的雕刻精美、镶着美丽珍珠的戒指,给她戴在手上,又从自己手腕上摘下精美的镯子给她带上……

美国使馆最初设立于东交民巷中御河桥西南侧(即今东交民巷34号东方汇理银行旧址),馆址面积仅一亩有余,建筑是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的四合院民宅。土地原本为威廉(Dr .S.William)所有。威廉为《中国总论》(Middle kingdom)一书的作者,他答应将土地长期借予美国政府使用。

1900年之前的美国使馆位于中御河桥西南侧民宅中

最早占用民宅的美国使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庚子战乱”,在义和团及清军联手围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的战斗中,美国使馆处于列国使馆的西南防守区域。遭受到来自南面城墙上清军炮火的猛烈轰击,损毁十分严重。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在1900年6月7日的日记中记录下当时美国使馆面临的窘境:“我已经在储藏室里存了许多额外的东西——更多的面粉、玉米面、豆子、大米,还有糖,煤箱里存满了煤,买来大缸存上水,我们给油灯上满了油,以便需要时用。”她在6月13日的日记中还写道:“使馆的卫兵清理了使馆附近的街道以及墙堡,在这个范围内架好炮,站上岗。”

1901年在北京内城南垣上看到的被义和团和清军烧毁的房屋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地区被正式辟为独立的“使馆界”。在紧靠北京内城南垣的南御河桥西北侧的御河西岸,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三官庙,是奉祀天官、地官、水官的庙宇,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中,有该庙宇的标注。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三官庙

由于美国使馆原先租用的四合院民宅在“庚子战乱”中损毁严重,美国使馆暂时占用三官庙作为临时官邸及办公场所。

同时,美国人在荷兰使馆西侧筹建新馆,占用了东交民巷西段路南的庶常馆以及巾帽胡同和貂皮巷一带的土地,拆除原有房屋,建设西式楼房。

1903年东交民巷使馆界总平面图中的美国使馆及兵营、操场用地

其中庶常馆原为清廷衙署,是庶吉士深造的场所。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庶常馆在中御河桥以西东交民巷南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始建。据《词林典故》载:“恩赐教习庶常馆在正阳门内以东,往时教习庶吉士未有专馆,就院中闲旷屋宇大堂廊庑居之,为肆业之所。雍正十一年,特赐官房一区于正阳门内迤东,当翰林院之西南,面城。门南向,堂西向,后有楼以贮赐书。中后堂为教习庶吉士大臣讲道之所,余东西房皆庶吉士居之。乾隆三十三年重加修葺。”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庶常馆及巾帽胡同、貂皮巷一带房屋

1901年某一天的《纽约时报》上登载了美国建筑师尼利(Sidh Nealy)写的文章,讲述了他在遥远的东方异国的京城里带着一帮当地的工匠建造美国使馆的故事。两年后,新的美国使馆建成了。

美国建筑师尼利与中国工匠在建设中的美国使馆主楼前合影

1903年,美国使馆由临时办公地三官庙迁移至荷兰使馆西侧的新址。建立美国使馆新馆之后,在其西侧陆续建设兵营建筑,并在兵营西侧设立美军练兵的操场。

美国使馆、兵营及操场总平面图(1912年)

美国使馆及其附属兵营、操场的占地范围西界至原前门棋盘街东侧,东界为荷兰使馆西围墙,南界至北京内城南垣城墙根,北界在东交民巷西段路南。

自南向北俯瞰美国使馆及兵营全貌

美国使馆大门位于院落的西北隅,向北开向东交民巷。大门采用古罗马凯旋门造型,为一大两小的三开间形式,以扶壁柱加以划分,中部为两层高的半圆拱券门洞,略微向前突出,圆拱中心以券心石装饰,大门外侧券心石上方置一圆形徽章。两侧开间首层各开一窄高圆拱窗。顶部出挑装饰线脚,线脚上部为女儿墙。美国国旗飘扬在大门上方。

美国使馆大门

走进大门后,从使馆主楼西北侧绕到院落中央,这是一个由一座主楼和四座配楼围合成的开阔院落,院落地坪由几何图案的铺装及绿地组成,面积达3000平方米。主楼位于院落中央最北侧,居于空间主导地位并形成使馆建筑群的中轴线。以主楼为中心,四座配楼分两组列于东西两侧。南侧的北京内城南垣作为天然屏障,将使馆院落围合成一个封闭性的空间领域。

美国使馆主楼东西面宽33.54米,南北进深17.39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203平方米。首层室内净高5.14米,二层室内净高3.5米,建筑总高13.65米。建筑外观为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外墙为灰色清水砖墙,墙角以白色花岗石做隅石,门窗以白色花岗石做框套,窗槛墙亦用石饰。屋顶为缓坡屋面,四周挑檐设托檐石装饰,挑檐之上为虚实相间的女儿墙,镂空部位采用宝瓶柱护栏装饰。

