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集,本集继续介绍《北京的“豁口”》这篇文章(上集链接:微博正文)。上集主要介绍了北京明代在元大都北垣土城所开豁口,和近代在皇城开设豁口的情况。本集重点介绍清末以来,在北京内城开设的主要豁口,以及形成过程。 “在元代土城上扒豁口是为了走马车。在明代城墙上扒豁口很多是为了走火车。 在北京城墙扒豁口,慈禧太后说是要跑风水的。因此,最早的京津铁路是以永定门外马家堡为起点的。后来,由于修筑京汉铁路和京奉铁路,不得不在前门瓮城上和东便门、西便门的城墙上各扒一道豁口,东便门豁口和西便门豁口是明代北京城墙上最早扒的豁口,始于1906 年,即光绪三十二年。 1915年修筑环城铁路,其走势,大体同现在的环城地铁差不多。为了该铁路的运行需要,又将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的四个瓮城拆除。内城的东北角楼和东南角楼,也成了孤单的城外之楼。 按照明清城防建制,北京内城城门是有9座的,南面三座: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东面两座:朝阳门、东直门;西面两座:阜成门、西直门;北面两座:安定门、德胜门。但在现代的地图上却标注着 十座城门,南面增加了和平门,使前三门成了前四门。东面增加了建国门,西面增加了复兴门。这三座城门其实并非城门,也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而开辟的豁口。和平门开辟于 1926 年,是由 鹿钟麟主持其事的。开辟了和平门,南走向的道路就改善多了。使得人们得以从虎坊桥到德胜门,有了一条通途。开辟和平门之后,日本人曾提出抗议,说是和平门有影射日本天皇昭和之嫌。因此,和平门曾被迫改为 “兴华门”、“宇祥门”,但是,北京人不认这一套,和平门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建国门和复兴门,是1940 年开辟的,当时称作启明门和长安门,1946 年日本投降后,遂改为建国门和复兴门。五十年代建国门内外和复兴门内外的马路拓宽,使长安街相对延伸,成为十里长街。复兴门外大兴士木,曾号称为 “新北京”。新街口豁口和北小街豁口是 50 年代开辟的。豁口的开辟,使北京后来的交通四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附几张与本文介绍内容有关的豁口老照片,照片下面有简短介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2 , Processed in 1.08136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