主楼前六级台阶之上为平台,将建筑略微抬起。立面较朴实,中央三开间略向前凸,强调中央入口。正中入口大门做重点处理,采用无凹槽的爱奥尼柱式,上部冠以三角形山花。主楼的东侧次入口设一层高的三开间柱廊,顶部为露台,面向东侧的小花园。

主楼西山墙南侧勒脚石上镌刻英文: “EREC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1903,SIDH.NEALY.ARCHITECT”(美国政府1903年建,尼利建筑师)。

主楼大门内设有西洋古典式的木门斗,大厅中两根立于基座上的爱奥尼立柱支撑楼板大梁,大厅北侧为双分式木楼梯。

主楼西北角突出的平房为厨房及贮藏杂物的辅助用房,以配餐间为连接体,通往首层北面中央位于楼梯后方的长方形大餐厅。

四座配楼为官邸,建筑风格及装饰细部同主楼,每座配楼的平面布局和建筑轮廓有所不同。

美国使馆总平面图

东北配楼主体平面为“曲尺形”,西部主体二层,东部为一层的附属用房,楼西侧入口处为一层高的三开间门廊,其顶部为二层的露台。门厅东端为横向楼梯。东、西立面宽20.75米,北立面宽23.30米,南立面宽11.60米。

东南配楼平面为矩形,中央部分为二层,其南侧及北侧各有一露台,南侧露台有斜顶添建。自西门进入为宽敞门厅,左前方为楼梯间。东、西立面宽19.20米,南、北立面宽11.90米。

自西南向东北俯瞰美国使馆东北配楼及东南配楼

西北配楼主体平面为矩形,主体二层,西南角有一房间凸出矩形建筑之外。东入口门厅正对楼梯,楼梯西侧设后门。东、西立面宽18.80米,北立面宽12.50米,南立面宽17.30米。

西南配楼平面布局与东南配楼大致相同,两者呈镜向关系。建筑主立面(东立面)呈凸字形。东、西立面宽20米,南、北立面宽12.50米。

自东南向西北看美国使馆西北配楼及西南配楼

美国使馆西侧为美国兵营(原东交民巷44号)。最初兵营由北侧的两座二层楼房与东侧一排双坡顶平房、南侧几座双坡顶平房及西侧一长排双坡顶平房四面围合而成。

北侧两座二层楼房邻近东交民巷,两楼风格一致,屋顶为双坡歇山顶,二层为连续的半圆拱券窗。东楼为办公楼,采用14开间的长方形平面;西楼为医院,采用5开间接近正方形的平面。在两楼之间可见开向东交民巷的兵营大门,大门为均分的三开间,正中为半圆形拱券门洞,两侧开间各开两个窄高的半圆拱券门窗。

兵营北侧办公楼(右)及医院(左)

兵营大门

后来,或许因为兵营内驻军人数增加,美国兵营进行了扩建。在北侧的东楼与西楼之间增建一座建筑风格相同的中楼,其建筑体量后退至更靠近东交民巷位置,三座楼房之间形成前后错动。在院落中央偏南侧正对中楼位置树立飘扬着美国国旗的旗杆。

在扩建中,西侧一长排双坡顶平房也被拆除,建起一座带半地下室的地上二层的大体量楼房,屋顶为平屋顶,朝向兵营院内的东立面为中心对称构图,为强调靠近两端的两个主入口,各设两个通高的扶壁柱及高于檐口的三角山花装饰,在两个主入口之间首层是高于室外地坪半层的连续半圆拱券柱廊,与北侧的二层楼房相呼应。此楼后来又增建为地上三层,并覆以双坡顶屋面。可见,美国使馆在土地利用方面也是精打细算。

兵营西侧一长排廊房在扩建中被拆除,原地最终建起一座大体量三层楼房

兵营全景(西侧楼房改扩建前)

兵营全景(西侧楼房改扩建后)

美国使馆又在北京内城南垣的城墙内挖掘出三间储藏室,作为美军粮库使用。在城墙顶建设了防御工事。

自西向东俯瞰美国使馆及兵营,右侧为北京内城南垣

在兵营西北角设置一处小型游泳池。

由于作为东交民巷使馆界“八堡”(八座堡垒式大门)之一的西大门靠近美国兵营西北角,此门亦由美军进行守卫。

1937年夏末正在打开美国兵营西北角的东交民巷西口堡垒式大门的美军士兵

1927年4月4日,驻北京各国使馆卫队长官在美国兵营会商防卫使馆一事,英国使馆卫队长官声称,东交民巷“使馆界”内共有英、法、美、意、日五国驻军1102人,这些骑兵和炮兵负责保卫“使馆界”内巷口。英、美、法、意、日、荷六国卫队长商定,以美国使馆卫队长官詹贝荪为领袖,负责指挥卫队。根据《辛丑条约》规定,严禁中国士兵进入东交民巷“使馆界”。

一名英军海军中校在美国兵营视察霍金上尉所指挥的连队

在1912年8月31日中华民国国会参议院议员在万牲园畅观楼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时,孙中山在答词中即指出:“庚子以后,国权丧失,形势一变,南北险要,荡若平夷,甚至以一国都城之内,外人居留,特画区域,炮台高耸,兵队环集,是无异陷于外人势力包围之中,被束缚其手足。此后,我若举行练兵增防,彼必横行干涉,甚至彼亦愈增兵设防”

城墙上的工事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员(1925年)

美国兵营西侧为美军练兵的操场。

美军操场西北侧邻近大清门(民国成立后改称中华门)及敷文牌楼,西南侧靠近北京内城的正门——正阳门城楼。正阳门是明清两代帝后去天坛及先农坛祭祀或南巡时出京所经城门,素有“国门”之称。美军却在距正阳门咫尺之遥的东北侧地带厉兵秣马、耀武扬威,对帝都来说,堪称是不无讽刺意味的耻辱。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时,正阳门一带是美军的占领区,正阳门城楼是这一带的制高点,美军在城楼上架起重机枪和山炮,派重兵把守,俨然一座军事要塞。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就美军占据正阳门城楼进行交涉,结果只是允许每年10月10日国庆节这天在正阳门城楼挂中国国旗,由中国军队站岗,以示庆典。自1901年“使馆界”建立后,美军长期占据正阳门城楼达18年之久,直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美军才被迫从正阳门城楼撤走。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928年6月28日国民政府令北京改名北平,划为特别市。北平的“使馆界”名称依旧,依然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1935年5月17日,中美政府商定外交关系从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1935年9月17日,美国首任驻华大使纳尔逊·詹森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递国书,美国使馆自北平迁至南京。东交民巷美国使馆原址作为美国驻北平领事馆继续使用。

美国首任驻华大使纳尔 · 逊詹森(1887-1954)

1945年二战结束后,北平市政府会同外交部奉令接收“使馆界”,由地政局、警察局及外事处会同派员调查“使馆界”现状——界内各国房产共157所,每所房屋10间至800余间不等。清理委员会于1946年7月成立。1947年12月,清理工作结束,使馆界内的官有资产和官有债务,包括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均为中国政府接收。“使馆界”的名称不复存在。依照民国政府与有关国家签订的新约,美国作为同盟国在北平“使馆界”内所有土地、房屋准其为公务之目的继续使用,因此各同盟国虽已取消驻兵权,其兵营仍可为公务之目的继续使用。

1947年3月美军撤离

1950年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发布告:“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它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目前此项兵营及其它建筑,因军事上之需要,先予征用;此项征用,自布告之日起,七日后实施。”1月7日北京市军事委员会通知美、法、荷领事立即指派专人负责按期腾空并交出美、法、荷兵营。1月14日和16日美、法、荷领事将各自国家兵营全部腾空,交给北京市军管会人员接收。其中,接收美国兵营地产33.8亩。

“文革”期间,周恩来总理大部分时间在美国使馆旧址办公,1971年,中美建交的前一年,周总理在美国使馆旧址这样一个与中美关系有着独特联系的地方秘密会晤了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

卫星影像图中的美国使馆旧址

1969年美国使馆旧址大门由开向东交民巷的北门(东交民巷23号)改为开向前门东大街的南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使馆的主楼与配楼被重新翻修成为钓鱼台前门宾馆,作为钓鱼台国宾馆的前门分店用于内部接待。2005年4月,曾成功打造了上海“外滩三号”的美籍华人李景汉将美国使馆旧址租下,以“文化启动生活”的理念对院落及建筑进行重新改造,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京城最高端的精品生活消费场所,打造集高档餐厅、会所、画廊和小剧场于一身的顶级的文化和生活活动中心,定名为“前门23门号”。美国使馆的老建筑以重新植入的新的建筑功能而涅槃重生,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且对市民开放。院内的九棵古树名木也得到保护。

美国使馆旧址改造效果图

美国使馆旧址改造总平面图

美国使馆旧址改造立、剖面图

美国使馆旧址位于前门东大街23号,占地面积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31平方米,1995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美国兵营旧址内的老建筑则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全部被拆除,北侧沿东交民巷建起一座顶部为穹顶钟楼的欧式建筑,为天安门地区管委会所有。美国操场则湮没于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及正阳门城楼的东北侧广场之中。

从原美国使馆大门向东,顺着东交民巷南侧人行道前行,不远处可见一座由红砖砌筑的精致典雅的大门,此门为荷兰使馆大门,视线越过大门及围墙,可见荷兰使馆内两座西式建筑的顶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18:47 , Processed in 1.08348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